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挽宋从靖康开始 >

第150章

挽宋从靖康开始-第150章

小说: 挽宋从靖康开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十朋不同于梁清,家境殷实,少时颖悟强记,七岁入塾,十四岁先后在鹿岩乡塾、金溪邑馆、乐清县学读书,学通经史,诗文名闻远近。少时就有忧世拯民之志,十七岁“感时伤怀“,悲叹徽、钦二帝被掳,宋室被迫南迁。十九岁时写出“北斗城池增王气,东瓯山水发清辉“的名句。其才华震动了浙南的诗坛。被称为当地的神童,正在积极准备明年春天的会试,按照他的估计,考取进士是十有八九之事。

    但是如果现在就去吏部报道做官,那么他的身份就一直是举人,这在以进士为主的大宋官场上学历明显低人一等,不利于以后的升迁,作为心高气傲的他自然不能接受。

    去,还是不去?他拿不定注意,于是找到了自己曾经的授业老师吴太白。吴太白今年将近五十岁,治学严谨,对于的自己的高徒到来自然高兴,听到他说出自己的困惑,也皱起眉头来,他一时也拿不定注意。

    “我记得你说曾经见过当今的皇上?”吴太白突然想起这件事。

    “老师,的确如此一共见过三次。”王十朋就把和赵君见面的三次经过告诉了吴太白,除了初次见面情境又些不愉快之外,后面两次倒也挺融洽。

    吴太白听了以后,思索了一会突然开口道:“去,你要去!”

    “为何?”王十朋有些不解。

    “当今天子登基不久,又曾经是行伍出身,身边自然缺乏政务人才,打造自己的班底,而听你所言官家对你印象颇佳,没准这次吏部突然下文与这件事有关!”

    “你是说这是官家的旨意?”王十朋有些呀然。

    “正是如此!”吴太白郑重的点点头。

    如果是天子钦点,王十朋自然不敢马虎,他对于自己这个老师的眼光睿智很是佩服,于是就决定前去临安。

    “龟龄,(王十朋的字)”做官不同于做学问,你聪慧博学,学问我是不担心,但你毕竟太年轻,容易花花世界迷失方向,一定要谨慎从事,切记切记。!”

    “先生教诲,学生铭记在心。”王十朋重重磕了三个响头这才离去。

    同样,在浙东桃园书院读书的史浩以及在扬州做官的张九成,也收拾行李,奔赴临安。而这四人被后世称为大宋中兴四臣,当然这是后话。

第264章 占城来的稻米() 
当以后中兴四臣,现在的书记处四名即将上任的书记为了自己的前途命运或兴奋或忐忑的时候,而在临安的赵君同样为一件事头痛不已。就是临安附近粮价飞涨,已经出现大量逃荒的难民涌向临安城,临安城进入了混乱状态,又有许多富豪开始逃离。连柔福等赵君的妻妾都停下了手头的事情,带了一些宫女宦官在靠近皇宫的地方建了一个粥棚,每天轮流给灾民施粥,忙的不亦乐乎。

    临安府尹黄邵已经数次向朝廷请奏,从别地方调派粮食用以平抑物价。但是户部刚刚靠大臣们捐款筹措出来的银子才准备北上到洪州、鄂州一带收购粮食,来回也需要时日,成了远水解不了近渴。

    而一切对于赵君登基不满的官宦和士子趁机煽风点火,尤其在杭州邸报上刊登文章批评朝廷救灾不力,枉顾百姓死活,同时还隐隐指出天灾就是人祸,乃新皇失德之表现,临安城充满了一种诡异的气氛。

    这些消息很快通过皇城司系统递到了赵君的案牍,是孙二狗亲自送来,赵君看到这些情报顿时皱眉起来。

    “造谣生事之人查清楚没有?”赵君问道。

    “官家,经过皇城司仔细勘查,总算已经查清为首的是一个叫罗淮的举子,是他组织了几个士子给临安的两家报社匿名投稿,被杭州周刊拒绝,但是杭州邸报却在头版登载。”

