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时代-第3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他所知道可不是这样的,船上也可以,更加震惊了,电报都不是铺设的电报线路,没听说过船上也能够联络的,如果真的能够实现的话,大海茫茫,却能够得到陆地的支持,这是何等的神奇。
“是,这个指挥不影响你们平时的操作,只不过一旦有特殊的情况出现,你们必须听从他的指挥!”
“特殊情况。什么特殊情况!”
“红色警报!”经理顿了一下说道:“远洋渔船,设计的性能不错,可以抵挡8级甚至是9级的大风。不过在那种情况之下,是不适合捕捞作业,即便船翻不了,捕捞作业也极为危险,原则上,发现5级以上的大风,就需要停止捕捞作业。7级以上的大风的话,就需要回港避风。9级以上的台风的话,必须规避和紧急靠岸,不管什么情况都必须遵从!”
张宝堂长大了嘴,他完全没有想到。除了发现海底的鱼,这个年轻小伙子,居然连大风什么时候刮都知道。这可是神仙手段,如果说,海边的渔民们,最痛恨的是什么,就是大风,对于渔民来说,苦不怕。累也不怕,怕的就是大风刮翻了船,多少渔民葬身在茫茫的大海之中。甚至连尸骨都寻不回来,少部分是不小心,在不熟悉的海面上触礁了,但是更多的,就是因为突如其来的狂风,吹翻了船。大海可跟陆地不一样,随时随地。毫无征兆的,就会变脸的,刮风下雨,简直是常有的事情。
张宝堂看起来如同神迹一般的东西,在杨元钊的哪里,却很简单,不久是天气预报么,这个时代,没有卫星,没有云图,没有大型计算机推算天气预报,但是为了沿海渔业的安全,早在渔民海军计划没有开始之前,西北就在东海,黄海的各种岛屿上面,建设了一系列的天气观测点,涉及的岛屿上万个,这只是东海黄海众多岛屿之中几分之一,但是足以制作一个的笼罩东海黄海上面的大网,一些基本的天气资料,可以通过这些点,跟设在包头的海清检测总站联络。
借助着这些,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安全,可是通过这些点的天气变化情况,加上一定程度的计算机分析,现在的西北,虽然有大量的计算机,一定程度上面的的,理论上是可以预测天气的,只不过空有硬件没有软件,只有通过计算,进行长时间的研究和准备,需要不断的调整,好在,整个中国内部的海域,一定程度上面的,是安全的,最少比之前茫无目的的碰运气,几乎强了很多,对于一些破坏性大的台风和飓风,最起码可以提供4小时…8小时的预警时间,这样距离港口或者海岸100海里和200海里的区域,是很安全,远洋渔船的航速大概保证在22节左右。
经过了3天的准备,特别是专业化的训练,80多个壮年人,进入到了船上,其中包括了53个男人和30个左右的女人,这其中张宝堂被选为船长的,负责指挥整个船的作业。
沿着西北给出的海图,他们开始航行,除了他们之外,还有五个人上船,两个是驾驶员,两个是领航人,正是这两个领航员,一下子把所有人都给镇住了,他们依靠着特别的定位方法,很快的确定了航道,跟他们的依靠着经验的不同,这些航道,不但的宽阔,还很安全,甚至还节约了能源,因为洋流是顺着的。
而接下来,到了傍晚的时候,渔船来到了蓬莱附近100海里的海域,这里是太平洋暖流进入到黄海的一个区域,是传统的渔场,旧时代,在这里,根本就没有渔船感到这里,几米的大浪,直接会把渔船给打烂,可是1800吨的远洋渔船,却可以轻松的在这些浪高之中,平稳的运转,甚至连波动不大。
“西北30度,3海里,深度30米左右,有鱼群过来,是大鱼群,直径超过了40米,大家迎上去,把它捕捞上来的,是大黄鱼。”位于船舱之中的对讲机之中,传来了侯文胜的话,这是出海之后第一次讲话,也是对捕捞作业的指挥,所有的壮汉们都半信半疑,新的渔船,新的捕捞方法,或许试试,之后说不定打渔就这么的简单了。
大黄鱼,这是舟山群岛比较多的鱼群,这种鱼,味道很选美,价格一直都在涨,比一般的墨鱼,带鱼之类的,要贵的多,在很多大饭店之中,也是价格高昂的一道菜,在声呐员侯文胜的话语落下,所有人做好了准备,渔船调整了之后,声纳不断得报出数据,最终,一网下去。
