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丝路龙船 >

第62章

丝路龙船-第62章

小说: 丝路龙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信重,委以潜龙司重任,臣心中诚惶诚恐,只求尽心尽力为朝廷效力,早日使我大宋王师重复中原,臣也可亲手将那元贼伯颜的首级献祭于常州,以慰常州满城无辜百姓和臣的家人在天之灵。臣实无邀功幸进之心,望皇上明察。“

    听了方兴的恳切之辞,赵昰心中其实已经放下了那份芥蒂,只是出于面子还有些放不下身段,当下没好气的对方兴说道:“朕也不是说潜龙司归入枢密院有什么不对,只是右相事先也不和朕商议一番就这么直接将潜龙司划走,心里有些不舒服罢了。你也不用这么委屈了,朕并无他意。“

    见天子已经想明白了道理只是心情和颜面上还有些放不下,方兴却并没有就此做罢,反而为右相文天祥的行为向赵昰劝解进谏道:“皇上其实错怪右相了。臣虽位份低微,却也知道一些行事、用人之道。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两位相公统领百官,为皇上主持朝政,按朝廷规制行事,皇上绕过朝廷亲掌潜龙司之事确实于礼不合。”

    眼见自己都已经松口了,可方兴反而转过来劝诫起自己来了,赵昰不禁哼了一声反问道:“这潜龙司还是朕一力促成的,朕又哪里做的于礼不合了?”

    赵昰语气不善,可方兴却仍是毫不避讳的直言说道:“皇上设立潜龙确是高瞻远瞩,只是潜龙司设立之后,以其功用来看,潜龙司深入敌境、刺探军情确实应归入枢密院辖下才最为便利。而且潜龙司归入枢密院之后,也仍然是由朝廷掌握,为皇上效命啊!皇上万乘之尊,若是事事都欲亲历亲为,那朝廷诸多官员岂不是成了摆设吗?再则,右相大人总领朝政,若是为了潜龙司之事向皇上出言相求,又会让满朝文武如何看待他呢?只怕一个毫无风骨,软弱媚上的恶名是逃不过的。日后右相还如何驾驭百官,统领军民百姓?”

    听完了方兴的耿直进谏,赵昰这才发现自己一直以来都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问题,却全然没有顾忌过朝廷百官和两位宰辅大臣的颜面和想法。

    原来这件事根本不是右相和枢相在强势剥夺自己手中的权力,而是自己先做出了越过宰辅重臣,随意插手朝政的错事在先啊。

    说到底,还是眼界太低,经历的事情太少。先前总以为自己脑海中拥有着远超这个时代的见识和思想,却全然没想过,思想、见识和治世用人之道根本不是一回事啊!用一个前世导游的眼界和行事方法去领导一个国家,这是何等荒诞的事情啊。

    恍然大悟之下,上前扶起方兴之后,赵昰脸色通红颇有些无地自容的感觉。

    (本章完)

第95章 绕过藩篱天地宽() 
第二天清晨,在赵昰亲自引领下,到琼山一处清幽的小山谷里祭拜过太傅张世杰之后,方兴带着远超出预期的收获,从文昌港返回广南东路香山县沿海的潜龙岛。

    三万两黄金,折银十几万两之巨;三艘万石大型海船和三艘飞蜈快船,等于是为潜龙司插上了飞越重洋的翅膀;再加上朝廷组织的书吏、管事、百名工匠和各种粮食辎重,潜龙岛马上就会成为大宋如今在广南东路最重要也最有力量的一处根基之地。

    更让方兴喜出望外的是,右相居然将他泉州兵败之后幸存下来的亲信,挑选了五十人从新军中重新调拨到他的麾下。有了这批可靠又得力的亲信属下,潜龙司在广南东路的行动能力马上就会有一种质的飞跃。

    方兴去广南东路大展拳脚了,赵昰却只能带着一丝失落的心情回到琼台行宫,开始认真反思自己近期的所作所为,和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经过方兴的直言相谏,赵昰也想明白了,自己的精力和注意力确实应该放在朝廷内的各项国策、规制和各级官员特别是那些朝廷重臣的身上。

    身为天子,披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外衣,只要大宋朝廷的国策不出错,各级官员的忠诚没问题,皇权稳固朝廷施政顺畅,大宋的国力自然会在休养生息中慢慢恢复。

    朝廷的国策怎么制订,官吏的提拔任用,吏治的考核,朝堂势力的平衡,这些看起来虚无飘渺的东西,才是一个国家最核心的权力所在,也是天子必须要学习和掌握的能力,通俗的说也就是为君之道。

