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浮生小记 >

第148章

浮生小记-第148章

小说: 浮生小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与卢八娘看重物质不同,司马十七郎更有信念,在他的心目中,北伐复国的意义远远大于平定吴郡的叛乱,所以停止北伐对他是非常失落的,他不可避免地有些情绪低落。
  卢八娘所说的这一段虽然他也曾读过无数遍,但是这一次还是依旧从中汲取了力量,每一个困难都是一种考验,只有通过了才能更进一步。
  其实外表坚强的男人在内心总会有软弱的时候,王妃的话让司马十七郎的心情为之一变,他向站在面前的王妃慨然道:“迟早有一日,我会挥兵北上,尽得河北之地!”
  “好,吴郡那边你交给我,将来都会是你北伐的助力。”
  “那自然好,我正可以把精力放在北边。”
  南下平叛的队伍很快就从淮北出发了。司马十七郎第一次在淮北军大规模出征时没有带军,而是留在了淮北。
  淮北王不好离开淮北太久,而且黄河北面的胡人是更危险的敌人,但是除了这些理由,卢八娘想他一定也不想去京城见那群人。
  南下平叛水路的一支主帅是桃花爹,他其实有一个看起来大气读起来却非常好笑的名字——侯擒虎,是以卢八娘从来都叫他桃花爹。自从卢八娘得到了青山城,桃花爹便离开淮北军为她筹建青山军。
  这一次出征,桃花爹又欣然请命,青山军正等着这样的机会。况且他曾跟随司马十七郎和卢八娘出使吴郡,还曾参加过吴郡的平叛,对那里的气候地形颇为了解。于是他带领着两万将士乘五十艘海船沿海岸线驶向吴郡,然后从沿海向内陆推进。
  从陆路走的主帅是尚颉,他带领两万骑兵火速从淮北赶往京城解围,这些兵马则是淮北军的一支精锐,原本正要北上,这次从黄河南岸调回。
  远征军出发后,很快就有战报传来。司马十七郎和卢八娘每天都要在一起看战报,了解前钱的情况。
  尚颉率骑兵领很快就到了京城之外,面对几十万的叛军,他视若无物,以两万铁骑直接向十倍于已的叛军冲去。这种类似胡人的打法简单野蛮但又非常有效,以骑兵对抗步兵也是占绝对优势,叛军从没有见过这种气势,马上就溃散了。
  尚颉并没有与朝廷和前来勤王的将领们周旋,而是马不停蹄地追击着叛军南下而去。叛军的战斗力肯定比不上身经百战的淮北军,但是他们人数众多,也很难将他们困住,接着就是一场场的击溃战。
  仗打成这样,还有一个原因,淮北王夫妻在尚颉出征前曾特别嘱咐他只斩匪首,不要杀戮太重。毕竟吴郡曾是他们的封地,那里的百姓也不是有着血海深仇的胡人。
  桃花爹带的船队要比尚颉的动作慢得多了,因为这时的航海速度实在是太低,他们到了吴郡时尚颉已经解了京城之围又打下好几个郡了。
  可是桃花爹并没有急,他按卢八娘的吩咐稳扎稳打一个县一个县地向前推进。每到一个县,剿匪、赈灾、登记农田人口,重建正常的秩序,务必稳定当地的局势,彻底消灭叛乱。
  也只有卢八娘的青山军能够完成这样的任务,青山军的很多将领都是上马能打仗,下马能治国的儒将,而且青山城的船只不只运来了兵士,还带了大量的粮食和用品。
  几个月后,尚颉与桃花爹会合于吴郡,这时桃花爹才平定吴郡的大半,但是他经过的地方已经牢牢地打上了淮北的标签,从上到下建立了唯淮北之命是从的政权。
  尚颉将叛军的有生力量击溃后就回了淮北,他所带领的骑兵并不适合在东南沿海一带多山多水的地形作战,也不适应那里潮湿炎热的气候。如果继续留下,战马的损失会非常大。况且东南那里已经不需要他了,平叛已经基本结束,下一步是更细致的重建工作。
  尚颉率领铁骑经过京城时,皇上亲自出城迎接他和一些将领入京,设御宴为他们庆功,并封尚颉为平南公,他手下的一些将领也有各官衔。尚颉回淮北后,如实在向淮北王夫妻讲述了皇上挽留他的话。

  ☆、第九十八章 京城解围铁骑显威吴郡平叛水军制胜(二)

