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戏骨-第7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暂时撇开科恩兄弟和蓝礼不太愉快的初次见面不说,蓝礼仅仅只有二十二岁,崛起速度无比迅猛,却终究还是太过年轻,成为艺术创作者的灵感缪斯,这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更何况,他们之间的交情也完全谈不上朋友。
即使是与科恩兄弟私交甚密的乔治…克鲁尼,先后一起合作了“逃狱三王”、“阅后即焚”、“凯撒万岁”、“真情假爱”等多部作品,他依旧没有能够得到如此待遇,但现在,蓝礼却给予了他们灵感,得到了如此特别待遇。
这……着实是一个巨大的意外。
坐在副驾驶座里的安迪,不由流露出了困惑的神色。比起惊喜和雀跃来说,更多还是疑惑,在他所不知道的时间线之中,蓝礼和科恩兄弟的交情已经如此深厚了?
随即,安迪看向了后视镜,捕捉到了蓝礼眼底的惊讶和愣神,稍稍心安,看来蓝礼也是一无所知的。于是,安迪就兴致盎然地朝着科恩兄弟投去了视线,他们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今天的工作邀约又到底是怎么回事?
伊桑和乔尔显然没有预料到自己随手扔出来的炸弹,到底有多么惊悚,两个人交换了一个视线,神情之中都有着相似的欢快和喜悦,完全沉浸在艺术创作的头脑风暴之中,你一言我一语地拼凑起了整个故事的线索蓝图。
“我的意思是,你是灵感来源之一,重要的来源!除此之外,我们还查阅了许多资料,重新回到六十年代的格林威治村,借鉴参考了六十年代民谣歌手戴夫…范…朗克(Dave…van…Ronk)的自传回忆录’麦克道格街的市长’,讲述那个年代的故事。”
“戴夫…范…朗克、汤姆…帕克斯顿(Tom…Paxton)、菲尔…奥克斯(Phil…Ochs)、琼…贝兹、鲍勃…迪伦……他们都曾经在格林威治村苦苦奋斗着,到处碰壁、头破血流、横冲直撞,不是为了成功,也不是为了荣耀,仅仅只是为了寻找自身价值。”
“当然,我们还借鉴了’堂吉诃德’这张专辑,以及整个时代背景之下的民谣窘境;最后,以你和范…朗克为原型,创作了一个虚拟的民谣歌手角色,将他放置在六十年代的格林威治村,不过,我们不会讲述他如何取得成功的故事,甚至不是他的个人传记,而是通过他来讲述整个时代、整个浪潮的故事。”
“现在,我们正在考虑电影标题,’堂吉诃德’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就像你在专辑之中所说的,这是一片回不去的孤地,而堂吉诃德们则被困在了原地,但另外……”
“另外,我们还在考虑范…朗克的一张专辑,名字叫做’关于戴夫…范…朗克(Inside…Dave…van…Ronk)’,也许,我们可以套用男主角的名字,以’关于XXX’作为标题。”
……
整个交谈内容呈现出支离破碎的状态,难以理清一个思路或者脉络,就好像打开一盒拼图,哗啦啦地将所有碎片都倾倒下来,信息量无比庞大,却让人无从下手,乱成一团。
对于那些不了解民谣、不了解六十年代、不了解格林威治村、不了解文化浪潮的门外汉或者年轻人来说,就更加不友好了,一个接着一个的陌生词汇持续不断地往外蹦,每一个单词都听懂了,但拼凑起来之后的整个段落,却根本无法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更不要说故事背后的含义了。
宛若天书。
那是因为,科恩兄弟就是如此交谈的,乔尔和伊桑之间迸发出了一场头脑风暴,所有信息宛若流星雨一般宣泄而下,整个车厢之内都充斥着他们的声音,却只有他们的声音,根本没有人可以介入其中,就连跟上节奏都无比困难。
虽然科恩兄弟的视线始终落在蓝礼身上,似乎正在向蓝礼阐述,又似乎正在邀请蓝礼加入;但他们的谈话节奏非常迅猛,那股亢奋而癫狂的气质确实让人无从插足,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自拔。
一直到最后,乔尔和伊桑同时看向了蓝礼,投去了询问的视线,这才给予了蓝礼插话的空间。
乔尔迫不及待地询问到,“所以,你觉得呢?”
