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绝境中的第三帝国 >

第308章

绝境中的第三帝国-第308章

小说: 绝境中的第三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本来就是历史上德国最早关注的超前科技,在1938年德国空军曾试验过橡筋动力的弹射座椅,但未达到实用要求。后来又研制了以压缩空气为动力的弹射座椅,但性都不够理想。

    直到安德森首次在莱因哈特的开导下,开创性的提出以火药为动力的弹射座椅,将改装后的高射炮药装置在飞机座椅上,利用弹药爆炸的力量将飞行员和座椅一起弹射出机舱。

    这是当代最先进的科技,别说直升机,就算是用在战斗机,轰炸机上,都是绝对的上等选择。

    “太作弊了!你们居然把这种连战斗机都异常需要的尖端技术放在直升机上!我们怎么可能比得过?!”

    这是克虏伯集团那些科学家与技术顾问们,共通的控诉。

第五百九十七章 答应我() 
    定标实验会,在安德森拿出弹射座椅技术后,其实就已经结束了。

    当几位空军将领蜂拥冲到年纪轻轻的安德森身旁时,一旁的克虏伯就知道,这一次他与他的集团,又落后了!

    不只是那些将军们,就连好些属于克虏伯集团的技术顾问与科学家,此刻的表情也是振奋不已。越是专家,就越能明白这其中蕴含的重大意义。

    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不同,随着飞机速度增大,飞行员爬出座舱跳伞也是日益困难。如今,战斗机的时速已提高到600公里甚至更高,飞行员跳伞便伴随着被强风吹倒或被刮撞到飞机尾翼上的巨大危险。

    弹射座椅系统,已经成为这个时代中,这场战争中,各国战机设计师最大的追求。

    要让座椅弹射出去,或许并不是什么难事。

    可是,要做到避免弹射时身体及腿部与座舱内设备的碰撞,抛舱盖装置工作,释放座舱锁时,能依靠空气将座舱盖带走,同时拉开之相连的牵引伞保险,而且安装在座椅后部的导向装置工作还得可控,要在座椅上升过程中,让抗荷服、氧气面罩及耳机等飞行员穿着或佩戴的装置会自动与座舱分离,要牵引伞随即张开并同时牵引出主降落伞,一切的一切,加在一起便显得难如登天。

    可控性,一直都是最大的难关。

    而且,如果说战斗机上的弹射系统,还可以直接向上弹射,那直升机的弹射系统,则更加困难重重。

    毕竟,挡在驾驶员上方的,可是两层高速旋转双旋翼。要是直接向上弹射,直升机翼就会成为驾驶员最大的威胁。

    但安德森的设计则更为大胆,他没有直接让弹射变得“可控”,而是把爆炸变得“可控”——通过安装在双旋翼上的爆炸螺栓首先爆炸,将全部6片旋翼同时炸离,借助爆炸推力推开。然后,飞行员才会紧接着在极短时间内被弹射出驾驶位置。

    正真的行家都明白,最困难的不是控制一切,而是想到控制一切的手段。

    最开始的首创与事后学习,难度等级完全不在一个平台上。

    就像那些著名的数学家们,耗费心力才总结发明出勾股运算定理,可后世一位知道原理的12岁学生,便能轻松运用勾股定理运算。

    看上去,学生知道原理后,也能做到和数学家一样的运输。可现实中,却没有人会把学生当做致敬的对象。

    现在的安德森,就属于会被人致敬的前者。

    “等等!安德森。。。。。。他不会就是那位著名的安德森·海德里希吧!”

    人群中,一位反应过来的科学家大惊失色道。

    “安德森·海德里希!”

    “是这人吗?不会只是同名吧?”

    “听闻那位科学家不是之前还在攻关坦克改装项目吗?怎么可能同时还能带着另外一个团队攻关直升机研发?”

    安德森·海德里希。这个名字一被提起,立即引发了现场的一篇轰动。

    在德国,只要不是一位只懂得闭关研究不问世事的科学家,就都一定会听说过安德森·海德里希这个名字。

    改造出各项数据与初代豹式坦克接近于持平的3、4号潜水坦克,被直接提名参与主持代号“虎式”的新式战车秘密研发工程,如果说这些名头还不够震撼,那么,在加上他仅仅25岁,年轻的不像样的年纪,一切,就变成了一个传奇!

