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明王-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攀蔷┦κ籽 !薄扉Χ杂谇ǘ嫉氖蕴剑焕戳顺济堑募宸炊裕谑钦馊粘3换抖ⅰ
回到乾清宫的朱棣正愁闷不乐,突然郑和来报:“陛下,姚先生求见。”“快请。”姚广孝款款走进乾清宫施了一礼,“刚刚免了一场兵戈,陛下应高兴才是。”“这次免了兵戈,下次还会如此。大明边境不安,实乃隐患。南京绝不是帝都之选,只有迁都北京,才能奠定我大明盛世基业,这都城,朕非迁不可。”姚广孝笑了笑,“这才是永乐陛下,雄才大略,盛世明王。既然陛下决心已定,便放开手脚去做。只是,迁都绝非易事,宫殿、皇城、钱粮、百姓、交通、经济、民心缺一不可,办成迁都之事,可能需十年,也可能需二十年,陛下要锲而不舍才好。”朱棣看着姚广孝,目光是那般坚定,“就算终其一生也无妨,为子孙奠定基业也是朕功德一件。”说着,朱棣将地图放在姚广孝面前,“先生请看,我大明东北有女真;北部有瓦剌、鞑靼、兀良哈;西域有蒙元旧部;西南有西籓诸部;南部、东南、东部有海上诸国。若定都北京,则女真、瓦剌、鞑靼、兀良哈、西域、西籓皆在掌控之中。”姚广孝问道:“那海上诸国,陛下打算如何?”朱棣抬起头,对着门外喊道:“郑和。。。。。。”
郑和听到朱棣召唤,疾步来到朱棣身前,“陛下。”朱棣看着郑和说道:“郑和,你十岁便跟随朕南征北战,朕记得你时常说此生之愿便是到海上航行。你出生回族世家,最大的愿望便是去默加朝圣,做一名‘哈只’。”“是的陛下,臣的父亲便是‘哈只’。臣幼年时听父亲说大海无边无际,人终其一生也难到海的尽头。臣自幼便想,若有朝一日,能乘风破浪,遨游海上,不但要做‘哈只’,还要将大明的威仪洒向每一滴海水。”朱棣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朕助你完成此愿可好?”郑和喜出望外,“陛下说的可是真的?”朱棣拍了拍郑和的肩膀,“当然。即日起,大报恩寺劳烦姚先生督建,你便着手营造船舰。待船舰营造完毕,你亲自率船队出海西洋。扬我大明国威,促我大明昌盛。让海上诸国与我大明共享太平之福。还有……顺便留意一下允炆的下落。”郑和听得此语,心中大喜,赶忙跪倒在地,“陛下雄才伟略,臣定当尽心。”朱棣赶忙扶起郑和,问道:“打造船舰需多少时日?”“少说也要两年。”朱棣点点头,“好,从今日起,你尽心筹办出海西洋的事儿,两年后,当东南风吹起之时,你便率船队扬帆远航。”郑和欣喜地应道:“臣遵旨,谢陛下隆恩。”
待郑和退出去,姚广孝笑笑捋着胡须,“迁都北京,掌控陆上诸藩,稳我大明边境。派郑和出使西洋,和睦海上诸国,扬我大明国威。到时候,东南西北都在陛下掌控之中,陛下圣明。”朱棣笑笑问道:“先生觉得朕选的航海之人如何?”姚广孝正色答道:“除了郑和,大明没有能堪当此任之人。其一,郑和他从小跟随陛下,对陛下忠心不二。其二,郑和博辩机敏、智略超凡、知兵善战、勇猛过人,曾跟随陛下南征北战,堪当船队统帅。其三,郑和乃是回民,信奉伊斯兰教,且精通尊崇佛教。西洋诸国多是伊斯兰教与佛教之国。郑和与其交涉游刃有余。其四,郑和自幼钻研航海,对航海之事再熟悉不过。有此四点,谁人还能比郑和更适合下西洋?”朱棣大笑一声,“先生真是与朕想到一处了,只是大报恩寺的事儿,就劳烦先生了。”姚广孝说道:“陛下放心,臣定当尽心。”
二十四、七辅臣入职文渊阁 徐皇后驾临隐能寺()
很快,朱棣便选了七人入职文渊阁。分别是杨士奇、杨荣、解缙、黄淮、胡广、金幼孜、胡俨。这七位辅臣参预机务,帮助皇帝处理政事,明朝内阁制度由此开始。另外,杨溥、胡濙等人也得到了朱棣的重用。
杨寓,字士奇,江西泰和人,建文年间因修撰《明太祖实录》被选入翰林,任编纂官,朱棣赏识杨士奇才学,加之姚广孝的力荐,被任为翰林院编修,选入文渊阁。
