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大戏骨 >

第1503章

大戏骨-第1503章

小说: 大戏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方面是来自意大利的本土内部多重压力,经济不景气、产业内部派系斗争不断、新生代的关注与支持力度薄弱、创新能力下降,意大利电影的整体质量明显下滑,就连整体文化氛围都已经衰落了下去,这对艺术创作来说是致命的打击,昔日的欧洲电影王国现在已经风光不再。

    但偏偏电影产业的内部顶尖人士又拒绝接受事实,拒绝与时俱进地跟上世界脚步,对产业的发展缺乏了解,始终把视线集中在了本土范围内,不断向威尼斯电影节施压,希望电影节能够更多地支持本土电影,甚至是让本土电影重现荣光可是,他们又无法效仿柏林电影节那样设立官方基金会,支持本土电影,因为……缺钱,然后就陷入一个死循环,进而导致了诸多问题。

    威尼斯电影节每一年的参赛和评选都需要面临严峻考验评审团的选择、参赛作品的挑选以及本土媒体的态度等等都无一例外,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电影节对优秀作品的吸引力。

    就好像阿尔贝托想要邀请蓝礼担任评审团成员,他就必须面临国内从业人士们以及机构高层管理的压力,事情远远没有那么简单。

    另一方面则是来自意大利之外的多重压力,戛纳电影节逐渐开拓出了自己的特色,渐渐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中脱颖而出,自成一派,每年报名戛纳的作品都多如牛毛,对定位稍显模糊的威尼斯形成了更多挤压;同时,多伦多电影节快速崛起、全面赶超,继而在北美地区站稳脚跟,充分利用地理层面的先天优势抢占市场,两个电影节一前一后的档期,进一步抢走了威尼斯的观众和作品,这也使得威尼面临着全面夹击的困境。

    从报名参赛作品的质量和数量来看,威尼斯都没有能够展现出足够优势,对于优秀导演和优秀作品来说都缺少吸引力和竞争力,每一年的选片阶段都面临着严重掣肘,就连亚洲电影的亲密度也开始下降,包括东亚三国在内,每年前往威尼斯的出色作品正在大幅度下降。

    更糟糕的是,威尼斯电影节始终没有能够确定自己的定位。

    横向比较柏林电影节,虽然观影人数和讨论热度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中都敬陪末座,但柏林的定位却非常准确,从社会人文关怀走入政/治议题反思,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乃至于深入思考,这些始终是柏林的核心,赋予了柏林电影节独特的艺术氛围。从如此角度来说,柏林的状况比威尼斯还要好一些。

    毫不夸张地说,现在威尼斯电影节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危机,许多资深电影爱好者们甚至开始担心威尼斯的前景,谁都不知道,这个全世界第一个创办的电影节是否会某一瞬间就突然从公众视线里消失。

    前任主席马克…穆勒的辞职,其实有诸多错综复杂的原因,难以一言蔽之,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希望为电影节注入全新气息,让新任主席为电影节带来新气象,试图寻找出一条出路,延续这个历史最悠久的电影节,避免影迷们担心的情况出现。

    对于阿尔贝托来说,首要任务就是寻找到威尼斯的准确定位:艺术也好,文化也罢;宣传模式也好,营销定位也罢,总之需要找到一个清晰思路,让威尼斯能够重新绽放,也许,戛纳就可以成为一个非常积极的参考样本。

    曾经一度,戛纳电影节因为频繁邀请好莱坞电影尤其是商业电影而饱受争议,柏林和威尼斯都认为戛纳丢掉了电影节的本质,越来越商业化越来越功利化,为了瞩目视线而放弃了自我坚持,一切都是炒作,一切都是宣传,这与电影无关、更加与艺术无关,以至于人们对戛纳的印象也就只剩下三个“s”了:阳光(sun)、大海(sea)、性/感(s/e/x),这绝对不是电影节应该拥有的模样。

    彼时,戛纳被认为是一个充满铜臭味的“电影市场”,所有电影前往戛纳都是为了“卖一个好价钱”而已。

    但伴随着时间的推进,戛纳的思路却逐渐清晰了起来,顺利打开了局面:

    他们邀请好莱坞大片或者巨星为电影节开幕不参加竞赛,制造了话语和焦点、吸引了视线和关注,主竞赛单元则致力于筛选出更加具有质量的作品,同时还立足于世界视角,在全球文化融合之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不同地区培养出“戛纳系”的嫡系艺术家们:

