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升职记-第6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必敢进行这样的军事冒险,自己如果使足九牛二虎之力还没能说服柳鹏,到时候就要难堪了。
现在听说柳鹏早有截断长江的计划,他那真是在大喜望外:“殿下既然要截断长江,那小人愿率数百健卒为王先驱……”
他当即就把自己在上海的实力跟柳鹏说了一通:“督抚若是给以名义的话,应当还能召集起几百人!”
柳鹏却是笑了起来:“多召集几百人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这件事在精不在少,我给你想个办法,你这次回上海,我派一连人过
去跟着你过去如何!”
关华当即说道:“如此甚好,能不能派一个连的隧发枪兵跟我过去,若是有这一个连的隧发枪兵,我不用大兵支援,都可以把上
海县拿下来迎接大兵!”
这固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一个连的隧发枪兵虽然神奇但是不至于拿下上海这样的头等大县,更不要说松江府可以说是明朝统
治的腹心地带,即使拿下了上海县城仍然可能面临大批明军的全面反扑。
但是柳鹏大笑起来:“关老板既然这么说,我难道还能不答应吗?你放心就是,就按关老板的安排来,一个连的燧发枪兵而已。
我只想说一句,英雄所见略同啊!”
这是将关华比作柳鹏相提并论的英雄人物,虽然关华觉得柳鹏这样的吹捧有些夺张,但是现在他也有点飘飘然了。
原本他在上海县也不过是二流人物,甚至可能不是二流人物中的顶尖人物,可是有柳鹏这句赞语,这次的谋划若是能成,恐怕
什么徐家、黄家在他面前都不值一提。
因此他脱口而出:“确实是英雄所见略同,只是关某对于上海县与松江府还有一些想法……”
虽然是英雄所见略同,但问题在于英雄与英雄之间是不可能团结一致有着完全一样的想法,但是关华说得畅快至极,把自己的
不成熟想法甚至包括许多海北镇政策完全不同的想法都说了出来,直到说完之后他才明白自己孟浪了。
只是柳鹏听完却是笑道:“接管上海确实是借重关老板了,不但要借重关老板的武力,而且还要借重关老板的不世智慧!”
不过柳鹏知道江南问题极其复杂,象顺治初年是先把江南接收下来才下达剃发令,自己也是先把江南接收下来才能考虑到治理
的问题。
因此他告诉关华道:“但是江南的事情首先是先维持下来,只要不与海北镇的基本大政抵触,那尽可能先维持下来暂时按老办法
来办,然后再借重关老板与江南诸位贤能的智慧考虑怎样与民休息……”
关华知道海北的“基本大政”只是一些琐细的细节,比方说不缠足、兴新学,虽然他觉得其中很多细节难以接受,但是这也是大
势所趋,关键还是柳鹏所说的那样,尽量“先维持下来”,后来再慢慢与海北镇进行力争。
因此他当即答应下来:“还是殿下想得周全,是我太急切一些,只要拿下了江南,一切都可以慢慢来!”
只是他却有一个极其恶意的想法,在丢掉江南之后,少年皇帝与内阁还有新任的大宗伯徐光启该怎么办!
对于崇祯皇帝,崇桢二年的徐州之乱完全打乱他的布置,原来他寄希望于袁崇焕,总以为五年复辽即使不能落实下去,但是至
少能把宁锦防线维持下去,到时候再慢慢对付柳鹏与海北镇这帮乱臣贼子。
虽然柳鹏与海北镇都是乱臣贼子,甚至连崇祯年号都不肯用,但是崇祯皇帝在这个问题上却尽量采取缓和,甚至没免去柳鹏这
个金州督抚的头衔,而是派使者与柳鹏讨价还价。
事实上双方的谈判进行很顺利,柳鹏提出的要求虽然很多,但是双方谈到最后还是达成了一致,柳鹏甚至表现了很大的诚意,
不但在很多核心利益做出让步,甚至准备在海盖战线进行一次全面攻势以缓和关宁军方面的压力。
但是问题却在大明内部,柳鹏所有条件的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封王”!
没错,柳鹏的要求很简单,那就是封王!
