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旧事-第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昌觉得事关重大,准备亲自去长安密告刘邦。这个时候,刚好一道诏书下来,原来太上皇驾崩,召集一班文武功臣赴京开追悼会。
在太上皇的追悼会上,周昌并没有见到陈豨的影子,更是生疑。他单独觐见刘邦,把事情原委告诉了刘邦。
刘邦听后,并未惊慌,想想当年陈豨这小子打仗卖力得很,可谓劳苦功高,被封为阳夏侯,得意忘形也在所难免,如果仅凭三言两语就断定其谋反,有失公允。
但周昌的话也不能置之不理,否则这家伙要执拗起来,可就没完没了了,刘邦先派人去代地查访。
没过多久,使臣回来了,带回来了陈豨一箩筐的违法行为。刘邦很不高兴,但他并没有下旨严办。他念着旧情,打算再给陈豨一个机会,于是,下诏让陈豨进京。
刘邦的本意是想让陈豨亲自过来解释,如果解释不通,那么可以当庭宣判,也不用大动干戈。当陈豨接到诏书的时候,却想到了最坏的层面,他心想太上皇驾崩托病不去,已是大不敬,接着亲差前来明察暗访,这道诏书哪是诏书,明明就是阎王的催命符。
明知有去无回还去,那是韩信。陈豨并不想做韩信。他在代地苦心经营就是为了等待这一刻的到来。他养着这么多的宾客也是为了等待这一刻的到来。
陈豨和僚属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反叛朝廷的各项事宜,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他并没有主动挑起事端,而是向朝廷发了份自己的病历,继续称病不去。
然而,陈豨在代地的一举一动,另外一个人看在眼里,喜在心里。韩王信自从被击溃后,便一直游离在边塞地区喝西北风,他得知陈豨抗旨不遵,且正在积极准备谋反,欣喜若狂,心想重返长城内的机会来了。他派出心腹大将王黄,曼邱成前往代地游说陈豨联兵抗汉。
陈豨当然很乐意,多一个盟友就多一份胜算,何乐而不为呢?
汉高祖十年九月,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陈豨终于按捺不住,在代地公然起兵叛汉,他自称代王,代地各郡守摄于陈豨的威胁,都纷纷投向了陈豨。
刘邦自接到陈豨上书告病的奏折,心生怜悯,正打算把代地的事情压一压,他把国家的北大门交给陈豨,除了表示对陈豨能力的认可外,也是对陈豨的格外倚重,没想到陈豨竟然不识好歹,公然叛乱,刘邦能不火大吗?
鉴于代地的极其重要性,刘邦决定再一次御驾亲征,并且下令大军星夜兼程,急行军赶往邯郸。
刘邦到达邯郸后,向周昌询问军情。同时,他下诏命令各地派部队前来助战,这其中包括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但两人就像心有灵犀一般都称病不往,只派了少股部队前去助战。
对于彭英二人的推托,刘邦只能暂时忍耐下去,当务之急,还是先平叛为重。
陈豨造反的势头很猛,常山郡二十五城,他占了二十城,而且还有韩王信及匈奴的帮忙。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各路平叛大军调集之前,刘邦决定先打政治牌,瓦解陈豨的锐气。
刘邦看到,代地的守尉并不是真心跟着陈豨造反的,而是被武力胁迫的。所以他打出了了第一张政治牌。
这是一道赦令,赦令中写明赵代吏民只要主动弃暗投明,一律既往不咎。还没开打,却先下赦令,刘邦的水平可真不是盖的。要知道,谋反这种大罪不管是主动还是被迫加入,是没有回头路的,如果没有这道诏令,他们就得一条道走到黑,跟朝廷拼个鱼死网破。刘邦自己是从造反起家的,因此,他深通造反者的心理,只要给他们一条活路,他们还是愿意放下武器,走向光明的。
第一道赦令下去,很快便见了奇效,原本被迫加入陈豨谋反大军的人们开始陆陆续续回归政府的怀抱。
刘邦的第二张牌是叫周昌挑选来四个赵地的壮士,充任前锋将领。
为了把这四个人弄得服服帖帖,刘邦想了个办法,他先将他们谩骂一番,然后再好言善语,再封他们做千户,为前锋将军。刘邦先骂后捧,恩威并重,那四人一惊一乍,对刘邦自然服服帖帖。
刘邦之所以封赏四个毫无战功的赵地人做千户,目的在于调动当地人奋勇平叛的热情,用现代军事观点来看,可以这么来看,把敌人消灭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这也是一张非常高明的牌。
刘邦的第三张牌说来不太光彩,但非常的管用。这张牌叫贿赂。
陈豨的僚属很多是商人出身,商人重利轻别离,他们会跟着陈豨混,一是觉得有利可图,二是出于无奈。当刘邦拿出重金招降陈豨的部将时,又是一大批前来归降。
尽管刘邦这几招收到了奇效,但陈豨毕竟在代地经营了数年,还是有点本钱的,再加上韩王信的助阵,汉军还有恶仗要打。
汉高祖十一年元月,刘邦调集的兵马陆续赶到,大军分别由曹参,夏侯婴,樊哙,灌婴,周勃,柴武统领,采用瓮中捉鳖的战略,围剿叛军。
结果在意料之中!
