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凰涅天下 >

第300章

凰涅天下-第300章

小说: 凰涅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门,今于夫人见,古人之言诚可信也。“
  
  司马光表赞的这位程夫人是苏洵之妻,苏洵年青时好游历四方,其子苏轼、苏辙少年时是以母为师,母亲程氏亲授以书,传学授道。苏洵归家后,二十七岁方始发愤,盖因其妻程夫人劝勉之功;是以司马光道:苏门三才子,造于程夫人。
  
  “……礼科给事范冲的父亲范祖禹受司马公影响颇深……范冲之母亦擅长治史,冲幼学受教良多,冲之姊妹亦都习书明理。有如此家教,岂会非议女子读书?况且,即使如胡安国等,亦是主张女子习书明理的……”
  
  卫希颜心想或许正因大宋士大夫对儿女教育的态度,方会涌现出如许多的女才子。
  
  宋代才女之多没有哪一个朝代可与堪比,既有被后世称为“四大女词人”的李清照、朱淑真、吴淑姬、张玉娘,又有文名和李清照并称的鲁国夫人魏玩(宰相曾布之妻),赵佶诏号“清虚文逸大师”的曹希蕴、冲虚居士孙道绚、吴国夫人吴沅、长安县君王文淑、蓬莱县君王芷、谢希孟等等。
  
  《全宋词》收录女词人九十余人,《全宋诗》有女诗人二百余,《全宋文》中女著者十余……毋庸置疑,有作品的才女数量远远不止这些史籍中的数字。
  
  因此,后世有评论道:“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朝代的妇女能够像宋代妇女那样,为自己时代的文化做出如此重要的贡献,也没有哪一个朝代孕育出像李清照那样的女文学家。”
  
  卫希颜身处这个时代则感知得更为真切,在希汶的书房中,有满满一墙架的诗词刻集,其中有三百多位女名家的版集,现存当世的就不下三十人。
  
  这是一个女子宽容的时代。正因有这样的氛围,《三字经》的勉学篇中收录了如蔡文姬、卫夫人、谢道韫、上官婉儿、李清照这些才华出众的女子并未引起非议,文稿传给尹焞审编时,和靖先生慨然提笔加了一句:“彼女子,才华敏,尔男子,当自警”。
  
  在勉学篇收录的名人事迹中,有写道:“……浑天仪,张衡制,圆周率,祖冲之……汉华佗,精医理,郦道元,著水经……”——这些或是天文学家,或是数学家、医学家、地理学家……对引导学童关注经史子集之外的学科技术有着不言而喻的好处。
  
  除此之外,修德篇还紧合时政,写出“汉杨震,坚拒金,宋包拯,奉廉洁”的警句——反贪倡廉从孩童抓起!
  
  气节篇道:“靖康耻,永铭记,吾国民,强不息……赞苏武,节不移,敬若水,慨忠义……威不屈,贫不移……”笔调高昂地宣扬《孟子》中所语的君子气节,鞭挞张邦昌等大宋文官降敌僭国的失节之行,激励士大夫当以苏武、李若水为典范,骨气铮铮,威武不屈。
  
  卫希颜不由感叹:“这已超越了……”超越了她记忆中的原作何止百倍,立意之高下显而易见。
  
  书中每一句左侧又有注疏,避免有师者不学无术谬解而误了学童——尤其老师素养不高的县塾乡塾中多见。在难字之下又标有声韵帮助读认,这声韵相当于“拼音”,譬如大宋的字典叫《广韵》,即是将同音字列在一起,以简者为部首声韵,便于查字认读;《三字经》中的声韵就是用同音的简单字来进行标读。
  
  除此之外,书中还使用了句读断句,如“,。!?「」”等,使注疏更加明确易解。为此苏澹还专门写了本《句读法式》,卫希颜拜读后佩服不已——高人就是高人!
  
  “……苏师兄几时来?我要请他签名,上香瞻仰之。”卫希颜扬着书三分玩笑七分认真道。
  
  名可秀噗哧笑了声,放下正翻阅的潭州禀事札子,挑了挑眉,慢声道:“这书上列的著撰者可非苏师兄一人……不然,何以通过门下审覆,诏刻颁行诸路州县?”
  
  “这个嘛……可以理解。”卫希颜眯笑着点头。这些名人都是金字招牌,就算只修了一两句也能在著者中占个名位,此乃学术著作发表的潜规则也,不论古今皆同。
  
  扉页著者栏内,在苏澹之下,赫然同列了尹焞、胡安国、朱敦儒、邵溥、范冲、葛胜仲等五六名朝野名儒,金光闪耀下岂有不通行大道的?!
  
