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丝路龙船 >

第115章

丝路龙船-第115章

小说: 丝路龙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顾虑和反对,一力坚持推动朝廷又开始了一次大规模的百姓迁徙。

    当初从福建路和广南东路追随朝廷一路南迁的百万百姓,在朝廷的规划下,又重新开始大规模的向土地肥沃的广西盆地迁移。

    除了那些已经适应了琼州的生活,掌握了操船捕鱼技能的沿海居民和朝廷工坊、船场、盐场等处所需的必要工匠劳力之外,六十万百姓扶老携幼、拖家带口,在朝廷组织的大规模船队运送下,分批抵达了广南西路诸郡。

    在那里,他们将会和那些从深山中走出来的山民们一道,在官府的分配下,重新拥有一块足以养家糊口的上等良田。

    虽然土地贫瘠亩产较低,而且易受海风摧残,可是在迁出了大量人口之后,每户百姓所能拥有的可耕种土地却增加了将近两倍,再辅以大海中取之不尽的鱼类资源,和琼州中央山脉里众多的瓜果野菜和山货野味,琼州的粮食应该勉强可以自给自足了。

    岭南诸郡气候与交趾极为接近,朝廷户部官员们自从发现了交趾国占城稻这一优良稻种一年两熟产量极高的秘密后,早已悄悄在湛江、雷州觅地试验过近半年的时间,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如今优质占城稻的粮种已经送到了各郡县的府库之中,只要再熬过四五个月左右的时间,朝廷就很可能会在岭南诸郡获得一次大丰收,完全解除粮荒的局面了。

    心思质朴的百姓们在朝廷官员们宣扬的美好前景下,憧憬着即将到来的安稳富足生活,欢天喜地的离开了已经定居年余的琼州前往广南西路诸郡。

    可从朝廷迫切迁移百姓的行动中,嗅觉灵敏的朝廷官员们却分明感受到了一种迫在眉睫的巨大压力和威胁。

    刚刚收复广南西路,新任命的诸郡官员对地方尚不能完全掌控,丞相和枢相在迁居百姓一事上,实在是做的太过于急切了些,唯一合理的解释只能是蒙古人的兵马可能很快就要到来了。

    六月二十七日,适逢三日一次的大朝会,东西二府的两位宰执终于在天子和朝廷群臣面前公开了实情。

    广南西路境内,正在兴安县古秦城遗址上重新督建严关,守御越城岭的龙骧右卫指挥使苏刘义发来急报:元廷荆湖行省平章苏赫巴托率一万蒙古骑兵和十万步卒屯兵永州,在越城岭山间峤道两侧的山林中,相互渗透侦察的两军斥候已经发生了数十起短暂而又激烈的遭遇战。

    广南东路辖下,御林卫指挥使石义坚驻守的都庞岭湟溪关对面,奉日军指挥使萧敬夫驻守的骑田岭阳山关前方,荆湖南路蓝山县和郴州都有大量元军进驻。

    而江南西路与广南东路接壤的大庾岭横浦关前,大元江南西路宣慰使李桓带着本部五千党项骑兵和十万步卒已经入驻江南西路大余县,兵逼横浦关前。

    唯一还没发现对面敌踪的只剩下坐镇梅州同时还要兼顾水网密布的潮州、汕头地区防御的神武军指挥使巩信了。可是只要想一想伯颜在福建路漳州城布下的重兵,只怕一旦交战,在无险可守的情况下,凭神武军三万兵力肯定会顾些失彼。

    无奈之中的文天祥也只好大胆的将湟溪关与阳山关的守卫重任全部交到了御林卫指挥使石义坚手中,命奉日军指挥使萧敬夫率全军进驻潮州与梅州的巩信互为犄角以备漳州之敌。

    龙骧左卫也已经在枢密院的急令下离开广南西路飞速赶往广南东路河源城,随时准备支援各方。这也是文天祥手中,唯一可以用作机动和后备的精锐战力了。

    收复岭南千里之地后,在治下人口、土地和物产都大幅增长的同时,大宋也不得不承受起沉重的防御压力,最精锐的天子六军全部被元军用优势兵力牢牢牵制在了最前线,整个岭南腹地已经只能依靠地方厢军来驻扎镇守了。

