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相魏 >

第18章

相魏-第18章

小说: 相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到此处,秦王便把心中的疑惑告诉了范睢,想从他那里得到答案。

    范睢想了想说道:“魏国地处中原,四周都是强国,魏国士人的眼界自然要比旁的国家要开阔许多。

    再说魏国历来重视教育,自魏文侯拜儒家弟子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为师之后,虽然魏国没有一个如齐国稷下学宫那样的地方,但培养的人才却足足占据了天下大半。

    魏文侯时期魏国朝堂众圣临朝,李悝、翟璜、西门豹、乐羊、吴起、子夏等人只怕在任何一个诸侯那里都会被拜为国相,但却同时选择了在魏国为臣。

    此后魏国便成为了天下第一强国,孙膑、庞涓等人纷纷把魏国当成自己出仕的首选之地。

    即便经过马陵之战魏国衰落下去之后,儒家的孟轲也是三番两次游说魏惠王,想要在魏国出仕。孟轲当时只游说齐、魏两国,齐国就不多说了,本是老牌强国,马陵之战后更是代替魏国成为天下第一强国,孟轲选择其为出仕之地无可厚非。然而魏国又有何德何能让孟轲心甘情愿的想在那里出仕?大王可曾想过?

    其实说来也简单,地处中原的魏国朝堂上儒、墨、道、法、名聚集一堂,兼容并包,思想极其自由,再加上领先于列国的政治制度,只要有政治抱负之人都会把魏国列为出仕之路的首选之地。

    而秦国呢?在诸子百家看来秦国是比楚国还不如的蛮荒之地,要不然张仪也不会把出仕之地选在楚国而不是秦国了。即便现在秦国强大起来了,但也只是军事上的强大。

    说句大不敬的话,大秦自商君变法设立军功爵之后虽然军事力量变得极其强大,但也只是军事。论起诸子百家,也只有法家能在秦国有生存土壤,其他的儒、墨、道、名、杂等到了大秦根本就存活不下去。军事之外,大秦除了律法方面优于关东列国之外,并无其他可选之处。

    其实说起来微臣和商君都是魏国政治斗争中的失败者罢了,商君是因一直得不到魏王重用才来秦的,而微臣是因为被小人陷害被迫入秦的。

    大王可知微臣入秦之前的想法?”

    “哦?说来听听!”

    范睢道:“微臣入秦之前和关东六国的士人看法本是一样的,秦国是虎狼之国,根本就不值得效忠。

    微臣本是魏相魏齐的一个门客,也颇受魏齐重用,要不然当初出使齐国时魏齐也不会让微臣为副使。可魏齐的至交好友须贾却是一个十足的小人,见微臣在齐国朝堂上建立功勋,便嫉妒微臣刻意打压,更是在魏齐面前说微臣的坏话,使得魏齐远离微臣。

    后面的微臣不多说想必大王也知道了,微臣就不再多说。

    微臣想说的是即便连魏齐这样看上去庸庸碌碌之人却能在人才辈出的魏国为相,大王可知为何?”

    秦王摇头道:“寡人不知!”

    范睢道:“魏齐本是魏国王室出身,入仕起点自然比较高,但这也不是其为相的根本。魏齐之所以能被拜为魏国国相,说明他还是有些才能的,至少他有识人之明。

    魏齐为魏国国相,门下之可如过江之鲫,但为何选微臣为出使齐国的副使呢?说明魏齐知道微臣有才华。

    但微臣再有才华也只是他的一个门客,且有才华的门客又不止微臣一个,怎么能比得了至交好友且还是任中大夫之职的须贾呢?因而微臣的落难便可想而知了。

    在大王放出话要为微臣报仇之后,赵国的平原君、虞卿先后为其庇护。平原君为此被大王扣留在秦国也不愿出卖魏齐,虞卿更是为了他舍弃卿相之位,难道这还说明不了问题吗?

    平原君还能说成是为了自己名声着想不肯出卖魏齐,可是虞卿呢?虞卿可是一个贤良之人,如果不是魏齐身上有什么优点吸引着他,他又怎会为了魏齐这个只有过一面之缘的人心甘情愿的舍弃卿相之位而一同逃跑,更是在魏齐自杀后隐居山林不肯再出仕呢?”

    秦王好奇的问道:“这是为何?寡人也没有听说过魏齐有什么过人的才能啊?”

