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时空航班-第1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度的角度时停住,然后开始像小船一样前后摇摆。
大睁着两眼看着头顶上白茫茫的天花板,让内心世界也一下子变得空荡荡的。
好几分钟过去——也有可能是十几分钟过去——魏承恭忽然腰上用力,又坐了起来。
一向在贴吧论坛里潜水,偶尔冒个泡的他,要发帖了。
十五 为标题头痛6()
“这是……”魏承恭看着火堆旁堆得高高的草垛子纳闷,“野菜?不对吧,这草地里的野菜要是这么丰富,红军当年应该也不会有那么多的牺牲了。”
“这些不是用来吃的,是用来烧的。”总理给他做解释,“草地里的条件很差,主要在于没有柴火。这里不是林地,是草地……哦,确切地说,是沼泽地,薪柴储量严重不足。所以先行部队除了赶路和努力活下去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任务,那就是为后续部队准备一些薪柴。说起来,还得多谢你啊,让我们提前想到了这些。”
“哦,”魏承恭点点头。却又有了新的纳闷,“用太阳晒的话,应该摊开吧,这么拢作一堆,得什么时候才能弄干啊?”
“主要不是晒,而是烤。你看,烧火的时候堆在旁边,差不多就能烤得半干,等到火熄灭的时候,更是可以一下子堆上去。”轻轻摇摇头,“虽然用草来烧火,火烧不旺,烟也大,不过也没办法了。”
(在农村生活过的朋友估计都知道,湿柴也是可以烧的,只不过不能用来引火)
魏承恭点点头:“我觉得吧,上午的时候我该跟着一起去干这差事,可能对部队的作用还更大一些。”
总理摇摇头:“你不懂,这里面也有学问。有些草太湿了,烤不干的,比如那些水草;有的草有毒,不能烧不能碰;还有的能吃,烧了可惜。”
魏承恭:“……”
“说实话,其实我也不是很懂。”总理笑了笑,“这就跟我去钓鱼一样,是现炒现卖。这是我们找藏民老乡们打听出来的。”
————
即使是这一支特别部队,即使是守着上万斤粮食,他们的供应也不会很充足,喝了点稀饭就算是中午饭了——哦,该说是上午饭,红军现在一天只吃两餐。
“没啥味道啊……”魏承恭咂摸了一下滋味,说道。
就是稀饭,最普通的大米熬的稀饭。
几个同志都笑起来,一个小同志笑道:“傅顾问,能喝上稀饭就该知足了——您该不会还想要弄点儿咸菜下饭吧?”
“如果顾问你能弄到鱼,或许我们倒能弄点儿鱼片儿粥。”另一个战士也笑起来。
“……我问一下,这片草地上真得有鱼吗?”魏承恭忽然问道。
几个战士互相看了看,一个战士点头道:“有倒是有,昨天部队还钓上来不少呢,不过那些鱼都长不大,最大也就是一卡来长。”
“有就好。”魏承恭点头,“你们知不知道有一种抓鱼的办法,就是炸鱼。”
“炸?”
几个战士互相看了看。一个战士道,“顾问你是说……朝水里扔炸弹?没听说过,可是那能炸多少上来?就算能炸上来,我们又有多少炸药?”
总理心里一动。
“不止是炸弹,大个儿的鞭炮也行,这种小水荡子,一个鞭炮就可以全弄光了……我们用手榴弹试试,怎么样?”魏承恭给出建议。说着话又自怨自艾起来:“没有计划周全啊,这一次我该带鞭炮过来的,一个鞭炮就算只能换二两鱼,那也比运大米好得多。”
然后就理所当然受到几个战士的蔑视:“用手榴弹炸鱼,亏顾问你想得出。等遇到敌人的时候,我们拿什么去打仗?”
