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回唐 >

第206章

回唐-第206章

小说: 回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昨晚上,李适之没有回长安城的府上,而是住在了书院。

    光线照在身上,暖洋洋地,李适之吐出昨晚胸腹间的浊气,背手在书院里面散步行走。李适之一边活动着身体,一边观察整个书院。

    地面上还残留着雪化后的痕迹,有的还有少许的冰冻。书院里面再起读书的学子避过这些地方,步履匆匆往图书馆或者教学楼走去。

    李适之点点头,应天书院创建没有多长时间,但已经走上了正轨,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平民子弟出身的学生十分珍惜读书的机会,比之国子监等官学里面那些勋贵家的子弟用功好多倍。

    李适之对国子监是极为熟悉的,年轻的时候还曾在里面教过书。国子监虽然有着严格的学习管理制度,然而那些勋贵家的子弟大部分并不是在真正的在读书,有些人甚至根本看不到身影。国子监中的教习职位低下,即便是国子监禁酒在长安城中的勋贵面前也是一个小人物,那里敢真的去惩罚那些逃学或者捣乱的学生。

    应天书院的这些学生并不存在这种问题,他们待师以礼,勤奋好学,令李适之很是欣赏。李适之也曾忧虑过如果书院的学生都是那些勋贵子弟该怎么办,但是看到贵为广平王的李俶在书院规规矩矩读书的样子,才心中释然。连东宫太子的嫡长子都认真学习,又有哪个勋贵家的子弟身份能高贵过李俶的?

    李适之知道李俶在书院的这种表现很大一部分缘故是因为李清这位年轻的书院院长,这让李适之多少更加有些佩服李清的手段了。

    李适之在书院漫步,看着偶尔路过的学子会恭敬地给自己见礼,心中安逸喜悦,脸上现出微笑。但是想起昨天报纸上的消息,高兴散去,李适之摇头往办公区走去。

    办公区是书院教习们工作的地方。书院里面的教授并不多,助教却有不少。虽然是助教,很多都是成名的学子,大部分都是有功名在身的。这些人的任务是辅助书院的教授们完成对学生的教学,依照他们的才华和资历去教刚入书院的这些学生没有任何问题。

    李适之到达办公区,直接去了李清所在的房间。

    早晨的阳光透过窗子照进房间,李清已经在里面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待见到李适之脸色不豫的样子,李清起身问道:

    “李县公怎么过来我这里?”

    李清给李适之让了座,看李适之神情之中带着忧虑,心中倒是有些迷惑。

    李适之沉默了片刻,问李清道:

    “昨天的《京都时报》李侯看了没有?”

    李清心中一怔,知道李适之想要说什么了,脸上却没有表现出来,轻声说道:

    “看过了,难道有什么问题不成?”

    李适之忙道:

    “李侯可曾留意上面报道的关于杜大夫和柳绩翁婿之间的消息?”

    “看到了。”

    李清微微顿了一下。就在昨天李清看到报纸的时候比李适之还要吃惊,心中暗惊道,该来的终究还是要来,这次由柳绩引起的一连串的案件被李林甫抓住机会大肆排除异己,无数人冤屈而死。

    李清知道,李适之看到这则消息的时候,凭借多年为官的经验或者直觉也定然能够猜测出来一些事情发展的苗头,有可能会联想到自己的身上。此前李林甫的手段在李适之心中是有阴影的,见到涉及东宫的事情难免会多想一些。

    “不知道李县公想要……”

    李清看着李适之,有些迟疑地问道。

    “杜有邻是赞善大夫,为太子的属官。如果柳绩因为两人争执而心生报复之念,杜有邻怕是躲不过去。如果被相府知道,难免会拿这些事情做文章,届时我怕会牵扯到太子殿下。”

    李适之忧虑地说道,

    “虽然不知道柳绩会有什么行动,但是依照我对柳绩的认识,这次的事情说不定会闹大。”

    李清心中暗自佩服李适之的直觉,于是轻声问道:

    “李县公的意思是……?”