下面的海水静悄悄的,仿佛没有任何的变化,脱网无声无息的向着目标的区域而去,下面深邃的海底,真的有鱼么?谁也不确定,当到达指定的深处的时候,船开始行动了,而被船拖行向前,连续拖行了的2分钟,然后开始收网。
马达运转,网缓缓的向上,渔民们都饱含期待的看着这个网,网很沉重,这是有经验的渔民都可以看的出来,这一网可能抓到的鱼不少啊,这么简单,他们不用一次次徒劳的撒网,只用找准位置,对准鱼群就可以了,这真的是神奇啊,海面之上,都可以看到海底的鱼,到底是多少,所有人都期待了起来。
最终网上来了,当网最后收起的时候,无数的大黄鱼在网中间疯狂的乱跳,后来拉上来称重汇总,一共是683条鱼总重量为500公斤,一次捕捞收获了500公斤,大部分都是大黄鱼,还有少数其他的海货,这样的收入,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巨大的,只是这么一网,就比他们曾经一个村子的渔民,一个月的收获,都要大的多得多。
大黄鱼在海港上面的收购价格是四角五,比一般鱼要贵出三倍,1000斤的价格就是450元,刚刚买船,不过是四五万元,这么一网下来,就是百分之一,这个生意真的是可以做。
30个人一起动手,迅速的把大黄鱼简单的处理了一下,装入到特别的箱子之中,然后送到了冷库之中,海鱼很容易变质腐烂,而冷库,就成为了储藏他们最好的东西,那些内脏什么的,没有用处的东西,直接丟到了海里,提水清理一下甲板,然后捕鱼再一次开始了。
“赶快,还可以下一网,鱼群又汇聚了,没有跑远!”侯文胜一直都在监控着鱼群,在他的指挥下,渔船继续的开动,又是一网,这一网的收入,比上一网,稍稍的多了一点,这一网差不多到了700公斤的。
就这样,这个,渔场,一共呆了12天的时间,终于吧30吨冷柜,给装的满满的,一定程度之上,这个收益非常的高昂。
30吨左右的渔获,即便在普通的渔获,日照的收购价格,都会超过的7000元,正等于是,一次出海,就回收了8分之一的收入了,这代着什么,一个月出海2次,最多4个月,他们就会拥有这一艘船,一艘船,代表着和每个家庭拥有这1200元。
最关键的是,这一次运气比较好,30吨之中,有十分之一是价格较高的小黄鱼,大黄鱼,石斑鱼等珍贵的海生鱼种,他们的价格相对高昂,大黄鱼一吨几乎达到了900元,小黄鱼是1100,石斑鱼就更高了,一吨几乎是4000元以上,这样价格之下,他们这一次的收益是惊人1。9万元,几乎超过了整个船的价格的三分之一。
如此的示范效应,一下子,让整个渔村沸腾了,同样的现象,还出现在了其他的地方,到处都是欢腾的海洋,短短的一个月的时间,300吨的渔船,一共签出去出了200艘,50吨以下的,达到了3000多艘,山东后来居上,在示范效应的指导之下,成为了又一个新的渔业基地,也成为了未来中国海军的摇篮之一,当30年后统计的海军之中,每4个海军之中,就有一个来自山东,每3个海军将军,就有一个将军来自山东,另外一个,则是传统的海军强省福建。(未完待续)
第七百一十五章 南洋风变()
张宝堂他们的满载而归,在日照这边,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之前有人知道,拖网式渔船可以容纳30吨水产,50吨的船也有一两吨的,可是大海茫茫的,装满的寥寥无几,哪怕是最出色的渔夫,要想在茫茫海水之中,判断出下面有没有鱼,有多少鱼,经验只是一个部分的,最重要的是运气。
张宝堂他们是运气么,张宝堂是渔民不假,但是他从来都是在近海,打鱼的经验也不高,只不过凭借着走过美国欧洲,才有那么大的号召力,跟真正世代渔民比起来,他差的很远,可偏偏是这么一个人,收获了这么多,怎么也说不通么。
西北没有隐藏,关于的特殊的相阵声呐,发现海水里面鱼群的秘密,还是向外公布了,一些老渔夫们这才如梦初醒,他们的经验过时了,在西北,依靠着神奇的技术,可以让海水隐藏之下的鱼群,无所遁形,从这个意义上面,大型远洋渔船的效率,远比普通的小渔船效率高的多。
