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1627崛起南海 >

第390章

1627崛起南海-第390章

小说: 1627崛起南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随行的民兵在乔志亚的命令下将步枪放到车上,上面再堆了几捆柴火,便径直向城门而去。刘山夏注意到这边收枪的时候,几个守门的明军明显是在远远地看着。心中略有些担忧地问道:“这样做真的没问题?”

    “他们不会查的。”乔志亚说这话的时候,已经注意到有人赶在牛车之前,向守门的士兵手中塞了些什么东西。于是牛车过去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检查措施,守门的士兵直接挥挥手便让其通过了。

    “这都行?”刘山夏愕然道。

    “有钱能使鬼推磨嘛!”乔志亚很顺畅地道出了一句谚语。不过刘山夏并没有注意到乔志亚在语言能力上的进步,他更在意的是昌化城这稀疏的城防:“你先前不是说武装民团不会进入昌化城?”

    “是啊,没错啊,这不已经去掉武装了吗?”乔志亚一副理所当然的神情,率领队伍向城门口走去。

    果然守城的士兵并没有为难跟随他们入城的民兵,看来只要不是直接扛着枪入城,这城防也就形同虚设了。刘山夏不禁有些哭笑不得:“这守城门跟不守有什么差别?”

    “心理安慰嘛!至少这样能让县太爷知道昌化城还是在他的掌管之下。”乔志亚打趣地笑道。

    事实上像昌化这样对于海汉民团睁只眼闭只眼的县城已经不止这一处,西边的昌化、感恩,东边的陵水、万宁、乐会,基本都是差不多的程度。执委会如果真想要拿下这几座县城,大概只需要派出两三个连队控制城防就够了,甚至估计连武装冲突都不会发生。之所以不对这些地方公开下手,更多的还是处于政治上的考量,而非军事忌惮了。

    距离海汉在胜利港登陆已经过去了两年有余,在海汉的军事力量一步步扩大的同时,大明在琼州岛上的实际驻军状况也已经被大致掌握。按大明军制。岛上共有十一个卫所,总兵力超过一万一千人,另有边军两千,以水师为主,驻扎在北边的琼州府城、儋州和南边的崖州,而驻扎的崖州的边军就是罗升东所辖的崖城水寨了。

    大明布置在琼州岛上的军队数量看起来不算少,但军中缺额的状况却十分普遍。卫所军头都是靠吃空头名额来中饱私囊,实际的兵力大概还不到官方数字的三分之二。其中真正能形成战斗力的部队更是少得可怜,绝大多数的卫所兵久疏战阵,都已经变成了跟南越农兵差不多性质的雇农长工了。如果执委会现在要采用武力扩张的策略,那么依靠现有的兵力倒也勉强能够平推全岛了。只是目前能够用于实现海汉式统治的归化民干部还并不太多,距离统治整个琼州岛所需的数目差距太大,因此执委会才一直将实际统治区控制在琼州岛南部,慢慢积蓄力量。

    昌化城中的状况让初次造访这里的人很快就失去了好奇心,这座小县城连同周边的居民加起来也才几千人,城中也没什么商贸设施。最大的杂货铺子和饭馆都是海汉驻昌化办事处开的,气氛简直可以用萧条来形容。

    陪同的办事人员介绍道:“昌化这地方没什么有钱人家,有出路的青壮大多都去了三亚,如今城里一些地主也不得不自己重新拿起锄头下田干活了。”

    这小县城里的地主自然也不会有太多的资本,一户能够拥有几十亩地的大概就能称作地主了。随着青壮的大量外流,昌化城外的耕地也出现了很多抛荒的状况,城里的经济状况受其影响。当然也就好不到哪里去。

    他们这一行人也算得上有点奇装异服,然而出现在城里甚至都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在城里随便转了转,感觉这地方完全就是乡下村落加了一道城墙而已。众人怀着失望的心情又去办事处视察了一番,这里也不过只是一个两进的院子,后院住人囤货。前院开铺子卖东西。众人看了一阵,见这里卖出去的也都是半斤盐,十斤米之类的零散生意,连查账的兴趣都没了。进城不过一个小时的时间,众人便出城原路返回了。用符力的话来形容,那就是这趟进县城还不如在船上钓鱼有意思。

