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武侠电子书 > 道武天魔 >

第38章

道武天魔-第38章

小说: 道武天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有偏师骑兵断后遮蔽后路,护持后勤淄重一切都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自上而下,各司其职,甚至都不需要岳帅操心半点。

    要知道岳家军经过扩张,已经接近十万之众了。

    而且还有新投的旧宋降卒近四万余众,能够达到如此精锐的程度,可见岳帅不但久负善战之名,练兵的手段也是不容小觑,属于当世一流,甚至顶级的存在。

    若是寻常军伍,如厢兵之流,哪里会有如此令行禁止的秩序,倒头就睡,翻身就起,有饭就抢,一次扎营,拔营所造成的混乱,甚至能导致整支队伍内乱,崩溃。

    越是训练有素的精锐之师,越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井然有序地完成任务,避免不必要的混乱,同时也不给敌军可趁之机。

    光是一次拔营,苏长生便知晓:即便收拢了数量庞大的旧宋降卒,岳家军依然还是那支能征善战的骁勇之师。

    这种观感,在真正的行军路上体现得更加明显了。

    自古以来,统兵出征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光凭一身武力和血勇之气撑死了也就是什伍之才,连个校尉都难以胜任。

    为大将者,非但要知天时,识地理,更要有超群的管理之才,方能统帅大军。

    就以行军来说,岳家军倾巢而出,前后左右中五营并行,互成掎角之势,中间所留的缝隙只存在极其细微的波动。

    铺天盖地的骑兵更是散出去数十里,背鬼军,踏白军等骑兵的游骑遍布将大军前后左右各个方向遮蔽得水泄不通。

    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瞒不过中军主将的耳目,更为难得的是在行军转进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保持着严密的阵型,宛如一座行走的战争机器,严丝合缝,充斥着一种暴力的美感。

    这些看似寻常的细节,却是真正区分强军与弱旅的分界线之一,非但需要各级将领具有丰富的经验,更考验什伍基层武官的能力,行伍之间必须配合默契,不断在行进之中进行微调。

    由此可见,岳家军确实是一支冠绝天下的劲旅。

    许多军队也颇有善战者,久经沙场,排兵布阵也没有问题,然而就是在行军转进之中,无法做到滴水不漏,难以遮掩这些细微的漏洞。

    一旦遭遇敌军伏击或者轻骑突袭,这些细微的漏洞便会被不断扩大,继而被撕开防线,切割开来分而歼之。

    而金军也好,昔日的契丹也好,这些异族最擅长的便是骑兵奔袭,仗着来去如风的优势不断地袭扰宋军阵型,如草原上的狼群狩猎一般,最终撕开防线,将一场场正面对决演变成追击战,歼灭战。

    这也是宋朝面对异族骑兵总是输多胜少的原因,因为即便赢了也无从追击,不能攥取最大的战果。

    一旦败了,那便是山崩地裂,狼奔猪突,整支大军烟消云散。

    胜则小胜,败则溃败!

    在历史上,宋军数十万大军攻营拔寨,所向披靡,但是一战失利便大军崩溃,主将仅以身免的例子也不在少数。

    而岳帅正是看到这一点,方才苦心孤诣地组建了背鬼军,踏白军等数支骑兵,对麾下军士也是严苛训练,务求令行禁止。

    比如现在,虽然加入了数量庞大的旧宋降导致军阵出现了一些不协调的地方。

    但是岳家军强大的基层武官却是经验丰富,深谙此道,在行进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弥补着一个个的空缺。

    就好比一个武功高强的武学宗师,你明知道他招式之间存在破绽,但是却是一闪而逝,难以抓住破绽进行一击必杀的机会。

    若是有金军轻骑准备袭扰岳家军便会发现,那些偶尔显露出来,一闪而逝的空隙和破绽甚至不足以让战马奔驰,更不要说趁势冲击,撕破防线了。

    大部军阵之外,近万精骑在行阵之间游曳奔走,填补着大军行进所露出来的空隙。

    还有数千游骑四散而出,在前方和两翼来回扫荡,不断地往复奔走,可谓是滴水不漏,不给敌人丝毫的可趁之机。

    “雄军可恃,王命却是难违!岳帅的性情”

    随侍在岳帅身边贴身护卫的苏长生心中暗自斟酌:“不过破敌足矣,有些事或许也应该提上日程了!”

