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神级复兴系统 >

第189章

神级复兴系统-第189章

小说: 神级复兴系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剧团每天都能接到几百封的信件,都是一些新戏迷们观后感,有戏迷写信,这对于一个戏曲演员是很大的荣耀,整个剧团的氛围都是极好的。

    戏最后一幕,王耀把《三字经》改成《少年中国说》最后那段。

    这篇被大多数人遗忘的国文,再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当全场都跟着背景音乐里童声朗诵《好年中国说》的时候,王耀看见几位导演和余先生在悄悄擦着眼泪。

    临别时,余先生送了王耀半首诗。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王耀楞了一下,对着余先生拱手致谢。

    这是陆游的诗歌,下半部是。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首诗陆游六十八岁时写的,当时他已经旧病缠身孤身一人在荒野乡村里居住,逃避国难,但是那一夜突然想起故国,当时金人入侵宋朝,陆游主张死战到底被罢官,这首诗将当时陆游那种难酬壮志身已老的悲戚。

    很符合他们这些已经年纪颇大的老先生。

    而下半部没说,留给王耀。

    可能是今夜观戏有感,似乎看到了希望,这句留给王耀,希望他能延续前人之梦,‘上马杀敌’。

    这是一种文化前辈的祝愿,和期许。

    PS:感谢korc的1000,不欲争锋,不好好吃面,留香凤凰的100的打赏~

    感谢大家的订阅,打赏,推荐票,月票~虽然本书成绩惨淡,但是我还是会好好写完的~

    这书不是后宫啊。。。。怎么都看出后宫来了???

    打滚求打赏求订阅!~

第一百五十六章 华服之美() 
第一百五十六章华服之美

    中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华服之美,谓之华。

    华夏族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礼仪道德兴盛为夏。

    华字本身就是极致华贵,美丽的含义,也印证着华夏五千年历史的华丽秀美。

    华夏文明的每一种文化,都跟‘美’息息相关。

    自古以来华夏民族就对于美有着追求。

    华夏建筑之美,是宏大庄重是震惊古今中外的。

    华夏诗词之美,是波澜壮阔是感人肺腑的。

    华夏艺术之美,是翩若游龙,玩若惊鸿的。

    对于美,自古以来华夏都走在世界的最前沿,从史前出土的那些精美文物,字画,碑帖就能看出来。

    其中既然华指代华服,就不能不说起华夏民族的传统服饰,也就是汉服。

    这里的汉服不是指代汉民族的传统服饰,而是整个华夏大家族的传统服饰发展的今天的总称。

    汉服始于黄帝,制冕服,定性于周朝,并通过四书五经来完成整个汉服衣冠体系,历朝历代皇帝都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

    《二十四史》中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圣的,所以华夏对于衣裳有着崇高的敬意,不只是一件遮羞的衣物而已。

    虽然自古战乱让汉服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和改良,单最后都殊途同归,融入华夏汉服这个大家庭中,其中用于表现汉服华贵庄重的礼仪之美。

    初期的汉服由天子六服,王后六服,还有诸侯六服来区分身份。

    其中天子六服和王后六服代表着十二天干之数,前者代表天乾,日月星三辰;后者代表着地坤,木火土金水五行。

    乾在华夏文化里代表着男人。

    坤在华夏文化里代表着女人。

    这六服也制定了华夏服装的相辅相成,衣裳制和深衣制。

    周朝后有了臣子之分,又有了士大夫的服装,儒服,还有务实服装,剑服。

    这些形制奠定了古代中华的宗法文化背景,里面每一种形制都代表四书五经和经史子集为基础核心的道德组成,这些服饰在每一种场合,都有特定的意义,有的代表着吉礼,有点代表着丧礼,还有宾礼,军礼,嘉礼等等。

    但是其中几千年不管汉服如何改良,都会遵从一个基准法,就是清淡平易,讲究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这是一种属于华夏民族的独有的思维方式,跟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都不同,是真正属于华夏的思维方式。

    粗浅的来说,天人合一就是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的,思维反映存在,所以思维也应当是不断变化的,与时俱进的。物质与人以及物质之间是和谐统一的。