    一个25岁的年轻科学家,居然能做到以上这么多!

    虽然,这其中与莱因哈特给出的方向和提点也有很大关系,但是除开此外,安德森也确实拥有不可思议的天赋。

    “我似乎听见大家在议论我的名字。”安德森笑了笑,轻轻的说道。

    他的语气很轻,但是对于在场的其他科学家来说,却无异于一声惊雷。

    “上帝,我早该想到的。能够拿出这么多新奇手段解决问题的,除了那位安德森,又怎么可能是别人!”一位克虏伯集团的技术顾问,抓着自己的头发大喊道。

    因为莱因哈特常常通过与安德森的联系,带出后世总结出的一些先进实用技术,而这些技术在当时又属于别出心思的偏门方案。所以,安德森也被冠以了“手段与灵感最多科学家”的名号。

    “毫无疑问,今天安德森先生拿出的每一项技术,都是同时具有突破性与合理性的高级技术。”另一位上了年纪的克虏伯集团技术顾问,有些无奈的叹了口气后说道。

    此话一出,又是一片哗然。

    这位老者,不但是克虏伯众多技术顾问中的一员,他同样是本次实验会中,克虏伯集团中,被指定为最终评判人之一的裁判者!

    他都这么说了,那这场实验会的比较结果,就将真正的,毫无疑问的被再次确认下来。

    远处,已经一脸土色的克虏伯,有些不甘心的迎来了正在走过来的莱因哈特。

    “嗨,莱因哈特!”克虏伯向元首莱因哈特行礼道。

    “老朋友了,你我两人就不用老是敬礼了。”莱因哈特满脸笑容的对克虏伯道:“实验会结束了,我来抓紧和你讨论一下以后的事。”

    莱因哈特没有提结果,克虏伯也没有去问结果。

    刚才的一切,大家都看见了。

    这种情况下,克虏伯知道两项产品的差距有多大,这种差距,是自己这边的技术人员无论怎么狡辩,都不可能抹去的鸿沟。

    这场实验会,克虏伯集团是彻彻底底的输了!

    “别哭着脸,我是来告诉你一个好消息的。”莱因哈特有些意味深长的看向克虏伯:“虽然武装直升机的研发上,克虏伯集团是不可能超越莱因集团了。不过,你们未来可以在大型运输直升机上做研发。我保证,你们一样可以等到巨大的订单。”

    “克虏伯集团需要付出什么呢?”克虏伯与这位越来越看不透的元首对视着,语气客气的请示道。

    他可不相信天上有掉馅饼的事发生。按照这位元首的性格,既然会给你点什么,就一定是因为你能回报他更多的东西。

    。。。。。。

    几分钟之后。

    “元首,这没有问题,可是你为什么要。。。。。。”听完莱因哈特要求的克虏伯,有些不解的疑惑道。

    “你不需要知道为什么,反正八十年以后的事,和你的关系也不大了。”莱因哈特摆了摆手,避开这个问题道:“如果克虏伯集团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你的家族集团,说不定就真的会一直繁荣下去。至少,我莱因哈特·海德里希,不会允许你们有麻烦。”

第五百九十八章 更进一步() 
    相较于丘吉尔在英德战场上的窘境,远在欧洲大陆南端的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同样也好不到哪儿去。

    这位意大利领袖此前一直都躺在医院之中,直到他听闻苏联对德国发动突袭并取得突破的时候才从病床上爬起来。

    因为他觉得终于不是他一个人在打败仗了,虽说作为德国和莱因哈特的盟友,但现在墨索里尼并不想让莱因哈特继续打胜仗。

    因为这样的话会掩盖住意大利的光辉,作为德国的盟友,墨索里尼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每每当意大利军队遇到苦难的时候总是会有德国军队出现,而德国军队一出现战场的形势就会发生巨大的反转。

