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武侠电子书 > 天马行空四部曲 >

第434章

天马行空四部曲-第434章

小说: 天马行空四部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发现了一处南北走向串珠状的巨型凹陷。

    经实地勘查,这个深达30米的巨型凹陷有明显人工挖掘的跡象,而凹陷的土质也与封土相同,这也是对封土堆由来的新推断。

    另一方面,中国地质调查研究院研究员刘士毅指。秦始皇地宫内水银含量的确存在异常,如果以水银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话,正好与渤海、黄海的分布位置相符。若查明属实,正好说明秦朝时期已经有对中国地理作出调查和研究,可说是新的歷史发现。

    目前中国政府并没有对秦始皇陵动土发掘的计划,主要考虑到著手发掘后,极有可能出土庞大数量的歷史文物,而在尚未完全确立妥善的保存方法下,实在不宜发掘。

    兵马俑是在1974年3月29日被陕西省临潼县村民杨志发、杨彦信、杨泉义等人发现。当时考古学家一致认為此遗跡规不会太大,但很快发现兵马俑的规模比想像中要大得多。

    专家推测兵马俑遗址呈长方形状,东西长二百三十米,南北长六十二米,约埋藏七千多座与实物等身的兵马俑。不过超乎预期的发掘成果。却引来保存兵马俑文物方面的困难。

    当时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得悉发现兵马俑坑的消息,即指示国家文物局与陜西省政府合作,迅速採取相关措施保护文物。因此挖掘工程暂时中止,在不损及遗跡的前提下,耗费近两年时间在遗跡上矗立著一座椭圆形的巨蛋建筑,并在1979年10月正式对公眾开放,命名為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按照中国古代建筑讲求的对称原则。在陵园的西门、北门和南门应也有兵马俑坑,但考古人员多番实地勘查,一无所获,对於兵马俑坑置於陵园东侧的原因。目前有多种说法,现摘录如下,但以下说法目前尚无定论。

    1、秦人葬俗坐西向东,兵马俑置於陵园东侧是顾及秦人的葬俗。

    2、兵马俑置於东侧是表示秦坐西向东消灭六国。纪念战争胜利的意思。

    3、兵马俑面东,正是始皇陵正门在东的原因。

    4、兵马俑置於东侧。正符合古代阴阳战术中的右背高山,左前水泽,以防止敌军两侧突击,陵园其他三个方向的地形都无法符合此战术。

    秦始皇在位期间还扩大了国家的疆土,疆域异常辽阔,北至河套和阴山,南至南越(即古时日南郡,今越南中部),西至陇西临洮,东则延伸到了辽东及朝鲜。

    匈奴人盘踞的河套地区,秦代时被称為河南地。

    正当战国七雄相互攻伐的时候,北方草原的匈奴、东胡及月氏亦相互牵制,未能全力南下干涉中原局势,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居住在中国北方与西北草原的游牧民族,随即成為新生秦帝国的最大敌人。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三十二年),燕国人卢生向秦始皇献上一本名為《录图书》的预言书,上面写著亡秦者胡。

    根据这个预言,秦始皇认為最终灭亡大秦帝国的,是北方的胡人。当时北方草原的胡人当中,月氏和东胡都比匈奴强大,但因匈奴人的聚居之地是河套地区,对定都咸阳的秦帝国来说是最大的威胁,因此秦始皇决定遣兵征伐匈奴。

    不过李斯却指出,匈奴人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也从来不储蓄粮食,极难征服。如果派兵轻装前进,容易导致军粮断绝而全军覆没;如果携带大量粮食进军,物资沉重难运,也是无济於事。

    对秦国而言,即使得到匈奴的土地也无利可图,只会令中原百姓疲惫。遇到匈奴百姓,亦因担心他们的忠诚而不敢役使他们。如果杀掉全部匈奴百姓,这又与君父自许的君王作為相悖,表明反对征伐匈奴。

    秦始皇没有接纳李斯的意见,他下令将领蒙恬率兵三十万人,沿著今日兰州市至鄂尔多斯市一段的黄河,北伐匈奴,企图夺取黄河河套以南之地。

    次年蒙恬攻佔河套以南地区,从榆中(今甘肃省兰州市)沿黄河往东一直连接到阴山,划分成四十四个县,并设置九原郡,沿著黄河修筑长城,於险阻设置要塞。

    其后,秦始皇又遣蒙恬渡过黄河去夺取高闕、阳山(即阴山)、北假一带地方,筑起堡垒,逐次向北推进势力。当时的匈奴单于头曼被迫北迁,秦军在外奔波达十餘年,并屯驻在上郡一地,蒙恬之名威震匈奴。