    范睢并没有回答秦王的问题,反而问道:“那么微臣请问大王,魏惠王的国相惠施可是贤明之人?”

    秦王没有丝毫犹豫道:“惠施当然是贤明之人。”惠施不仅是魏国国相,更是诸子百家中名家的领袖,又怎会不是贤明之人呢?

    范睢又问道:“那惠施在魏国为相数十年,在政治上可曾有什么建树?”

    秦王想了想摇头道:“寡人没有听说过。”

    秦王突然有所顿悟:“难道相国说的是魏齐是和惠施一样的人物?可魏齐怎么能同惠施相提并论呢?”

第36章 明哲保身() 
见秦王如此反应,范睢不由微微一笑:“那大王如何评价魏国历任国相?除了文侯时期的李悝、翟璜,可有其他杰出之人?”

    “咦?”秦王稍一思考,摇头道:“除了公叔痤能称得上贤相之外,只怕其他大多都是平庸之人了。”

    范睢笑道:“真是如此吗?”

    秦王反问:“不然呢?”

    范睢便给秦王解释起来:“魏国历来能人辈出,历任魏王之中又无昏聩之人,又怎会选择平庸之人为相呢?

    自魏惠王晚年之后,魏国国势江河日下,但仍旧能和大秦抗衡近百年,凭的又是什么?

    论起合纵、连横,历任魏国国相确实没有过人之处,但论起治理国家,使百姓安居乐业,怕列国中超出他们的没有多少吧!

    位居四战之地的魏国这些年来虽然和大秦每战必败,丢失河东全部国土,但却先后抓住时机占据了楚国的鄢陵、召陵、舞阳、上蔡,故宋的外黄、睢阳、单父等地,这些地方可都是沃田千里,人口繁密之地,再说魏国百姓可是比大秦的百姓要富庶得多,难道大王认为这些魏国国相都是平庸之人吗?”

    秦王低头细想,还真是如同范睢所说,魏国虽然时期了西部地区的大片土地,但同时也占据了更加繁华的东部和南部地区,还有就是魏国确实要比秦国富庶很多,要不然魏国为何总能屡败屡战,而不见国内有任何饥荒或气得事情发生呢?

    秦王抬头看着范睢问道:“寡人细想,确实如同相国所说的那般,可这些魏国国相如此贤能,寡人为何有他们都是平庸之人的想法呢?”

    范睢笑道:“这是大王心里先入为主导致的,拿他们和微臣及商君、张仪做对比,论起变法他们不能使魏国强大起来,论合纵、连横他们不如张仪和微臣,但论起治理国家,使百姓富庶、安居乐业,微臣三人却不如他们。”

    “相国过谦了!”

    范睢摇了摇头道:“这是微臣的真实想法,并不是谦虚之辞。魏国的人才实在是太多了,多到像微臣这样的人根本就没有用武之地的地步。

    这并不是微臣的讥讽之辞,而是确实如此。

    论起合纵连横,地处中原的魏国是各国争相拉拢的对象,且魏国并不缺乏纵横家,但因各国的争相拉拢,纵横家表现的机会就很少了,像微臣这样的人在魏国也就不是很突出了。”

    秦王又问道:“大秦可有能改变现在的制度,使得百姓安居乐业的机会吗?”

    范睢摇头道:“不能!自商君变法把整个大秦变成战争机器之后,一切都已停不下来了。

    商君之法深入人心,无人敢于违背,军功爵制更使得人人愿意为大王效死。一旦大王做出改变,那么很快秦国就会从列国第一强国变成末流。

    老秦人生活向来贫瘠,为了能出人头地过上更好的生活才人人愿意效死。一旦没有了这出头的机会,老秦人的精气神就会被抽空,因为他们不愿再和父母妻儿过以往那种贫寒的苦日子了。

    须知人心都是自私的啊!大王。”