杨荣,字勉仁,建安人,因提醒朱棣谒皇陵而得到朱棣的青睐,进其为翰林院侍讲,选入文渊阁。
杨溥,字弘济,湖广石首人,好诗书,有才学,也得朱棣赏识,进而得到重用。
因杨士奇、杨荣、杨溥这三人都姓杨,皆负大才,又同为朱棣重臣,故称“三杨”,根据籍贯,杨士奇被称作“西杨”;杨荣被称作“东杨”;杨溥被称作“南杨”。
而解缙更是名满天下的大才子,朱棣的即位诏书便是解缙草拟,入选文渊阁后,解缙成了朱棣最信任的宠臣。
胡濙本为建文二年的进士,朱棣将其升任户科都给事中。
这些得到朱棣重用的官员大多都是在洪武、建文时期怀才不遇,而朱棣夺位后便来迎附的,朱棣便重用了这些下层朝臣,他们皆为朱棣亲手提拔,便自然对他甚为忠心。
朱棣在任命七位辅臣入阁之后,特在右顺门召见了杨士奇、杨荣、解缙、黄淮、胡广、金幼孜、胡俨这七人,七位辅臣受宠若惊,只听朱棣说道:“你们七人最为勤慎,朝夕侍朕左右,你们定要尽心竭力,朕望你们待朕之心长久,朕愿与君等共勉。”七人听后纷纷跪倒在地,齐声说道:“陛下不以臣等浅陋,如此信任臣等,臣等必尽心竭力以报皇恩。”
七位入职文渊阁的辅臣虽然品级不高,只是正七品,但是由于旦夕侍奉在皇帝身边,且参与机务,待遇上与六部尚书无异,因而权势极大。
徐令仪见朱棣设置了内阁,为了给夫君分忧,便在柔仪殿隆重接见了这七位辅臣的妻子,按照明朝的规矩,一品、二品大员的妻子受封“夫人”,三品官员的妻子受封“淑人”,四品官员的妻子受封“恭人”,五品官员的妻子受封“宜人”,六品官员的妻子受封“安人”七品官员的妻子只是“孺人”。能入宫朝拜皇后的必须是“夫人”或“淑人”,七位辅臣的妻子虽被称为“夫人”,可级别只是“孺人”,是绝对没有可能朝见皇后的。而皇后徐令仪却主动接见了七位辅臣妻子,并将夫人的冠服赐给了这七位辅臣妻子,七位辅臣妻子自然是无上荣耀。
徐令仪与七位辅臣妻子相聊甚欢,聊到尽兴之处,令仪对七位辅臣妻子说道:“咱们做妻子的侍奉丈夫,可不只是照顾好他们的饮食起居而已,朋友之言,有从有违,而夫妇之言,则婉顺易入。本宫旦夕侍奉陛下,惟以生民为念,本宫也望诸位姐妹与本宫共勉,侍奉我们各自的夫君,将这大明的江山社稷治理得如汉唐一般。”徐令仪如此做便是为了让那七位辅臣侍奉朱棣更尽心,果然,在以后的二十几年中,朱棣亲手提携的心腹始终尽心于他,帮助朱棣缔造了远迈汉唐的永乐盛世。
待送走了七位辅臣的妻子,还有一件事情让徐令仪坐卧不安,那便是立储之事。朱棣登上皇位之后,封赏功臣、晋封后妃,可唯独没有立太子。朱高炽为嫡长子,是太祖皇帝朱元璋亲封的燕王世子,按理来说就应受封皇太子,而朱棣对于立储之事迟迟不提,众人自然都看得出来,朱棣是有意立次子朱高煦为太子。
徐令仪对自己的儿子最是了解,她深知高煦泼皮无赖、心狠手辣,虽是难得的勇将,却绝非治国之才,若高煦登上皇位,不但高炽一家性命难保,就是这大明江山也将不知会成为什么样子。而高炽仁厚多才,日后若是他登上皇位,则高煦一家性命可保,且大明必定国富民强。
于是徐令仪来到隐能寺专程拜访姚广孝。姚广孝见徐皇后前来,忙施礼问安,“皇后娘娘屈尊来此,真是折煞微臣了。”徐令仪赶忙说道:“先生不必拘礼,陛下能有天下,先生乃是第一功臣。”“皇后娘娘抬举微臣了,陛下雄才伟略,文武兼备,能荣登大宝乃是天命所归,臣只是追随陛下而已。”徐令仪笑笑,“本宫知道先生乃天下第一聪明之人,居功而不自傲,乃是保全自己。”“皇后娘娘不愧为‘女诸生’,虽为女子,却如在世诸葛。”“先生抬举本宫了。先生才为在世诸葛。本宫今日前来有一事相求。”“臣知道皇后娘娘乃是为立储一事前来。”“先生真乃神机妙算。”姚广孝走上前来,又向徐令仪施了一礼,“皇后娘娘,自古‘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从未变过。