    据考证,秦军迅速取胜的最大原因,就是普遍使用弩弓作远程武器。持弩的秦骑兵射击的準确度是匈奴人的弓无法比拟的,匈奴人的皮甲也抵挡不住弩箭强大的穿透力。对马背上的匈奴骑手而言,弩是最致命的武器。

    中国著名的兵书经典《武经七书》指出,弩是对付古代游牧民族的最有效武器。由於弩的结构过於复杂,对匈奴人来说,他们很难装配或湣u。

    為了充实河套以南新设郡县的人口,秦始皇下令将罪犯迁移至新郡县,当地被称為新秦。当年在西方出现彗星,為不吉之兆,故此秦始皇再下令贬謫执法不公的狱吏往新闢之地,以修筑长城及戌守南越地区。

    据主父偃在《諌伐匈奴书》所言,蒙恬所戍之地地势低洼,而且是无法种植五穀的盐硷地,实在未能供给三十万戍卒的兵粮,故此必须仰赖内地的补给。

    為了从黄腄(今山东省烟台市)和琅琊等沿海之地运送粮食至北方的黄河,原本仅一石的东西,必须花费三十钟(192石)。正因如此,秦朝百姓迫不得已肩负著沉重的负担。

    〖∷更新快∷无弹窗∷纯文字∷ 。〗

第四十二章 淮南子;三年不解甲弛弩() 
即使男子拚命耕种,也生产不及军役所需的食粮;女子日圜夜纺织,也无法满足军用帐幕所需。百姓疲惫,孤儿寡妇及老弱病残者无法生活,倒在道路两旁死去的人,屡见不鲜。直到蒙恬死后,在河套以南戍边的劳役因陈胜起义,关东大乱而军心不稳,很快散去,从而迫使秦帝国放弃河套以南之地。

    现存史料提及有关秦国南征百越的历史,可说是相当简略。对於秦军南征百越的经过,军事部署、作战环境以及秦军面对的军事困难,《史记》的记载甚至可以用[一鳞半爪]来形容,但可以肯定南征百越的时间,实际上远比北伐匈奴要早。

    根据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南越王赵佗所述,他已经在岭南地区生活了49年。由於《史记》记载赵佗籍贯真定,并非岭南当地人,故此可以参考他在岭南生活的时间,从而推算出秦始皇何时开始南征百

    自文帝元年往上推朔49年,为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年),正值赵国被消灭的次年,可见在赵国灭亡后不久,赵佗随即因为赵人的身份而被徵召入伍,成为征越大军的其中一名士兵。因此可以肯定秦始皇在消灭六国的同时,便开始进行征服五岭以南的军事行动,而且更持续了十多年之久。

    岭南自古属於[瘴疠之地],亦称[百越],意指当地生活着众多部落。

    汉初文学家贾谊自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亦听闻长沙气候潮湿多雨,以为自己会早死。汉人畏长沙如此,比长沙更南的岭南,其环境之恶劣可想而知。

    即使是驰骋疆场半生,未尝言苦的伏波将军马援,自受命讨伐在交址地区发动叛乱的徵氏姐妹以来,在平定叛乱后亦自言后悔未有听从弟弟少游的话·做个平民百姓,反而从军平越。

    当时汉朝已统治岭-南地区达百余年,土地半垦,道路粗通·郡、县、乡、里四级政权已建立,已有不少越人汉化,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已有巨大变化。

    马援在提及征越之战时,仍犹有余悸,恐怕客死异乡,可以想像到秦朝时期,岭南地区的自然及人文环境·较二百年后的马援时代恶劣十倍,而现存的史料均指,秦始皇对号称[瘴疠之地]的岭南采取军事行动的最大目的,是看中当地出产的犀角、象牙、翡翠及珠玑等物,以及扬威海外。

    约公元前年(秦王政二十年),秦始皇下令使尉屠睢以南郡为后勤重地,在当地徵发[吏卒]、[新黔首]、甲兵]及各种军输物资等所谓[楼船之士],沿湘江水道为主要补给线·深入百越之地。南征秦军一路势如破竹,越人纷纷逃入深山密林,逃避秦人的统治。