貌似势头很猛的陈豨没能抵挡住汉军的围剿,不到一个月,就一败涂地,兵败之后,陈豨逃到了匈奴。此战,陈豨幸运地逃了,但韩王信及其部属却全军覆没。
叛军被击溃,刘邦留下周勃守代,自己则亲率大军班师。在回军的路上,刘邦考虑到赵代二地土地过于宽广,决定将代地恢复为代国,立年仅七岁的第四子刘恒为代王。
谁会想到,刘邦的这一不经意的决定保住了大汉王朝的血脉?
刘邦率军回到洛阳的时候,吕后派人送来一封信。
信上的内容,让刘邦愣住了!
韩信死了,韩信死了!刘邦抓着信件,来回不停的踱步,表情时而欣喜时而阴沉!
他想起初见韩信,想起登台拜将,想起与韩信彻夜相谈,想起垓下之战等等场景,仿佛历历在目。他很欣赏韩信的才能,但也很害怕韩信的才能。他打心底里感谢韩信,这大汉江山,有一半都是韩信打下来的。韩信的功劳太大,大得甚至让刘邦几乎寝食难安。刘邦不是没想过杀掉韩信,但是他实在下不了这个手。而现在这位爱将,却先走了,这个时候,他反倒有些不舍。
韩将军,或许这就是你的宿命!安息吧!朕也是被逼无奈。刘邦心里感慨道。
说起韩信的死,吕后与萧何是主谋。
刘邦率军出征后,据说韩信意欲给陈豨做内应,他会释放囚犯,攻进宫里去,杀掉吕后和太子。而这件事是由韩信舍人栾说弟弟向吕后密告的。栾说受了韩信的责罚,心中怨恨,便派遣弟弟去吕后那里告密。
吕后接到密报,大惊。吕后在各种险恶的环境中早就磨练出非常敏锐的政治嗅觉,她深知这种事情绝不会空穴来风,韩信对朝廷早有不满,那是人所共知,谋反并不奇怪。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这个人不能为我所用,迟早会对我母子造成威胁,晚除不如早除。吕后暗暗地思索着对策。
危急时刻,她想起了老成持重的萧丞相。她赶紧召来萧何,告诉他事情的原委。
一场由吕后萧何联袂导演的阴谋正悄悄地展开。
他们布好了陷阱,就等着猎物一脚踩进去,而他们的猎物却对此一无所知。
吕后派遣心腹吏役假扮刘邦派来传捷报的信使,从城外绕进城内高呼捷报。群臣听闻捷讯,按规矩都前往宫中表示庆贺。韩信得报,心中一度郁闷,反倒称病不去。
萧何见韩信不来,于是假借探病为名,去韩信府上拜会,一见到韩信,萧何便说道:将军不过是小病,现在陛下传来捷报,将军宜速速入宫道贺,消除众人误会,如何却托病不去呢?
听了萧何一席入情入理的话,韩信只好跟随萧何入宫!
韩信前脚刚踏进宫门,早已埋伏好的武士便冲了上来,把韩信捆住,韩信大声道:丞相,这是为何?
萧何一心羞愧,也不答话,只能悄悄地走开了。
韩信被武士带到长乐殿中,只见吕后早已正襟危坐,。吕后见韩信被抓了来,喝道:有人告韩将军与陈豨同谋,意图谋反?
韩信回道:“此话怎讲?”
“陛下活捉陈豨,审讯之下,陈豨供称你为主使,且你的舍人也有密告,休想抵赖!”这话吕后早已想好,听起来言之凿凿。
见韩信还想申辩,吕后唯恐夜长梦多,赶忙命令武士将韩信押到长乐钟室中,就地处死!
