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歌 >

第27章

明歌-第27章

小说: 明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声音,这叫夜莺法,在楔榫处,故意留出一定的空间,人走在上面,楼板会上下起伏,摩擦之际,会发出刺耳的声音。这样的做法,是防止有人暗夜谋杀。

是啊,一切的一切,都是防范。防范刺客,也在防范着自身。只有做好防范,才能高枕无忧。

于是,当小朱选择了寅字殿东大床之后,绯儿便下去了,随后进来两个小太监,帮小朱把薰炉等物安置好,随即,吱呀吱呀的声音响起,是筱筠正被绯儿领着过来。

“万岁爷,熠圣夫人侯旨入觐。”

曹化淳的声音再次响起。

“宣。”

“臣妾熠圣,奉旨伺寝。”

“起来,起来,”小朱连忙把筱筠扶起来,然后搭着她的蜂腰坐到床上,这时绯儿和曹化淳连忙上来,帮她们宽衣。

小朱现在比较适应这样的服侍了,先前还觉得别扭,但毕竟时间久了,也就麻木了。

“化淳啊!”当脱至中衣后,小朱便伸手制止。毕竟最后这点衣服,随便扒都能扒下来,那里还用人帮?

“哎,皇上!”

曹化淳立刻乖巧的垂手听旨。绯儿也习惯性的向后退去。

“你说,钱谦益仍兼礼部,周延儒兼理吏部,成基命兼理刑部,这样的安排如何?”

“唉呀,皇上,小的那里敢乱言国事?吾皇圣睿聪达,皇上的法子,定然是好的。”

“嗯…”小朱心中很是奇怪:‘这么安排,跟温体仁可说毫无瓜葛,而同温体仁关系最好的曹化淳,为什么今晚要这么提?难道真的只是为自己着想吗?’

“皇上,”曹化淳显然猜到了小朱心中的疑虑,连忙开口跟小朱回话:“周相年纪很轻,仕途顺利,即便魏逆之时,也是顺风顺水,吾皇登基初,便凭借编练新军策而入阁,这满朝中,自有忌嫉之人侧目,周相兼理吏部,便不得不在行事时,多顾及顾及旁人的想法,自然也就不会恣意妄为了,这样的安排,也是为周相好。尤其周相亦有不少亲朋于朝堂,他必要秉公处理,方可服人,因此说,周相兼吏部,定然是周全之举。”

“好吧,你下去吧,明日早朝后,帮朕拟个旨意出来。”

“是,小的告退。”

说完,曹化淳领着阿萝下去了。小朱回头看了看筱筠,她今天穿了一件淡绿色绣彩兰绸子中衣,在烛火的映衬下,显得很是娇艳。

“皇上。”筱筠见小朱这么看她,娇羞不已,声音轻的几不可闻。

“呵呵,筱筠啊,你说,曹化淳刚刚所言,可有什么不妥?”

“呃!臣妾不知。”

呵呵,小朱爱怜的拥着筱筠倒向了床第之间。

※※※

第二天想明白的小朱,痛痛快快的把旨意提交给内阁,内阁的反应也不大,直接就同意了。

之所以曹化淳要这么干,其实还是温体仁的主意,温体仁目的很简单,当初为了选阁臣,他与周延儒一起得罪了钱谦益。现在钱谦益是首辅了,如果捧周延儒兼吏部,势必将温、钱二人的矛盾转化为钱、周二人的矛盾。因为首辅兼理吏部,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理政模式。老钱一直兼管礼部,工作完成的很好,再把吏部兼理了,权力将无限扩大,对温体仁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事情。因此,温体仁相托曹化淳,替周延儒挣来了这份荣光。

这么看来,明争暗斗还将继续存在于内阁之中,但这种现状,其实也是小朱愿意看到的。因为这样的,制衡仍然存在,国家的内阁基调,没有什么变化。

没有任何变化的不是国家的内阁,而是全国的形势。

北地旱情已经非常严重了,整个冬天北京就没见过几场雪,北京的位置很特殊,并且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特色,那就是四时非常分明,24节气也极为准确。仿佛当初制定24节气的先贤们,不是以当时的中原为范本,反倒是以北京为标准制定滴。

24节气对于农耕文明来说,具有强大的指导性意义。因此,北京的无雪,足以反映出整个北方的气候形势。

从各地方的塘报来看,也印证了这点,初春的大旱是不可避免了。久旱必有蝗灾也是定势,因为没有冬雪的滋养,土地龟裂,蝗的幼虫便不会被大量闷死。而昆虫这个物种,当绝对基数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将产生巨大的破坏能力。

