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科幻电子书 > 女主三国 >

第224章

女主三国-第224章

小说: 女主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阎柔道:“哥哥也不用叹气。公孙度的四万兵,跟他两个儿子的四万兵,那是大不相同的。好打得很哪。”刘备道:“哦,有什么分别呢?”

    ……

    阎柔道:“其实,要说单个人的作战能力,也都差不多的。甚至可以说,公孙度本人那边的士兵还更强一些。公孙度在崛起的时候,打过不少仗。直到半年之前,还打了玄菟和乐浪。可以说,公孙度那边的士兵,都是能征惯战的士兵。而他两个儿子的士兵,里面的俘虏就多了。”

    刘备问:“既然如此,那怎么公孙度那边还要好打一些呢?”

    阎柔道:“是因为将领。不是我说公孙度那边的将领不行,而是公孙度自己就这么挑的。凡是会打仗、能打仗的将领,就都在两个儿子那儿。公孙度留下的呢,就是些没主意的、听话的将领。不仅如此,公孙度还下达了严格的命令,军营里面,稍微大一点的事情,都必须由公孙度本人亲自下令。时间一长,就算是有点主意的将领,最终也会变成没有主意。”

    刘备又问:“那兄弟觉得,我军战胜公孙度那四万人之后,占损如何?”

    阎柔道:“刚才严将军算过,如果我军面对的是公孙度的两个儿子,五万对四万,最后我军变成三万。但是对公孙度本人就不同了。不仅战斗的过程会大大的缩短,而且战损一定不大。兄弟我就按照不太乐观的估计,算我军损兵一万吧。然后我军能补充到两万俘虏。人数将变成六万。其效果,当远胜于对阵那两个儿子。”

    田楷则道:“但是我军迟早都会面对那两个儿子呀。阎司马认为。我军能够赶在那两个儿子救援襄平之前,就战胜那四万士兵吗?”

    “不错,在公孙康、公孙恭回师之前,我军定能拿下襄平。”阎柔道。田楷又问:“那,整编俘虏的时间恐怕是没有的吧?”

    阎柔道:“整编俘虏,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实际上,得到那些俘虏的时间肯定是有的。但是呢,要把那些俘虏变成我们自己的士兵,形成差不多的战斗力,那些的时间,是肯定没有的。”

    田楷道:“照阎司马刚才的分析,最后的情况是,我军有兵六万,但其中两万是俘虏兵,是不能上阵的。于是,我军以四万对阵公孙康和公孙恭的四万。似乎还是没有什么取胜的把握嘛。”

    ……

    阎柔暂时没有回答,就这么沉默着。停了一会儿,见众人均没有说话。阎柔就道:“公孙将军想到什么没有呢?”公孙续一怔,道:“没有。”刘备见了,笑道:“莫非我军又要逃?”

    阎柔也笑了。不过,笑过之后,阎柔却道:“哥哥所言极是。我军正是要逃。”

    刘备大吃一惊。这是第三次大吃一惊了。刘备嘴一张,刚想“啊”一声,立即就发觉了。硬生生忍了回去。道:“这次我干脆不问了。兄弟的心思,实非我等所及。干脆就不要谦虚了。竹筒倒豆子,全部说出来吧。”

    阎柔道:“哥哥言重了。兄弟并没有超过常人的想法。兄弟的想法,就是从常人中得来的。田别驾应该能够从兄弟的言谈举止中察觉得到,兄弟没有读过什么书。既然没有读那么多的书,想法是由何而来的呢?真的是从众人而来。诸位先说一,兄弟再举一翻三。如果没有诸位的引导,兄弟我就是糊不上墙的烂泥一团。”

    刘备道:“少废话,还不快快讲来,我军要怎么逃,逃到哪儿去?”

    阎柔道:“好,兄弟这就说。这里,自然也跟前面一样,有个比较。如果不逃,四万对四万,另外两万俘虏不能上战场,就算能胜,也必然是惨胜。那样的后果,是很难接受的。如果我军逃走,又会发生什么事呢?