而且海北方面的使者很直接地表示以柳鹏这些年的功业绝对已经到了封王的时候,他现在还没有封王纯属朝廷封赏不公。
但是接下去内阁、司礼监、六部以及满朝文武为了这个问题已经吵翻天了,大家先是就该不该给柳鹏封王的问题争得你死我活
甚至直接把满朝文武分裂了几个有着不同共识的集团。
虽然说众正盈朝,但是众正盈朝的结果大家根本在任何重大问题上达成共识,而且大家很快变成了相互攻击甚至变成了人身攻
击,完全对人不对事,甚至翻起了历史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崇祯只能亲自出面力压众议,但是接下去又遇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该给柳鹏封一个字还是两字王。
这实际只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技术问题,但是满朝文武简直打了鸡血一般在这个问题争个不停。
有的朝臣认为柳鹏狂悖无礼,大明两百余年一字亲王只封给宗室子弟,柳鹏一个乱臣贼子何德何能敢封一个字,给他封一个国
公已经宽厚至极,现在迫于形势最多也只能封一个二字王。
但是更多的朝臣却认为封王既然是缓兵之策,那就是直接一步到位封一字王,而不应当封二字王,不然柳鹏得到了这个郡王的
位置之后肯定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不但不能收到缓兵之策的效果,反而会激怒了柳鹏与海北镇。
在这个问题上,双方都摆事实讲道理,甚至连内阁的诏书都被给事中挡了回去,现在双方都没有足够的力量说服对方,只能一
直拖下去,任由海北方面依旧是把崇祯皇帝称为信王,仍然是行用天启年号。
到了最后连崇祯皇帝与内阁、司礼监都觉得先这样糊弄下去似乎也不错,只要海北镇公然树旗造反,漕运依旧维持下去,那么
大家就继续装作看不见,毕竟崇祯皇帝可比柳鹏年轻得多,这样耗下去肯定是年轻的崇祯皇帝更有优势。
但是崇祯根本没想到姚正与刘兴祚会搞出这么一番大事来!
第1054章 如梦如幻()
消息最早传来的时间,崇祯皇帝与朝中诸臣那真是拍手称快,觉得找不出比这还要好还要痛快的消息,这一仗不管谁胜谁负,
大明朝廷都是最大的获益方。
特别是听到徐州军屡有斩获重创了海北军的消息,崇祯皇帝更是觉得自己简直可以告祭太庙,都觉得大明的复兴指日可待
但是事情的演变很快超出了崇祯皇帝与朝中诸臣的控制之外,谁都没想到这一场徐州之战的规模已经脱出朝廷的控制之外,海
北军现在是下定决心要跟徐州军一战。
而且为了支持海北军,大明朝廷事实已经下场,海北镇向朝廷发出了多次抗议,声称他们多次俘虏了南京淮扬的经制官兵,对
此朝廷或是拒以否认,或是声称纯属“走失”,但是南面的情况却是越来越恶劣了,南京淮扬都在告急。
而现在东鲁巡抚告急的奏折是一封接着一封,反正只有一个意思,那就是请兵,向朝廷请兵请饷,请朝廷支援一切能够支援的
物资,不然海北军大举南下之后,南面的局面绝对不堪设想。
现在局面就已经不堪设想,虽然南京淮扬用尽了一切办法支援徐州军,但是海北军的战力超出了朝廷的想象之外,现在战事已
经从兖州府向徐州府扩展,而且更让崇祯皇帝的担心的就是战火可能一路蔓延到淮安府与凤阳府。
淮安府也就罢了,中京凤阳府却是万万不容有失,毕竟那是朱元璋当年指定的“中京”,是太祖龙兴之地,在大明体制之中有着
特殊的地位,一旦凤阳与祖陵有失,崇祯都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列祖列宗。
更难崇祯皇帝难堪的一件事是不管是内阁还是兵部都没指出这个关键细节,还是司礼监的几个老太监指出这个近于致命的问题
。
因此现在崇祯皇帝十万火急地说道:“中京凤阳府绝对不容有失,诸位爱卿有什么解决中京困境的好办法没有……”
只是下面却是一片冷清之声,司礼监的几位太监只能压低声音说道:“不如行文兵部,让兵部好好想想办法!”
