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民国战神 >

第234章

民国战神-第234章

小说: 民国战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00公斤的载弹量对于城市轰炸来说少了一些,如果要用蚊式轰炸机对日本进行轰炸的话,那么只能出动大量的蚊式轰炸机,从而用量变引发质变。

    沈凝云对西北飞机制造厂提出:“我们现在需要一种航程超过6000公里,载弹量能达到8000公斤以上的战略轰炸机。”

    西北飞机制造厂的工程师们经过研究,以当前的技术是可以达到这一性能指标的,但需要制造四发动机重装甲轰炸机才行。

    “有了这种战略轰炸机,我们基本上可以轰炸到俄国任何地点,同时也能轰炸日本全境。”最高统帅部很快就通过了四发动机重装甲战略轰炸机的研制。

    技术方面并没有太多的困难,这个时候的西北发动机技术已经非常强大了,在沈凝云这个开外挂一般的穿越者的推动下,大量的发动机技术被研发了出来。

    另外西北科研方面当前也有了一个利器,那就是电子计算机。

    电子计算机的技术实际上在这个时代已经能够制造了,只是体积比较大,同时各国也没有往这个方向发展的意识。所以西北科研部门在沈凝云的指导下已经制造出了电子计算机,并且将体积缩小到了一台只有五吨的程度。

    一台计算机重达五吨,这在二十一世纪自然是体积太过笨重,能达到这个体型的计算机,运算速度肯定高的惊人。

    不过西北研制出来的这种计算机,计算速度以后世的眼光来看,是在低的可怜。但就是这样的计算机,让西北的科研速度突飞猛进。

    大量的计算,在此前都必须要人工来计算,不进繁琐而且容易出错,但是有了电子计算机之后,计算起来就方便得多了,只需要输入数值,然后就可以用纸条打出来。

    很多时候科研中,以及建设什么工程,都是需要大量计算的。进度慢,很多时候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计算上了。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却是使得这个环节所消耗的时间大量的减少了。

    这个时候的的西北科研工作因为了有电子计算机,速度再度加快,而且有明确的研究方向,也有无比充足的研究资金。

    大量的新型技术被西北科研单位研发出来,特别是在电子方面的进步非常大。而在机械制造方面,更是将大量的技术研究成熟。

    发动机的制造上,已经越来越精密了,西北的工程师也已经将发动机的工作方式摸索得非常透彻。

    现在要做的就是提高精度,从而提高性能。

    发动机方面的技术过关,制造出航程超过6000公里,载弹量在8000公斤以上的重装甲战略轰炸机并不是什么难题。

    此前制造运3运输机的时候,已经在四发动机大型金属飞机方面积累了足够的经验。

    不过制造战略轰炸机比制造运输机要复杂一些,首先装甲要更厚,另外还要有更高的升限和更快的航速,还要带有一定的防御能力。一般战略轰炸机通过更高的升限就足以躲避敌人的战斗机拦截了。如果能够有更快的航速,就能将敌人的战斗机远远的甩在身后。

    就如蚊式轰炸机,因为速度最快,蚊式轰炸机上面基本上不挂武器,只携带炸弹。只有那些被改装成强击机的蚊式飞机才装有机炮。

    在这个时候的西北空军中,蚊式轰炸机数量已经多到让感到头皮发麻的程度,如果要对日本进行战略轰炸的话也是可以的。五千多架蚊式轰炸机一次就能向日本本土投放1万吨的炸弹,说不定日本政府将那些炸弹碎片收集起来,一次轰炸就能让日本炼出一两千吨的钢铁呢!

