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肱股明臣 >

第63章

肱股明臣-第63章

小说: 肱股明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体仁身上。

    时间久了,崇祯帝也渐渐觉得温体仁不堪大用,尤其是在金兵入关的事情上,温体仁总是一言不发,作为首辅却拿不出半点对策,实在庸才的很。

    似乎是察觉到了崇祯帝与温体仁二者之间有些君臣离间的风气,本已死寂的东林党却突然跳出,连着数封参奏温体仁,而且还特别喜欢在金兵入关的问题上作文章,专挑他的七寸处打。

    温体仁感受到了危机的到来,他必须要做出反击了。

    这年,江南常熟有一个叫张汉儒的讼棍上疏讦告在籍乡绅原任礼部侍郎钱谦益和原任给事中瞿式耜,说他们“凭自己喜好把持人才进退之权,收受贿赂掌握江南生死之柄;侵吞国库之财,诽谤朝政”等等罪状,把他们描绘成了无恶不作的坏人。

    温体仁在内阁见到了这份文书,如获至宝,钱谦益可是他的老对头了,又是东林党中硕果仅存的元老,而东林党的余孽这个时候正巧对自己发动攻势,想方设法的逼他下台,接着这个条件,正好可以打击一下东林党人的嚣张气焰。

    因而温体仁立刻拟旨,要刑部将钱、瞿二人逮捕入狱,审核定罪。

    可是他万万没想到,正是这份旨意,会反噬了他,成了他催命亡魂符。

    本章完

第128章 温体仁倒台() 
温体仁为人,对钱财无感,但对权势却是有很大的欲望。

    这次他得了机会,要打压东林党的势力,也是心切的很,马上要全力开火了。

    明代乡绅一贯就喜在乡里横行霸道,在之江南并不少见。对于张汉儒状告钱谦益等人之事可能必非空穴来风。不过这其中的缘故却也并非表面那么简单。

    原来常熟有一个富户叫陈履谦,为了一件争夺产业的官司曾求助过钱谦益和瞿式耜两人,但他们却应看不起陈履谦的人品,没有帮他不说,反而是助他的对手赢了官司。

    因此,陈履谦便怀恨在心,想要报复,才找到了专门包揽讼事的棍徒张汉儒。张汉儒虽是一介草民,却很懂得朝中的政治内幕。他知道皇帝最信任的人便是当今的首辅温体仁,而温体仁又是东林党的死对头,如果把钱谦益和瞿式耜这两个东林党的主心骨告上朝廷,那他们铁定完蛋。

    果然,在讼状传到内阁后,温体仁立刻便注意到了,马上就运用政治手腕对钱谦益和瞿式耜两人进行打击,眼看他们马上就要被送到监狱中去了。

    但温体仁终还是有点低估了东林党的势力,虽然这几年东林党不受崇祯的待见,在朝堂之上已大幅缩了水,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其在江南还保存了极广的人脉。

    在抓捕令下去之后,江南一地的官员始终拖拖拉拉的,不肯抓捕钱谦益两人,故意拖延以寻求转机。

    张汉儒与陈履谦本来就是一些小人物,所求不过是泄愤图财,见到形式对自己有利,马上便变本加利,制造一些无中生有的舆论,说东林党早有政治预谋,方针便是“款曹和温”。

    所谓的“款曹和温”,便是说东林党打算一面用巨款贿赂东厂太监曹化淳,一面有企图与温体仁和好,企图左右上下打通关系,以为钱谦益等人开脱。

    在谣言广泛传播之际,舆论形式便一面倒地向着陈履谦与张汉儒他们那边倒,在小人得志之后难免有些猖狂,竟跑到钱谦益与瞿式耜家人那里索要钱财。

    钱谦益何时受过这等侮辱,便使出了浑身解数与他们斗到底。

    首先他们就找到了事情的另一个当事人东厂的大太监曹化淳,与他合谋反击。

    这个曹化淳可不是什么简单的人物,那可是宫中最有头有脸的人物之一,乃崇祯信王府邸时的旧人,从以前便很受崇祯的信任,在崇祯登基后凭着与皇帝的关系便一飞冲天,做了东厂的厂公,掌管大明最为有名的特务组织之一,本身就有权调查重大疑难杂案。

    他与钱谦益等东林党人事有着密切的往来,涉此案中之后深怕崇祯误会了其中的关系,以为他勾结外臣,行为不轨,于是在钱谦益来找他后想都没想就满口答应了,毕竟他也要为自己的前途考虑。