请娘娘饶臣一命,臣只在寺中吃斋念佛,为的便是保命。若臣参与到立储一事当中,日后必定死无葬身之地。当然立储一事乃国之大计,臣为皇后娘娘荐上一人,只要有此人在,不但大皇子能继承大统,且大明江山定能昌若汉唐。”徐令仪急忙问道:“先生可是说大才子解缙?”姚广孝神秘一笑,“解缙身负大才、名满天下,且是忠正为民之臣,自会在立储之事上有莫大之功。可臣所说之人并非解缙。”徐令仪万分好奇,“那是何人?”姚广孝正色答道:“翰林院编修,杨士奇。”徐令仪沉默了一会,说道:“先生之言定然错不了。”姚广孝又露出一丝微笑,“只要有此人在,娘娘便可放心。陛下已置内阁,擢七位辅臣与陛下参预机务。娘娘如今要做的,便是助杨士奇当上内阁首辅。”徐令仪点点头,“本宫谢过先生了。”
徐令仪谢别了姚广孝,径直回了坤宁宫,借召高炽、若兰、瞻基共同进膳为由将姚广孝的话告诉了高炽夫妇。紧接着,在徐令仪、姚广孝的帮助下,杨士奇成为了内阁首辅,杨荣成为了内阁次辅。
有了自己的辅臣,朱棣便开始了对大明帝国的治理。朱棣召来了七位辅臣商议迁都之事。他们用免缴税赋的优厚条件,将直隶苏州等十郡、浙江等九省富民迁徙北京,大量的外来移民中,农民在北京地区垦荒种地,商人在北京地区经营生意,北京人口逐年增多。与此同时,朱棣下令疏通京杭大运河,畅通了南北漕运,南北经济交往也随着大运河的疏通而得到加强。
这日夜里,令仪伏在床边读书,陶菊走上前来,“皇后娘娘,陛下睡下了。”令仪放下手中的书,“还是听着辅臣的奏事入睡的?”“正是,陛下每日四鼓便起,清晨便去奉天门常朝,直至午膳才散朝。进过午膳,陛下便召来近臣们商议国事。用过晚膳,陛下还要批阅奏疏,直至深夜,陛下困乏至极,便躺在乾清宫的龙床上,值宿的辅臣便坐在龙床边与陛下议事。陛下经常与辅臣说着说着,便困得睡着了。听马煜说,陛下梦中都是国事,经常夜里惊醒。陛下日日如此,除非,哪日陛下临幸妃嫔,夜里还能早些安睡。可是陛下登基以来,很少临幸妃嫔的。张贵妃自荣国公战死沙场,便日日吃斋念佛,陛下登基后,张贵妃更是在未央宫中日日礼佛,甚少出门。这后宫当中,也就王贵妃一枝独秀。”令仪点点头,“清瑶妹妹思怀生父,日日礼佛,甚少出门。放眼望去这后宫当中,最得圣意的便是玉竹了。陛下不易,既然玉竹妹妹能让陛下开怀,多去她长乐宫总是好的。”
二十五、柳如愿入住西杨府 杨士奇追忆昔年事()
杨士奇入阁不久,其妻严琇便过世了,杨士奇在西杨府为严琇发了丧。严琇本是江西泰和望族之女,嫁与杨士奇时,杨士奇还穷困潦倒,严氏家族给予杨士奇不少资助。严氏颜色虽不姣好,但温静贤淑,勤劳和善,杨士奇与之十分恩爱,如今杨士奇富贵,不料严氏却撒手人寰,只留下几岁的儿子杨稷。杨士奇自是不甚悲痛,日夜思念亡妻,竟患了病。
直至一月之后,西杨府门前来了一辆车辇。车辇上走下三个人,一耄耋老者,一*****还有一位俊俏的小姑娘,只听那小姑娘对老者说道:“外公,我去让门人通传。”那老者笑了笑,“你哥哥多年不见你,可还认得你?”那小姑娘俏皮一笑,“哥哥不认得我,却认得我颈上玉锁。”于是那小姑娘走到西杨府门前,摘下自己颈上的玉锁交予西杨府的门人,说道:“这位哥哥好,麻烦您帮我们通传一下,告知杨首辅,就说如愿与外公、母亲特从德安前来探望他。”西杨府的门人叫福安,福安见这小姑娘娇俏可爱,又听闻是从德安前来,便接过玉锁,进府通传了。
杨士奇正告了病假在床榻上歇息,府中的婢女梅英正在塌前伺候。福安跑过来通传:“老爷,门外来了一老者、一美妇、还有一个俊俏的小姑娘。那小姑娘让我把这玉锁交予老爷,说是如愿与她外公、母亲从德安前来探望老爷。”杨士奇听福安如是说,接过玉锁一看,猛得从床榻上起身,忙对梅英吩咐:“快,帮我更衣,去府门前接老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