  名雅端进煎茶汤,置于紫檀榻几上。卫希颜搁下书,端起她惯常用的汝窑天青流碧莲瓣纹盏啜了一口,惬意地舒了眉去。名可秀有她陪着,心情愉悦,搁了紫毫起身,端着荷盏坐到榻几对面和她闲话。
  
  “……之前囿于财力不及,广兴文教的事体只能敲敲边鼓、徐徐图之,现今当可跨出一步,先兴私学,再扩官学的规模。”
  
  “咦,这么说兴私学的奏疏政事堂通过了?胡安国没闹别扭?——不大可能罢!”卫希颜笑着先摇了头。
  
  “各退一步罢了。”名可秀捏着汝窑翠叠纹梅花盏,哼了声,“代价是《春秋》重列官学……”卫希颜惊愕,便见她狡黠挑眉,轻笑:“不过……不入科考。”她语调慢慢悠悠,“胡安国是个明事的,知晓见好就收的道理,若想求进一步,我岂会再加退让?”
  
  卫希颜哈哈道:“说得是,此即奕棋之道啊。”她说笑间递过去一只石青色绣节竹的靠枕,名可秀垫倚在腰后,靠着镂雕榻栏,神情渐渐闲适。
  
  “说起官学……刘一止在潭州做得不错,没有辜负朝廷增留地方的那三成税赋。”
  
  大宋自立国初便奉行强干弱枝的国策,地方留税不得超过两成;潭州作为名可秀变革税赋缴纳体例的首地,地方和中央的税赋比是五五分——多出的三成刘一止全用在了扩兴官学之上。
  
  宋代的官学是不收学费的,从小学、县学、州学到太学都包了,除免学费外,官学还给学生提供住宿膳食、笔墨纸砚、四季学衫,经费富足的州县还发给学生廪米月钱周济家里,比九年义务教育制还更福利,可谓一入官学吃穿不愁。
  
  正因官学有这般好处,是以州县学子打破头争抢着入——尤其家资不丰的子弟;但官学支出大,便有名额限制,少则几十人,多的也不过二三百,僧多粥少,很多贫家子弟便进不去,何况内中还不乏富家子走门路挤掉贫家子,使得入学者多为惫蠹之辈,真正向学的反而被排斥在学堂之外。
  
  至于那些家资不愁又有心向学的官宦子弟,多半是到有名的书院求学,然后在户贯地的官学录个名额符合舍选规制——建炎朝已废除此制;这类学子自然便无需再占着官学的名额,但这样空出来的仍是杯水车薪,要解决天下读书人“求学难”的弊害,根本之道还是在于扩张官学的规模。
  
  名可秀选取潭州为扩兴官学的首要之地,一是看中刘一止的清廉和治政能力,二是潭州的州学前身就是名列大宋四大书院之首的岳麓书院,且还有苍然书院、湘城书院这等享有盛誉的私学,人文根底浓厚,才学之辈斐然,有兴学的师资可取。
  
  “听你这么说,刘一止还在潭州?考绩应升迁了罢?”
  
  卫希颜问起刘一止的去留便想起建在潭州的帝国军校,她眼下还顶着军校祭酒(校长)的头衔,实际操持校务的是司业张浚;明春正月这第一批军官生就毕业了,张浚是升任祭酒还是放去北征行营历练一二?——张浚虽有军略,却缺了带兵经验,难免不足。
  
  这两年洛阳、陈留、毫宿边境南北两军的小规模流血冲突一直不断,可谓磨练人的地方——军官生毕业的前半年便在边境实习;张浚去历练个一两年回军校便大不同。
  
  张浚若去,军校便需另选得力之人掌理。她忖度着调江陵水师都统制刘子羽任司业之职,又想灾事已平,可以重新考虑长江水师调训海外的事宜,在江上呆久了,别养出帮太平兵。
  
  她这般忖度着,便听可秀说:“刘一止迁荆湖南路转运使,仍兼潭州军政事。”
  
  “哦。”卫希颜没有吃惊,虽然这短短的一句意味着一路漕司的变迁,有人升,自然有人降;她啜了口茶笑说:“这般布置,可是为荆南路铺好兴教育的路子了。”
  
  潭州是荆湖南路的路治地,刘一止以转运使兼知潭州,便有利于将潭州的兴学经验扩大到整个荆南路。石鼓书院、南岳书院、清献书院、东莱书院、湘西书院、醴陵书院,这些都是荆南知名的书院,有的是私学有的已变成官学,但无论是私还是官,这些书院的存在为荆南路的兴学确保了师资的充足和教学的水准,唯一缺的便是朝廷的财政支持。 
 232、蒙养之学 。。。 
 
 
  
  卫希颜问她:“荆湖路的税赋地方也留五成?”
  