    秦征百越之前·由於百越地区的部落们已经矛盾重重,甚至多数相互攻击,很难拧成一股绳抵御秦军的攻势,但问题是百越地区部族众多,尽管各自为战,但越人逃入深山丛林的举措,令秦军难以彻底消灭其有生力量,加上秦军水土不服,当地瘴疠横行,致使军中大疫·非战斗减员情况日益严重,战事陷入长期化,正如《淮南子》记载的[三年不解甲弛弩]。

    在战事中期,秦军击杀了当地最大部落的首领,西瓯国首领译吁宋,但越人并未屈服·反而推举桀骏为新的首领,这个新推举的首领在一次夜袭中大破秦人,并击杀征越秦军最高统帅屠睢。

    秦灭六国,百战百胜,但在百越地区的征战居然令秦军[伏尸流血数十万](《淮南子人间训》语,甚至连主帅也被击毙。

    秦始皇大怒,为了迅速结束战争,惟有下令对百越增兵,而楚国之亡又让秦军兵力得到释放,给了秦始皇增兵的底气,乃[发卒五十万],分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今湖南靖县境)之岭,一军守九嶷(今湖南宁远南)之塞,一军处番禺(今广东广州)之都,一军守南野(今江西南康境),一军结余干(今江西余干境)之水。五路并进,企图一举攻下百越全境。

    不过兵力的增加,再加上越人反抗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不断袭扰秦军勉强维持的补给线,令秦军几乎陷於崩溃,因此秦始皇下令使监禄(即史禄)负责转运粮饷。

    为了支持长期战争的物资消耗,史禄决定派遣士兵,开凿连接湘江与漓江之间的运河,后世称为灵渠,使中原和五岭以北地区之兵员和粮草,能通过水运进入百越地区。

    由於开凿灵渠属於庞大工程,按当时技术条件,至少也得三至五年时间才能完成,故此战事陷入僵持。

    [灵渠]的建成只是为战争提供较好的后勤保障,并不能保证最后的胜利。秦征南越统帅尉屠睢战死后,继任统帅尉任嚣,起初亦无良策对付越人之丛林战,最后才想出了军队屯垦和[以谪徙民,与越杂处]之持久战和移民同化的策略。

    屯垦和移民战术是控制百越地区最有效的方法,但见效慢,至少须五六年时间才能初见成效。由於当时秦始皇已消灭六国,故有充分条件迁移关东六国的[新黔首](即所谓[中县之民])往百越地区[移民戍边]。

    对於这些[新黔首],秦始皇及秦国官吏根本不把他们当人看,把他们留在百越地区,与[越人杂居],对秦始皇说有双重好处:一是消灭了六国[乱民]或[惰民];二是稳定了百越地区。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自下诏徵发尝逋亡人、赘婿及贾人等往百越地区后,秦始皇认为岭南[粗定],故在当地设置桂林、南海及象郡三郡。次年始皇又下令贬谪执法不公的狱吏戌守百越地区。

    自秦王政20年令屠睢攻百越,至秦始皇33年岭南[粗定],对百越地区的战事共进行了十三年。

    尽管百越地区粗定,令岭南地区自此纳入中国版图,但秦国却为此付出极其沉重代价,长期的征越战事导致百姓靡敝,民不聊生,而时任南海尉的任嚣得悉朝廷因对越战事的缘故,中原疲敝已极,就留居南越,称王不归,并派人上书,要求朝廷徵集无婆家的妇女三万人,来替士兵缝补衣裳。秦始皇只同意给他一万五千人。於是百姓人心离散、土崩瓦解,密谋造反的十家有七。

    另一方面,移民[戍越]的黔首,多数出身自六国故地,他们为了逃避[戍越],纷纷逃入深山密林,沦为盗贼,从而成为始皇薨后,六国故地相继叛乱的导火线。

    为寻求长生不老之药,派方士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渡东海求神仙,耗资巨大。(《楚义六帖》指徐福和童男女们在到达目的地(即现时的日本)之后一去不返,日本重臣秦氏为其后代。不过参考《史记》与《三国志》可知,此一说法在东汉之前并未出现。至於徐福即为神武天皇说,则除了年代不合之外,更是毫无文献可考。)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pdan.ca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qndan.cam阅读。

第四十三章 巡游之旅() 
后世多认为秦始皇好大喜功,性格暴虐,在他统治下民不生。客观地说,他是中国第一位皇帝,也是皇帝尊号的创立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