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麦-第10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杨笑了笑,不以为然,说:“我年轻不懂事,那主席不见得都对,我们要辩证地看问题。那雷锋值得学习,不见得样样事都值得学习吧?”
九书记说:“你太嫩了。当着两位先生的面,我不和你争论。我们这次来,要组织一次群众会,准备搞饮水工程,帮助村民解决吃水困难。”
“哦,那真是太好了。两位先生才是做好事,比雷锋还//。
“为什么?我们不是学雷锋。这钱来自香港爱心人士,他们大多数也不认识雷锋,更不要说学他们了。”尹懋说。
正说着话,小杨的妻子端着一个铝锅过来,将铝锅放在铁架子上,大家一边烤火,一边看着那铝锅冒出汩汩的热气。
原来,他们是用柴禾来做米饭,不用电饭锅。他们总认为祖先留下来的饮食习惯很好,用电饭锅煮饭,没有用木柴做出来的饭香。
小杨的妻子没有出去打工,小俩口一心为了孩子,情愿收入少点,也要陪着孩子。加上现在村里分配的烟叶种植任务繁重,出门打工,弄不到多少钱。还不如在家里。一年下来,种烟卖烟,收入和打工的收入差不多。打工收入看起来多,但是当地消费贵,也攒不住钱,不如在家,赚了钱都是自己的,消费不算太高。起码这电费可以省下来,还可在其他方面略有结余。
小杨管教孩子比较宽松,故他的儿子在他面前总是很放肆,倒是在他妻子面前反而收敛许多。这个家庭挺有意思,一般的家庭都是男人当家,严父慈母,但是在侗族的一个家庭,这个规矩被打破,说明侗族自有自己的习俗。
不一会,锅里就冒出了米饭香气,夹着包谷的清香。自然,他们也爱吃包谷饭,不吃不习惯,粗粮吃了,浑身有劲,吃精米白面,时间长了,总是不适应。
厨房传来剁骨头的声音,没过多久,骨头剁好,小杨家的将铝锅端下来,然后放上高压锅,德志有点担心,可是,看见别人都纹丝不动,自然对高压锅十分信赖。德志就不再动了。德志害怕高压锅,他记得他的妻子使用高压锅时,盖子被顶上天花板,然后掉下来,自然有些恐惧。那是因为高压锅的皮垫老化漏气所致,不知道这个高压锅有没有问题。
高压锅质量很好,不一会儿就飘出了肉香,接着开始喷气,如同旧式的火车头。
小杨家的赶紧过来,将高压锅从铁架子上撤下来,放在地上,等高压锅自然冷却,其时,德志的肚子开始咕咕叫了,小杨家的可能听到了,因她正在德志旁边蹲着,他去里屋拿出一个大盘子,里面放着水果和瓜子,说:“刚才忙忘了,饿了吗?先垫一垫。”
尹懋说:“算了,谢谢!饭快好了,等一会就吃饭了。”
他一边说着,一边伸出手去抓了一把瓜子,慢慢地嗑了起来。
德志见状,说:“谢谢!不说,还真忘了。刚才肚子在唱‘空城计’呢!”
大家哄堂大笑。
原来“空城计”大家都清楚。
说起来是少数民族地区,实际上受汉族文化习惯的影响还蛮深。
九书记介绍说,当时做民族成分统计的时候,乡村组干部一起下乡,挨家逐户地问村民知道自己是什么民族成分吗?他们多数都不清楚,只说祖先都在这里住,死的时候没有告诉什么民族,干部就说:“那就填侗族吧!少数民族有优惠政策,不要白不要。”
结果,大多数都听了干部的话,填上了“侗族”,他们就是侗族的了。当然,也有清楚自己是什么民族的,就自己报了,干部填写,所以在牛场村,汉族人倒是少数人,少数民族成了多数人。
当然,这是在登记过程中发生的插曲,总而言之,少数民族因为是少数,政策各方面都有所倾斜,倒是一件好事。
小杨家的将骨头从高压锅里倒到铁锅里,然后放在火上煮。肉香满屋,裹挟着烟子,既呛人,又舍不得离开。烧好了肉汤,小杨将桌子搬过来,将肉汤放在桌子上,又从厨房里端出几样小菜,不一会儿,饭桌上竟琳琅满目,非常丰富。
德志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环境。白炽灯泛黄,因灯壁上不满烟尘,桌子黑亮,也是用过几代人的,非常结实;椅子是靠背椅,符合人体曲线,坐着挺舒服。
小杨的父母在厨房,德志说:“请他们来一起吃吧。”
“算了,桌子太小,坐不下。”小杨说。
“去吧,两位老人忙了好半天了,一起吃热闹些。”九书记补充道。
小杨才去邀请二位老人过来。老人不肯,小杨家的跑过去,再请。两位老人才过来,斜着身子坐在小椅子上。
幸伙挺活跃,就是不来吃饭,一个人在那里骑马玩。德志说:“小朋友,过来吃饭啊!”