    特派小组在海边渔村又多等了一天,终于等来到了姗姗来迟的田叶友。让田叶友在渔村休整了一晚之后。特派小组才终于踏上了这次的进山之旅。

    这次进山的旅途可并不轻松,除了用于测绘、勘探的大量器材工具之外,还有一些带给黎人山寨的礼物,如铁器、食盐、蔗糖、药物等等,再加上这一行近四十人的补给、行李和武器,足足有两三吨了。

    好在如今的条件已经比刚登陆时造访符山峒的时候便利得多,为了这次出行,执委会专门为特派小组准备了十多匹骡子和驮马,大大地减轻了他们在途中的负担。而昌化办事处也提前为他们雇佣了两名熟悉石碌附近地理民情的黎人向导,在进山过程中为他们服务。

    由于修订施工方案的需要,进行过程中要不断地停下来对周边环境进行勘测,并作下详细的记录,因此行进的速度也是非常慢,第一天下来仅仅走了二十来里路。在离开海岸大约五十里之后,便已经走出了汉人聚居的地区,开始进入到了黎人的活动范围。

    第四天上午,符力与两名黎人向导进行沟通之后,告知乔志亚,前方已经进入了石子峒的势力范围,而这个峒的辖区,便正好包括了石碌铁矿的计划开采区在内。

    符力的建议是先派向导去石子峒告知来意,如果对方愿意接见客人,那么就直接去山寨拜访。一般这种友好的拜访并不会被峒主拒绝,但后续的事情具体要怎么谈,那就没人敢打包票了。

    于是特派小组便在昌化江边驻扎下来,派出了一名向导前往石子峒求见。(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四百一十九章 与黎人的谈判() 
昌化江又名昌江,是海南岛上的第二大河,发源于琼中黎母山,横贯了海南岛的中西部。 昌化江全长200余公里,流域面积超过5000平方公里,拥有多条水脉支流。由石碌山区注入的水脉是昌化江的第二大支流,被当地人称作石碌水。而这条不算太宽的河流,便横亘在建设部规划的交通线上,河流的东边便是石子峒的辖区,以及石碌铁矿的所在地。

    为了便于外出与汉人交易粮食、食盐、生铁等生活必需品,石子峒的黎人在这里的河面上安排了渡船——说是渡船,其实用木排来形容更为准确一些。这些居住在内陆地区的山民并不具备良好的造船技艺,对他们来说,能够载着他们渡过这道宽不足百米的小河,就算是合格的船只了。

    在派过河的向导回来之前,特派小组并不急于渡到对岸去,因为一旦有什么不对,他们这三十多号人想要撤回来可就有点麻烦了,黎人用来摆渡的木排渡船,可没法一次运载这么多的人加上他们的牲畜和行装。趁着在小河边驻扎的时间,乔志亚和符力带了几个人,在附近砍伐了几颗大腿粗的树木,开始自己捆扎木筏,以防万一。

    本来两艘双体帆船上还有冲锋橡皮舟,但那玩意儿即便放了气之后其体积和重量也相当可观,考虑到骡马所驮的东西太多,最后乔志亚还是放弃了携带冲锋舟的打算。

    向导在当天天黑之前便从石子峒渡河返回营地,并带回了石子峒峒主黄三木的口信,允许他们进入石子峒的辖区。这个不出意料的消息让大家都稍稍放松了一些,黎人村寨由于地处山区,很多物资都难以获得,而愿意主动进山提供这些物资的汉人客商,他们一般都不会拒绝。乔志亚派出向导时特地让他带去了稻米、食盐等货物的样品,看样子很顺利就获得了这些黎人的认可。

    第二天清晨,众人在营地用过早饭之后,便开始组织渡河。特派小组自己扎的木排加上黎人的木排。足足用了五个来回,才将人马都渡了过去。为了以防万一,乔志亚还是留了三个人在河对岸,一旦有事就立刻赶回海边渔村报信,那里还驻扎了随田叶友一同前来的一个排的黑土港民兵和留守当地照看帆船的老摩根。

    昌化附近的滨海地区几乎都是平原地形,特派小组一路行来倒也没遇到什么难走的地段。但在度过了石碌这条小河之后,便算是真正开始进入到内陆的山区了。过河之后在向导的带领之下向东行进了大约十来里路。终于看到了附近的山坡上出现了黎人山寨所特有的砍山栏种植区。