    “又是这个杭州邸报,现在处处和朕作对!”赵君冷哼了一声。

    “官家,直接查封了它!以后只允许欧阳先生的报社存在。”孙二狗建议道。

    赵君摇摇头,现在自己的身份已经发生的变化,欧阳澈的临安报社也摇身一变,从原来以批评朝廷政策为主变成了正面报道为主的官方报纸,这个时候还是需要持反对立场的报纸,毕竟是一种监督和批评,只不过登载的文章写的有些太过分,看来以后要给所有报社立个规矩才行,大宋的新闻出版条例这一刻在赵君脑海中浮现。

    孙二狗见赵君不同意查封报社,于是又说道:“那我们可以以妖言惑众之罪将那个罗淮抓捕归案。”

    “一个小小的举子能有多大的能耐?他背后是否有人?”赵君又问道。

    “这个还再查,但是还没有结果。”孙二狗如实回答。

    “那暂且放过那个罗淮,给我好好查,一定要将背后指示之人给我查出来,我饶不了他!”赵君说的杀气腾腾。

    孙二狗领命而去,赵君心思放在了粮价上,在建炎三年扬州被围的时候也曾经遇到过这个问题。自己曾经命令王瑞杀掉了一个哄抬物价的粮商,这才平抑了物价。但是这次不同,这次是由于江南去年大旱确实没粮了,靠暴力也无法变出粮食来。

    “李德贵啊李德贵,你怎么还没回来。”赵君喃喃道。

    …………………………………………………………………。。

    ………………………………………………………………

    在东海海面上,一队大型船队从自南向北,缓缓行驶。每一艘船的吃水线都很深,看样子的都是满载而归。

    虽然号称是商船,但是其中有五艘商船上面竟然装着大宋水师的红衣大炮,显得威风凛凛。这就是扬州商团的船队,自从去年腊月从扬州出发下南洋,经过了大半年总算满载而归,不过这次回国满仓的不是珍珠玛瑙等南洋珠宝,而全部来自南洋占城的稻米。

    商团大掌柜李德贵就在商队的旗舰上,由于常年在海上奔波,所以显得有些黑廋,他看着封风平浪静的大海,心里长吁了一口气,总算回来了。本来可以提前一个月回国,但是从占城装上稻米最后在南洋遇到了风暴,不得已停靠了一段时间,等风暴过去然后才向北,为了赶时间,只在广州港进行了补给然后就向东行驶没有靠岸,这还是一个多月前的事情了。

    “稻米……满载的稻米。”李德贵不由得一阵苦笑,稻米一年三熟的占城到处都是,收购成本非常低,但是问题是运到扬州也不值几个钱,扬州可是鱼米之乡啊。

    但这都是大股东郡王爷赵君的意见,他也没有办法,只知道这一趟估计要大亏了。

    “爹爹,快到杭州湾了,有些穿发来旗语,是否进港补充一些淡水?”旁边说话的是他的小儿子李宝,今年才十八岁,现在作为他的助手,帮助管理整个船队。

    李德贵听了皱皱眉,他清楚杭州港是明州水师的地盘,但是明州水师似乎和扬州水师相处的并不愉快,自己的船队和扬州水师关系密切,如果进港会不会遭受到刁难?

    “各船只淡水还剩多少,能否坚持到通惠镇?”李德贵问道。

    “如果节省点用,能凑合到通惠镇。”李宝回答道。

    “那就坚持下,告诉下面的伙计,到了通惠镇我好好犒劳大家!”

    李宝答应后刚准吩咐伙计去发旗语,就在这个时候,左前方的海面上突然出现了五艘战船,挂的是大宋的旗帜,正迅速靠了过来。

    “爹爹,对方要我们停止前进,等待检查!”刘宝眼尖,看到了对方船上的旗语。

    “明州水师,他们要干什么?”刘德贵的心顿时紧张起来。“停止前进,让他们靠近。”刘德贵不得不这么做。

    一艘战船靠近了刘德贵的主船,两船被勾绳连在了一起,紧接着一名大宋年轻将领在几名士兵的簇拥下,跳到他们船上,李德贵赶紧迎了上去。

    “你们可是扬州商团的船队?”那名将领问道。

    “是。”

    “你们船舱里装的可是稻米?”