  司马十七郎和卢八娘都没有吃惊,皇上想把尚颉留下是很自然的,自司马十七郎北上后,京城就没有威镇四方的名将。虽然两次京城被围时也涌现了一批优秀人材,但是他们的能力和声望还远远不够。如果尚颉能带着两万铁骑留在京城,那么江南再有什么变故也高枕无忧了。
  对于尚颉的拒绝,淮北王夫妻也一样淡然,淮北如今名将如云,但是不论派哪一个南下,却都不会愿意留在京城,即使有高官厚禄相诱。
  十几年的建设早已经使淮北凝结成一个无比的紧密的团体,大家有着共同的目标,有着相似的价值观,有着一致的利益,他们怎么会去投奔腐朽衰败的朝廷呢?
  “很好,”司马十七郎赞扬尚颉,“我素来知道你的志向,留在京城只能消磨意志,使你成为废人。好好休息些日子,黄河之北还等着你去建功立业!”
  “颉誓死效忠王爷王妃!”尚颉听到淮北王的鼓励,激动万分,马上站起来行礼立誓。他二十出头,在淮北王和王妃的栽培之下,已是当世之名将,当然不会对淮北有一丝异心。
  “坐着吧,”王妃温和地笑道:“想来你也不适应吴郡的气候,人瘦了不少。”
  “实在是太热了,特别是夏天,根本穿不住铠甲,马也死了不少。”
  “当年我和王妃去过吴郡,在那里渡过一个夏天,也是变得又黑又瘦。”司马十七郎笑着回忆起了往事,“不过那里的螃蟹味道特别好,王妃特别喜欢,回来时带了上百坛的醉蟹……”
  “我们的人差不多都喜欢吃,可是有些兵士吃了浑身长疹子,还是请了青山军的救护队帮忙才治好了。”尚颉道:“王爷,我们淮北军也设救护队吧,有了他们能救活很多受伤的军士们。”
  “救护队与我们的军医不完全一样,每一次战斗,他们在战场的后面设临时医馆,救护队员及时地给受伤的军士们裹伤,然后由专门的人抬下来送到医馆救治。”尚颉说起来救护队眉飞色舞,“里面还有很多女子,她们非常了不起,不但会医术,还都练过功夫,真是巾帼不让须眉!”
  青山军的救护队中过半的人是女子,由朱大姑亲自带领。她虽然年过半百,却半点不服老,一定要随着青山军南下,还说是积累经验,将来北伐时她还要随着青山军出征。
  对于朱大姑所带领救护队中的女子,卢八娘一向敬佩加上鼓励。这些女子个个算得上女中豪华杰,习过武,学过医,又胆量过人,之所以能产生这样一群女子,正是十几年淮北妇女能力地位不断提高的具体体现。
  对于青山军标新立异成立的救护队、宣传队等,司马十七郎一直很关注,闻言亦道:“王妃所见果然不同凡想。”
  卢八娘其实也是在试验,此前她也不能确定这举的可行性,便道:“在淮北军中全面铺开还是要再慎重一些,要考虑到步兵与骑兵作战方式的不同,救护方式也肯定要改进。”
  谈了半响,司马十七郎笑道:“尚将军也该回家休息了,明日设宴庆功,过些日子我们再聊。”
  尚颉回淮北后首先进王府复命,还没来得及回家呢。卢八娘也笑道:“王爷说的是,还是赶紧回家看看吧,你媳妇又给你生了个儿子。”
  总结吴郡的战争,淮北军又做了一些调整,毕竟淮北真正的敌人还在黄河之北虎视眈眈。
  与此同时,卢八娘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吴郡、义郡等叛乱之地。想到前世那里的富庶,卢八娘一直充满了热忱,她用了近两年时间慢慢将那里稳定下来。最初几个月,她陆继向那边运送各种人财物,从事管理的官员、各类技术人员,甚至还有一些奴隶,他们带着淮北的新理念、新技术和各种生活必须品去建设新天地。
  青山城强大的船队和水军在控制沿海的吴郡、义郡时所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卢八娘真正炼出了一支水上强兵。
  很快,吴郡的经济恢复了,青山城不再单纯付出,吴郡丰饶的物产也会随着大船运回淮北,只一年后吴郡就成了淮北军军粮的主要供应地。