    他向皇帝直接奏明了此事,为自己辩解,同时要求皇帝让他亲率东厂厂番调查此事,以杜绝小人诬陷大臣,搅乱朝政的歪风。

    崇祯本来就心性多疑,听得曹化淳报告也觉其中有些蹊跷,便同意的曹化淳的请求。

    于是曹化淳便马上将张汉儒,陈履谦提到东厂来严刑拷打,两个软骨头怎受的了这等苦,马上就将事情的前后因果交代的清清楚楚。

    曹化淳拿着口供反馈给崇祯,崇祯帝见到并没有什么疑点,也就决定免除对钱谦益和瞿式耜的查处,并命将陈履谦和张汉儒交刑部议处。正巧刑部尚书郑三俊也是东林一党的人,于是再审别无异词,议定对陈、张二犯各杖责100,枷号3个月,两人先是被打的一佛出世二佛升天,接着又连日在街头游街示众,加上在刑部牢里毫不留情,三个月未到便就死了。

    这事过后,东林党可以说是毫发无损,但温体仁却是问题大了。

    东林党接着对他展开了猛烈的反击,追究他查事不明的责任,夹杂着以往的是是非非,他们的参奏总结总结就一句话:“温体仁志大才疏,实乃庸才一个,不堪首辅重用。”

    遇到这样的参奏,温体仁按惯例又要提出三次的辞呈,对此温体仁并不觉的慌乱,这事他已不是第一次了,也用不着大惊小怪,三次辞呈之后他便还是内阁首辅,没有什么要紧的。

    前两次的辞呈的确都让崇祯给驳了回来,但第三次的辞呈崇祯帝却批示“放他去”三个大字,温体仁全然没有准备,在家中吃饭时听到这个消息,惊得筷子都掉在了地上。

    这位在崇祯朝中一待就是好几年,这对用人反复无常的崇祯帝来说已实属不易,说明崇祯对他也不是全无感情的,只是崇祯要励精图治,就不能要他这个毫无干才,只会耍小聪明的臣子,可以说在开始时温体仁的命运就已经注定,现在该到他走的时候了。

    崇祯帝到底还是对温体仁有些难以割舍的情怀,在他临走时不仅送他黄金锦缎,还派专人护送他回浙江老家,这在以前可是前所未有的。

    在温体仁这个首辅走后,内阁的班子便又空缺了下来,找谁来补却也是崇祯头疼的问题。

    本来崇祯是有意陈渊的,在他来京的那会儿,他就有冲动把他选进自己的内阁班里去,那时满城都在传陈渊将要入阁,但崇祯在考虑再三后还是放弃了,因为陈渊实在太过于年轻了,不像个辅臣的样子,他准备将陈渊历练两年后再做打算。

    现在好几年过去了,陈渊的表现的确没让崇祯失望,虽然其中发生了一些不愉快,但任谁也能看的出来,陈渊是个能干事的朝臣,这点他的那些政敌们也没有否认过。

    现在崇祯到是有意放他进内阁了,但可惜的是陈渊即将就要去辽东督师了,也留在京中不得,所以崇祯只好另做了打算。

    在满朝文武挑来挑去之后,也只有他最新任明的杨嗣昌让他满意了。

    本章完

第129章 组建新内阁() 
杨嗣昌,字文弱,乃是当年三边总督杨鹤之子。

    在他父亲杨鹤任职时,对当时的农民起义军进行招安失败之后,崇祯皇帝大为恼火,直言要杨鹤的项上人头。

    还是在杨嗣昌的苦苦哀求之下,崇祯才略微动了一些仁心,将杨鹤改为了发边,从那时起崇祯便对杨嗣昌印象深刻。

    杨嗣昌在天启年间时曾与其父亲一起隐居山林,著书《地官集》,早在崇祯还未作皇帝之时就拜读过,深感其有大才之能。

    在崇祯登基之后,他与父亲先后都被启用,他父亲自不用说,一直工作在陕西镇压农民军的前线,而杨嗣昌自己则先后在辽东,宣大转任多职,任上多有政绩,所以在朝中大臣一个个都被崇祯自己拔掉之后,杨嗣昌就露入他的眼帘。

    但在崇祯九年,崇祯皇帝正想要重用杨嗣昌之时,他父亲病丧,正要回家服丧守孝了,按理讲是要三年后再得任官的,但崇祯帝可管不了那么多,既然之前他就夺过陈渊的情,这次也不必顾虑什么,直接就把杨嗣昌拉到京城便是。

