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权唐 >

第426章

权唐-第426章

小说: 权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凰克朴兴莆薜男θ莸溃骸吧蚨右惨徊⒌浇侵性菥蛹溉眨就跗蕉嗽崖遥杂卸确祷毓释良以暗囊蝗眨 �

  沈二躬身一礼:“学生谢过郡王!学生代逃难百姓家眷,拜谢郡王恩德!”

  沈二旋即返回难民的队伍中,难民漫山遍野而来,根本毫无秩序和阵型可言,他们有的在官道上乘车带着家财而行,有的三五成群则游走在旷野之上,还有成群结队的家畜被驱赶着往江宁城而来。

  望着沈二的背影,孔晟突然淡淡道:“袁晁,这吴兴沈氏的根基就在德清吧?他们此番也一并放弃家业逃难下来?听闻光是沈氏一族便有数千人,奴仆婢女成群,但本王看这沈二却似乎只有两三个家仆相随?”

  袁晁呆了呆,他倒是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但根据他的掌握,此番沈家虽然也与大多数百姓一并逃难下来,但混在难民群中的沈家人似乎并不是太多,尤其是嫡系正枝,似乎只有一个第二代的沈二。

  袁晁突然意识到,这好像是一个值得慢慢品味的问题。

  沈氏是江南两大豪门之一,根基在吴兴也就是德清,可以说德清过半的土地、资产、店铺、商号,都是沈氏的产业。从这个角度来看,袁瑛起义受到损害最大的就是沈氏了。而既然沈氏是本地最大的地主,受到打压掠夺必然最多,按理逃难的沈家人应该很难计数才是。

  袁晁深吸了一口气道:“郡王,沈家的根基的确在德清,但沈家……”

  一时间,袁晁突然不知道该怎么说了。他总不能说沈氏与袁瑛串联勾结一起造反吧?事实上,作为既得利益的大豪门,沈氏是最没有可能造大唐反的人。

  好在孔晟并没有继续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下去,他旋即摆了摆手轻轻道:“袁晁,你带几个人急赶往德清,如果能见到袁瑛,就劝他归降朝廷,不要执迷不悟。”

  袁晁叹息着:“属下遵命!请郡王放心,属下一定竭力劝说袁瑛放弃叛乱,向朝廷认罪伏法!”

  孔晟点点头,默然不语。

  袁晁不敢怠慢,领命后立即带着自己的一干随从快马加鞭抄小路向德清而去。其实袁晁对劝降袁瑛不抱什么希望,因为他太了解自己这个堂弟了,自小就心怀野心,如今见江南流民越来越多,朝廷横征暴敛,豪门肆意圈地压榨,民怨沸腾,这才趁势而起,准备学一学安禄山,若是能占了大唐朝廷,那他也就是开国皇帝了。

  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如果孔晟率数万江南大军压境,袁瑛或许还愿意跟官府谈判,但孔晟只带这么千把人马就想要让袁瑛归顺头像,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啊。

  杨统一直站在一边旁观。如今将袁晁奉命而去,这才站出来向孔晟抱了抱拳道:“郡王,以在下看来,袁晁此去非但不会有任何结果,甚至会危及他的性命。”

  孔晟笑了笑:“先生所言甚是,那袁瑛谋划多时,如今又煽动蛊惑十余万众,声势浩大,岂能因为袁晁三两句话就放弃唾手可得的基业局面?显然是不可能的。”

  杨统皱了皱眉,心道你既然知道袁晁此去毫无结果,还有性命之忧,为何还要让他去呢?这不是让袁晁去送死吗?

  似是看出了杨统的担心,孔晟耸耸肩笑道:“但袁晁劝降固然无果,却不至于危及性命。那袁瑛和袁晁本为堂兄弟……孔某之所以让袁晁去劝降,实则是为了让袁晁心安罢了。”

  孔晟说得没有错。袁瑛起事,袁晁心里必然存有心病。而他与袁瑛的关系也不可能长久保持秘密,一旦传扬开去,他很难在孔晟身边做事了——无论是为了自己心理上的安慰,还是为了做给外人看,袁晁都必须要走上这么一遭。

  杨统深吸了一口气,抱拳躬身道:“在下浅薄,不明郡王深意,实在是汗颜之至!”

  

第六百八十九章 我就是孔晟!


  第六百八十八章民乱

  孔晟大笑:“先生太客气!”