小朱翻查古典,发觉,万历十九年、天启六年均发生大面积的蝗灾,从后一次的后果来看,也是导致魏忠贤的那20多万田产,多数荒芜的原因之一。

去年大旱,今年又同样是旱,那么蝗灾将不可避免,为了因对这个情况,小朱特意发明刊,希望天下有识之士能帮国家一起想办法,应对来年即将到来的蝗灾。

如果说小朱是穿越者,那么小朱的感觉是,这个伟大而壮烈的时代里,有很多人都比小朱更像穿越者。例如田馨萝、例如徐光启。

小朱的明刊是在找一群和尚给孔庙做法事的同时发布的,而徐光启则联合了山东、天津、山陕等地的民间科学家,共同查阅古法,参考实例,于田间考察之后,联名上了一份《除蝗疏》。

除蝗疏中,一共分24章,3万多字。看的小朱脑仁都肿了,还是没看全活。还是在方正化的帮助下,才大致理清了脉络。

除蝗法,一共分三个阶段:

一、幼虫的杜绝、

都知道,幼虫因为大地龟裂而大量存活,因此,徐光启等人提出了改良陆田为水田的宏伟计划,“陆田命系于天,人力虽修,苟水旱不时,一年之功弃矣;水田之制由人力,则地刮可尽也,且虫灾之害又少于陆,水田既熟,其利兼倍,与陆田不也。”

当然,整个北方全改成水田是不现实的,因此,老徐这个小朱现在佩服的五体投地的疑似穿越者,又提出了一个方法:“幽涿(涿州市)以南,长淮(长江淮河)以北,青兖(滋阳)以西,梁宋(商丘市)以东”因为地形复杂,历来是蝗虫蔓延的本源滋生之地,因此,无论如何,改陆田为水田的方法,要在这些个地方上施行。

既然主要蝗灾源产地控制了,再来个以点带面:“北土闲旷之地,土广人稀。每遇灾时,蝗阵如云;荒田如海;集合佃众,犹如晨星;毕力讨除,百不及一。非均民之不可已也。”讲开垦荒田也能减少蝗灾损失,并且顺手处理了流民安置的问题。

“秋耕之利,掩阳气于地中,蝻蝗遗种翻复坏尽,次年所种,盛于常禾。”即翻种可以将蝗子从深土中翻出,这些虫子的尸体,直接埋于地中,将来还可以直接转化成肥料来用。

这条准了,黄河因为长期干旱,现在也不怎么闹腾了,正好挪用治河的银子去干这项工程。

幼虫和本源方法有了,紧接着,就是成虫的扑杀方法。

二、成虫的捕杀、

“其法视蝻到处,预掘长沟,深广各二尺,沟中相距丈许即作一坑,以便掩埋。多集人众,不论老弱,悉要趋赴沿沟排列,或持扑打器具,或持锹锸,每五十人用一人鸣锣其后。蝻闻金声,努力跳跃,或作或止,渐令进沟,即大声不止,蝻虫惊入沟中,势如注水,众各尽力,扫者自扫,扑者自扑,埋者自埋,至沟坑俱建虏而止。前村如此,后村复然,一邑如此,他邑亦然,当净尽矣”。

这条说来很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的特色是什么?人海战术。即用人海战术将蝗虫逐步驱赶,一直轰进预先挖好的长渠中,边赶边填埋松土。直接活埋这些可怕的小恶魔。后面讲的一点很要紧,如果只是一村、一邑防治,其他村、邑不动,蝗虫是很难除尽的。

同时,鼓励农户蓄养鸡、鸭、鹅、鸽这些家禽,利用物种天敌的自然优势,来达到即防治蝗虫又增加副食的目的。此时的农民,只有过年才能见到肉味,各种蛋类,都知道好吃,但没钱蓄养而已。这条政策的实施,让小朱振奋的想到了流黄的咸鸭蛋。

准奏,准奏,小朱现在高兴的只会说这俩字了。

三、食物链上的坚壁清野。

成蝗不食绿豆、豌豆、豇豆、大麻、茴麻、芝麻、薯芋,凡此诸种农家宜兼种,以备不虞。”用躲避法来对付蝗虫,专挑蝗虫不吃之作物种植。关于薯芋即红、白薯,徐光启还貌似拍小朱马屁一般,说了这么一句话“甘薯,根在深土,食苗至尽,尚能复生,虫蝗无所奈何,胜也。”