还有的战士则是对用鞭炮炸鱼表示不屑,“用鞭炮?那玩意儿装的又不是雷管,一扔水里不是就灭了吗?什么馊主意啊。”
“雷管啊……”一听说这些管制类的东西,魏承恭就蔫儿了。
“倒是个办法……”出乎意料,总理倒是点头赞许,“小胡,你的手榴弹给我一个。”
“周副主席……”小胡是没有想到,总理竟然会为了一口吃的动用宝贵的武器。不情不愿地递过去一颗手榴弹。
“关键时刻,一口吃的就有可能救一条命,你说,是现在用掉一颗手榴弹活下来,以后再想办法战斗好呢,还是现在就饿死好?”总理一边接弹,一边还不忘给战士做思想工作,“再说,又不是把武器全都用掉,我们总要保留一些的。”
“……”
吃过饭,总理拿着那颗手榴弹(这玩意儿在红军中配置得相当普遍,正史中,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时候,这东西几乎能做到全军人手一枚,即使是非战斗人员,也能分一两个做为万一遇敌时候自卫之用)找了个水荡子,把手榴弹做了一下处理——具体来说就是在木柄下方拴了一颗石头,这样即使到了水里,水一时半会儿也灌不到弹体里。
拉弦儿,扔了下去,水面上先是咕噜咕嘟冒起水泡,片刻后……轰隆……水花飞溅,伴随着飘上来的,是十来条小鱼儿,魏承恭估计,拢共不到半斤。对于这类小东西,魏承恭知道的一般做法是,裹了豆粉油炸了吃……
总理叹息,摇摇头。
“怎么,不行吗?”魏承恭小心地问道。
“倒也不是不行,不过代价太大了,一颗手榴弹才弄到这么点儿,我们用不起。”一边说着,总理一边拿长柄的网兜——这东西是拿竹竿、铁丝和衣服做出来的——把死鱼都捞了起来,“我先前在想,要是一颗手榴弹能换十来斤鱼,就算是划算了。”
“那……我们能不能把手榴弹里面的火药弄出来,做成鞭炮来用呢?”魏承恭又提议道。
红军造的手榴弹一颗里面有大约50克火药,弄成鞭炮,足可以做十来个大炮仗了。
“那我们两下午就忙活这事儿吧,正好我手工也很不错。”总理笑起来——可算是有事儿给这小子做了。话说,真不愧是未来过来的人,这见识就是广博。
————
要不怎么说办法是人想的呢?
三个人——魏承恭和总理,加上一个以前做鞭炮的战士,捣鼓了一下午,还真就把这东西给弄出来了。
拿纸张裹成筒子,一头用黄泥堵起来(黄泥要用那种被篝火烧过的,比较干的才行),灌上火药,牵上导火索(不一定用火药导火索,经过试验,尼龙要好烧得多——魏承恭带来的那批大米的包装袋用得上了,而且这些包装袋的封装线也有用,所以也被小心地拆开保留下来了),再用黄泥封堵起来,鞭炮就做好了。
这只是第一步,这样的鞭炮点燃了扔到水里是不会炸的,这时候就要……
总理拿出了他的搪瓷杯子,绑上石头,用大米袋的包装线拴住。鞭炮扔进去,迅速盖上盖儿,然后一起扔到水里……
“这样会有效吗?”战士有些疑惑。
言未已,就听到“轰隆”一声闷响,不过这一次,没有水花溅起来。
十七 29()
(关于“战争是人类文明的催化剂”一说……小论几百字吧。
首先复习一下我们中国的技术发展史。
火药:诞生于炼丹术(隋唐)
指南针:诞生于远海贸易(宋)
造纸术:于蔡伦时代基本成型(汉)
印刷术:雕版成熟于盛唐,活字成熟于北宋
还有造船,冶金,矿山开采,建筑……
那一项是在战争时期发展起来的?