坐在后排座的内森已经彻底烧脑了,头昏脑涨之余,根本不知道科恩兄弟刚才说了什么,只听到了一大堆陌生的名字,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内森朝着罗伊投去了视线,却发现罗伊一脸高深莫测的表情,没有开口,也没有动静,无法确定,罗伊到底是听懂了还是没有听懂。
幸运的是,他们不需要听懂,只要蓝礼听懂了就可以。
问题就在这里,蓝礼听懂了吗?
“我觉得,乔治…斯兰德得知这个消息之后,他应该会兴奋得直接昏厥过去。”蓝礼半开玩笑地说道,这一次轮到科恩兄弟满头雾水了:乔治…斯兰德?那是谁?
蓝礼没有解释,而是稍稍沉思了片刻。
事实上,他没有听懂;更为准确一点来说,他确实听懂了,却无法理解科恩兄弟骨子里的那种狂热。
六十年代的民谣浪潮,七十年代的摇滚浪潮,还有活跃在那个年代的嬉皮士文化,这深深地影响了整个美国的历史进程——
最简单粗暴的例子就是,史蒂夫…乔布斯、比尔…盖茨等人的身上都带着那个时代的深深烙印,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詹姆斯…卡梅隆、马丁…斯科西斯等导演都带着那个时代不可磨灭的印记,还有电影音乐文学乃至于政/治,全部都是如此。
那个年代的兴衰变迁、那些浪潮的跌宕起伏,蓝礼都是知道的,但,他终究只是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至少,不像科恩兄弟那样。
乔尔出生于1954年,伊桑出生于1957年,如同斯皮尔伯格等黄金一代导演,他们都真正地走过六十年代、闯荡七十年代,并且在八十年代渐渐开始形成自己的艺术追求。民谣浪潮、摇滚浪潮、嬉皮士文化,所有的所有都流淌在他们的血液之中。
蓝礼却仅仅只是一个旁观者,从书籍和影像的记录之上去追溯那个年代的辉煌和癫狂,就如同“午夜巴黎”的故事一般,每个人都对现实生活不满,将自己的精神寄托在某个完美的黄金年代;而每一个年代的人都在逃避着现实,幻想着另一个黄金年代。
对于蓝礼这一代人来说,他们永远怀念着九十年代的璀璨和辉煌;而对于九十年代的那一代人,他们则念念不忘八十年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理,对于科恩兄弟来说,他们始终在追忆着六十和七十年代的纯粹和简单。
某种意义来说,蓝礼和科恩兄弟的灵魂深处都是相似的,怀念着自己艺术灵感的来源,坚守着自己内心深处的乐土,只是呈现出不同的年代特性,现在却通过民谣这个载体,唤醒了彼此的共鸣。这让蓝礼想起了乔治…斯兰德,那个无比怀念着八十年代音乐市场的老头儿。
小小的打趣之后,蓝礼也没有解释的打算,微笑地转移了话题,接着说了下去。
“曾经,音乐和电影都是艺术的载体,承载着创作者的思想和灵活,也承载着生活的情绪和社会的重量,那时候的梦想是纯粹而简单的,仅仅只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但现在,音乐和电影却渐渐成为了商业的载体,肩负着利益至上和娱乐至死的重担,举步维艰,于是,梦想也变得复杂而混乱起来,我们到底是在追逐着名利,还是在追逐着自由。”
“曾几何时,梦想让生活变得可以忍受,即使是在清贫和困苦之中苦苦挣扎,但他们依旧对格林威治村那一片热土怀抱着殷殷期待;但现在,梦想却让生活变得无法忍受,残酷的现实让梦想无处安放,华盛顿广场依旧是那个华盛顿广场,却已经被麦当劳和星巴克包围,先驱村庄那样的酒吧已经渐渐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蓝礼的视线落在了乔尔和伊桑的身上,“所以,你们希望讲述那个年代的故事,那些纯粹简单的年代。所有人犹如飞蛾扑火一般地冲进浪潮之中,成为了整个时代的一份子。”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取得成功,鲍勃…迪伦只有一个,但在他身后,还有一百个一千个怀抱着同样梦想的人。唯一的区别就在于,有的人坚持了下来,有的人却放弃了。时代变了,以前那些放弃的人,终究还是选择了放弃;而以前那些坚持的人,似乎也都选择了放弃。那个浪潮汹涌的时代,就这样永远得一去不复返了。”
蓝礼的话语带着一丝淡淡的哀伤,让乔尔和伊桑都流露出了无比亢奋的神色。
乔尔那张大的嘴巴,几乎就要尖叫出声了,“上帝,上帝!就是这样,这就是我们脑海里一模一样的想法!完全一致!怎么可能!上帝,这就是属于你的电影,我是认真的,蓝礼,我是认真的!请你一定要出演这部作品,一定!”