  名可秀微微摇头,“年初刘一止上折时,逢两淮大旱未解,整个荆湖路要像潭州那般只上纳五成税赋,这事有些难办……最终,在原来的两成上加了一成。”
  
  她端起茶汤抿了口,微微坐直身,继续说道:“这多出的一成仍是用于学政,除了州学、县学外,潭州、衡州、岳州、湘州这些地方还应设小学,并资助县乡开办蒙学,蒙学的教本由官府免费颁发,蒙学的老师尤为重要——学塾老师的现状堪忧。”
  
  她手指摩挲着翠叠梅花盏的花瓣,“……我寻思,你以前说的师范官学应有可为,不过,眼下建学尚力有未逮,但在州学中立个教谕科,却是可行的。”
  
  卫希颜一骨碌坐直,连声道:“不错,不错,虽说这些学生读书都是以孝科举做官为目的,但这科举就好比十万大军过独木桥,过桥的总归是少数,那些不中的便可择优选录进教谕科,考校合格的官府发给‘教谕证’……从蒙学教谕往上可升小学教谕、县学教谕、州学教授,最高至太学博士——这亦是为官的一条出路,肯定有大把的落第举子争抢着去……”
  
  她思路一起,滔滔不绝,名可秀含笑听着,眼底欣然悦色,还有甚么比两心相知更让人欢喜庆幸呢!
  
   

作者有话要说:说明:《三字经》的部分内容借鉴了文化部编的《新三字经》。

顺便叨一句,宋代女子嫁人后,并不冠夫姓,譬如王安石的妻子姓吴,称为吴夫人,而不是王夫人。

话说,这一章也是存稿箱君发。




233

233、彪炳史册 。。。 
 
 
  建炎四年八月,一支庞大的海船队伍从杭州湾驶入盐官县的钱塘江口。
  
  二百多艘楼船以雁翅形沿钱塘江迤逦而上,前后连绵十里,桅樯耸立,千帆云集,浩浩之势蔚为壮观。
  
  “……到了,到了!”
  “能看见京城了!……”
  
  雁翅队前方一艘巍巍嵯峨的神舟巨船上,五六十名身着大宋官服的文武官员遥望临安方向,人人神情激动,有几名年轻的官员甚至情不自禁地扬臂欢呼起来。
  
  站在最前面的两名文官身着浅绯官服,左首文官年约四旬,面相和煦,留着优雅的三绺文士须,此人正是出使海外的大宋使节邵溥,字泽民。
  
  “去国两载,终归矣!”他眼角微有湿润,朝着京城方向遥遥拱手,“陛下,臣等归矣!”
  
  站在他右侧的文官面貌方正不苟言笑,乃副使刘子翼,字彦德,他颌下修得板正的胡须微微抖动,显见心情同样激动,“是啊,泽民兄,吾等终于归国矣!”
  
  护行在雁翅队外沿、高悬刺绣龙凤书“宋”旗的战舰上突然爆发出阵阵欢呼声:“回来了!我们终于回来了!”
  
  随着一路欢扬喧笑声,两个多时辰后,京城雄伟的外城城墙已近在眼前。
  
  “……啊!好多人!”船上的人只见前方码头密密麻麻站满了人,不由地又惊又喜。
  
  “是来迎接我们的!”海船上人声沸腾,有人已忍不住扬臂高呼:“我们回来了!……”
  
  这是京城西北城外的钱塘江盛昌码头,建炎元年、二年先后两次扩建,可容纳进出二万料以上的海船,此时码头上彩旗招展,罗盖密布。
  
  衣甲鲜明的京卫军将围观的京师百姓阻在码头通道两边,并有武安军维持秩序,这些都是听报上说“大宋使船回京”赶来看热闹的,望着愈来愈近的船队禁不住喧议纷纷:
  
  “吓,好长的船队!怕不有几百艘?”
  “没听报上说么?出使时三百艘!”
  “看那艘最大的……五层楼船呀!”
  “嘁,少见多怪,那就是咱大宋的神舟!”
  “巍巍乎!嵯峨乎!”有文生开始咏叹。
  ……
  庞大的船队分队泊入十余道码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