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928章

唐朝好地主-第928章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新钞也可以随时在四大行兑换成金银币和铜钱。”

    “取消票证,取消拥钱禁令了。”

    “百姓手中的金券,可以按市价在四大行兑换成新钞,一个月内兑换都有效。”

    ······

    新告示一出。

    杭州的商贾百姓纷纷到四大行前排起了长队。

    他们急着把手里的金券却兑换成新钞,哪怕是按市价,他们也愿意。起码,兑换成新钞后,可以用来交税,也可以用来兑换成钱啊。

    “有这么多钱吗?”

    “谁知道。”

    “听说太子的舰队后面,跟着好多金银船,一船船里装满了金银。”

    码头上,也确实有许多马车装着箱子进入四大行。

    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许多箱子是空的,虽然也确实带来了许多金银币。

    不过张超不担心兑换不了。

    因为他已经派人取出了杭州地下金库里的存钱了,那里可是过去李记杭州分行的存款,几乎是大半杭州商民的钱。

    现在这些钱,大部份都交给监国朝廷了,算是朝廷的经费。少部份太子留给张超,算是以前李记钱庄的本钱和利润。

    本来太子拿到的那批钱,应当是属于百姓们的,但被朝廷搞了几搞后,现在成太子的监国朝廷的了。

    只有那些能够出示存款单的,还是会被承认的。至于那些取走了宝钞,然后被一贬再贬,几乎成了废纸的那些受害者,也只能无奈了。

    杭州工商总会。

    一众商人们兴奋万分。

    太子来了,也意味着禁海令的取消。

    不用冒险去冲破水师的拦截,终于可以让海船满载着货物南下了。

    许多原本已经被停止的订单,也终于可以继续了,工厂终于又能开工了。

    就连杭州的那些工人,也都在欢呼。

    他们又能上工,又能赚钱了。

    太子的声望正在不断的升高。

    特别是当许多百姓把朝廷金券换成了新宝钞,然后又换成了真金白银后,更是幸福的流眼泪。

    而当一些商人和百姓,拿着过去的存款单到新的工商银行来取钱,发现工商银行真的承认原来李记的存款单,真的兑付了。

    “三十六贯,按的不是现在的金券兑付的,是按存款时的宝钞和铜钱、金银币的兑换比例,一金币兑两银币,一银兑换五千铜。三十六贯存款,给我兑了三个金币,还有一个银币,另外还有一千文铜钱。还算了利息,说提前兑换,定期没到期,只按活期算的,真的还给利息了。”

    一个中年文士,拎着一个钱袋,兴奋的逢人就说。

    本来早就把那张存款单当成废纸了,毕竟三十六贯钱,兑换成金券出来,都换不到一贯铜钱。

    可现在,却换到了真金白银。

    许多人傻乎乎的看着他。

    怎么可能啊。

    但马上有人却问柜台,还有人问值班的大堂掌柜,结果得到了确认。

    存款单和金券不一样。

    存款单是按存款时的钱钞汇率的,可那个时候哪有什么汇率,一文宝钞就是价值一文铜钱。所以存款单,是完全如数兑付的。

    可金券不同了。

    金券朝廷超发过的,如今市场上的金券贬值的厉害,银行也只能按市场价兑换成新钞。而新钞,依然是一文铜钱兑付一文钞。

    “就凭这个,太子也必将得天下。”那位中年文士在街上兴奋的好一会,然后又毅然的转身回到了银行大门前,重新排队。

    “你怎么又回来了?”

    “我来存钱。”文士道。

    “大家都急着取钱,你存啥啊?”

    “钱存在太子和赵王的银行,放心!”