这回,方正化连问都不问,直接就帮着在上面批红了。金薯、陈薯是小朱最漂亮的施政,整个策划、实施以及推广过程中,全国上下就没有什么反对的声音,现在好了,让皇上平白拣了另一个好处,原来番薯的青苗是蝗虫拒绝吃的,而且即使上面的青苗被吃了,仍然可以重生。

太牛了,想不到无心插柳,竟然获得了柳树成荫的结果。小朱连忙把自己的披红和《除蝗疏》一同交给钱谦益他们去讨论,其实,自从小朱发明刊之后,钱谦益他们就全权委托徐光启了,因为徐光启和东林党的关系很密切,如果不是他一直“专研西法”,估计东林党人早推他上位了。

老徐如今已经是69岁的高龄了,小朱如果不是真的真的急切推行技术科学上的改革,小朱真不舍的用他。

无论是年龄、还是人品,无论是敬业精神,还是科学理论,老徐的一些建议,在内阁中通过的比例是最顺利的。

于是,小朱命钱谦益做序,自己亲笔题名《大明除蝗八法》,刊行天下,并且让张彝宪回去经营红白薯的时候,也要带领他管理的人员尽快开垦荒地,不能再耽误了。

对于老徐的身体力行,小朱知道是没法子劝的,越劝,他越要报效君恩,于是小朱特意找到温体仁和钱谦益,他们俩一个次辅、一个首辅,出面劝慰的效果应该是良好的。并且小朱准许徐光启,如果没什么事情,可以就呆在怀柔兵器司里办公。别来回来去的跑了。小朱可不舍得把这个老人家累坏了。

八法中,有多条都是要银子的,小朱咬咬牙,专门为此拨了300万两白银,交给徐光启的好学生,元年榜眼金声管理。金声这一年来,就跟在徐光启后面跑来跑去了,他本身就喜欢西学,加上小朱对西学的放纵态度,他和徐光启的感情很好。小朱这个任务,交给他时也明说了,“老徐太老,你太小,如果出了差池,朕也不怪你,但前提是,你的一颗心用在了那里。”

金声的反映小朱依然熟悉的感动着。

“皇上隆恩,学臣时感惶恐,臣敢请圣上宽心,不绝蝗蝻,金声愿覆面而沉。”

别,可别不打招呼就自尽,国家还舍不得你这个人才呢!于是,赶紧又劝解开导两句之后,顺手赏了一个‘八省巡按,专督除蝗’的差事。这个差事是临时差事,只有从四品左右的官衔,但权力非常大,因为有各种官方和民间的舆论摆着呢,各省的官员都要协助和提供保障。');

第四章:东江恩怨

小朱为了感激在这次除蝗问题上,内阁和言官们的积极配合。特意做了一件讨好他们的事情。

翰林院世袭《五经》博士为一个正八品的官衔,这个职位的授予有着非常强的指向性质:孔氏二人;颜氏一人;曾氏一人;仲氏一人;孟氏一人;周氏(敦颐)一人;(二)程氏(颢、颐)二人,张氏一人、朱(石朱)氏二人、刘氏一人。一共十三个人。总之一句话,这个职位,历代都是由先圣、先贤、先儒的后人来继承。

现在好了,为了让东林党人的精神领袖得到真正的荣誉,皇上特意授予先儒邵雍裔孙继祖(邵继祖),进《五经》博士。

另外,小朱又提出王守仁的孩子,并且很是虚心的问道:“如果内阁不反对,也一并进了吧。”

因为王守仁曾经对正德皇帝及几位先帝都有过微词,而且是公开发表的。所以,大家都表示了适度的反对,不过,王阳明‘诛山中贼’然后‘诛心中贼’的哲学思想,在当今有着巨大的实践意义,可以说,自王阳明之后,大明文武双全的将才越来越多,都是拜王阳明所赐!

大明军制,每镇、卫、所,必有文官监军,监军的职位许是低于武将,但权力却超过武将。进士出身,意味着博览群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行军布阵,兵书战策,都是大家的业余文化生活,因此,当手中掌握兵权后,进士们,便都走上了理论联系实践的道路。

脱颖而出的,便是儒将如繁星,点缀了大明伟大而广阔的夜空中,供后人敬仰的同时,也为中华民族,开创了一个辉煌而令人自豪的时代!

因此,反对的人,都是说说罢了,目的就是不想太惯着皇上,免得皇帝得意之下,想起一出是一出,以后不好制约了。既然反对声浪不大,那就这么定了吧。

不过由此也可以看出,小朱在巴结士林的时候,也依然没忘记耍赖。于是王阳明的子孙,也就享受了‘王儒后人’的荣誉称号了。并且每代都有继承《五经》博士的特权了。

这项工作的的进行,表面看没有任何意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