中国古代的技术创造,更多的还是放在了民用方面,军事技术发展,更多的其实是在民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先有民用,再用于军事。而即使是这样的军事技术发展,也必须在中央王朝较为强盛稳定的时候;一旦开始大规模动乱,各路军阀,各种势力反而无法发展军事技术——嗯,还伴随着大量民用技术的流失。
从秦以降,中国因为富有,对于掠夺周围并无兴趣,统治者更多的精力是放在社会内部的协调稳定上,所以技术的发展大多数不是为了战争服务,而是为了内部的发展协调,是为了“衣食住行更好一点”,这注定了我们的技术发展是民用先于军用——无法想象在一个乱世中,民用技术会先于军事技术发展起来。
反观西方,在希腊时代还好,进入罗马时代后,一直到近现代为止,称之为征服掠夺式文明并无不妥。既然整个文明的基调定位于世界范围内的征服,那么技术的发展就必然为军事服务,于是“战争是文明发展的催化剂”一说就顺理成章了。
所以,如果在一个较为和平稳定的环境中——比如现在,我们的技术发展,必然要快于西方那些战争贩子。
嘛,并没有系统地研究,所以有些词不达意。不过基本的意思应该我想已经表达得较为清楚了,有专门研究社会发展史的朋友,不妨拿这个做命题展开一番研究,我想大致是不会错的。
另:台风橙色警报了。)
————
很明显,给出这种“第二选择”,让自己在基层战士们的心目中,不会显得那么咄咄逼人——更容易取得战士们的好感。
还好自己无意中从小傅同志身上意识到了这一点,可以提前准备——想到这一点,张国焘不由得有些暗暗庆幸。
“小傅同志,想必你对中央现在的军事路线分歧也有一些了解吧,”既然确定了自己下一步的策略,那么就从这个小傅身上开始施行吧,于是张国焘开始了新一轮的游说,“暂时来说,还不知道中央下一步的战略方向是南下还是北上……又或者是两路分兵,”
把“两路分兵”着重了一下,之后,张国焘又道:“如果是南下,或者两路分兵,小傅同志你主持的交通线,应该还能发挥作用吧。毕竟听你的口音,应该是川南那一块的人——在那一片儿人头应该比较熟。”
意思是你张国焘要闹独立,要南下;让我对你跟中央一视同仁么——转眼魏承恭就明白了:“没问题。前两个月中央带领红军在川南活动的时候,这条补给线很顺利地发挥了作用,如果红军真的要南下开辟根据地,只需要把之前的补给线重新拾起来就可以。”
对于小傅同志的大包大揽,张国焘很感满意,这样自己在川中站稳脚跟以后,就有了较为可靠的医疗补给线了。正如小傅所说,无非是把之前发挥了作用的补给线重新建立起来,所以这个工作应该不难。
更满意的地方在于……策略这么快就见成效了。这个小傅同志一直旗帜鲜明地站在中央一边,现在么,已经被争取过来一半了……
如果能继续努力一把,说不定……嘿嘿……
魏承恭的话倒不是应付。虽然可能性很小,不过如果张国焘真的做到了率领四方面军南下的话,那么在情在理,自己都不能不管——尽管自己能做的,其实很有限。
张国焘有错不假,但是红军就是红军,想想历史上经过百丈关之败后不得不放弃的那些重伤员,想想《草地》中那个三过草地时候的小丫头……魏承恭知道,自己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坐视不理。
————
就在这个时候,陈大将从后方追了上来:“张副主席,总书记(张闻天)正找您呢。”
“找我?”张国焘愣了一下,“什么事?”
“说是研究一下有关四方面军党务建设,以及如何向马列国际报告近段时间的军事行动的问题——本来想要等这一次的战事终了之后再来处理,不过既然张副主席已经来了,那么就提前研究一下好了。”
很显然,这样的事情不是魏承恭,甚至不是陈大将能够参与的。所以张国焘只能转过身,身子一振(魏承恭心说这难道就是所谓“虎躯一震”?),然后拍了拍魏承恭肩头:“有时间再聊吧。小傅同志,好好工作,好好表现,苏维埃会记得你所做的一切的。”
魏承恭:“……”
一番勉励之后,张国焘就带着警卫员离去了,留下一脸精彩的魏承恭和一脸玩味的陈大将。
“怎么样,在拉拢你,是吧?”目送张国焘彻底消失在道路一头,陈大将这才向魏承恭道,“能把谈了些什么,跟我说说么?”
“当然。”先是给了一个干脆的答复,接下来魏承恭挠挠头,不确定地回答道:“至于说拉拢……应该是吧,他一直在问我对于中国革命的看法,还有对马列国际的看法,之后问我如果马列国际和中央发生分歧,我会怎么做。最后要求我,如果红军南下——可能是全军,也可能是一部分——那么就把之前的交通线建立起来。”
简略交代完谈话内容,魏承恭忽然想起来一件事,“话说,他就不怕我把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