    “你看,今天的存款利息都还上涨了呢。”文士呵呵的笑道,他是真心支持太子,也愿意用这种方式,来表示支持。几十贯钱而已,值得。

    不少本来把金券兑换成新钞,正准备兑成金银币或者铜钱拿回家的百姓和商人,也都开始犹豫起来。

    而杭州的商会,也正在号召商会成员们把钱存进银行。

    四大行,也都向这次动荡中遭受损失有周转困难的商人们放低了审核要求,给他们快速通道贷款。

    “大家能相信我们银行吗?”承乾问张超。

    “纸钞被搞破了产,现在要重塑信用,并不容易。但这是必须的,没有宝钞,我们就算接手了天下,也一样会一团糟糕。从现在开始,我们每夺下一地,就要加紧恢复一地的宝钞信用。这样慢慢的,一点点的,我们终究能重新赢得大家的信任。”张超道。




第1256章 朕要亲征

    汉京。

    朝野一片哗然。

    飞鸽传信入京,京城百姓都知道了,杭州失守了。

    御书房。

    李世民一掌拍在御案上,震的笔架都摔地上了。

    “你说什么?”

    代枢密使屈突通老爷子非常无奈的重复,“陛下,刚刚得报,杭州失守了。”

    “杭州怎么可能失守?”

    “谁有这个本事?”

    李世民咆哮。

    最近,皇帝的情绪越来越不稳定,动不动就咆哮。

    “是张超,他没停在广州。他带着八万大军,自广州悄然出发,突然出现在杭州湾。杭州准备自海上南征的五万将士,没做丝毫抵抗,直接就投降了。”

    “杭州商会的商贾更是直接打开了杭州城迎接叛军入城。”

    李世民很震怒。

    五万大军啊,集结了这么久,结果在出征前被一锅端了?

    “为什么张超率着八万大军,从广州出发,一路北上到了杭州,这么大的动静,这么长的时间,为何就没有人发现,无人禀报?都是瞎子聋子,是傻子吗?还是说,所有人都已经暗中通敌,他们早就盼着张超北上,甚至盼着他打到汉京来?”

    宰辅们沉默。

    房玄龄都不肯说话了。

    皇帝说的有些话是对的,在这场叛乱中,太子和张超真的得到了太多人支持。有如秦琼程咬金直接起兵的,也有许多暗中在盼着他们早点到的。

    张超八万人北上,这肯定无法做到完全保密,可朝廷却丝毫情报都没收到。

    这只能说明,真有的有很多人在暗中通敌了。

    还有杭州港的五万大军,居然被人直接堵在了军港,张超的军舰队直接到了他们水寨门前,这一路上,就没有半点警戒。

    这种放松、疏忽,让人震惊。

    想想张超和太子叛乱以来,他们还没有遇到一次像样的抵抗。

    占交州时,无人反抗。入钦州,夺广州,都是如此,不但没人反抗,他们甚至还欢声雷动。

    岭南数十州,甚至是后来的福建,都是望风而降。

    如今,张超又兵不血刃的拿下了杭州。

    可以预见,浙江道肯定是守不住了。

    而朝廷南征,李绩的军队却在九嶷山遭遇到了顽强的抵抗。

    这两相一对比,吓人啊。

    老房都在惊讶,朝廷已经这么不受百姓待见,大家这么迫不急待的想要换一个朝廷了吗?

    “陛下,必须派人去拦截张超。”兵部尚书张公谨道。

    “张超已经拿下杭州,再北上,就要攻入长江口。到时不但能顺长江长驱直入,一直往汉京攻来。而且就算他不直接攻过来,这东南沿海,江淮之地,可是朝廷最重要的税赋之地和产粮地啊。”

    有些大臣则已经在想,数年前,汉京之乱时。

    张超在辽南誓师,然后登州聚兵,从海上挥师南下,入长江,夺扬州,平洪州,再一路打到了汉京城下。

    而眼下的局势是何其相似啊。

    只不过这一次,张超是从南边起兵,同样从海上来。

    现在已经夺下杭州,下一步肯定就是扬州和金陵,然后一种往江汉而来了。

    上一次,张超是以勤王之名。

    而这一次,张超则是打着护新法,清君侧的旗来的。

    可不管是上次还是这一次,张超的军队,都是如此的所向披糜,本应当强大无匹的大唐军队,结果在张超面前,毫无战意。

    这么一对比,李绩在九嶷山僵持不前,倒反而显得十分难得了。起码,李绩跟南军硬战过。

    李世民目光盯着一众宰辅,觉得每个人都那么可疑。

    “朕还能相信谁?”

    “谁是朕的心腹?”

    “谁忠,谁奸?”

