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歌 >

第161章

明歌-第161章

小说: 明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臣的那十年大计,尚未奏与圣听!”温体仁很冷静的回答。

“好好好,但请温先生接着说吧。”

小朱心说,不,是所有人心中都是同样的念头,温体仁的‘十年大计’如果不靠谱的话,他能活着走回家跟家人告别,就算他运气。

第二:亩产一定要增加,亲王5000亩,郡王3000亩,镇国2500亩,贵子参照董其昌案例,享2000亩与官员普民同级,这个亩产,属于血亲三代之内的族产。但贵子与官员同列,需要自行出钱购置。因为贵子即便不考虑补偿款,也还拥有六项宗业,所以从理论上,购置田地的钱财是可以积累出来的。名下拥有田产超过2000亩的,超过部分,统一加收一成赋税即可!就是原有税赋的110%,又可以看成是三成三(33%)。

“?!不错!”这是一众大臣的心思。这样一来,官僚地主的利益得到了保护。之前的超额累进税率,实在太麻烦了。

“好吧,朕准了。”小朱也立刻响应,他最近快被那些哭殿和哭庙的人烦死了。现在他们文华殿侧殿内,还能听到隐约的哭声。疯了算!

第三:六项宗业,不用改变,但前提是要让宗人自主选择。因为个人的爱好不同,不能大拨轰嘛!如果有六项宗业都不选择的,那么好,可以让他们自谋生路。

“唔,温先生的这个法子,倒是很近人情之虑!”

小朱很欣慰的看了看温体仁,但他的脑筋不是很好使,没搞清楚温体仁的真实含义。

这条表面上是替皇家考虑,实际上却是替全天下的商人考虑,因为宗人自主就业的话,就等于大商家之中,会有宗人的身影出现。宗人虽说属于落架的凤凰,但背后的人脉是宽广的,商人有了宗人的辅助,收益一定会增加的。

第四:公主尚人后,出紫禁城居住的改革动议,应该通过。但前提是国家出钱,给人家置办土地修房子。并且取消‘公主府在公主死后国家收回’的旧制,允许继承下去。

“呵呵,温先生,您倒是谁都不得罪嘛!”

听到皇帝明晰了其中的关键,温体仁老脸一红,赶紧叩头谢罪。

“启奏吾皇,自古婚丧嫁娶,红白双喜,如若锦上添花,不单皇家风光,便是黎民百姓,也可沾惹些乐趣的!”

呵呵,公主嫁人,嫁的是谁啊?多数是官宦子弟啊。如果通过娶妻而发一笔小财,还跟皇家攀上了亲戚,这好事儿谁不愿意干?皇家姑爷,多数都是官僚子弟,温体仁的这条,等于把官僚的利益给保证了。同理,嫁女儿入宫的外戚,自然也可以得到相应的经济利益。确实是八面玲珑的好方法。

“准了,准了,朕准了,温先生,您那个十年大计,快快讲来吧!”这几条修改稿,从目前的阁臣表情上看,平息风波绝对没有问题。因此,皇帝陛下,也就同意了。就等着温体仁的‘十年大计’了。

温体仁再次叩首,朗声说道:

“启奏万岁,国家于今四面开战,财源枯竭,因此臣想祈请吾皇,能恩准臣发‘户部十年举债背书’以求贷天下,汇聚天下之财!”

“十年的借债背书?。。。难不成是国债!!!”

呵呵,很多事情就是这样,窗户纸一层,不捅不破,不破不立。明代官方向私人借贷的事情很多,最近的例子,就是曹德辛开兵工厂,连续六年让皇商免费提供原材料。从本质上讲,就属于国家向皇商借款,归还的方式,是随后几年的独家代理。比如舒烨稷吧,他负责第二年的免费供应,随后的第三年,大明军队淘汰下来的旧兵器,就都归舒烨稷代理销售,获取的利润分来分去的,也还是非常可观。但这属于强制性摊派!