    “对于公孙康、公孙恭来说,我军若是不逃,大敌当前,定然并肩携手,共同对敌。有句话叫做‘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他二人定然配合默契。更因为父亲新亡,同仇敌忾,又有些像‘哀兵必胜’里面的哀兵。一般地说来,我军若是不逃,并不只是没有取胜的把握,而是多半会全军覆没的。

    “但是,我军逃了。这就不同了。公孙度死了,公孙康、公孙恭当然会伤心。然而,辽东由谁做主的问题立即就摆到了桌子的上面。公孙康是长子,按理说,应该由公孙康继续公孙度的位置。但是公孙恭会甘心吗?不会。他兄弟二人,相互间一向龌龊,都瞧不起对方。因而,我军一逃,那公孙康、公孙恭自己就会跟自己人打起来。

    “因此,我军也就不挑什么地方了。只要能尽快离开襄平就行。我军将逃到草原大漠上去。当然,我军会留下一些细作,探听公孙康、公孙恭的情况。等他二人打得差不多了,我军再度回师,采摘胜利的果实。到那个时候,他兄弟二人的四万人马,能剩下两万就不错了。

    “兄弟我说完了。哥,你觉得怎么样?”

    刘备听了,呆了一会儿,才道:“太好了、太好了。适才我还说兄弟妙计。看来这妙计二字根本就不足以形容兄弟的智慧。应该说神计,对,鬼神莫测之计。兄弟效力于我军,实乃百姓之幸、苍生之福啊。”

    阎柔道:“哥哥就别糊弄兄弟了。兄弟这副骨架,共有几斤几两,兄弟我自己还能不知道么?”

第二卷 第267章 相互掣肘

    第267章 相互掣肘

    接下来刘备对公孙度的战争就不用细说了。阎柔为刘备所制订的整体战略得到了完全的执行。也取得了完美的效果。

    第一步,将五万士兵分成十个五千,同时攻取十县,主要是为了取得一个强大的声势。公孙度得到战报的时候,当然不可能是十县战报同时得到。而是得到一个,又得到一个,接二连三,得到十个县城陷落的消息。由于古代交通不发达,所有的报告,途中都会耽误很多时间。于是乎,在接连得到四、五个县城陷落的消息之后,公孙度就估计很快会有其它县城陷落的消息。那个时候,就开始着手调兵的准备。随后,再得到四、五个县城陷落的消息。说明公孙度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军队便派了过来。而当军队真正上路之后,刘备这边却不再攻取县城了。

    公孙恭那边的情形与公孙度这边差不多。几天之后,公孙恭率军赶到了新昌一带。一问,刘备的确曾经占据此地,但却又走了。往那个方向走了呢?据说是北面。于是公孙恭就往北面追出。

    追出不久,就遇到公孙康的大军南下。两军相遇之后,势必要总体协调一下。在公孙康的眼里。公孙恭身在外地,隐隐然有种天高地远,谁也管不着的土皇帝气象。而在公孙恭的眼里,公孙康身在昌辽,又是长子,继承公孙度的位置恐怕是理所当然的。双方都觉得对方得到了好处,而自己吃了亏。于是乎,在协调北上追击问题的时候,就耽误了不少的时间。

    谁先,也就是谁走在前面。走在前面,就会与刘备的军队打仗。那当然是别人的军队走在前面比较好一点。就这样,因为谁也不争先,就给刘备攻打襄平送出了许多时间。

    襄平兵是多的,士兵也是善战的,就是指挥很死板。这是阎柔早就说过的公孙度的基本军情。比较容易被忽略的还有一点,那就是军营在城外。想想也是,四万大军,而且是常驻,当然应该住在城外比较好一点。军队在城外,公孙度本人在城内,而这支军队大被公孙度管得比较死,于是就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

    刘备刚刚赶到襄平的时候,走在前面的并没有多少人。也就是多次说过的长线行军的队形。在正常情况下,要打胜仗,就得整队,而不能立即投入战斗。但襄平则不是。襄平这儿,存在着分秒必争的紧迫。

    分秒必争。当然争的是时间。刘备军队必须赶在公孙度本人出城之前,切断襄平县城与城外军营的联系。公孙度前面得到的报告,是刘备军攻陷了新昌一带的十座县城。因而公孙度只是派兵围剿,而仍然住在城内。如果公孙度得到刘备军放弃那十座县城、绕道奔袭襄平的消息的话,公孙度肯定会出城住到军营之中的。

    因此,刘备军一到达,就开始围城。襄阳县城,同样有一百衙役。巡城士兵则有五百。四道城门,每门一百人。另一百人,用于轮休。刘备军队刚刚到达,前面并没有多少人,但是五百却是不止的。一上来,刘备这边就以两千人的兵力,围困了四门。