  杨统轻叹一声:“郡王,请恕在下直言,面对袁瑛乱民起事,郡王理应派大军围剿,更不可孤身犯险。郡王以千把人马前往德清平乱,若是被乱军围攻,后果不堪设想。在下知道郡王悲天悯人,痛惜百姓,此行并无与袁瑛一党作战之意,但……”

  孔晟笑容敛去,淡淡道:“孔某之所以只带一千人马前往德清平叛,先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江南军与江南豪门世家血肉相连,不少世家子弟在江南军中为将,因为本王推动土改新政,世家子弟对本王恨之入骨,这些江南军若随孔某平乱,未必会真心诚意为朝廷出力,甚至会聚众生事,为防万一,所以才只调动一千江南官军随行。”

  “此外,江南官军出自江南,本乡本土,而袁瑛聚众则多为本地流民,本王实在是难以指望上江南军了。”

  “更重要的是——”孔晟的声音旋即低沉下来:“孔某断定,袁瑛聚集流民造反,背后有人暗中撺掇资助,其目的必然是针对本王来的,事实上,他们似乎也已经达到了目的,即便本王平息了这场民乱,在朝廷那里也难辞其咎。如果江南豪门世家各自进京蛊惑生事,朝廷下诏废除了本王的土改新政也不是不可能。”

  杨统叹息着:“这一点,在下也想到了。郡王,这世间最难触碰的就是豪门世家的利益,自大唐开国以降,世家大族把持朝野,堵塞晋身路径,寒门只能承受压制和欺凌。这还是郡王的铁腕,若是换了旁人,恐怕这土改新政连半点推进的希望都没有……”

  “但在下坚信,朝中并非全是无能昏庸之辈。而皇上,也是英明天子。在下之前代郡王执笔接连上书,直言土改新政之利国利民,如果能得到朝廷和皇上的认可,新政落实完全可期。至于这些许地域民乱,其实不足为道。但郡王必须要快刀斩乱麻,尽快平息此乱,否则迟则生变。”

  杨统拱手肃然道:“德清是在下乡里,在下在德清还有几分民望,请郡王放心,在下就算是豁出这条命去,也要四下奔走,游说各乡士绅百姓向郡王倒戈!”

  孔晟躬身施礼:“如此,有劳先生了。穆大哥,你带几个人随先生先行赴德清,见机行事!至于孔某,拖延两日行军便是!”

  袁晁和杨统先后两拨人先期秘密赶赴德清,一路是劝降袁瑛,一路是暗中见机行事,利用杨统在德清的民间影响力,看看能不能让袁瑛一党出现内乱,瓦解其声势。

  但实际上,这两路人马虽然都是孔晟安排出去的,但他本人对袁晁和杨统的努力不抱任何怀疑、却也不抱任何希望。

  孔晟更相信自己的力量。

  他一直对官方和民间的信息来源抱某种怀疑态度。以他看来,能跟袁瑛起兵造反的人肯定是老百姓中的中下层,简而言之就是无地流民和失地农人,这一群体在江南肯定数量庞大,但局限于德清周边地域来说,顶多不会超过二十万人。从国民的本性来说,但凡能吃上饭的人,哪怕是吃个半饱,都不会去冒着杀头的风险去造反,尤其是在江南这种鱼米之乡,民风安逸闲散惯了。

  而这么庞大的一个群体,不可能全部都心甘情愿地跟随袁瑛造反。至少有半数是被裹夹的。

  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袁瑛只占据了德清附近一线地区,城池只有两三个县城,如何来养活十余万的军队,他的辎重兵器从哪里来。单单靠德清县的粮草储备去供养一支十万大军,显然是很滑稽的。

  所以,在孔晟看来,所谓袁瑛麾下的十余万众,其实能上战场为袁瑛所用的也就是一两万人,撑死了。而更多的是,被袁瑛一党裹夹在县城中的流民和人口。

  即便是有这么一两万人武装起来,在孔晟看来也不堪一击。即便不敌,孔晟完全可以从容而退。

  所以,孔晟这才只带一千多人马而来。实际上,孔晟真正要用的无非还是江宁铁骑五百人。有这五百铁骑,足矣。

  靠大军围剿,不知道要造多少杀孽,让无数流民无辜惨死。孔晟不愿意这么做。

  孔晟率军缓缓前行,五百江宁铁骑神色肃杀军容之严整,进退有序,让江南军一千人看得心内凛然敬畏。这五百悍卒骨子里血脉里发散出来的某种杀气,足以说明了他们超强的战斗力。这些没有经历过真正战阵的江南军卒其实很难想象,像这样一批悍卒到了战场之上,该是如何的凶猛无敌。