    只见李适之突然站起身来,向李清拱手施礼说道:

    “李某无能,不能帮上什么忙。如果有事发生,我想请李侯帮忙在圣上面前美言几句,不要让太子受人诬陷。”

    李经清起身让过李适之的礼节,摇头说道:

    “太子为国之储君,不是我在圣上前面说上几句话就能起作用的。”

    李适之站在那里,沉默不语,见李清有拒绝之意,心中微冷。过了片刻,才摇了摇头,迈步往房间外面走去。

    李清在后面叫住李适之,说道:

    “李县公,我们去湖边散散步?”

    李适之回头,望了李清两眼,愣了一下,也不说话,点头往外面走去。

    十一月的天气已经很冷,虽然阳光照在身上暖和些,但是屋外的空气里面还是有着冰冷的寒意。

    书院的湖边没有早起用功读书的学生,这些人早就钻进了图书馆或者教学楼里面温习功课去了。绕湖四周,除了李清和李适之,再没有第二个人。

    两人沉默围着湖岸走了半圈。李清见李适之依然是心事重重、忧虑无助的样子,暗中叹了一口气,心想,让李适之死心也罢,这次事情的确不是可以随随便便去干涉的。

    李清从袖子里面拿出一份奏折递给李适之。李适之见状,不解地问道:

    “这是……”

    “李县公看看就知道了。”

    李清说道。

    李适之接过奏折,打开来。一开始李适之的脸上是一副不解的神情,但是接着看下去的时候,脸色变得冷了下来,眉头紧锁。也不待看完,李适之翻到最后,想看看奏折的落款是谁。落款却是没有。

    李适之猛地合上奏折,急问李清道:

    “这是谁的奏折?”

    “柳绩的。”

    “什么?……”

    李适之一下子愣在了那里,虽然在刚才翻看奏折的时候,上面的内容已经隐隐让李适之猜测道奏折就是柳绩写的,但是在得到确切答案时候,李适之还是有些不太相信。

    “你是从哪里弄到的这份奏折?”

    李适之问道。

    “这个李县公就不要知道的。如果这份奏折的内容是真的,上疏到圣上那里的话,李县公觉得我说的话还有用吗?”

    “愚蠢!”

    李适之看着奏章,脸上怒意骤现,大声斥道。

    幸亏湖边没有人,不然见到李适之这个模样怕是会被吓一跳。

    “构陷这种罪名,虽然能够置杜有邻于死地,难道他柳绩能脱得了干系?难道翁婿之间的关系竟至如此不成?”

    李适之接着说道。

    李清边走边说:

    “想必李县公也明了,柳绩这一上疏,结果就不是他能够控制得了的。妄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是何等的罪名,事涉东宫,相府那里又如何会错过这次机会。这恐怕是太子殿下受封太子以来最大的危机,我又如何能够帮上忙。”

    李适之看着李清,想要说什么,最终张了张嘴,半天才说道:

    “难不成太子这次折戟于此?”

    李清摇了摇头,劝慰道:

    “东宫跟相府之间的争斗不是一天两天了,想必太子那里自有应对。李县公何必担忧过度。”

    李适之在湖边来回踱步,抬头问李清道:

    “如果李林甫真要借此出手,除去太子殿下之外,怕是有很多人受到牵连。”

    李适之一边问一边皱眉思索,

    “会有谁呢?会有谁呢?……对,跟柳绩交往密切的……著作郎王曾,还有……淄川太守裴敦复,还有李泰和,还有……”

    李适之越想越急,语气之中带有一丝恐惧之意。其实李适之这时候未必没有想到自己,他跟柳绩和杜有邻都是有交往的,依照李林甫的性子,李适之估计也难逃大难。

    “李相公不必担忧,书院是圣上亲封的书院,想必相府还管不到这里。至于其他人……我也不是能够尽皆管得了的。”

    李适之听到李清的话,见李清言下之意是有办法的,忙上前一步抓住李清的胳膊,急问道:

    “李侯有什么良策?”