    比如加拿大的哈维尔…多兰,比如日本的是枝裕和,比如德国的迈克尔…哈内克,比如罗马尼亚的克里斯蒂安…蒙吉,比如土耳其的努里…比格…锡兰(nuri…bilge…ceylan),再比如美国的昆汀…塔伦蒂诺……诸如此类等等。

    所谓“嫡系”,就是每当这些导演们推出全新作品的时候,戛纳都会第一时间发出邀请,希望他们能够递交作品,在戛纳举行全球首映。如果作品质量过硬,那么就主竞赛;即使质量稍稍差强人意也没有关系,导演双周、一种关注、非竞赛开幕影片等等都可以找到位置,竭尽全力地将缘分延续下来,以这样的方式维系着艺术创作的羁绊。

    久而久之,戛纳就形成了一个系统,如同“奥斯卡系”一般,他们也拥有了“戛纳系”,制造出了一种印象:“这部电影就是戛纳风格的”、“这部电影就适合在戛纳上映”,这对于品牌宣传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整个体系完成之后,戛纳对于其他导演、其他作品的吸引力也就逐渐上升,即使不是“戛纳系”风格的作品,却因为戛纳的强大影响力,他们也愿意报名戛纳,为自己增加曝光率,包括美国的诸多导演在内,戛纳已经成为了梦想之地。

    渐渐地,戛纳也就名利双收,逐渐将柏林和威尼斯甩在了身后。

    当然,这一漫长过程花费了超过十年时间的酝酿与推动,说起来简单,操作起来却绝对没有那么容易;另外,整个电影节的文化氛围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柏林和威尼斯都或多或少受制于国家、社会、文化的制约,终究没有能够像戛纳那样发展起来,法国对于电影的狂热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如果能够参照戛纳的发展路线,威尼斯也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那就再好不过了;但想法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威尼斯电影节里里外外面临的问题着实太多,如同庞杂的一团毛线,让人无从入手。

    且不说戛纳模式是否能够照搬到威尼斯,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按照戛纳的道路推行,威尼斯也需要面对重重阻扰层层障碍,就好像阿尔贝托灵光一闪的想法一样:

    邀请蓝礼成为评审团成员,即使这是一个好主意,人人都可以看出来的好主意,积极影响远远超过了消极影响;但在威尼斯电影节内部的推行依旧希望渺茫,更为荒谬的是,就连蓝礼这样的外人都知道,他们应该做出改变尝试,却终究还是会以碰壁告终,而他们自己也仍然无法打破壁垒完成突破。

    阿尔贝托自己也是无能为力,注视着眼前的蓝礼,他只能暂时把那个/诱/人的想法收起来,专注于自己的原本计划。

    

2056 巨大风险() 
过去十年时间里,欧洲三大电影节都在积极主动地做出调整,希望能够跟上时代脚步,威尼斯自然也不例外。

    新世纪之后,威尼斯也尝试敞开怀抱接纳好莱坞电影——不止是艺术电影,还有星光熠熠的其他电影,毕竟好莱坞的强大影响力在欧洲也是无法忽视的,但因为意大利电影产业内部的强烈抗议和反对,没有能够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下去,间或间或地展开零星合作,可惜缘分断断续续地没有能够形成一个体系,影响力也就没有能够凝聚起来。

    马克…穆勒担任电影节主席的时候,他的公关能力和强大人脉无疑是令人肃然起敬的,这也使得威尼斯与亚洲电影完全紧密联系起来,同时又与好莱坞拉近了距离;但恰恰也因为马克…穆勒的长袖善舞,他也最明白“权衡”的重要性,经常向国内的保守派、顽固派低头妥协,寻求一个温和的平衡点,这才使得威尼斯的艺术定位没有能够完全确立。

    当阿尔贝托就任威尼斯电影节主席的时候,他们需要在混乱之中寻找清晰思路,其中,作为全球电影产业最大市场的美国,到底应该如何合作,这依旧是阿尔贝托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难题,而他所面临的局面还要更加错综复杂。

    此时整个“戛纳系”风格气候已成,好莱坞电影与戛纳的亲密关系已经无法斩断,大部分优秀美国电影参加电影节的首选都是戛纳,而威尼斯只能捡漏;随后他们还需要面临多伦多的正面冲击,大多时候都只能在剩菜残羹之中挑挑拣拣,着实没有太多选择余地,继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如同泥沼。