    一念及此,苏长生屈指轻弹,暗中对剑一做了个手势,无声无息地将命令传递出去。

    七日之后,倾巢而出的岳家军在岳帅的指挥下从容淡定,轻取随州州城。

    旋即又派出大军不断扫荡着境内残余金兵,一副不疾不徐,缓缓推进的态势。

    三日之后,牛皋部传来捷讯:三万大军攻破信阳军,大破金寇,掠城三日不封刀,几乎将信阳军境内金寇一网打尽,片甲不留。

    听闻此消息的岳帅眉头微皱,旋即命令修整了数日的岳家军再次发兵,剑指郢州,南北夹击足有十二万大军强攻襄阳六郡。

    为了争取时间,岳帅下令每攻一城都日夜轮转不休强攻城池,通过毫不停歇的轮番攻势强攻郢州各城,并且下令:城破者,不纳降,不封刀,凡南侵金寇者鸡犬不留!

第73章 顺天应命起义师() 
兵法有云:十则围之,倍则攻之。

    襄阳六郡乃是金国大军后路所在之地,更是其粮草后勤转运最为重要的一个核心节点。

    虽然因为牛皋部纵横江北,挥师北上导致其内部大乱,输送粮草后勤的功能陷入停滞状态。

    但是驻守在襄阳的金军非但没有驰援江北,反而是收缩防御,足有大军五万,摆出一副死守襄阳的姿态。

    在未扩张之前,岳家军虽然精锐善战,人数却是偏少,只有四万余众,襄阳金军自然不放在眼里。

    哪怕岳家军久负盛名,以寡击众,还是攻城之战,也不免有些吃力,甚至可能会折损甚重。

    然而此时岳家军已然扩张至十余万之众,依兵法所云:倍则攻之却是恰到好处。

    而五万金军却是需要驻守襄阳六郡数十座城池,兵力摊薄之下更是捉襟见肘,难以应对这狂猛的攻势了。

    岳帅看似攻势甚急,却也是稳扎稳打,颇有章法。

    每至一城,便催动大军团团围困,然后各部轮番攻城,通过最残酷血腥的攻城之战,不断地磨合着麾下兵将的配合度,以战代练。

    岳帅练兵之道,一举一动莫不蕴含深意,无论是行军转进还是安营扎寨,又或者是围城困敌,攻城之战,皆可操练军卒。

    七日之后,郢州城破!

    此时,由于吸纳了众多旧宋降卒而有些疏离,臃肿的岳家军通过以战代练,却是磨合得差不多了。

    虽说不如之前追随岳帅南征北战多年的军卒配合得那么完美无缺,却也堪称如唤使臂,令行禁止了。

    所以在这过程中虽然折损了数千兵卒,新岳家军的战力却是不降反升,攀升至一个巅峰状态。

    最重要的是:作为岳家军主力的背鬼军骑兵部队却没有进行大幅度的变动,依然保持着巅峰战力,依然还是岳帅麾下最为锋利的一柄战刀,所向披靡!

    而驻守襄阳的金军在接连丢失三郡之后,更是吓破了胆。

    残余三万余金兵连夜撤出邓,唐二州,全员集中在襄阳城内,大肆修筑城防,一副死守孤城的姿态。

    金军的异动传至军中,岳家军上下士气大振。

    岳帅更是断言:金兀术回师北还之日,已经近在眼前了!