崇祯皇帝却是摇了摇头说道:“兵部能有什么办法,他们如果有办法,也不至于有今日这个被动局面!”
又有一个御马监出身的军功太监问道:“殿下,现在想要救援中京凤阳府,恐怕只能寄希望孙元化孙巡抚,他若是出兵抄击海北
军侧后,海北军只能回师救援!”
只是崇祯却是摇了摇头说道:“指望孙元化?别指望了,他天天上书说缺兵缺饷缺粮缺草干缺军器,今日他手上的可战之兵也就
是四千之众!”
如果要对付陕西的流冠,四千之众可以说是一支真正意义的大兵,但是要对付海北军四千战兵不过是肉包子打狗而已,虽然大
家都知道孙元化纯属哭穷,但是他新官上任,能自保就已经是不错的结局,哪有多余本钱抄击海北军,硬要让他从侧后出击海
北军只能把事情搞得更糟。
只是很快就有太监说道:“既然孙元化缺兵缺饷缺粮缺草料缺军器,那给他补充补兵补饷补草料补军器,只要补足了,孙元化难
道还有拒绝的借口没有?”
这是一个完美的解决办法,但是崇祯皇帝却是继续摇头道:“如果朝廷手上有兵有饷有军器有粮草,何至对今日这个地步,你们
也知道朝廷困难到什么程度!”
如果说在徐州战事爆发之前,朝廷的财政还可以勉强维持,现在漕运断绝是已经到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地步,别说是户部,
就是内府的金花银现在也没了来路,各地闹饷的兵变是一拔接着一拔,但是朝廷是确确实实拿不出钱来。
现在很多朝臣已经建议漕运改海,虽然既得利益集团在朝中有着极其惊人的热力,但是大家很清楚他们的抵抗坚持不了多久,
毕竟现在整个朝廷都在等米下锅,已经顾不得这些顾得利益集团的私人感受。
只是虽然准备改漕运为海运,但是实施起来尚待时日,眼前孙元化的问题已经近于无解了,倒是有老太监问道:“陛下,可以考
虑调用关宁军入关!”
“对,陛下,可以让袁崇焕那边咬牙坚持一下!”
“现在能拿出来调剂粮饷的也只有一个关宁军了!”
为了五年复辽的伟业,袁崇焕提出了一系列合理与不合理甚至极不合理的要求,虽然鉴于大明的财政现实,他的要求无法得到
全部满足了,但是现在关宁军的供给已经是朝廷财政支出最大的一块。
崇祯总是尽一切办法优给补给关宁军,关宁军得到的军饷军食军需总是比其它边镇多得多,但是在漕运断绝的情况下,这些老
太监觉得除了腾挪关宁军的资源之外,朝廷已经找不出任何解决问题的办法。
比起内阁那些翰林词臣出身的阁臣,崇祯皇帝更信任身边的这些宦官,倒不是他有什么偏见,而是这些内书房培训出来的太监
有着实打实的行政能力,知识水平与业务素质都比阁臣老练太多,这次中京凤阳府的危机就是他们指出来的。
而崇祯对于这些翰林院出身的词臣曾经寄以厚望,但是他很快发现这些词臣不历州郡不知行伍,行政能力远不如身边这些宦官
而现在这些宦官也找出了唯一的可行之法。
孙元化虽然手上兵力有限,但是只要得到足够的补给与增援,他还是能发动一波猛烈的攻势,至少能把海北军的主力在徐州战
线上牵回来。
根据孙元化的情报,他当面的海北军兵力十分有限,主力部队甚至只有一支徐子尘支队,事实上这个名字对于大明君臣是完全
陌生的,崇祯皇帝与内阁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搞清楚这个徐子尘到底是什么人。
可是孙元化手上的兵力更为有限,因此他急需进一步的增援,只要能从关外调回兵力并把资源腾挪回来,孙元化就能发动让海
北军大吃一惊的攻势。
虽然这样的攻势代表着朝廷与海北镇之间彻底扯破脸,有着惊人的风险,但是司礼监的诸位内臣认为没有比这完美的方案。
只是崇祯皇帝却是十分孩子气地说道:“尽力从其它军镇腾挪一些兵马与粮饷过来,关宁能不动就尽量不动,朕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