    想从地方厢军中重新征召新军,不仅时间上来不及,以如今临高县匠作坊的产量,补充六军的战损兵备都很吃力,根本满足不了组建新军所必需的盔甲军械。

    大宋朝廷已经陷入了一种只能据险死守,被动挨打的艰难局面。

    限于周边险峻的山势,广南西路情况还稍好一些,只要守住严关就可以将对面十数万元军拒之于外。

    可广南东路的湟溪关、阳山关、横浦关和梅州、潮州,任何一处失守,都会造成朝廷大军在广南东路的全线溃败。

    听完了西府枢相文天祥在朝堂之上详细的解释了当前的敌情之后,朝堂内群臣的脸色顿时和外面的天气一样,陷入了一片阴暗和压抑中。

    可是就在群臣心中压抑难安之际,文天祥却又抛出了一个更加惊人的消息,“据潜龙司多次派出密探深入闽地得知,蒙古人已经组建起了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此刻正陆续在泉州港汇集。潜龙司在付出数条人命之后,终于有密探侥幸潜入了泉州港。据报,如今泉州港内战船、商船已经不下三千艘,而且还陆续有船队从两浙赶来。也就是说,蒙古人至少已经在泉州组织了一支数量上比朝廷高出数倍的水师战船,和足以一次性运送二十万大军的庞大船队。而蒙古人这支船队的目标毫无疑问,就是琼州!”

    (本章完)

第184章 退无可退,惟战可生() 
    寂静,死一般的寂静!

    听完了文天祥最后所说的军情之后,整个琼台行宫崇华殿内所有的文武官员全都被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震慑的手足冰凉。足足过了一柱香的时间后,缓过神来的群臣这才爆发出一片哗然、惊慌的大呼和议论。

    想到如今整个广南东路腹地和琼州的空虚,最知兵事的兵部尚书杨云峰忍不住开口向天子做出了撤离琼州的谏言,“皇上,如今整个广南东路与琼州已无朝廷军马驻守,元贼一旦从海上来袭,广南东路与琼州千里海疆处处都是漏洞,仅靠不足十万的地方厢军根本无法阻止元军。臣恳请皇上与太后圣驾尽早撤离琼州,将天子行在暂设南宁为宜。”

    听到兵部尚书杨云峰的进谏,众多惊慌失措的官员们顿时找到了主心骨,纷纷开始进言附和杨云峰的建议。

    看着殿内群臣惊慌失措的举动,自始甚终都没有发表任何见解的大宋天子赵昰,缓缓从御座上起身,绕过金案走到御阶前,脸上即没有惊慌之色,也无不满之意,只是静静的站在那里直面着阶下群臣,和丞相陆秀夫、枢相文天祥一样沉稳冷静的看着殿内群臣的反应。

    越来越多的朝臣注意到天子起身的举动后,迫于天子龙威,整个大殿内很快安静了下来,直到这个时候,看着只有十三岁的皇帝从容不迫的雍容气度,众多年纪一大把的朝臣们这才感到一阵惭愧之意涌上心头。

    “朕昔日读书,曾记得我大宋前贤苏老泉(苏洵)有一文颇得世人赞誉,名为《六国论》。诸卿即为当世俊彦,想必对此论当不生疏。论中尝谓: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听着少年天子侃侃而谈,殿内群臣面上惭意更甚,文天祥这时却突然出列上前,微笑着奏道:“皇上聪慧睿智,熟诵前贤文章,更难得能够学以致用,实为我大宋之福。如今百官当廷失仪,却也都是一番忠君忧国之心,还望皇上匆怪。“

    有文天祥出面打岔,维护百官的颜面,赵昰当下也不再追究殿内官员喧哗失仪之事,微微一笑将话题转回了当前的时局上:“蒙古人数路围攻,严关、湟溪关、阳山关、横浦关前已有三十万大军进犯,再加上漳州二十万大军时刻威胁梅州、潮州,不算水路兵马,已有近五十万大军。而以潜龙司回报所知,元贼江南新附军近三十万,外加阿里海牙麾下数万蒙古骑兵如今云集泉州,想来当是攻打琼州的主力。以此而论,我大宋当面水陆之敌,已近百万之众。以朝廷如今不足二十万精锐,纵是加上十万厢军,兵力相差也极为悬殊。“

    说到这里,看着殿内群臣越发灰败的脸色,赵昰语音一转,面上带笑语气却极为清冷的对群臣反问道:“敌我兵力悬殊至此,想来纵是孙子重生、项王再世,亦不免会有避敌锋芒之意。是以,朕并无怪罪诸卿之意。只是朕有一事想询于诸卿,若退出广南东路,甚至于放弃琼州,朝廷苟且偷生于广南西路,可得安否?来日我大宋可还有复起之机?“