  几骑快马从后驰来,孔晟回头一扫,见竟然是那沈氏的沈二公子,眉梢一挑,眼眸中掠过一丝意味深长的东西。

  沈二到了近前,在马上躬身施礼道:“郡王,学生熟悉德清,今特自告奋勇,前来郡王军中效力。若是能早日平息祸乱,对于我沈氏来说,也是一件幸事。”

  孔晟哦了一声:“难得沈二公子如此深明大义。也罢,你就留在我军中协助我平息叛乱便是。”

  旋即,孔晟似乎有意无意地追问了一句:“沈二公子,据闻吴兴沈氏根基在德清,怎么此番逃难,似乎只有沈二公子逃离了德清,沈氏家大业大,其他人等难道避难到了别处?”

  沈二被问得一愣,马上神色微变,却还是躬身勉强笑道:“回郡王的话,我们吴兴沈氏根基的确在德清,不过,乱起之时,我沈氏家主就率家族多数人避往山南江州了。我沈氏在山南也薄有产业,避往山南也不过是权宜之计了。”

  “哦。避往山南江州了啊……”孔晟笑了起来,却是没有再问什么,立即扭头催马向前,不再理会沈二。

  沈二在马上眸光闪烁,却是悄然带着自己的几个随从家仆慢慢跟随在了孔晟军队之后,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

  孔晟心头冷笑起来:沈氏的人竟然舍近求远,放弃江南道的其他州府不去,反而退往更远的山南江州,这听起来似乎没有问题,细一想问题太大了。这其中必然有诈,这从一个侧面再次验证了孔晟心里对沈氏的怀疑。只是他的怀疑没有具体的证据支撑,孔晟并没有表现出来。

  德清县。

  德清县,取名于“人有德行,如水至清”。这虽然只是一个县城,但却是整个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还是江南两大豪门之一的吴兴沈氏的发迹之地。沈氏在此地已经繁衍了数百年,沈氏族人的枝叶散布整个江南北部地区,尤其以德清为多。

  而袁瑛起事之后,驱逐了德清县令,占领了德清县城,其帅府就设在了城中最大也是最繁华的一处府邸中,沈氏的祖宅。

  城中十余万众,正如孔晟的判断,多数都是从各地聚集而来的流民及其家眷,真正武装起来的能为袁瑛所用的也就是一两万人,而且因为没有经过真正的军事训练,谈不上什么战斗力。

  但袁瑛为谋反谋划了这么久,肯定不可能毫无准备。他暗中串联各州府县有野心的士绅豪强,约定一起起事,将来共分天下,最不济也要瓜分江南一地。所以,在袁瑛军中,实际上士绅豪强的家仆家丁占据了很大的份额。这批人平素被各地豪强秘密操练,倒也具备一定的凶悍素质。

  袁瑛选择在这个时候起事,自然是经过慎重思量的。在袁瑛看来,中原乱未平,朝廷没有精力顾及江南,而江南只有杨奇的数万江南军,多数部署在江宁一线,对于偏远的德清一带,鞭长莫及。

  所以,袁瑛轻而易举地就率军攻占了德清县城,“打土豪分田地”的旗号和声势造起来,很快就吸引到了各地流民。流民蜂拥而至,袁瑛委派心腹之人,分兵数处,此时不出意外的话应该已经占据了江南北部几个富庶的州府县。

  袁瑛的队伍疯狂掳夺财富和粮食,因为有钱财可分可以吃饱饭,前来投奔袁瑛的人越来越多。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他就聚集了十余万人,虽然都是乌合之众,但也极大的刺激了袁瑛的野心,让他信心爆棚,产生了占领江南一地自立为江南宝胜王的念头。

  袁瑛端坐在沈氏家主的位置之后,台下两侧是他自行册封任命的文武官员,真正占据要职的都是各地的土豪劣绅,没有普通流民。袁瑛这个人很聪明,他选择的合作者都是各县中下层的士绅豪强,至于那些真正的大家族大豪门,不屑于他为伍。

  袁晁被人带进来,走进堂中,看着大刺刺坐在最上头的神色傲慢的堂弟袁瑛,又看看人模狗样分列两排的所谓文武大臣,心头产生了某种沐猴而冠的滑稽感。

  袁晁苦笑一声:“三弟!”

  袁瑛冷笑一声,没有吭声。袁瑛左下首的一个身着铠甲的壮汉——原德清某乡绅、现如今宝胜政权的大元帅张武爆喝一声:“放肆,见了我宝胜大王,竟敢不大礼参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