  卢八娘把吴郡当成了淮北的后花园,总要一个理由,她用的就是平定叛乱,她一直没有宣布吴郡义郡的叛乱完全平定了。
  可是当最后留在深山中的几处土匪也主动出来投诚,卢八娘也只得承认东南沿海一带叛军彻底被消灭了,到了这个时候,总要给朝廷一个交待。于是她问司马十七郎:“这两年平叛党中吴郡义郡等地临时所任命的官员怎么办?”
  对于王妃的小心思,淮北王心里比谁都清楚,但他这一次没有坚持忠孝大义让王妃把两郡交还朝廷。实在是他看透了,如果交上去,不出几年,这里还会再出民乱,真不如放在自己手中。
  吴郡和义郡的建制都够不上州,是因为那里人口数量少,其实论土地面积,比有些州都要大。粮食产量是淮北同样面积土地的二倍,他也是舍不得。
  对于王妃的问题,淮北王其实早就想了很久了,“既然叛乱已经平定了,你把这两年临时出任的官员列一个单子,我上折子为他们请朝廷正式任命。”
  司
  马十七郎配合得这么好,多少有些出乎卢八娘的意料。为了谈这个敏感的话题,今天晚上她特别安排儿子们去桃花家玩,备了些果子米酒与司马十七郎享受二人时光。
  夫妻感情越好,越要注意维护经营,这与好朋友要经常交流、好伙伴要经常来往是一个道理。卢八娘虽然是第一次经历婚姻,但她自从想保住这份感情后就很用心。
  菜只有区区几道,都是极家常的,心思却用得十足:牛肉足足煨了半天,香浓酥烂、嫩鸡肉加上胡椒香芜用旺火炒熟、新挖的冬笋、暖棚里刚摘的青菜,再有用干贝、海参、鲍鱼等炖的海鲜盅,两人只有一张案几对坐,再配了四样果子四样点心,已经足够了。
  酒是江南的米酒,温了后喝在口中暖暖糯糯的,一直舒服到心底。她拿起银壶,为他斟了一杯酒,自己也倒了一杯,向司马十七郎一笑然后在他的杯沿上轻轻地碰了,饮了一口放下道:“你也算想开了。”
  当年卢八娘在司马十七郎病中请胡德全请封益州刺史,几近于胁迫皇帝,但为淮北争取了非常的利益。司马十七郎醒来后虽然没说什么,但心里未必是十分赞同的,但现在他主动采用益州的方法,不得不说进步非常之大。
  “我不想开怎么办,难道把祖宗打下的江山任由他祸害?”司马十七郎几杯酒下了肚,从里到外地透出适意,他似带了些嘲讽地说:“家国天下,哪一件事他担下了?吴郡和义郡还是我们替他管着吧。”
  这个他就是皇上了。
  话也是有所指的。京城三年被围攻两次,朝廷的水平可想而见,至于天下,早已经偏安一角的朝廷哪里有资格说呢?就是家事,皇帝也没有处理好。
  最近来自京城最大的传闻就是废后。
  陆家一门出了两后,太后、皇后,可谓极尽荣宠,最盛时满朝臣子差不多有一半是陆家子弟门生,号称“陆半朝”,陆家最出色的才俊陆五郎年过三十便官拜丞相一职,古今罕有。
  盛极必衰,陆氏权倾朝野十年,在陆太后病逝后不过数月,皇帝便急不可奈地将陆家的首要人物五郎贬为崖州刺史,很快满朝陆家门生子弟都作鸟兽散,然后陆皇后便也被废了。
  废后的原因很多,圣旨上写了洋洋洒洒一大篇,什么不够贤良淑德,不够孝顺慈爱之类的,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起因是两三年前闹出的那桩事。
  卢妃——也就是卢家三房的庶女继第一次有孕没有保住后,第二次滑胎了。经过调查,所有迹象表明是皇后对她下的手。此事又引发出了一连串的皇嗣风波,据说皇后手上不只这两条人命,这几年宫中子嗣不旺的根源就在她。
  不管陆后怎么叫冤,但是这几年皇宫里养不住孩子倒是真的,皇帝从未登基前到现在,先后有过十几个皇子,现在留下来的只有两个。一个皇后生的嫡子,今年十三岁,已经被立为太子,还有一个是同出于陆家的德妃所生的赵王,才两岁多,这种现状就令人生疑。
  也许陆后真地了不该做的,但是皇帝最恨的其实还是陆家太过张狂,直接影响到皇权。就如很多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