而温体仁提出的国债背书,却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债。以户部背书的方式,向天下借贷,归还期限是十年。因为这次举债的目的,是为了能尽快建设好‘承天府’,等于提前支取了将来10年的国家税收,那么归还期限,自然应该是10年。如果举债的目的是20年期的辽东移民工程,那举债背书就是20年。这样的专款专还方式,刚好是初级国债的来龙去脉。至于单纯性的国库券,这个时代暂时还不可能出现。

再有要介绍的,就是所谓的‘背书’,马世奇上报‘蟾衣影纸’的时候,就规定了纸币的样式,那既然是纸张,自然就拥有了可以书写的功能。现在的纸币,都是有钱人存银子进钱庄,然后换取一张注明面额的银票。那么在支取兑换时,当然要有证据证明,您是自愿兑换的。这就出现了‘背书’方式。又因为现在能使得起银票的人,全是有名有姓的大东家,所以钱庄之中,有专门的印鉴留存,需要在兑换银两的时候,进行核对。所以‘背书’作为大家认可的契约组成部分而衍生出来。

现在温体仁的国债背书,也与此类似,只不过是国家户部作为背书人进行背书,同时为了表明国家举债的信誉,最前面加俩字‘御命’,就是说户部举债,已经提前得到了皇帝的许可。刊印国债的纸张,同样是蟾衣影纸,再加上互相背书的环节,‘纸币债券’确实具有了高度防伪性。

小朱很高兴,在自己和国家信用等级的问题上,小朱是有自信的。虽说君臣在一起常常出岔子,但国家说话算话的特点,国人还是非常清楚的。利用国家信用,发行国债来弥补财政赤字,这法子确实可行。

随后温体仁又进一步解释了国债的用度和偿还方式。温体仁对于利息的设定,是青海落日牧场的马匹。也就是说,将来十年,国家只归还本金,不负担利息。但所有认购债书的人,都可以根据份额每年领取免费提供的马匹。

马是分很多种的,战马对于百姓来说,用处不大。但代步的马匹,拉辕的马匹,甚至肉马,就极具诱惑力了。据说生取的马肝,是人间极品的美味,汗!

“妙啊!温先生,昔年盛唐强汉之时,便以民间蓄马而代替官府养马,既维护了民风彪悍,又保证了军马供应。如今这个法子,我大明十年之后,便可以不再依赖专门的马场啦!”

小朱欢喜的抓耳挠腮,但温体仁及阁臣却微微皱眉,大家心中腹诽道:

‘要是让世人知道,国家在青海的落日牧场,只准备开十年,那这国债还想不想借了?而且也没听说有‘以民间蓄养代替官府蓄养’这么个说法啊!再说了,民间蓄马,久而久之,马匹质量会下降的,这已经是得到证明的事情,如今这皇上怕是高兴的又犯糊涂了。’

温体仁没吱声,他还跪着呢,因为刚才小朱忘了让他平身了,老温就这么直挺挺的跪在地中央,是起来不好,不起来更滑稽。好在一旁的绯儿,轻轻咳了一声,才算给小朱提了醒。

“温先生,你快快起来,坐坐,”(谢皇上)“众位先生,这个方略,以为如何啊?”

“臣等附议!”

“那好,那咱们就说下一件事儿吧。”

小朱可是很忙的,除了国事之外,还有他自己的一些私事,最近被言官们给揪出来了。

第一件就是圆周率的问题,当年小朱去费力的教堂做客,席间忽然想在世间留下点印记,于是就同费力探讨起圆周率来。费力当时的汉语一般,在小朱的误导下,认为先贤祖冲之算的圆周率,仅仅在3。14到3。15之间。随后小朱给了费力‘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的答案,费力当时毕竟是个刚刚混出头的神父,也不敢太质疑这个数字究竟是小朱算的,还是人家祖冲之算的。于是就错打错招的把这个数字,同小朱联系在一起,还找人刻了石碑,供奉在教堂之中。

随着教众的增多,很多了解底细的人就感觉到不对了,渐渐的越说越广,以至于半公开的,大家都说,当今这个圣上啊!真太不局气了,竟然连这事儿也要争名。

言官知道后,就写了个折子上来,着实是把小朱弄了个下不来台。最后没法子,小朱先找来曹化淳,偷偷交代他,去费力教堂把那块石碑给要过来,他本意是想磨平了了事。但费力拍马屁拍上了瘾头,居然又大张旗鼓的找人重新刻碑。这下子,事情彻底公开,大家都知道了,小朱想跟人家祖冲之抢风头,可怜的小朱啊,只得公开下旨,让费力刻碑的时候,把自己的名字换成祖冲之。但为了挽回一点颜面,小朱写了这样一段话语。

“先贤冲之,概以算明圆周之率。然以文饰之,且分母设于分子之上,阅之,殊为难辨也。今恳请天地许朕,换分子于上,取母托子于怀之理。钦此!”