    当然,只是围而不是攻。这个时候还不能攻。襄平县城很大,城内的五百士兵加上一百衙役肯定是站不满城墙的。如果进攻,只要人数够多,就一定能够找到无人防守的地段爬上城墙。攻城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可别忘了,城外还有一座军营呢。

    城外的军营,没有得到公孙度的命令。当然是不会出营的。但那也是一般情况。如果刘备一上来就攻襄平的话,襄平就处于一种非常危险的状态。在那个时候,公孙度军营里的士兵还是会出营的。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就是两千人围城,围而不攻。

    围城,而没有围军营。这使得公孙度军营里面的人感觉到更加的安全。愈是感觉安全,他们就愈是不会出营。等到第二天天亮之后,军营里面的人才发现,军营被围了。

    不围军营是不行的。必须实行完整的包围,不能让一名士兵逃出来。这是因为,只要有一名士兵逃脱,那名士兵就有可能带回公孙度的命令。有了命令,公孙度的军队就活了。

    四万军队常驻的军营,地盘是相当大的。刘备的五万士兵要把它完整地包围住,可以倒是可以,不过刘备的队伍就不厚实了。不知道公孙度军营里面的士兵将会从哪个方向突围,因而哪个方向都得防备。无所不防,也就相当于全部不防。当公孙度军营里面的士兵真正突围的时候,在局部的地方,明显,刘备的士兵太少。

    士兵太少,就会被公孙度的士兵杀伤杀死。突围点以外的其它地方的刘备军士兵赶过来增援。而这种增援,也同样是分秒必争的。不可能即将到达的时候,还整个队。如果真的整队了,估计防线就已经被突破了。

    这种分秒必争的救援,使得每分每秒跑上去的刘备士兵人数都不是很多。也就是说,在突围点的战斗中,每时每刻,士兵人数都是公孙度众而刘备寡。相应的结果。自然是刘备这边的伤亡十分惨重。

    这就是胜利的代价。这样的代价是必须付出的。要想整体人少死人,局部就会多死人。有人说,“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当中的“孩子”是“鞋子”的误传。道理是有的,但是,“鞋子”明显是不中以表现其严酷性的。而士兵,跟“孩子”相比,他们的属性其实也是极为相似的。

    在刘备的军队完整地包围了襄平城外的军围之后,另一边,就立即开始了攻城。还是用的那两千士兵。刚开始的时候,就是单方面的攻城。很快,军营这边的突围战斗就打响了。于是攻城的速度与突围的速度就来了个不太友谊的竞赛。

    突围战这边,刘备的军队实际上是以士兵的生命在延缓着对方的速度。阎柔曾经估算过,说是刘备这边大约要死一万人。果真就死了一万人。当死亡的士兵人数堪堪接近一万的时候,攻城的士兵带来了公孙度的人头。然后,襄平士兵投降。

    ……

    接下来,刘备这边忙得热火朝天。打扫战场,整编俘虏,清理襄平府库物资等等。在这个时候,四名高级文吏的优势得到了完全彻底的凸现。总共两天,就完成了一切琐事。第三日,天一亮,刘备军朝着草原的深处进发。这也就阎柔所说的第二个“逃”。

    俘虏的襄平士兵比预计的两万要多一点,达到了惊人的三万五千人左右。这倒不是说阎柔没有算准。而是算准了不好意思说。在一般情况下,都只能说我军英勇。我军既然阵亡一万,就不好说敌军只阵亡五千了。因此,那个时候阎柔说敌军阵亡两万。阎柔想过,如果不实施第二个“逃”的话,两万俘虏与三万五千名俘虏的意义都是一样的,都是不能上战场的。因而也不算说谎。多出的一万五千人,要等他个三五个月之后,才能慢慢地发挥作用。

    将近八万人撤出襄平,花了一个时辰。这算是非常快的速度了。非常时刻,需要抢时间。所以就多头并进,一定要赶在公孙康、公孙恭到来之前,撤出襄平。

    这么说,好像还不够。还不仅仅是在公孙康、公孙恭到来之前撤出襄平,还要更早。需要达到的效果是,公孙康、公孙恭率军赶到襄平的时候,刘备军早已远去,不可能赶上。那个时候,他们才有可能打内战。如果刘备军队离开的时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