    自从就任以来,阿尔贝托就在一点一点地尝试着调整着。

    2012年,三部美国电影入围威尼斯主竞赛,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大师”、泰伦斯…马力克的“通往仙境”和哈莫尼…科林(Harmony…Korine)的“春假”,三部作品都受到了不俗赞誉,其中“大师”更是拿下了银狮奖和最佳男演员奖。

    2013年,五部美国电影入围威尼斯主竞赛,詹姆斯…弗兰科的“神之子”、埃罗尔…莫里斯(Errol…Morris)的“拉姆斯菲尔德自述”、大卫…戈登…格林的“乔”、凯莉…雷查德(Kelly…Reichardt)的“夜色行动”、彼得…兰德斯曼(Peter…Landesman)的“帕克兰医院”。

    其中,大卫…戈登…格林、凯莉…雷查德都是独立电影领域的出色导演,埃罗尔…莫里斯则是纪录片领域里的大腕,但彼得…兰德斯曼和詹姆斯…弗兰科都不曾在导演领域里交出什么值得一提的作品,甚至可以说是生手。

    结果,五部作品的平均质量都远远低于预期,让威尼斯饱受争议——与同一年登陆戛纳的“醉乡民谣”、“唯爱永生”、“内布拉斯加”、“烛台背后”比较起来,相差了不止一个档次,再加上最终金狮奖颁发给了意大利本土电影“罗马环城高速”——这被誉为是千禧年以来威尼斯的最差金狮,更是让威尼斯饱受争议。

    无论是意大利本土还是其他国家,所有媒体都在吐槽威尼斯:为了讨好好莱坞,又为了讨好意大利,结果却忘记了电影节的核心本质,终究还是需要以作品为本,优秀作品才是电影节不可动摇的灵魂,阿尔贝托试图完成制衡却落得了猪八戒照镜子的下场:

    里外不是人。

    其实,这不能责备阿尔贝托,他的位置也非常难做,威尼斯电影节主席就是夹缝求生,任何一点点改革都面临着无数意见的横加干涉,内行外行的意见数不胜数,即使是长袖善舞的马克…穆勒也没有能够改变如此僵局——难怪人人都说意大利就是欧洲的华夏。

    但是,经过两年的磨合与摸索之后,阿尔贝托还是隐隐寻找出了一点点思路:暂时不知道这是不是正确答案,可终究还是需要尝试了才能够知道结果,不是吗?

    好莱坞。

    答案就是好莱坞。

    威尼斯电影节的举行时间与多伦多正面相撞,伴随着多伦多的崛起,越来越多美国电影更加愿意在多伦多首映,然后就顺势展开颁奖季的公关运作;但多伦多的劣势就在于,它没有设立评审团的奖项,仅仅只是人民选择奖,这对于颁奖季专业口碑的运作来说还是有所欠缺,这就是威尼斯的机会——

    不管如何,威尼斯都是欧洲三大电影节之一,并且是历史最悠久的电影节,不是吗?

    去年就是最佳范本:“地心引力”选择在威尼斯举行了全球首映,就连戛纳都嫉妒得不行,遗憾的是,这部作品却没有能够参加主竞赛单元,而后“罗马环城高速”登顶金狮奖,却让更多媒体扼腕惊呼。

    后来也证明了“地心引力”的强大影响力,从票房一路横扫到奖项,即使最后遗憾地与奥斯卡最佳影片擦肩而过,却依旧是2013年全球影响力最出色的作品。

    假设,“地心引力”入围了威尼斯主竞赛,并且登顶了金狮奖,那么,这应该就足以成为“断背山”登顶金狮奖之后的十年时间里,威尼斯最备受瞩目的一届盛会了:关注有了,人气有了,口碑也有了。

    对于阿尔贝托来说,这是一道算术题,而且是一道并不困难的算术题。如果威尼斯电影节能够真正成为颁奖季的起点,把好莱坞巨星们全部吸引过来,把奥斯卡系优秀作品吸引过来,那么——

    优秀作品不是问题,人气巨星也不是问题,短期之内就可以解决威尼斯的困境;并且,还能够稍稍抢一抢戛纳的风头——戛纳距离奥斯卡太远了,从宣传策略和讨论热度等角度来说,威尼斯更加适合颁奖季作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