    华夏民族的思维从来不死板,不固执,顺天命知人事,才是华夏民族的思维精髓。

    而天人合一也是华夏哲学上一个重要明天,自古以来中外无数哲学,宗教学家都在探索这项哲学。

    汉服跟西方服饰最大的区别,就是汉服是平面裁剪,而稀饭服饰多是立体裁剪。

    这也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根本差异。

    平面裁剪代表着中华思维,天人合一,一块面料,在保持它原有的面貌上去裁剪成型,因为中华思维中什么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但是总归会回到原点,而人类要做就是中和,再不伤害到布料根本的程度上,去中和达到一种中和之美。

    而西方思维的却是,一块面料怎么裁剪都是面料,只要能做成衣服就可以了,所以立体裁剪总是把布料裁剪成很多块来贴合人体本身,达到一种略微死板的,固定之美。

    东方人的中和总是善意包容的,西方人的死板是对错分明,统一没有变化的。

    所以汉服看似有些臃肿,是为了照顾人体未来发展,有可能增胖或者变瘦。

    而西方服饰的修身固定,就是为了当时一个阶段的好看,不考虑人体可能变化的因素。

    这两种没有高低之分,都是一样的,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但是最近却因为西方式的文化思维在国际上形成主流,导致整个审美趋势都变成了西方的,而中华的这种天人合一被打上了‘封建’‘臃肿’‘复杂’等等带有歧视意味的标签。

    其实从本质上来说,不管是立体裁剪还是平面裁剪,都是一种裁剪方式,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差别,只是人类的一种选择,并不应该存在‘落后’这种表情。

    毕竟人类的审美是一个风水轮流转的事情,回首几百年前的流行服饰,可能正在是现在人们身上穿着的衣服。

    但是不得不说,目前的这种审美歧视,给汉服带来很大的障碍和困扰,以至于整个华夏,现在在国际上拿不出一种代表民族特色的服装,东瀛至少还有和服,高丽还有韩服呢。

    不过这个也不是最主要的,更为主要的就像是戏曲一样,现在的年轻人对于汉服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把汉服当成东瀛和服,高丽韩服甚至是古装戏服,直接就把汉服归类到淘汰的那一批服装里了,而且有很严重的歧视眼光。

    这样是不对的,只要是衣服,都是用来遮羞的,只要能遮羞就是好衣服,不应该去嘲笑别人穿的老土或者其他,这样的嘲笑会显得,很无知和没礼貌。

    不过这也不是现在年轻人的问题,确实整个龙国的基础教育,都没有对传统服饰和传统文化有一个正确的引导,而大多数孩子对于汉服这种服装的来源,就是电视剧。

    这确实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不作为’打击。

    但是就算这样,华夏大地也有着无数人还在坚守着传统服饰的传承和发扬,就像是金闻声对于评书的坚守一样。

    华夏服饰之美,离不开一个词‘丝绸’。

    堪称最古老的一条国际贸易的商业路径,就是以丝绸命名,可见当时华夏的丝绸对国外的输出有多么严重的影响力,也是因为这条丝绸之路,华夏跟欧洲各国早期文化上也有了很大的交流和发展,早期西方国家管华夏叫做‘丝国’。

    华夏人养蚕是从四千多年前黄帝时期就开始了,黄帝的一个老婆嫘(lei)母发明了养蚕,历史也称其为先蚕娘娘。

    嫘母是世界上最早的蚕桑丝绸发明家,蚕丝纺织的发明不但给华夏创造了一份不朽的美丽,还未整个世界带来了恩惠。

    而且嫘母也是第一位母仪天下的皇后,她跟皇帝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的儿子是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喾(ku)大帝,二儿子娶了蜀山氏,生下了高阳,也就是五帝之一的颛顼(zhuan,xu)大帝。

    除了这些,嫘母还是华夏文明的奠基人之一,她教化妇女桑蚕纺织,制衣,而且教子有方,有两位大帝后人,而且她还是一位谈判专家,黄帝统一中华之后还有内轮,嫘母恩威并施,攻心为上瓦解了不少战役,堪称军事专家。