    组建战略轰炸部队的计划开始运转,两到四年内中华民国的战略轰炸机部队的规模就可以达到一定程度了。

    此时的兰州城街头,已经变得非常繁华,繁华的大街上却随处可见参军报名点,西北国防军再一次扩军,大量的家长正带着儿子来报名参军。

    其中有很多年轻人是西北军退伍军人的后代,年纪正好十七八岁,到了参军的年纪。

    对于那些最早一批参军的退伍军人们来说,他们此时都过上了比较富足安逸的生活,参军也改变了他们一生的命运。

    他们退伍后都得到了一份比较不错的工作,这些工作收入稳定,就算不是太高端的工作,在当前西北的收入分配制度下也不会低。

    实际上大量的退伍军人都被安排去学技术了,他们参军时大部分都还是文盲,但是军队里让他们具备了文化,退伍后被免费送去学习技术,大量的退伍工人成为了技工,此时的中华民国正处于一个全面建设的时期,技工自然收入很高,很多技工都成为了中产阶级。

    他们对军队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所以也将他们的儿子送进军队,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在军队中立功,成为一名将军。

    三百万的常备兵力,这个规模的陆军对于中华民国的庞大人口来说却是不算什么,参军的名额依旧非常的抢手。

    特别是在西北治下各省,如今的参军名额可不多,更多的名额给了那些教育普及得比较晚的省份。

    那些省份还有大量的青年处于文盲状态,他们如果不具备文化,也没有参军的履历,很可能日后就永远处于社会底层。

    所以西北国防军这次招募士兵,将大部分的名额分摊到了那些文盲青年较多的省份,让那些青年参军后能够学习到基础文化。

    西北政府治下各省大量前去应征的青年被刷了下去,名额实在不多。

    在全国各省招募士兵,同样也是在西北国防军这支军队中逐渐消除西北一地的烙印,此时的西北国防军已经开始向中华民国国防军的方向演变,挡路石就是北洋军。

    此时的中华民国,是一个没有中央军的国家。

    西北国防军打着西北的烙印,而北洋军又不足以压服西北国防军成为中央军,所以中华民国此时还是没有一个绝对的权威确定下来。

    不过西北国防军的权威已经非常强大了。

    招募各省士兵后,西北国防军的士兵就来自全国各省了,对日后向占领全国铺垫基础。

第252章 绞杀民资() 
1918年,中华民国的钢铁产量持续增长,而经济也持续上行。

    这一年中华民国的对外出口基本上已经停止了,但是中华民国的经济却依旧无比强劲,靠内部建设和内部市场消费的经济开始强力拉升经济。

    中华民国的经济强力上行的背后,是中华民国联合储蓄银行的储蓄放贷,以及中华民国地方政府持续的举债建设。

    地方政府举债建设最主要的方面就是道路建设,财团此时提出了中华民国全面的道路建设政策。

    即地方政府贷款,在中华民国全境建设期完善的铁路、公路交通网络。

    道路就像是血管,可以讲整个养分送到国家各个局部,同样也能调动各个部位的力量,道路体系只要完善了,中华民国基本上就已经踏入超级大国的行列了。

    有了道路,发展将变得非常快速。

    制造业方面则由财团发展,大量的地方建设,将带动大量的消费,这些消费的钱,则将被财团的市场垄断经营赚回来。

    如何收回钞票,是当前财团面临的一大问题。

    由于民资发展了近12年,民资在这12年的经济繁荣中已经变得很庞大了,很多行业都已经开始被民资所渗透进去,财团在很多领域的垄断地位已经遭到了强烈的冲击。

    快速发展的好处是很多的,但是民资尾大不掉却也成为了一个头疼的问题。大量的民资老板发了财,会导致内部贫富差距的扩大,这些民资老板可不向财团股东那么低调,他们很多极为铺张,而且大量占有紧缺资源。

    所以这一年财团也开始发力,开始勒紧民资脖子上的套索。

    首先民资贷款不发放了,开始变成向地方政府贷款,举债的主力变成了地方政府,不再是民资。另外严打非法集资,非法集资被抓到将判死刑,同时将资金存入什么担保公司的民众,他们的钱可以退回去,但是将被罚没十分之一,而向担保公司借款的公司,则将面临高额罚款,直接罚到破产。

    在资金上掐断民资的一部分来源,这个时候的市场依旧繁荣,就算是掐断民资在银行方面的贷款,依旧有大量民资能够在繁荣的市场上赚到钱,从而撑过去。

    另一方面,财团向各省派遣大量负责人,省一级的负责人,县市一级的负责人,这些负责人要负责的就是对民资展开全面的围剿。

    围剿民资很简单,首先财团宣布提高原材料价格,这些马上拉高了民资企业的生产成本,你说人家也会提价?