那幸伙装作没听见,仍在那里玩。
“别管他,刚才吃了零食,现在不饿,每次吃饭都不好好吃,人家吃完了,他又要吃。”小杨说。
“还不是你惯的?!”小杨家的说。
“都有责任。”九书记说。
大家不再说什么。两位老人不主动夹菜,九书记就给他们夹。两位老人一直说“够了够了”,并劝德志和尹懋吃菜。
德志看到那些菜,的确看不清楚其本色,但是,吃起来特别香。德志以前在律师事务所上班,经常在外面吃饭,吃过不少好吃的,但是,比较来比较去,还是农家饭香醇,可以放心地吃。
德志和尹懋已经声明不喝酒,九书记就不勉强,可能考虑机构有纪律,又没混熟,自然要先忍一忍再说。
德志没有酒瘾,以前在律所,多少有些酒量,但是,觉得每天过的生活简直一团糟,几乎每天被酒精毒害,从律所出来,德志就没想到要再回去。但是考虑到读了那么多年的法律,中间断然放弃有些不舍,对孩子也不好解释。在内心里,德志却要证明点什么,给孩子一个好的交代。
吃完了饭,外面天已经黑了。
那小朋友果然闹着要吃。小杨赶紧给他弄吃的。小杨弄好吃的,让幸伙自己吃,幸伙不肯,非要让小杨喂饭不可。小杨无奈,只好屈就。
小杨边给孩子喂饭,边说:“这家伙吃了饭后,还要玩一会,然后看动画片,那个破喜洋洋灰太狼,放了很多年了还在放,竟然没有剧终的时候。然后就洗洗睡了。”
经过一天的折腾,德志也感到累了。九书记说:“两位先生,时候不早了,你们今晚就在小杨家休息。我下去了。明早再过来。”
“九书记,你不住这里啊!”小杨问。
“我家就在下面不远,走惯了山路,不怕天黑路滑,两位先生第一次来,不方便走夜路,就暂且委屈一下吧!明天早晨你通知村民来开会,我来参加。项目开始前,基金会有要求的。不要忘了啊。”九书记说着,就拉了拉德志和尹懋的手,说了两句客套话,就离开了小杨家。
第148章 夫妻房事()
九书记走后,小杨家的开始给尹懋倒水洗脸网游之天下无双。【;//尹懋十分不愿意,但他看德志没有走的意思,加上自己也懒得走路,只要就范,说声:“谢谢!”就开始洗了。
接着,小杨家的又给德志倒热水洗脸洗脚,德志说:“不要麻烦你了,我自己来校园全能高手。”
但说归说,真正轮到德志去做,还真不习惯,哪个毛巾是洗脸的,哪个是洗脚的,都分不清,毕竟在人家家里,做什么事都不方便。
毛巾基本是看不出本色了,可能和房间里常年累月烤火有关,这间木屋如果把烟雾排到外面去就好了。他们没有这个习惯,就是把烟雾放在家里到处缭绕,习惯了这种被动呛的滋味,这种感觉是家的感觉。对德志来说是一种折磨。
德志不是蜗牛,可以背着房子到处旅游,这种忍耐还是有必要持续下去的。忍耐,只要体会主人的一片热心就行。小杨家的很少说话,把滚烫滚烫的洗脚水端到德志面前时,德志就感到特别温暖,他们觉得给客人端洗脚水是对客人最好的尊重。
晚上吃了又辣又香的火锅骨头汤,又品尝了当地农家小炒,德志真的佩服他们住在这里竟然怡然自得,不会有竞争,没有任何压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真是不错的选择。一家人在一起,不贪恋城市的繁华,是多么好的选择。
洗完了脸和脚,德志并不想此时就上床睡觉,德志已经养成晚睡的习惯,一时半会也改不了。
小杨的儿子小小杨早已睡着,这幸伙白天闹人,一刻也不闲着,总是让人不得安生。小杨脾气好,小杨的爸爸老杨脾气更好,总是乐此不疲地哄着小小杨开心。老人因为孙子的搅扰,变得更加年轻,除了在九书记面前表现得像个顺民以外,在背着书记的时候,在他的孙子面前,他自己倒像个孙子,怎么玩都不觉得厌烦。