    最后她还是提倡对偶婚姻的发起人,远古时期的人类没有婚姻观念,嫘母是第一个发起婚姻观念的女性,在政治,军事,科学发明上都堪称先驱。

    作为世界丝绸文化的起源国家,除了养蚕纺丝制衣,另外一项华夏文化为,华服之美立下了传世功绩。

    那就是刺绣,古称为针绣,在防止布料或者兽皮上用丝线缝制各种图腾花纹。

    刺绣起源于华夏缘故,那时候华夏民族信奉图腾文化,所以有了纹身,纹面等装饰,后来有了纺织品,人们将这种技术用在服装上,这样免去了皮肉之苦。

    起初的刺绣都是用于图腾文化,还有祭礼仪式的服装图纹,后来渐渐变成了装饰艺术。

    在《尚书》中记载,4000多年前的周朝就了专门刺绣的官职,已经有了规定‘衣画而裳绣’,再每一种形制的汉服上刺绣各种规定的图案。

    后来秦朝时刺绣有了朱砂染丝,刺绣再次从原本的单色图案,变得多色画,也有了最初的彩色刺绣雏形,而且那时就采用了先画都绣,绣画合一的填色技巧。

    现代刺绣在美术史上都是站有一项特殊席位。

    关于刺绣的记载传说有很多,其中以三国时期孙权命妻子绣《山川地势图》,唐朝卢眉娘在绢布上绣《法华经》闻名于世。

    刺绣作为跟汉服同生的文化,自然也跟华夏文明息息相关,刺绣的每一种图样,都是十分严谨的几何图形,运用草木,鸟兽,龙纹,兽纹等等带有寓意的图案,在写实的手法上融合了传统写意之美,增添了一种神秘和仙气。

    目前国内出土最早的刺绣品,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墓冢的两件,那时候就的刺绣技术就已经比现在不弱了,配色清雅,线条流畅,而汉代作为文化一个高峰时期,更多的出土刺绣文物都在敦煌石窟。

第一百五十七章 午窗兰玉梦,惊起谢君王() 
第一百五十七章午窗兰玉梦,惊起谢君王

    华夏文明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比德说’。

    是用自然物象之美丽比喻某种人格美和寓意美,就像是屈原被比为香草美人,香草就是一种有留香和药用性的植物,跟当年以身殉国,残留余香万世,舍身为人的爱国人士一样,虽然身死,但是负责万代。

    而刺绣恰好将这种比德寓意在服装或者屏风上表现出来,古代刺绣是闺中手艺,也成为女红中的一种,妻子在闺中穿针引线,为丈夫或者长辈缝制一个个图案,有寓意‘延年益寿大宜子孙’的瑞兽花纹,有寓意‘前程似锦’的锦绣花纹等等。

    精致的手艺和美好的寓意结合华美的汉服,让华夏之美跃然于眼前,跟书法,国画一样都是华夏文明的瑰宝,但是从小穿着胶印图案的王耀这一代,对刺绣却一无所知。

    唯一了解跟刺绣似乎有一丝关系的,就是打毛线了,以前在老胡同住的时候,一入秋,家家户户的妇女都开始打毛线了,坐在自家门口一边打毛线一边先聊着。

    但是当第一次穿过刺绣汉服后,王耀对于这样能把华夏之美诠释的如此完善的手艺,有着很大的兴趣,越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知道的多,越是对这些传统文化感到心痛。

    这么好的东西,但是似乎却消失在大众视线了,太遗憾了。

    所以搞定了剧场的事情之后,王耀特意托马先生给当初在博物馆有过一面之缘《梅花卷》捐赠者,沈老递了拜帖。

    递拜贴是古代时候的一种方式,就跟现在打电话告知一声差不多,但是从诚意上就有很大差距了。

    首先沈家算是大户了,而且是女红刺绣传承世家,祖上是宫廷御用制衣师,给慈禧太后做衣袍的,更重要的是,女红世家,女人肯定多,贸然拜访肯定有些唐突。

    所以王耀就想了一个现代人看来,有些酸的递拜贴方式,几位先生倒是觉得挺不错的,拜访长辈,递拜贴也算是种礼仪了。

    就是这拜帖,写的几位先生乐了。

    “你这是去拜访,还是去提亲?”大先生看着王耀的拜帖笑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