韩信死前悲呼道:悔不听蒯彻言,为尔女子所诈,岂非天命?
随着吕后一声令下,韩信已是人头落地,死时只有三十三岁。
吕后并未禀报刘邦便处死韩信,这本身就是一个信号,她失去了丈夫,失去了幸福,她失去了宠爱,她不能再失去权力。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有一句对联更能概括韩信短暂而传奇一生:生死一丞相,存亡两妇人!
这里的两妇人指漂母和吕后!
吕后秉着除根勿尽的原则,灭了韩信三族。也有传言说,萧何自感愧对韩信,保住了韩信的一个儿子,为了安全起见,萧何将韩字去掉一半,给此子取姓为韦,把他送到了江南寄养,因此,韩信成了韦姓的一个远祖。更为有趣的是,据说金庸先生看到这段历史,突发奇想,创作出了韦小宝这个不朽的形象,韦小宝玩弄当权者于股掌之间,也算是给韩信鸣不平吧。
刘邦到了长安,问起韩信有什么遗言,吕后据实回答。没想到吕后刚说完。因韩信的死积压的那种且喜且忧的复杂情感一下子迸发出来,而他的发泄对象就是蒯彻,他大怒道:赶紧把蒯彻给朕抓来!
蒯彻被抓到刘邦面前的时候,刘邦看了他一眼,相貌普通,看不出有什么道行,便懒得问他,命武士将他推出去斩首。
蒯彻并不慌乱,他高叹几声!
作为辩士,他们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嘴皮上的功夫,这种人只要给他们开口说话,他们能把死的说成活的,没有不被侃晕的。
刘邦见他有话要说,便下令先等等!
蒯彻知道刘邦杀他的道理,刘邦是想在把自己成为牺牲品,以儆效尤,让天下人看看做乱臣贼子的下场。
既然你要忠义,那我就用忠义把你侃晕。蒯彻心想道。
蒯彻一阵忽悠,什么“当是时也,不知刘项,只知齐王”等等。结果,刘邦被说服了,蒯彻成功地用嘴皮子证明了自己也属于忠义之士。
刘邦将蒯彻当庭释放!蒯彻因为名气,后来被齐相曹参请去做僚属。
这个小插曲告诉我们,口才得好好练,生死关头用得着。
第59章 杀功臣三()
陈豨叛乱被平定后,又到了该秋后算账的时侯。
他把矛头指向了梁王彭越,他用习惯性的办法,先下诏斥责彭越。
天子下诏来骂人,个中轻重让人不寒而栗。
彭越接到诏书反复看了几遍,越看心中越是畏惧,他苦思对策,决定主动去朝廷负荆请罪,部将扈辄劝阻道:不要去,去了必定回不来了!不如起兵叛乱!还有一拼!
彭越听了这话,不置可否,他其实并不想对抗朝廷,对抗朝廷凶多吉少,不对抗也是凶多吉少。韩信的前车之鉴还摆在那儿,彭越可不想成为第二个韩信。
刘邦的这道诏书非常之狠!天子给臣子发骂人的诏书,就是明明白白地告诉臣子:朕对你很不爽,你自己看着办!
领到这道诏书,也就意味着政治前途,甚至性命都处于极度危险之中。
彭越因此心情极度惶恐,言语不觉粗鲁起来,脾气也暴虐不少,他某次对梁太仆恶语相向,还要治太仆的罪。梁太仆先发制人,畏罪潜逃,跑到长安去反咬了彭越一口。
刘邦不管真假,他迅速派出几个精干将士跑到梁国将彭越和扈辄就地拘押,直接解送到洛阳,交于廷尉王恬审理。
王恬这个人,并非正人君子,以前审贯高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此人的办案风格。
稍微审讯了一下,王恬并没有拿到彭越造反的证据,也就是说,彭越被人诬告。但这种结果显然不会让刘邦满意,他左思右想,想到了个办法,让人领略到了王恬在制造冤假错案方面的造诣,他在呈给刘邦的案情奏折上写道:扈辄有意谋反,但梁王不加阻止,是想造反的前兆,应该依法论罪。
这同样是一条莫须有的罪状。
看到这个结论,刘邦高兴异常,便下令处死扈辄,念在彭越功劳的份上,免其一死,但将他废为庶人,贬到蜀地青衣县居住。
彭越连上诉的机会都没有,就被拽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