    在此之前,意大利军队老是打败仗,可德国军队却几乎战无不胜。两相对比,真的很扎心。

    墨索里尼受够了,就是因为这样它才会积劳成疾,最后被气进医院。

    如今莱因哈特在对苏联的战役中吃了败仗,墨索里尼的心病没了,病也就自然的好了。

    出院之后,墨索里尼立即从罗西手里接回了自己的权力,在政府之中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先后惩罚了一批又一批作战不利的意大利将领,同样的,他还惩罚了很大一批在政府中不作为的官员。

    而就是在这个时期,墨索里尼却史无前例的,在意大利一败再败自己接连惩罚将军和政府官员的时候,嘉奖了一位粮食部长。

    嘉奖原因,据说是因为这位粮食部长在如此的关键时刻,提出了一项墨索里尼自认为非常有利于意大利目前状况的建议。

    事实上,自意大利参战以来,墨索里尼的日子也是越来越不好过。

    虽然他表面上强作镇静、似乎像是对意大利的前途充满着信心,但其实,他暗中他却承认了意大利目前的窘境,而且他还表示意大利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三大严重损失。

    第一是意大利的国家军事威信遭到严重打击,第二是德军进驻意大利殖民地(利比亚)对意大利对当地的统治力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第三就是意大利在世界各地各个战场上的失利已经对士兵们的信心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然而就是这样墨索里尼依然把自己视为能“洞察一切的超人”。

    他把入侵非洲和希腊的决策看成是自己“政治上的杰作”,而把导致失败的原因全都归结为部下的不争气而和自己没有一丁点的关系。

    “意大利人不成熟、不坚韧,经不住如此严峻的考验。”这是墨索里尼评价自己军队的原话。

    但尽管墨索里尼想方设法,甚至不惜用暴力来贬低意大利军队从而间接的维护自己的“高大形象”,然而无情的现实是在他的门徒的心目中,他的“领袖”的形象已经开始动摇。

    并且在一般的意大利普通民众心中,反抗的怒火也越烧越旺。

    这是因为,意大利连年的侵略扩张把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经济一下子拖垮了,接着而来的,国民生活得不到保障,温饱问题得不到解决,一切问题随之而来。

    而自1930年以来,意大利的经济预算就从来没有平衡过。到1940年,赤字已经达到60亿里拉,而常规预算以外的200亿里拉开支还没有算在其中。

    为了弥补亏空,意大利政府就丝毫没有考虑的滥发货币、公债,滥征税收。

    由于战争与盟国的封锁,意大利所需要的全部橡胶、70%的谷物40%的木材来源被切断了,这样意大利国内工厂就没有原料进行生产,这也导致意大利民用工业陷入了瘫痪。

    随之而来的就是一个接着一个的蝴蝶效应产生的后果。民用工业瘫痪,工厂停工,工人失业,家庭收入得不到保障,民众饿肚子,国内反抗情绪激增,局势动乱不堪。

    更为严重的是粮食短缺,意大利土地资源贫乏,战争开始之后由于青壮年都前往前线参军,国内的耕地基本废除,而粮食大部分都靠进口。

    就是这仅有的一些进口的粮食现在大部分也都被运往了前线的意大利军队之中,而普通民众吃饭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就在这时,意大利粮食部部长日日奇向墨索里尼提出了一个绝无仅有的“精妙”建议——粮食配给制。

    制度中规定每位意大利人每天的口粮为面包200克,千重活的可多拿到300克或400克,通过分配制度能够有效的节约粮食配合前线的部队作战。

    虽然此制度一出就引起了意大利民众的强烈反抗,但墨索里尼依旧坚持使用此制度,丝毫不在乎民众们的怨言。

    同时,他为了压制住民众的反抗,还当众发表了一篇演讲。演讲的大致内容就是叫意大利民众理解政府的所作所为,齐心协力支持意大利的扩张计划。

    但演讲的收效似乎并不太好,一些人甚至私底下已经骂墨索里尼是“不过民众死活的蠢货”。

    可是墨索里尼似乎并不把民众的话放在心上,相反,他还威胁的对民众们说道:“谁也别以为配给会在战后取消,我要把它保留多久就保留多久。

    只有这样,那些有钱的人才会同他们的雇员们吃的一样少。谁要是说200克少了,那我告诉你们,到春季前后,配给量甚至会更少。”

    此番言论一出,更是引发了不少民众私底下的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