风气渐渐的转变了,在沿海渔民们签订的贷款协议之中,30户,甚至是50户一起,购进远洋渔船的比例,从原来1000多:1,逐步的上升,达到了200多,甚至是100多:1,并且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事例,这种比例还在迅速的提升。
对西北而言,这样的变化,是他们比较喜欢看到的。大型远洋渔船对于海军的好处,远不是普通的50吨,或者100吨的小渔船所能够带来的。远洋渔船为了方便,在设计的时候,不少的部分布置的跟驱逐舰差不多,为的就是让渔民们及早的熟悉,特别是声呐员的位置,几乎跟未来驱逐舰之中的差不多,这些人只要训练得当的话。可以直接的上岗了。
拖网式渔船,对于海洋的破坏。非常的强,特别是的大型的远洋渔船,一次捕捞的数量增加,捕捞的效率也在提升。每年捕捞量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好在这个时代的海洋还是一个慷慨的,没有太多的污染,能够威胁到近海的鱼类,捕捞的稀少,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海洋这个宝库,没有向他伸手的,西北只是现在训练水手的权宜之计,脱网的网眼也设计的比较大。一些小鱼不太可能被网上来,这就有利于持续化发展。
整个中国的海域,根据鱼儿的情况。分别设定了渔场,对于网眼的大小,还有捕鱼的季节有很多的规定,现在的中国海军,还无法维护渔民的权利,可是最多就是这几年的时间。10年之中,整个中国的渔业资源。绝对够了,至于10年之后,有杨元钊这么的一个穿越者的存在,一体机这样的逆天神器,还有幻想级这样的超级bb,未来不说雄霸七海,保证中国渔民的渔场是完全没问题的。
日本位于北太平洋的北海道,白令海峡,南方的南太平洋群岛,甚至是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附近,无数适合捕捞的渔场,这些都会成为来来中国人的捕捞的海洋。
庞大的拖网式渔船,让海产的产量,相对与之前,暴涨了数百倍,不但增加了渔民的收入,也让平均收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享受到了海洋带来的红利。大量的海产品,开始进入到了整个国内的市场,西北专门为海产品准备的冷藏汽车和冷藏车皮,借助着中国越来越络,如同血液流动一样,从遥远的海港渔村,进入到了各大城市。
对于吃,中国人一直都非常的有专长的,在八大菜系之中,有关海鱼的菜系不少,其中不少还是大菜,是比较昂贵和美味的,以前运输不太方便,大部分的海鱼只能够通过研制的方法,进入到食谱之中,只有在海港这样特殊的地方,保持了一些比较奇特的做法,却影响不大。
现在,有了冷藏的方法,即便是在万里之外,抓到的鱼,都可以通过冷藏车,运到内地的城市,当解冻之后,鱼可以保持大部分的特色,海鱼特有的味道跟中国的烹饪相结合,诞生了一批基于海鱼的菜式,这种高档的食品,还是从最顶层的圈子之中,逐步的向外流传,这种往日里面难得一见的珍馐,变成了寻常百姓家的餐桌菜肴。
就这样便宜和美味的海产品,成为了城市人民餐桌上面的必需品,特别是西北,本身他们的市民们,大部分都地处内地,很少能够吃到这些海产品,现在,在便捷的交通和一定的冷藏条件之下,这些东西,可以在一天之内,运输到西北,西北越来越高的收入,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很快的,就把这些东西,给彻底的消化掉了,产生了一个巨大的,可观的利益链条,渔民可以获得收入,物流可以获得利润,百姓们可以获得实惠。
就这样,西北的一个举措,盘活了一些小型渔船的生产,甚至当这个造船厂,一定程度之下,也让渔民们开始富裕了,大量的海产品,其中比较珍贵和美味,成为市民们餐桌上面的美味,庞大的捕捞量,能够消化的,只是其中价值较高的,或者容易保存的,剩余的,不适合大规模贩卖的部分,就成为了罐头厂,军粮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