第306章 几句闲话() 
“我已经派人邀请李泰和来书院教书,不过……”

    李清话说一半,停在那里。

    “不过什么……”

    李适之有些急切地问道。

    “非是我没有诚意,李泰和拒绝了我的提议。”

    李清有些为难地说道。

    李适之愣在那里,随后叹息一声,搓手惋惜。李适之自然不是为李清没有请到李邕为惋惜,而是惋惜李邕没有答应李清的邀请。李适之也知道,如果奏折的事情真的呈到圣上那里,李隆基定然会下令三司严查。

    现在的朝野是李林甫一手遮天,他如何会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怕是会大肆问狱,牵扯诸多政敌。

    为今之计,能够与李林甫相争的只有东宫一党。然而,这次事涉东宫,太子殿下自保犹自不暇,哪里还有余心去顾及其他人。

    除了东宫之外,朝堂上再也没有能够与李林甫相抗争的人物,即便是李清也不行。

    李清背后有长公主府的势力在,并且深受李隆基宠信,兼之身后还站着道门这个庞然大物,李林甫想要动李清的话自然有顾虑。然而这并不表示李清就能直接跟李林甫在朝堂上进行对抗了,不然李清也不会退出朝堂而创办书院。

    这些,李清知道,李适之自然也是知道的。

    李适之叹息一声,有些痛惜地说道:

    “泰和兄他……”

    李适之并没有说出什么来。一方是北海太守,一方是书院的教习,任谁都会选择做太守而不是来应天书院做一个小小的教习,李适之也不好怪罪李邕认不清形势。

    其实最开始李适之也不情愿来书院教书,不够是碍于李清或者说长公主的面子而勉强答应下来,这时候李适之倒是庆幸自己的选择了。

    今年以来,李林甫不断加大知道冤狱,而李适之作为太子一派的代表,又是有影响力的人,是李林甫一定要扳倒的对象。特别是如韦坚等人被排挤出京城的情况下,留在京城的李适之更被相府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如果不是七月份李适之自请辞去太子少保而入书院教书的话,下场也如韦坚等人相同了。

    更不要说这次,如果柳绩真的上奏圣上诬陷杜有邻的话,跟柳绩、杜有邻往来的人估计都要遭殃。

    李适之在湖岸边来回徘徊片刻,随后说道:

    “不行,我这就派人去北海,请李泰和答应李侯的邀请。”

    从现在来看,书院暂时是一个避身的场所,但也不是所有人的避难所。

    “我要把这件事情写信告诉韦子金、裴敦复等人,让他们做个防范。”

    李适之随后又道。

    奏折的事情还没有爆发,提前让这些人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也好有个应对的计策。

    “李县公最好还是不要妄动。”

    李清见李适之急切的样子,心中略感不安,连忙说道。如果李适之跟韦坚、裴敦复等人联系被李林甫知道的话,李适之也脱不了干系。

    李适之看着李清,皱眉说道:

    “李侯有什么方法没有?”

    “《京都时报》这段时间也销往大唐各处,如果韦、裴等人看到报纸,自然会有防范。如果李县公与几人来往的信件被相府知道,这结党的嫌疑就洗不清了。”

    李适之见李清如此说,正要反驳说自己哪里结党,李清没有给他机会,而是接着说道:

    “即便柳绩现在上奏折,短时间内也不会牵扯到韦、裴等人。只希望他们在得到《京都时报》上面的消息后,能够明白事情的严重性。”

    李适之想了想,说道:

    “那……我派人传口讯给他们。”

    李适之还是想着给韦坚、裴敦复等人一个提醒。毕竟韦坚和裴敦复远在临封、淄川,并不一定就能看到《京都时报》上面的消息。

    李清知道李适之性子如此,也不好太过勉强。自己提了醒,想必李适之也会小心,不至于落下什么把柄在李林甫手中。

    至于王曾等在京城中的人,看到报纸也许会想到自身,这就不是李清要担心的了。

    李适之又看了一眼手中的奏折,有些迟疑地说道:

    “这奏折……柳绩就真要上奏给圣上?”

    李清停顿了片刻,点了点头,说道:

    “《京城时报》把杜有邻和柳绩的事情一刊出,两人之间的关系就难以愈合。柳绩的性格如何,李县公应该有所耳闻,上奏折怕是迟早之事。即便柳绩现在还在犹豫,随着报纸上的消息在长安城传开,柳绩也不得不为了。”

    李适之想了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