    可是民资一提价,财团的商品却是不提价的,民资一提价就得被消费者彻底抛弃,从而滚出市场。

    此时的中华民国,在矿产开采,以及各种原材料方面,基本上全是由民族财团掌控的。

    财团多年以来坚持围剿民资进入矿业,随着阎锡山的倒戈,晋商煤业遭到了巨大的打击,开采大型矿产的民资企业基本没有,只剩下一些开采小矿产的民资,无力撼动财团在矿产发面的垄断地位。

    而在棉花、大豆等原材料方面,棉花基本上都是被财团所掌控,中华民国两大最主要的棉花生产地,一个是西北新疆、甘肃,以及新开辟出的西域省,另外一个就是江苏、河南、山东交界处这一块三角地带。

    这两个商品棉生产地基本上也都是中国财团所垄断的,西北、西域地区棉花产量占了多数,这里合适棉花生长,而且质量高,土地又多。另外生产技术也先进,用的是良种,采摘棉花用的也是大型摘棉机,生产成本也较低,西北棉农每生产一公斤棉花,都能获得相应补贴,所以西北的棉花产量已经占据中华民国棉花总产量的的70%。占商品棉的80%。

    而山东、河南、江苏这个三角地带的棉花生产也逐渐被中国民族财团掌控,同样也是用上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都降低了,中华民国的商品棉基本上都是中国民资财团所掌控。

    此时出口方面减少了,不过内需正在扩大,所以棉花生产面积也并未减少,一方面随着新的经济刺激方案的出台,各省老百姓富裕后棉产品的消费量将会上涨,另一方面北朝鲜和越南、高棉殖民地的发展,也将带动棉产品的出口。

    大豆方面则基本上是中国民族财团所掌控的,黑龙江地区和吉林地区的大豆生产85%被财团的机械化生产大豆所占领,剩下的15%则是普通老百姓和奉系财团所占据。而此时全世界基本上也只有中华民国在生产商品大豆。占据了内部85%份额的中国民族财团则意味着掌控了大豆的定价权。

    各种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意味着民资企业的生产成本的提高,民资的生产成本提高之后,自然利润也就减少了。

    同时中国民族财团开始灵活的在地方上调整商品出厂价格。

    商品出厂价格是要看政府税收的,而袁世凯在位时期,西北政府的官员派遣到了全国各省,在各省的地方政府上面,中国民族财团是有绝对的话语权的,就算该省份是北洋军事集团所占据的,但是行政方面早就被西北政府这边掌控了。

    中央有中央的税收,地方也有地方的税收,地方的税收也是可以通过地方议会来提高的,而地方上提高多少商品出厂价,则由财团分派到各省的负责人来决定具体压缩多少民资工厂的利润空间。

    这个方案实际上就是和后来的中国是差不多的。

    后世的中国被外资渗透严重,但又要让经济保持增长,民资又发展得遍地都是,这个时候就让地方政府继续举债,一方面压缩各工厂的商品出厂价,将那些利润收到国家手上。

    此时中国民族财团相比之下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有自己的优势商品,不似后世的中国财团那样没有优势的商品,汽车、电子产品都是外资占据市场,发行出去的人民币没办法通过让老百姓增加消费来收回,只能靠房地产等没有什么技术性的手段把钞票收回来。

    中国房地产要跌,要么是刚性需求彻底消失,要么就是把外资扫出去了,国人开始购买国货的时候。

    沈凝云此时定下的发展政策,和后世中国的那段时间差不多,一方面继续刺激经济,一方面勒紧民资脖子上的套索。

    外资此时在中华民国不成气候,这也让此时的中国民族财团比较从容,不需要靠房地产来收回票子。在不断增发纸币的情况下,这些纸币通过地方政府的地区建设,将这些钱通过涓滴效应发到每个老百姓手上,老百姓只要劳动,就能够赚到钱,然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