    知道问题所在容易,可是怎么去解决问题却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赵昰尚未亲政的情况下。

    现如今的大宋朝廷,皇室人丁单薄,天子未亲政,太后又是弱质女流不擅权术、不懂朝政,真正的军政大权全在中枢重臣手中。

    虽然朝廷大事名义上都需要由太后颁布懿旨方可实行,可是实际上朝廷六部官员的委任,军中将领的升迁调动,全都只能依赖几位辅政大臣的决断。

    也就是说,如今大宋皇室的存续其实是建立在右相文天祥、枢相陆秀夫的个人忠诚上的,大宋的皇权也都是由这两位宰相代为施行的。

    虽然因为特殊的原因,赵昰对文、陆两位相公的忠诚有绝对的信任,可是信任不代表就可以将皇权就此全部交付出去。

    两位宰相再忠心不二,可是他们身后的各级官吏们却难免会生出些什么不应该有的想法。远的不说,只是大宋立国之初太祖被迫“黄袍加身”的典故已经说明了很多问题。

    长此以往,即便是赵昰到了可以亲政的年龄,满朝官员皆出自两位宰相门下,只怕天子的权威也根本无法建立起来。除非他准备等亲政时用暴力流血的手段来重新建立起威望和新的朝堂秩序。幼年天子成年后诛杀权臣的旧例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实在是数不胜数。可是如果将这种手段用在文天祥和陆秀夫这样鞠躬尽瘁一心为国的忠贞之臣身上,赵昰实在是想想都觉的是一种罪过。

    静静坐在崇华殿内的书房里深思了良久,赵昰最后无奈的发现,即便在两位宰相的忠诚有绝对保证的前提下,这些事情的解决之道最后还是要靠自己。

    自己应该怎么做,从哪方面来入手呢?

    心情烦乱之下,从崇华殿内漫步走出来,不知不觉就走到了太后居住的琼华殿。入殿向母亲问安之后,八岁的卫王赵昺仍然玩心极重在花园内嬉戏,母子二人也难得清静的坐在一起闲聊了起来。

    看着长子眉头紧锁一幅烦恼的样子,太后关心的拉着赵昰在身边坐下,轻抚着儿子的额头问道:“怎么了,在娘面前都这么满脸愁容,朝廷又有什么麻烦事了吗?”

    因为自己的烦恼引来了母亲的担心,赵昰回过神来忙笑着掩饰道:“没什么事的。如今琼州上下在右相和枢相的治理下诸事顺遂,军民皆安,有茫茫大海阻隔,元贼也难以渡海来攻,母亲安心就是。儿臣只是想起自己如今对朝廷大事有心无力,这才有些烦恼,倒是惹得母亲担心了。”

    “哦?说起来如今朝廷能在琼州安顿倒也全亏了这几位忠心老臣的操持,只是太傅英年早逝倒是令人心中哀痛啊!娘一介女流,对这些国家大事、朝廷规制都不懂。可是娘知道一点,昰儿你可一定要与文相公和陆相公多亲近一些,毕竟咱们赵家如今可是全靠他们在支撑着啊。“

    说到这里,太后又忍不住轻抚了一下长子头顶的黑发,感慨的回忆起当年的往事:“说起来也都是天命如此啊。自当初你父皇仙逝,德佑皇帝登基之后,娘一心只想着让你和二郎能平平安安的长大,当一个闲散王爷,安稳的过日子就好。谁曾想,临安沦陷,你奶奶和全太后居然带着德佑皇帝出城降元。娘当初也是心中惊惶万分,心里想着的就只有带着你们兄弟逃出临安,找一个安稳的地方让你们兄弟不至于遭了蒙古人的毒手。谁曾想,在太傅和左相的一力坚持下,竟是在福州将你推上了皇位。娘其实真的并没有奢望过你能登基称帝,可是你身上毕竟流着赵家的血脉,身为皇子这大宋的国仇家恨你不来担又让谁去担呢?”

    “娘就别再伤怀那些过去的事了。如今朝廷在琼州也算安定,娘平日里就多召那些朝廷命妇们入宫作伴,一来宫里热闹些娘也不会那么闷,二来也能借此和朝廷大臣们多亲近一些。外面的事,儿臣自会多向右相和枢相学习,过几年等儿臣亲政了,娘就更不用担心什么了!”

