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媳妇儿,我们一起种田吧 >

第1章

媳妇儿,我们一起种田吧-第1章

小说: 媳妇儿,我们一起种田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简介:声明《媳妇儿,我们一起种田吧》作者东方句芒写的媳妇儿,我们一起种田吧最新章节小说,实时同步更新媳妇儿,我们一起种田吧最新章节,书友所发表的媳妇儿,我们一起种田吧最新章节评论,并不代表要看书赞同媳妇儿,我们一起种田吧最新章节或者支持媳妇儿,我们一起种田吧读者阅读的此观点,我们的立场仅限于传播更多读者感兴趣的信息。如果小说媳妇儿,我们一起种田吧最新章节浏览,或对小说媳妇儿,我们一起种田吧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到站务管理区发帖,如果发现《媳妇儿,我们一起种田吧》小说最新章节未及时更新请联系我们。如果您喜欢小说媳妇儿,我们一起种田吧;请支持作者到书店购买正版图书。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一见钟情不一定相伴到老。半途遇到未必就不是良人。明朝姐妹花生于穷街陋巷,一路前行,寻情觅爱。各自书写自己的市井人生。》1;本文将于6月9号星期一入V,入望亲们继续支持!2;作者写文不易,请各位尊重作者血汗,勿要随意转文盗文!3;更新时间一般晚9点,其它时间看到是捉虫。4,谢绝考据。我的已完结文我的专栏,求收藏我的微博#如果您对小说媳妇儿,我们一起种田吧全本阅读,版权等方面有质疑的,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的请告诉我们,如果发现《媳妇儿,我们一起种田吧》小说最新章节有错误请点击错误举报告诉我们。请支持作者的媳妇儿,我们一起种田吧读者一定要到书店购买正版小说或者图书。友情分享从我做起。数万网友在行动,《媳妇儿,我们一起种田吧》分享得多更新就越快。从下面的图标分享投一票,每人每天只限一次哦多了无效。
 11859

第1章 横祸() 
大明万历十八年正月初三,苏州府吴县。

    雪后初晴,东门外一个小小柴门土墙的院落外,一位身穿蓝布大棉袄,梳着已婚妇人圆髻,约莫五十开外的十分精干的妇人将手拢在袖子里,在闭着的两扇破烂的门扉外,朝里头大声喊,“赵家二娘子可在?”

    院落里头北边三间屋子里头西屋的一张架子床上,张氏正从自己大女儿赵梅儿手上接过一个粗瓷碗,蹙着眉喝里头褐色的药汁儿。听到外头有人喊,便停了停,略辨了辨声音,心里头知道这是城里头的那牙婆马氏又来了,便有些心烦,停住了喝药。

    “娘,这药才剪好,你趁热快些吃了。凉了药性就差些……”坐在床边的赵梅儿忙劝她。

    张氏稳了稳神,听了赵梅儿的劝,将那碗药端起继续慢慢喝下。

    待到自己娘亲喝完药,赵梅儿拿起一方半旧的巾帕替她仔细擦拭嘴边残存的药汁儿。就在她擦时,张氏又开始剧烈地咳嗽起来。赵梅儿忙起身,又替自己娘亲拍着后背顺气,一边拍却一边露出些担忧的神色来。恰在此时,又传来外头牙婆马氏的喊话声,“赵家二娘子,使你家女儿来开开门,今日我可是给你带了好消息来。”

    想是牙婆马氏也听到了西屋里张氏的咳嗽声,故又加了这么一句。她年前腊月二十来过,那时节张氏之夫赵铁柱刚殁了百日。说起这赵铁柱,是吴县有名的老实人,大孝子,平时在城里城外以卖些针头线脑的杂货为生。他为人实诚,做买卖童叟无欺,所以这吴县城里头的姑娘媳妇儿婆子们都爱照顾他买卖,因此挣的银钱倒也能养活一家人,虽然日子清贫些。

    可是好人却没有好命,去年九月初一,赵铁柱去县城南边儿的杏花镇卖货,因为下雨便耽搁了些时辰,往回赶的时候就有些晚了。回城的路上却遇到了不知道哪里跑出来的毛贼,将他卖货所得的银钱抢了不说,还打伤了他。天明被人发现倒伏在路边抬回家时,已然昏迷不醒。张氏忙去请了郎中来瞧,郎中看过了说赵铁柱被砸伤了头,流血过多,又耽搁了一晚上,怕是有些难治,治不治得好也是尽人事看天命了。

    郎中如此说其实也是看出赵铁柱怕是凶多吉少,但向来给人瞧病都是要往好了说,谁也不敢也不愿说救不活。张氏听了他如此说自然是要全力救的,所以拿了好不容易攒下的银子按照郎中开的方子尽抓好的药给赵铁柱吃。谁曾想这银子花了,却并没有将赵铁柱救活。过了七八天,九月初十,他还是没有捱过去,两脚一蹬,去了鬼门关。