    对此,杨嗣昌是满心拒绝的,他三次请辞,可崇祯都没有做理睬,于是他只好作罢,入京任职去了。

    崇祯将他调到了身边,一上来就把兵部尚书的位子给了他,可见崇祯对他的期望于倚重。

    现在内阁既然空了,那崇祯便想着把杨嗣昌补进来。

    可这一下可是让廷臣们深感不满起来,因为杨嗣昌是带丧之人,让他进到内阁,大家实在怕他把丧气坏运带给了这个国家。

    崇祯刚释放这个讯号,马上就有礼部的官员与东林党的几位理学大师出来反对,直言杨嗣昌身上丧气凝重,恐有伤国运。

    对这些神神怪怪的事,崇祯一向都是不信的,反问那些官员:“现在的国运难道还不算坏吗?国内暴动连连不止,女真人入关次次得手,你们真要有算天算地的本事,到不如算算如何把关外的女真人消灭干净。”

    崇祯这么说,大臣们丝毫不退让,诡辩说:“现在国运至此,都是因为陛下有先例在前,如果陛下还要执意如此,只会让国运坏上加坏。”

    “呵!”崇祯冷笑了一声,他倒是知道大臣们所讲的“先例”是哪个,只是那人今儿个不在朝堂之上。

    “好个‘有先例’现在倒是把陈爱卿扯上了,那陈爱卿之前呢?先帝那个时候呢,万历朝时的萨尔浒之败呢,又要怪到谁的头上去。”

    大臣们仍然死不松口:“先前是先前,但气运之说却是存在的。”

    “好了,不必再说,所谓气运,不过是些时有时无得东西罢了,你们不用拿此来沽名钓誉。”

    崇祯直接给这些个人下了定义,不想再听他们胡扯,直接便散了朝。

    之后崇祯依旧我行我素,在内阁之上作出了大的调整,内阁六臣全部都换了新人,分别为:刘宇亮,程国祥,杨嗣昌,方逢年,蔡国用,范复粹。

    这次组阁不同以往,崇祯帝有他自己的特殊动机。

    参照以往,由于长期以来内阁成员多是词臣出身,虽然善于文学造词,但对于朝廷的务实部门缺乏了解,很难真正起到顾问辅助的作用,他想要把中央各主要部门有实际工作经验又通达干练的大臣集中在内阁,形成一个通晓六部公务,有实效的的班子。

    经过这次改组之后,首辅刘于亮原任吏部待郎,有吏部工作经验,程国祥原任户部尚书,有户部工作经验,杨嗣昌原任兵部尚书,有兵部工作经验,方逢年原任礼部侍郎,有礼部工作经验,蔡国用原任工部右侍郎,有工部工作经验,范复粹原任大理寺少卿,有司法方面的经验,薛国观原任督察院左佥御史,有监察方面的工作经验。其中刘于亮和方逢年作过翰林,是词臣出身,其余都是出自外僚。

    朝臣们,特别是翰林院出身的朝臣们,对崇祯的这次又不按规矩办事感到十分的不满,但由于大家这么多年早已习惯,所以倒也没什么,顶多在下面发发牢骚而已。

    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带着丧身入阁的杨嗣昌,这又是个“夺情”的主,以前有个陈渊已经都大家受的了,现在又来了个杨嗣昌,也不知道是什么脾性。

    按照内阁的规矩,辅臣的排列顺序都是按照先来后到的原则,现在杨嗣昌虽然只是三辅,但只要他能够熬走前面的那两位,那他毫无疑问要坐上内阁的头把交椅。

    一个都六亲不认的“夺情”之人作上首辅,这大家能够接受吗?能接受大明的第二个张居正吗?

    纵使大家很不能接受,可又是无可奈何,因为这都是崇祯皇帝的选择,有这条粗大腿抱着,任谁也动不了杨嗣昌。

    一切都是因为皇帝的任性,与明朝的许多奇葩皇帝一样,崇祯的任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奇葩的,但令朝臣们万万没有想到,这还只是崇祯帝奇葩模式开启的第一波。

    在杨嗣昌被提到内阁之后,他原先的位子,兵部尚书的大位就空了出来,对此崇祯也早就物色好了人选,他准备让原宣大总督卢象升来做,可不幸的事,卢象升的父亲也去世了,他也要服丧。

    对此,崇祯不屑一顾,既然已夺了杨嗣昌的情,那随便也把卢象升的情也夺了吧。

    而另一方面,卢象升上来之后,他原来的宣大总督也被空了出来,于是崇祯又物色了陈新新甲来做。

    可有谁能够想到呢,此时的陈新甲的父亲也死了。

    嗯……

    不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