    其实说起来商鞅变法就是把秦国制度变成战时体制,使得百年来秦国百姓一直都在为战争服务。但战争过后呢?秦国没人考虑过这事。

    等到了始皇帝一统天下之后,这种战时制度却没有调整过来,始皇帝仍旧不恤民力的大兴土木,习惯了这一制度的老秦人对这种制度早已习以为常,所以没有不满的地方。

    但关东六国百姓就不同了。他们历来的日子虽然清苦,时常参加战争,但一年的收入还是能够填饱肚子的。

    但在秦国统一天下之后,根本不顾百姓死活的大兴劳役,致使大片良田荒芜,关东百姓又怎么能甘心让其肆意盘剥。

    始皇帝在时还好,因为其威名使得百姓不敢反抗,始皇帝一死,关东便成了遍地狼烟。

    再加上本就对秦国不满的士人、六国贵族,结果便可想而知了。

    所以说秦国兴盛是因为商鞅变法,但灭亡同样也是因为商鞅变法,因为这种律法根本就不是一部正常的律法,太过于片面。

    同秦国律法相比,关东六国的律法就要好了很多,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却是能使百姓安居富庶的律法,是以人为本的律法。

    后人多有鼓吹商鞅变法多好多好,但既然秦国的律法这么好,远远比关东六国的律法要优秀许多,但为何还是有大批的人要反抗?

    可能会有人说这是六国贵族在背后阴谋策划,但陈胜、吴广的起义是六国贵族策划的吗?刘邦起义是贵族策划的吗?

    虽然秦末的起义军主力是六国贵族为首,但当时无权无势的他们又凭什么能号召百姓呢?

    凭身份?确实,身份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怕是六国百姓对比当时与故国还存在时的生活对比之后做出的主动选择吧。

    还有士子方面,既然秦国已经一统天下,那为何六国的杰出士子却还不愿意为秦国效力呢?是他们忠心与故国吗?

    如果是的话,张良也就不会抛弃韩王而选择刘邦,范增也就不会抛弃楚王而选择项羽了。

    我们都说天下大势如同浩浩江水,同样的百姓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关东六国又先后败亡,一代霸王项羽也自刎于乌江,一个小小亭长出身的刘邦成为了最大赢家,开创了盛世大汉的千古基业。

    范睢的话可以说他很明白秦国现在及将来将要面临的局面,但却没有做出改变。是他不想改变吗?怕不是。

    军功爵制带出了大批既得利益者,他们不会眼睁睁的看着范睢去改变现行的制度。如果强行这么做的话,可能当时他们不会说什么,毕竟范睢身后是秦王在支持。

    但秦王已经老迈不堪,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死亡,一旦秦王驾崩之日,也就是范睢身死之时,一如在楚国变法的吴起。

    吴起是武将出身,临时之前不忘反抱住老楚王的尸体,使得新楚王掌握大权之后把作乱之人全部灭门。

    可范睢不是吴起,他是一个士人,虽说这个时代的士人大多都会一些武力,但以范睢这个年纪且还是残疾之躯的人只怕还没跑到秦王之处就已身首异处了吧。

    范睢是个聪明人,当然不会做如此选择,所以只能推却说制度不能改变。

第37章 秦国见闻() 
庞癝离开邯郸城之后一路上经上党,过河内,去河东,终于在半个月后到达了函谷关外。

    为防止夹带东西。函谷关城门守兵对来往商旅的盘查极严。

    在魏无忌安排的门客驾驶下,庞癝的马车慢慢悠悠的来到了关前。

    函谷关高大雄伟,即便是大梁和邯郸城城墙也没其高大,难怪秦国能以此阻挡关东六国合纵之兵。

    这个时代的攻城器械还是很落后的,一般进攻一座城池非三五个月不能拿下更别说像函谷关这样的雄关了。

    前世的庞癝虽然是一个理科生,但却不会造水泥、火药等物,更别说攻城器械之类的了。

    至于前世大学所学习的知识,早已还给了授课老师。

    之所以庞癝对这段历史熟悉,并不是因为庞癝专门研究过这段历史,而是这段历史太过精彩,即便是孤陋寡闻的庞癝也知道不少。

    长平之战、邯郸之战、战国四公子、侯嬴、朱亥、范睢、白起、吕不韦、窃符救赵、奇货可居等等一系列耳熟能详的典故、人物、成语使得庞癝对这段历史时期发生的大事耳熟能详。

    再说当庞癝的车驾来到函谷关城门前时,根本就不用庞癝现身,自然有门客前去和守门士兵沟通。

    守门士兵一听说是魏国亚卿前来出使秦国,自是不敢怠慢,恭恭敬敬的引庞癝进入城中的驿馆。

    如果是以往,别说庞癝是亚卿了,就是魏国国相出使秦国守门士兵也会一脸倨傲的让其在一旁等候。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邯郸一战打掉了秦兵所有的傲气,对待庞癝自然是小心恭敬,生怕有什么懈怠的地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