    听了赵昰的安慰之辞,太后微笑着看着长子,眼里满是宠爱和自豪的说道:“嗯!娘知道,大郎你自幼就聪慧、沉稳,娘也常觉的你比寻常人家的孩子强的多呢。现在这宫里宫外到处都在传,说你是天上星宿下凡,将来肯定会是中兴大宋的千古明君呢。我的大郎现在就已经做出了许多了不起的事,将来必定能恢复祖宗基业名垂青史。“

    当母亲的,对自己的孩子总是看的太高太重,一说起自己的孩子总是带着一种甜蜜和自豪的情感,在母亲的夸奖下,赵昰的烦恼却不知不觉中被这暖暖的母爱悄悄融化了。

    不好意思的看着母亲说道:“娘,别听那些人乱扯。我是娘的儿子,可不是什么天上的星星。“

    心情大好之下,太后又想起了刚才赵昰的建议,笑着说道:“你不提娘都忘了这些事。记得当初在临安时,你奶奶替德估皇帝主持朝政时,也常常召那些朝廷重臣们的夫人家眷到宫内闲叙家常。说起来,自从在这琼台行宫住下后,娘还不曾召见过文相公和陆相公的夫人呢。嗯,这两天娘就传旨,让她们进宫内陪娘聊聊天,闲叙些家常。”

    从赵昰的安慰中意外的找到了一个即可以排遣枯燥无味的生活,同时还可以与朝臣们拉近关系的办法,太后心情高兴之下当场就唤来身边的宫女和太监们,开始盘算着第一个要请谁家的夫人入宫,宫内要准备些什么物品。

    看着母亲心情舒畅起来,赵昰这才起身返回崇华殿。心情平静下来之后,赵昰忽然想到,太后本就是代天子临朝称制,如果能取得母亲的支持,借太后的名义来影响朝政,这么一圈绕下来,看似简单,可是事情的本质却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只要母子齐心,就可以给赵昰提供一个绕过朝廷规制的途径。只要赵昰可以说服母亲支持自己,那么就可以用母亲的名义来实施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了。

    至于如何说服母亲支持自己,在这方面赵昰还是极有信心的。除了母亲的性情和对自己的宠爱之外,赵昰自幼时起的表现,再加上推动南迁之后力促泉州大捷,与右相一道南下番禺,将元军江南东西两路大军阻于城外确保了朝廷军民安全的退守琼州,这种种行径早已经证明了赵昰的智慧和胆气。

    更重要的是,在朝野流传的那些玄之又玄的神奇说法,让太后在心中满是自豪之余,对自己的长子充满了信心。

    这样一来,天子不满十六岁不可亲政的难题不就绕过去了吗?想通了这一点,赵昰顿时有种绕过藩篱天地宽的感觉。

    母亲过于温婉柔弱的性情和宽仁的行事风格已经注定无法为赵昰在朝堂之上提供什么支持和帮助了,而且还会助长朝臣们对于皇室暗弱的印象。

    不管是为了大宋皇室的存续,还是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雄心壮志,赵昰都必须从现在开始展现出一位天子应有的威严和魄力。

    想通了绕过亲政难题的办法,许多平日里困扰赵昰的问题却都有了推进解决的可能。远的不说,先前和右相文天祥一同南下时商议的兵制改革之事,现在岂不是最好的施行时机吗?

    如果能借着大宋的全部军将都集中在琼山县的时机,一举革除军中多年陋习,不仅可以让军队战力大涨,也同样会让皇家的威望得到极大提升。

    在这一刻,大宋的天子和丞相却是不知不觉中想到了一块。

    (本章完)

第96章 辞相() 
大宋六月的第二次朝会,在崇华殿内如常举行。

    依然如平日一般,只要没有什么重大的变故,太后带着赵昰如同一个看客一般,听取着殿下右相、枢相和六部尚书们的奏报。到最后所有的军政大事仍然是由右相和枢相将朝臣们的奏报汇总之后,先拿出一个意见,向太后请示一番,然后在太后点头之后再由两位相公正式向朝臣们宣布。

    按照一应礼仪结束了这次朝会之后,在殿前太监的退朝声中,文武百官依序退下,宽敞的崇华殿重新变的空荡起来。

    就在太后准备和赵昰一道返回后殿更换上朝时那一身衣时,却发现站在崇华殿最前列的右相文天祥仍然没有离去之意。

    等朝臣尽散之后,文天祥这才从袖中取出一道奏折,躬身行礼的同时向太后沉声说道:“禀太后、皇上,臣文天祥有本上奏!”

    站在太后和皇帝身旁的随朝太监、内廷总管程忠快步上前,恭敬的从右相手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