科恩兄弟的这部作品,蓝礼记忆犹新,因为这是他个人最为钟爱的一部科恩兄弟,电影的名字叫做“醉乡民谣”。
1032 艺术共鸣()
“醉乡民谣”,这是一个非常诗意的名字。
但事实上,这是中文翻译的衍生解读,这部电影的英文原名叫做“关于勒维恩…戴维斯(Inside…Llewyn…Davis)”,正如科恩兄弟所说,片名来自戴夫…范…朋克的一张专辑。
比起英文原名来说,蓝礼更加喜欢中文的译名,带着一股失意者、流浪者的黯然和随性。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六十年代的纽约,男主角就叫做勒维恩…戴维斯,他是一名名不见经传的民谣歌手,生活困顿、无家可归,甚至没有固定工作,每晚不得不依靠朋友们的救济才能安身。尽管深陷窘境,但固执的勒维恩却拒绝为了顺应大众喜好而做出妥协,这让他的生活变得更加困难起来,追逐民谣的梦想道路,永远看不到尽头。
这部由科恩兄弟执导的电影正式公映之后,收获了截然不同的反馈意见。
影评人们迎来了赞誉狂潮,不仅仅收获了媒体综评九十三分的超高评价,而且还赢得了“电影评论”、“纽约时报”、“村之声”等三家权威专业媒体2013年年度最佳电影的头衔,在其他专业杂志的年度十佳榜单之上也是频频出现。
观众们则普遍不太买账,他们认为这部电影难言出彩,不仅比不上“冰血暴”、“老无所依”等经典佳作,即使比起科恩兄弟上一部作品“大地惊雷”都相差了数个档次,从票房到口碑都表现平平,即使是IMDB的评分也只有七点五分。
其实,这并不难理解。
“醉乡民谣”不是一部典型的美国电影,更像是一部欧洲电影,作品没有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没有起因,也没有结果,甚至没有剧情推进,而是以一个轮回环扣的方式,讲述了一种状态、一个浪潮和一个时代。
整部电影仅仅只是截取了勒维恩的一个生活片段,讲述了他在四、五天时间里经历的琐事,呈现出他的现状,仅此而已。
开始与结束几乎是相同的画面,以勒维恩在小酒吧的现场表演串联起来,台词和剧情差不多一模一样,没有太多变化,仅仅只是镜头角度稍稍变动了一下;故事没有起承转合,角色没有成长顿悟,就连核心思想都没有升华提炼,生动诠释了“拍了等于没拍”的奥义。
更重要的是,勒维恩是一个失意者。这不是一个励志故事,也不是一个梦想家的故事,而是一个失败者兜兜转转之后依旧是失败者的故事。在故事的开头,看不到希望;在结尾时,依旧如此。
在欧洲,此类电影非常普遍,讲述一种生活状态,折射社会的大环境,将哲学思辨的空间留给观众,慢慢品味;但在美国,如此艺术电影却曲高和寡,着实难以赢得观众的呼应。两片土地之上,艺术底蕴和内涵的差别,由此可见一斑。
后来的奥斯卡也证明了这一点,先后凭借着“老无所依”、“严肃的男人”和“大地惊雷”在四年之内三次提名最佳影片的科恩兄弟,俨然已经成为了学院宠儿;“醉乡民谣”却仅仅收获了最佳摄影和最佳音响效果两项提名,就连最佳原创配乐和最佳原创歌曲的提名都没有,彻底遭遇冷落。
当然,客观来说,相较于科恩兄弟其他几部作品折射的社会现实深意,这部作品确实显得太过小儿科了一些;但就蓝礼个人而言,这却是他最喜欢的一部科恩兄弟。
六十年代的格林威治村,现在已经成为了一段传奇的历史,无数乐迷津津乐道,讨论着当年在这里发生的一举一动,推动着历史的前进、奠定了历史的注脚;但在当年,那却是整整一代人寻找自我、挖掘自我、坚定自我的艰辛历程,没有光鲜亮丽,也没有梦幻泡泡,一切都是森冷而阴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