    符力应该算是看到这一幕的人当中感受最深的一个,仅仅在两年之前。他所生活的符山峒和周围的山寨也都是采用这种刀耕火种的方式来种植粮食。仅凭这种耕作方式,符力就可以判断出这里的黎人还处在比较落后的生活状况——当然这种落后是相对于海汉而言,以前的符山峒也并不会好到哪里去。

    石子峒的山寨规模还不如符山峒大,但内部的结构却相差无几,都是一样的人字屋顶船型屋为主要建筑,村子中央有一栋较大的船型屋,这里便是峒主的居所了。特派小组的大部分人都留在了外面,只有乔志亚、刘山夏、田叶友和符力四人进到屋中,会见这里的峒主。

    石子峒的峒主黄三木是个正当壮年的男子。在邀请众人落座之后,便吩咐旁人拿来山寨自酿的果酒待客。乔志亚也让符力拿出了准备好的礼物,赠送给黄三木。按照民政部的标准操作方式,礼物依旧是军刀、打火机和白酒三件套,看得出黄三木与过去那些曾经与海汉打过交道的峒主一样,很难掩饰对这些礼物的喜爱之情。

    “黄峒主,我想请问一下。过去是否听说过我们海汉商会的名头?”乔志亚主动开口问道。

    黄三木点点头道:“你们是卖盐的,昌化城里有你们的铺子,你们的盐很便宜,比以前的官盐更好!”黄三木的官话虽然说得不太标准,不过勉强倒也能够沟通了。

    “我们卖的东西不止是食盐,还有别的很多东西。只要你们想买的,我们都有能力提供。”乔志亚立刻开始了自我宣传:“我们可以让这里的黎人拥有更好的生活环境,让你们住进和汉人一样的房屋,享受一样的食物,你们的子女也可以和汉人的小孩一起读书识字!”

    黄三木听了乔志亚这番吹嘘之后并没有立刻欣喜若狂,而是狐疑地问道:“我们之间没有来往,也不是朋友。你为什么要为我们黎人做这些事情?”

    “这当然不是白做的,你们也需要付出一定的条件才行。”看到黄三木脸上变色,乔志亚连忙安慰道:“放心,不是要你们的钱,我知道你们黎人并没有多少钱。”

    听到这话,黄三木脸色稍微缓和了一点:“那你们想要什么?”

    “想要你们的配合。”乔志亚并不打算隐瞒执委会的真实目的,因为这么大的项目,不可能在土著居民面前隐瞒太长的时间:“我们要修筑一条从海边通到这里的道路,然后在你们山寨旁边的山坡上开采铁矿。”

    “铁矿?你说我们这里有铁矿?”黄三木首先留意到的便是铁矿这件事,黎人山寨一直被地方官府严格管控生铁的输入,以至于他们刀耕火种所用的农具大部分都还是石器,每年石子峒能通过各种渠道弄到两三百斤生铁便是万幸,然而这个短发海汉人竟然声称山寨旁边就有铁矿?

    “没错,但你们自己恐怕很难拥有开采和冶炼条件,即便能开采,你们获得生铁的成本也远远高于我们,如果你需要生铁,我们可以用非常低廉的价格向你供应,绝对会比你自行组织人手去开矿炼铁的成本更低!”乔志亚试图从商业价值角度去劝说黄三木接受自己的提议,然而他却忽视了黄三木本身并非商人,只是一个在这里土生土长的黎人而已。

    黄三木摇摇头道:“这里是我们石子峒的地方,这里埋藏的铁矿也是属于我们石子峒。我们需要生铁,就自己去挖矿,不要外人插手!”

    “如果没有我们的帮助,你们是找不到矿脉的!”坐在旁边的田叶友忍不住插了一句。

    黄三木侧头看了看他,摇摇头道:“那也没什么,我们不知道脚下的土地里有铁矿,一样在这里生活了很多代人了。就算没有铁矿。我们也能继续在这里生活下去。”

    “不太好搞啊!”乔志亚和田叶友交换了一下眼神,心中都是闪过同一个念头。

    这个时候符力终于开口了:“黄峒主。我是崖州符山峒的符力,我的家族和你一样,也是黎峒的守护者!”

    “你?你是黎人?”黄三木看了看符力,有些不太相信他的说法。这也难怪,符力现在剪了短发,衣着也是海汉式的短衫长裤加皮鞋,怎么看怎么都不像是黎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