    听完了天子的问话,静下心思想了半晌之后,即便是最先提议圣驾迁至广西的兵部尚书杨云峰也无言以对。

    眼看着殿内一片令人压抑的寂静,东府丞相陆秀夫缓步上前回复了天子所询,“回皇上,若朝廷今日退出广南东路、放弃琼州,只怕今后必会被元军死死围困于广南西路群山之间。即便可得一时安稳,长久之后,断了与海外诸国的商贸,又失了广南东路民心与天下人望。元人兵力无损而气势更盛,此消彼涨之下只恐我大宋国运就要余日无多了。“

    天子发问,丞相做答,清楚而残酷的现实也彻底打消了部分朝臣最后的一丝幻想和侥幸之心,时至今日大宋朝廷已经没有退路可走了。

    就连首倡退守的兵部尚书杨云峰也满脸愧色的出列躬身请罪道:“臣方才之议实是鼠目寸光过于疏漏,幸得皇上英明,丞相高见,方未曾酿成祸事。臣实是愧不能当,还请皇上降罪责罚。“

    “杨尚书请起,我大宋自太祖立国之日起即有明训:言者无罪。况且老尚书亦是一片忧国之心,何罪之有?当此危局,还需老尚书不辞辛劳,主持兵部及地方厢军整军备战,只要朝廷上下同心协力,我大宋未尝不能击退元贼。”

    天子从容镇定的语气和神情迅速稳定了朝堂人心,而枢相文天祥也借机再次出列,沉稳的向天子禀报道:“皇上明见,定下了正面迎敌之策。退无可退,惟战可生;狭路相逢,勇者必胜。臣自当统领枢密、督率众将,为皇上退此顽敌。”

    西府枢相当廷向天子表明了率师出征誓退强敌的态度,自有众多主战的文臣和武将们慨然出列附合,连带着那些心存忧惧的朝臣们也被他们激昂的言行所感染,重新生出了斗志和信心。

    统一了朝堂思想之后,东府丞相陆秀夫也一反往日沉默寡言之态,出列向天子高声禀奏道:“臣东府丞相陆秀夫亦有一言奏上,易经乾卦有云:亢龙,有悔,盈不可久。蒙元以暴戾压服四方,强征天下民力、物力,虽可得一时之盛,却绝难久持。但得朝廷大军击退元贼此次攻势,不出半年,岭南稻熟民丰,朝廷新军编练齐整之后,即是我大宋兵出岭南收复中原之始。臣虽不通兵事,然操持军中后勤辎重必不敢有一时之怠,当令文相后顾无忧。且文相才高思敏,熟于军略,自当初退守琼州之日起,即已编练了数万精锐水师。如今飞鲨、腾蛟、玄武诸军操练经年,水战娴熟,有文相统帅出征,定可保我大宋平安。”

    陆秀夫这番话虽与军中征战之事牵联不大,可是却明明白白的指出了蒙古人最大的弱点和大宋即将到来的美好前景,同时借机彰显了统领军事的枢相文天祥过人的高瞻远瞩,彻底让群臣心中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想到枢相文天祥年余来,在与蒙古人的历次大战中取得的骄人战绩,同样无路可退的大宋群臣,终于全部焕发出了激昂的斗志,去面对即将到来的倾国之战。

    (本章完)

第185章 天下第一港() 
    泉州,七闽之都会也。海岸曲折漫长,水道深邃,拥有“三湾十二港”,足以吐纳无数中外商船同时出入,乃天赐之良港。番货运物,弄宝珍玩之所渊薮,殊方别域、富商巨贾之所窟宅,号为天下最!

    蒙古人将泉州纳入治下已历经年余,战乱停息之后,纵然蒙古人对于经济之学、商贾之道远不如宋人精熟,可是在泉州当世无双的便利条件和对海外商贾巨大的影响力之下,南洋诸国与波斯、埃及的海外巨商们,还是习惯性的带着一船船货物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了泉州港。

    从兴盛的海贸之中收取了远超想像的巨额收益之后,元廷自然也对泉州的海贸重视起来。应那些海外番商所求,重新组织江东、江南各地的丝绸、瓷器、茶叶和各种精美的铜铁制品运抵泉州,再次弟经由那些海商们运回海外无数个王国城邦之内。

    虽说与昔年全盛之时,通连天下七十余国,万船云集于港内的盛况还相差不少,可多少也恢复了几分天下第一大港的风采。

    这商贾一兴,连带着各处码头内外车、船、店、脚、牙和客栈、青楼也随之兴盛起来。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没别的门路和本事,那就靠着身上的力气来给家中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