小小杨在隔壁的房间里,和小杨夫妻在一起睡,白天不愿意和小杨妻子在一起,到了晚上就开始黏着她了,习惯了睡在他妈妈的怀里,早忘了白天里被他妈妈痛打的经历。
德志和尹懋不在一个房间住,尹懋住在偏房,底下是牛栏,牛栏旁边是猪圈,再过去是厕所,这也是德志上厕所的时候,才发现的,原来侗族人喜欢这样,将房屋设计得比较合理。人在上,牲畜在下,严格区分。
德志突发奇想,既然厕所就在尹懋所住房屋的下面,只要将卧室的木地板挖个洞,不就可以直接解决了吗?何必要从楼上绕了一大圈,最后才到厕所,那多麻烦啊!这个想法,萦绕在德志的头脑中,不好意思问。
木头做的房子是德志的最爱,这是小杨家,如果能说服妻子在山里买一幢木房子,那是多么好的事情!要考虑到孩子,孩子将来要上学,该受的教育让孩子接受,到以后看孩子如何选择。
作为老人,住在寂静的山中,的确是非常好的。考虑到养家糊口的责任,德志不得不想办法克服自己的**,只能暂时在这个机构混着,看以后有没有什么发展。
山中本来很安静,到了晚上更是安静,小木屋的任何一点动作,都听得很清楚。在才来这里的时候,德志发现了家里有两只黄猫,有了猫,老鼠自然会逃走。
山里人养的猫和城里的猫不同。山里的猫要靠抓老鼠才有的吃,城里的却不用,有专门的猫食。久而久之,城里的猫见了老鼠就怕,变得不是猫了,而是懒猫或者宠物猫,只能玩玩或者观赏,不能用来抓老鼠。山里的猫要生存,出门就要爬山,因此变得矫捷,身手不错,家里没有哪个老鼠敢来挑战,故,小杨家听不到老鼠的吱吱声,只有老牛在牛栏里反刍的声音。
夜深人静的时候,隔壁传来的声音的确勾人心魄,那是小杨俩口行房事的声音,德志借着昏黄的灯光看书到深夜,那边的声音渐渐没有,惟独那小小杨做梦的惊叫声和哭啼声,然后是给幸伙把尿的声音,然后,一切都归于沉寂。德志渐渐困乏,眼皮也变得沉重,有了尿意,他下了楼,摸着墙壁上的拉线开关,一拉,院子和走廊都亮了起来。
德志发现两位老人在堂屋的另一边偏房里住,那是泥巴垒成的房屋,这边是完全的木头搭建的房子,父母爱儿女,可见一斑。老人还没睡,房间里没开灯,可能是节约电,但听得到他们说话的声音。
德志下了楼,到了牛栏,过了猪栏,拉开电灯,厕所里的灯亮了。所谓的厕所,也非常简陋,便坑上盖了有木柄的板子,将其拿开就可以使用。厕所收拾得很干净。旁边放着卫生纸。
德志上完厕所,竟然非常羡慕起这样的家庭起来,如果能和家人团圆有多好啊!免得在外地,饮尽许多孤独。
上完厕所,德志将灯关了,走完猪栏、牛栏,走过了走廊,上了青石板垒砌成的台阶,这样的台阶大概有上百年了吧,石头已经被磨得如同镜子。
再将外面的电灯关掉,德志回到自己的房间,这一点还比较好,德志在晚间记得曾经走过的路,没有摸错房间。
小杨夫妻和孩子住的房间里传出鼾声,不知是谁发出的,可能刚才都很疲累,孩子也睡得香甜了,于是便肆无忌惮地打起鼾来。
这个难不倒德志,德志早已经受过类似的折磨,好歹尹懋鼾声第一响,习惯了就好,如果尹懋不打鼾,倒还让人担心不已。小杨的鼾声或者他妻子的鼾声,隔着木板,经过木板一挡,传过来已经减少不少威力,到达德志耳中已经不算什么。
德志睡觉前有默想的习惯。
明显地,写日记在这样的灯光下肯定伤眼睛,又不好意思让小杨更换灯泡,也许他家里根本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