呵呵,这一个小插曲,算是告一段落了。但随之而来的另一件,也叫小朱挠头脸红。

皇家西学院的建立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而名字之所以叫西学院,是因为当时还建设了大明西历局,所以是随口一取。但言官们在充分调查研究之后,做了一份报告出来。

大概的意思就是,在这里面认真搞发明创造的,其实是中国学子徐光启、李天经、周胤等人,甚至还培养出了马世奇这样的状元奇才。反观那些西洋人,明明就是厮混期间,鱼目混珠嘛!西学院理应改成东学院。

刚好徐光启对西学院倾注的心血很多,老徐在病榻上,对西学院的研究方向,进行了一次简单划分,大概分了那么几个科目,让这些学子们进行专研,这样一来‘科学’这个词汇也就正式出现了,小朱大笔一挥,写下如下字句:

“朕闻天下饱学之士,乃贤者,乃智者,乃师者也。今西学院中东西专研之学子众,理应称之为学者以示区别也。然院内分置诸科以精研,再以‘者’名之,自当不得相承也。今朕纳科道之本,而以‘科学’二字题名赐号。自今起,皇家西学院,更名为皇家科学院。院中诸子,当科学家以赞之。既取科学精研,百家争鸣之意,钦此!”

呵呵,经过妥协退让,达成一致的君臣,再次将眼光放在了国家四个方面的战场上。而其实四面楚歌的本质,却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注:

国家借贷的例子,还有一个:天启七年,时任辽东巡抚的毕自肃,为了平息欠饷哗变,就曾以官府的名义,向一个商人借过7万两左右的白银。

祖冲之段落中,中国古代的分数,确实是分母在上,分子在下,‘1/3’之所以被读成‘三分之一’就是这个原因。后来具体什么时间换过来的,我也不清楚了。但好像就是在明末这段时间。

科学院段落中,‘西学’和‘东学’在古代中国的口语中,并没褒贬区别,当初起名叫西学院,也确实没有崇洋媚外的念头!

至于‘科学’一词,还真就跟老徐有关系,后面会找机会说一说。

本章针对很多之前的设定进行了修正,在此感谢所有提供帮助的热心书友!名字记不住了,大家的名字都很有个性。呵呵!

第十三章:盛京血战(上)

如果有人想成为一名真正的职业军人,那么请记住,有一个本事必须具备,那就是――听力。

说到听力,有人也许会想到听风辨位,但那是江湖的说法,意思是闭着眼睛,也可以提前判断出暗器袭来的声音。

但是如果在真正的战场上,就会知道这根本就是扯蛋。因为,得到敌人暗伏方位的最有效方法,是观察战友中伏后躺倒在地上的尸体。

当一名前突的士兵,遭到袭击而没有立刻死去的时候,他最应该做的,是告诉战友‘一点钟方位’或者‘左前15度方向’。

遇到袭击时,报告敌人方位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就地反击。因为遭受袭击的一队士兵,未必能有运气活下去,所以,为了大部队的整体利益,这个时候,幸存的,尚有余力的士兵们,应该迅速报告遭到袭击的情况,后续部队如果早一点获得军情,就有早一点为他们报仇的机会。

所以,真正的职业军人,听力非常重要。听前方兵马行进的声音是否杂乱,听身边前后左右各个方向,是否传来袍泽的嘶声呼喊。

这是行军中的听力。

战场上,数百人、数千人、数万人、数百万人的呐喊,其效果是令人吃惊的,就如同我们去饭馆吃饭,吆喝、点菜、报菜、劝酒,最多,也不过就是一两百人的规模,然而噪音的强度呢?呵呵,大家对这点一定深有体会。

但这还只是在饭馆中的规模,在战场上,无数男儿,抛头颅、洒热血、拼死争斗,不论是壮胆气的呐喊,还是临死前的呻吟,都是气竭力尽的呼喊,在这个还没算上枪炮火药爆响的环境里,听的清上峰传来的军令,就成为最最基本的,基本素质。

火铳声、火炮声、兵刃撞击声、战马嘶鸣声,交织在一起,形成巨大的声浪,一波、一波的震荡开来,直震得沈阳城墙上的箭楼,簌簌的抖动着,楼顶上的琉璃瓦片、画栋上的彩色绘纸,都逐渐开裂、掉落、甚至直接就碎裂成碎片,纷纷落下了城墙,落在尸体上,落在厮杀的士兵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