    赵铁柱一死,素来体弱的张氏也病倒了,丧事还是隔壁赵铁柱的大哥赵铁牛出面给办的。即便是薄葬,也是将赵铁柱和张氏省吃俭用攒下的银子花了个精光,还因此欠下赵铁牛十两银子。

    做铁匠的赵铁牛和他兄弟赵铁柱一样也是个老实人,看着个头大,实际上生性懦弱,又没甚么主见。家里头的银钱都是媳妇儿吴氏在管着。吴氏极为精明,素日只要银钱进了钱袋,再让拿出来非得费九牛二虎之力不可。

    按说赵家二郎赵铁柱死,吴氏是绝对不会借出十两银子的,但她的算盘可是打得精。这十两银子她不怕弟媳妇儿还不起,因为张氏还有两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呢

    。大女儿赵梅儿今年十四,二女儿赵莲儿十三,那容貌身段儿说起来在整个吴县城里也是有名的。在赵铁柱没死前,已经有城里头的垂涎赵梅儿美貌的人托人上门提亲了。这些人里头以西门外开绸缎铺子的魏员外最是积极。魏员外年逾四十,才死了主家娘子,便想纳赵梅儿做填房。上门的媒人放出话来,只要赵铁柱两口子答应将赵梅儿嫁给他,不仅保证赵梅儿吃香的喝辣的,四季衣裳绫罗绸缎不说,而且金银首饰也请城里最好的金银铺子打来。最最让人眼热的是,那魏员外甚至说,要给赵铁柱两口子二百两银子做聘礼。

    二百两银子,这可是一笔大钱,赵铁柱两口子省吃俭用攒了许多年手里头不过二三十两银子。要是爱钱的爹娘早就许了这一门亲事了。不过,这赵铁柱和张氏虽然日子过得清贫,倒是十分疼爱自己的一双女儿。那魏员外虽然有钱,但吴县城里的人都知道他家里头可有三个已经成年的儿子,娶了三房媳妇儿,孙子孙女都好几个。这填房进门要应付他这几个儿子儿媳怕是不容易。再有魏员外长得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大胖子,瘸了条腿,金鱼眼,貌甚陋。

    因此上赵铁柱两口子颇有些看不上,私下里在哥嫂和老娘跟前说,自己的两个女儿虽然不是金枝玉叶,但也想配个青春年少的子弟,要允了这魏员外实打实是卖女儿,害了自己女儿一辈子,这种银子可不能要,也不能花。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赵铁柱两口子看不上这魏员外,但赵大郎的老婆吴氏可是上了心。吴氏和赵大郎两人有一子一女,也到了说亲的年纪。赵大郎做铁匠,比赵二郎做货郎挣的银钱多些,但也远没有到富裕的地步,吴氏钱又管得紧,一家人日子也过得紧巴。自打魏员外使人上了赵二郎家来提亲,赵二郎两口子又不答应后,吴氏便暗暗找了媒婆上魏员外家去毛遂自荐自己的女儿十五岁的赵桂儿。无奈赵桂儿资质平庸名声在外,魏员外自然是不答应,媒人回来回了话,倒让吴氏羞愤不已。

    但即便这样,吴氏也没有死心,后头又数次撺掇自己的婆婆,赵大郎和赵二郎的娘刘氏去劝说赵铁柱两口子将赵梅儿嫁给那魏员外。想着要是自己大侄女赵梅儿成了魏员外的填房,那凭着这一层关系,以后自己家也能从魏员外那里捞着点儿好处。再不行赵二郎两口子有了二百两银子,从他们手里借个百八十两出来给自己儿子风风光光娶一房媳妇儿也是能的。

    赵大郎和赵二郎的娘刘氏守寡多年,自己丈夫死前就分了家。赵家青砖瓦房的大院子分给了赵大郎家,两老口跟着赵大郎过,赵二郎每月孝敬五百钱给爹娘,搬出大院子住到了隔壁的柴门土墙的老院子里。

    听了吴氏的撺掇,刘氏拄着根拐杖也很去了赵二郎家的小院子几回,劝说两口子别错失了这一门儿好亲事,这样的富贵人家可是打着灯笼也难找。可赵二郎两口子却齐齐做了没嘴的葫芦,就是不吭声。

    刘氏碰了几次软钉子后也不去了,只是心里头越发的对赵二郎两口子有了成见。赵二郎是孝子,自己老娘不高兴他自然看得出来,但自己女儿他看得如珍如宝,咬着牙到底没松口。只不过去赵大郎家越发的勤,常常给老娘买些吃的穿的孝敬,而自己家里的日子过得愈加清贫。