    若非如此,襄阳金军也不可能自断后路,拜出死守孤城的姿态。

    金寇之所以如此行事,唯有一个解释:死守金国大军北撤后路,接应肆虐南国的金国大军。

    果不其然,十日之后,当岳家军从容不迫地尽取襄阳六郡中除襄阳城外五郡之时,南国腹地传来急迅:金国大军已然撤军北上,所行甚急。

    为了加快行军速度,金国统帅金兀术甚至强令麾下抛弃了劫掠来的财货人口,轻军北还。

    随着更多的消息从后方传来,整个局势霍然明朗。

    原来当牛皋部纵横江北,切断金国大军后勤转运的供给之时,金兀术已经起了撤军之念。

    只不过那时局势尚未败坏,金军撤军之事虽有苗头却并不急迫,反而是加紧了对南国各大州郡的掠夺和搜刮。

    然而就是这一时的犹豫不决和拖泥带水,首鼠两端的举动,给金国大军带来了灭顶之灾。

    大肆的劫掠固然解决了大军的后勤粮草问题,更是收获财货丁口无数,南侵金军可谓是个个赚得盆满钵满。

    但是由此引发的后果却是大出金兀术的所料。

    在金军暴戾恣睢的暴行之下,被逼到绝境的南国百姓纷纷奋起反抗,揭竿而起。

    十日之内,南国境内便兴起数百股义军,奋力反抗金寇的暴行,给金兀术造成了极大的麻烦。

    为了劫掠南国也为了减轻大军的后勤压力,金国十多万大军并非合兵一处,而是分兵七路大举攻击各个方向,攻城掠地。

    短短几天时间,南侵金军便陷入了焦头烂额的境地。

    凭借着蚁多吞象的态势,短短十日时间,南侵金军竟然折损不下五千人之众。

    纵观整场战争,即便是坐拥数十万大军的南宋小朝廷,也没有让金军折损这么多的兵将。

    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初现端倪,被逼到绝境的“绵羊”爆发出了惊人的能量,开始露出獠牙了。

    然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当岳帅开始帅师北伐之后,其实金国大军在南国境内已经无以为继,金兀术退兵之事已成定局。

    然而就在此时,一直跟金军眉来眼去,甚至竭力帮助金军筹集粮草,投靠金军不惜镇压义军的洞庭湖大寇杨么部发生了异变。

    “大圣天子”杨么突然暴病身亡,“太子”钟子仪继位首领。

    旋即,这位新任“大圣天子”下令改制,号称“应天军”,打出“顺天应命,共击金虏”的口号,尽起十万大军,大举兵出洞庭湖。

    凭借着南国四通八达的水路和强大的水军,“应天军”钟子仪部悍然突袭金军毗邻洞庭湖的一路大军。

    是日,触不及防的金军一部一万五千人被围困在荆江南岸。

    正所谓:南船北马,擅长骑兵马战的金军在这水网密布,沼泽遍地的地形下根本无从发挥。

    而一直以贼寇身份闻名于世的原洞庭湖寇,今应天军展现出了惊人的悍勇敢战之气和超绝的指挥水平。

    十万大军日夜围攻,悍不畏死,硬生生将金军一万五千大军围杀在这荆江南岸,滚滚长江之水为之赤红,伏尸十里。

    如此一来,天下大势瞬间逆转,风云变幻。

    本来喧嚣跋扈,不可一世的金国大军顿时陷入了困境。

    北有岳家军断其后路,在襄阳六郡大肆攻城拔寨,势不可挡。

    南有应天军仗着水路舟师之便,神出鬼没,不断袭扰金军各部。

    虽然没有再如之前那般全歼金军一路大军的辉煌战绩,却也给金军造成了极大的麻烦。

    在内,金军占领境内层出不穷的反金义军也是让金兀术焦头烂额,应接不暇。

    内忧外患之下,金兀术不得不放弃之前的战果,集结大军,征集粮草,准备回师北还。

    不过陷入困境的金国大军却也不失其暴戾恣睢的本色,非但没有夹起尾巴做人,反而更加肆无忌惮地大肆破坏,劫掠甚至屠杀。

    试图以杀止暴,震慑境内不安分的南国百姓,为其抽身而退争取最宝贵的缓冲时间。

    然而这种暴戾恣睢的姿态非但没有恫吓住已经无路可逃的南国百姓,反而更加激起了他们的怒火。

    原本恭顺的各地豪宗大户也纷纷起兵响应义军,反抗金寇的暴行,共击金寇。

    至此,明眼人都知道:金寇已经是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了。

    现在不奋起博取功绩,更待何时?

    一时间,喧嚣跋扈,不可一世的南侵金国大军俨然已经成为一块肥美的蛋糕,成为有心人眼中博取不世功业的一道终南捷径了。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

    而金兀术麾下金国大军,俨然便是那一只迷茫的小鹿,无数的有心人磨刀霍霍,都想在其中割取一块最为肥美的鹿脯!

    运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金兀术不可谓不是一世豪杰,然而苏长生的困龙闸虎之策赫然大势已成,金兀术也只能徒之奈何?

第74章 风起青萍虎归山() 
在岳家军攻下随州的同时,金兀术下令加紧征集物资,大军集结到一处,开始回师北上。

    然而整个南国已成泥沼之势,金国大军想要抽身而退却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

    各地义军纷纷暴起,或是偷袭其后营淄重,或者绕道前方破坏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