    本来只是一场小小的叛乱,结果却成了如今这烂局面。

    他想不通。

    当年玄武门之变,他迅速的就掌握了局面。

    哪怕是后来太上皇复辟之乱,虽然趁他西征在外,搞的很被动。可当他回师,一路上叛军都冰消雪融。

    根本无人能阻拦的了。

    汉京之乱,几个月就平定了。

    而现在,为何却不对了呢。

    为何形势逆转。

    为何是叛军节节胜利,步步逼近,甚至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支持,反而是他局势越来越不利。

    “朕!”

    “要亲征!”

    李世民站起身,发出冰冷的话音。

    “陛下?”长孙无忌终于开口了。

    “朕要率大军,亲征东南,要在江淮,亲手击溃叛军,生擒张超和那逆子承乾!”

    房玄龄愣愣的看着皇帝。

    皇帝难道真有这种想法?

    不应当啊。

    皇帝什么时候脑子已经这么不好用了?

    玉跟瓦去撞,这能有什么好。

    形势虽然不太好,但也没到这地步。

    不是已经调集封臣贵族们去讨伐秦琼等造反诸侯,不是已经派人去召集薛延陀、契丹等北地藩属了吗?

    如今张超他们形势占有小优是没错,可那又如何?

    朝廷依然是拥有最强的实力啊。

    可不论房玄龄和长孙无忌等人如何劝说,李世民都已经铁了心,要亲自去灭了张超。

    国子监。

    孔颖达和陆德明一起看着一本小册子。

    “这种小册子现在国子监到处传抄,完全控制不住了。”孔颍达叹息。

    “不单是这种小册子,还有如今南边发行的时报、半月谈等报刊,也在咱们国子监里大肆流传抄写。”

    两人一声叹息。

    “其实这册子上写的,也很有道理。”

    “可这些不会为陛下所容,不会为朝廷所容啊。”

    “但文远说的没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次护法,既不会亡国也不会亡天下,大唐还是大唐,中原也还是我华夏汉家江山。”

    “哎,父慈子孝多好。本来陛下英明神武,太子殿下聪慧贤明。盛世景象啊,朝中又有如房杜长孙和文远这样的贤相,有魏征、王珪、孙伏伽这样的谏臣,百年难遇的盛世景象啊。”

    “变的究竟是张超还是陛下?”

    没有外人在场,两个老友说话也并不拘泥。

    “变的应当是陛下。”陆德明道。

    “如今的陛下才四十,可为何许多举动却有了汉武帝晚年之风?”

    “太子殿下过于贤明,太得拥护。张文远功劳太大,声望权势财富滔天。贵族们功高,封建边地,权力极大。而近年兴起的工商豪强,影响力也不断的在提升。”

    “大兴工商、新科举、定分封、开议会·······”

    “变革太快,快到让陛下都感觉不安。”

    这个巨大的变革社会下,一方面是皇帝已经达到了前无古人的千古一帝的文治武功。一面却又是盛世之下的许多潜流,已经长大的太子过于优秀,宰相张超功高难封,而当张超和太子站在一起,并得到马周等大批新兴阶层们的全力支持时,皇帝恐慌了。

    皇帝不想看到这些超出控制的事情发生,他想把一切重新拉回到控制之中。

    “如果太子和张超没有走在一起,也许就不会有今日之事。”

    “可当年皇帝是为了让太子地位稳固,希望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储君,才为太子定张超的女儿。毕竟那时张超有功,有能力,年轻,可张超不是世族,没有太深家族背景。陛下那时不会想到,十几年时间,灞上张家,居然会成为一个超级豪族。”

    “唉,说到底,都是权力欲望害的。”

    孔颍达问陆德明。

    “如今太子借张超之助,看来很有可能赢。但是,皇帝都容不下张超,太子将来能容下张超吗?”

    陆德明皱眉,“或者可以换一个说法,陛下都制不住张超,将来太子能够制的住张超吗?张超策划玄武门之变,扶保陛下夺位成功。如今又扶保太子,若是再成功,那张超可就扶立两位帝王。那个时候,天下权力之重者,莫过于张超了。”

    “那时的张超,会不会干脆篡位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