    赵梅儿一开始在魏员外上门提亲时,心里头不知道多害怕,生怕自己爹娘答应了。后头见自己爹娘在伯母吴氏和祖母刘氏轮番的劝说下也没松口答应,不由得将高高提起的心放了下来,只是更加孝顺赵二郎两口子。原以为有爹娘看顾着,将来必定会有一门称心如意的亲事,必定有一个堪与自己相配的夫婿牵手相伴终生。谁曾想这想法在自己爹爹死后,却是一日一日的成了水中月镜中花,可望而不可及了。

    家里头没了顶梁柱,娘亲又病着,家无余钱。虽然赵梅儿和妹妹赵莲儿两人也做些绣品去卖,得来两个钱除了够勉强买些粗粮糊口|活命,给张氏看病抓药的钱却是无论如何都凑不出来了。

第2章 难关() 
因此自从赵二郎殁了后,张氏母女管赵大郎家陆续又借了二两多银子瞧病抓药,才撑到如今。银子花了,可张氏的病却并没有好起来。想是为结发多年的丈夫突然遭了横祸而亡,她心里郁结悲痛,又加上家里头缺吃少喝,隔壁的大嫂吴氏数次上门来讨债,这烦心事多,压力也大,正应了一句古话“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所以捱延到年后倒越发咳嗽得厉害了。

    张氏咳嗽了好一阵子,渐渐止住,只是又咳出了一头虚汗,面色也越发苍白。赵梅儿忙又另去拿了块旧帕子来替她擦拭额头的汗,一边擦一边小声问:“娘,外头那牙婆马氏又来了,要去开门不?”

    之所以赵梅儿会这么问,实在是知道自己娘亲对这牙婆马氏有些成见。原来先前来替吴县西门外那魏员外上门来提亲的就是这马牙婆。

    说起这马牙婆在吴县城里也很有些名声,算是专给富贵人家办事的老行家。除了平时给吴县城里的富贵人家送些采买来的厮儿使女外,还替人说媒。赵二郎没死前,马牙婆为了替魏员外提亲,很跑了几次赵家。结果被赵二郎两口子婉拒了,便也不再登门了。只不过等到赵二郎遭横祸而死,不知道她从哪里知道了张氏母女欠了债,日子过得艰难,便又再次生起了替魏员外说媒的心思,在年前腊月二十登门重提旧话。本来她以为这一回张氏怕是会松口,没曾想最后张氏还是摇头说不行,让自己的二女儿赵莲儿送客,并说请马氏以后都不要来了,说自己不能违背亡夫的心意,否则以后没脸下去见他。

    马牙婆当时悻悻然地走了,张氏母女都认为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想来她应该是不会来了。没想到这过了年才正月初三,这马牙婆又登门了,还说又带来了什么好消息。

    “梅儿……别管她。横竖她进来也是说那些,无论如何,我不能答应……”张氏喘着气道。

    赵梅儿应了声“是”,便又说:“娘,你刚吃了药,且先躺下罢。”

    说完便上前去将张氏背后的一个枕头放下,再扶着她慢慢躺下,最后将两床半旧的棉被拉起盖在她身上。

    张氏躺下后并未立即闭眼,见自家女儿又去拿起个绣绷打算继续绣从城里香园绣坊拿出来的绣活,便说:“梅儿,你拿了绣活上床来绣,底下坐着冻脚。”

    因为家里处境艰难,赵梅儿和赵莲儿两姐妹做绣活换两个钱只能勉强糊口,根本没钱去买木炭来烧火盆,除了熬粥时,那外头简陋的小厨房的灶上有些热气外,这边三间房里一冬天就冻得跟个冰窖一样。

    赵二郎死前,这个赵家老院子里的三间正房,中间一间是待客的堂屋,赵二郎两口子住了西屋,赵梅儿和赵莲儿两姐妹住了东屋。等到赵二郎死后,张氏病倒,赵家两姐妹为了照顾生病的娘亲,便索性挪到了西屋来住,把那边房里的棉被也抱了过来,母女三人挤在一个床上也暖和些。

    “娘,你不说我也得上来,昨儿晚上下了一夜的雪,这会儿虽然停住了,必定是更冷的。在床上坐着挨着你也得些儿热气,手不那么冻,活儿也能干得快些

    。”赵梅儿唇角微弯道,一面说一面脱了脚上去年做的已经有些挤脚的棉鞋,上了床,揭开张氏脚这边的棉被坐下,再把那个放在床边的绣绷拿起,手捏着绣花针开始飞针走线地绣起来。

    张氏躺在枕上看了自己的大女儿一会儿,不禁长叹了口气,有些黯然地说道:“梅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