    “是!”

    “你可是商团大掌柜李德贵?”

    “是!”

    听到李德贵干脆利落三个“是”字,那名将领仿佛舒了一口气说道:“总算遇到你们了,船队马上靠港,船上所有稻米直接运往临安城!”

    竟然要充公?李德贵大吃一惊,忍不住说道:“将军,我们做的可是合法生意,何况这里这里还有扬州郡王爷的股份!”李德贵故意把郡王爷三个字咬得很重。

    “扬州郡王?”那个将领反倒吃了一惊:“你知道现在大宋皇帝是何人?”

    “不就是原来的康王赵…。。”说道后面李德贵不敢念出那个字,要避讳啊。

    “哈哈,你错了,那是先皇,现在大宋的皇帝就是原来的扬州郡王爷!”那名将领大笑起来。

    “你,你说什么?郡王爷现在成皇帝了?”李德贵吓得退了两步,一个多月前在广州还未听说此事,怎么刚到杭州湾,皇帝都换了?旁边的李宝等人也是听的目瞪口呆。

    “看来你确实不知。”那名年轻将领看到李德贵这副样子就解释道:“郡王在一个月前登基,正是官家之令,让我天天在海上等候李掌柜的船只,今天总算等到了,在下是扬州水师营指挥使王海,哦,对了,你看我着急的忘急拿出官家亲笔文书了。”说完从怀里拿出一封信交给了李德贵。

    李德贵打开信封,看到那有些丑的字体,就知道是赵君的亲笔信,大意是将稻米运到临安,不必回扬州。后面没有落款,但是却按着鲜红的玉玺!果然赵君当皇帝了,李德贵激动的手都在颤抖,他很清楚这意味着什么,自己竟然成了皇家船队的掌柜了。

    “李掌柜来的真是及时,你这些稻米可要救不少百姓,不知道有多少百姓要念叨你的大恩。”王海又说道。

    李德贵又听了王海的一番解释,他感到心潮澎湃,看着徐徐入港的船队说道:“这不是我的本事,要感谢就要感谢官家才对,这稻米是他曾经是郡王的时候力主我们运送的……。

第265章 设宴招待() 
绍熙元年(1135年)七月初,数十艘满载着来自占城稻米的商船在杭州湾靠岸,稻米迅速被运往临安城,数万灾民得到救济,粮价也开始回落,后来朝廷从鄂州、洪州一带调来的稻米逐渐运到临安等地,再加上七月底地早稻谷始逐步成熟,临安等地的饥荒总算结束。

    杭州周刊详细的报道了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人们对于朝廷的能够及时救灾表示了赞赏,特别新登基的皇帝竟然能从遥远的南洋运送回稻米解燃眉之急,这一点让临安一带老百姓交口称赞当今官家乃仁君,而贵为皇后的柔福以及皇妃李明月等每天亲自去给灾民施粥一事也被广泛传扬,都认为大宋有这样的皇后皇妃奶娘乃是百姓的福分,赵君的威望逐步在百姓中开始树立。

    对于这次的功臣李德贵,赵君自然大加赞赏,和德妃洪小娥共同在宫中亲自设宴招待李德贵等几位船队里的重要人物,和皇上、皇妃共进午膳对于一个普通商人该是多大的荣耀,搞得李德贵战战兢兢,却无当初在扬州时候和赵君同座谈笑风生的模样。

    “李掌柜,干嘛这么局促,虽然朕现在为天子,在扬州商团里你我可都是股东,平等协商。”赵君坐在上首笑着说道。他旁边是洪小娥也笑着说:“官家说的对,你可是我们扬州商团的大掌柜呢。”

    听了赵君和洪小娥的话,李德贵心里略略放松,但是依旧不敢乱说,只能回答道:“现在您可是天子,我们可都是您的臣民,不可同往日耳语。”

    “你说的也对也不对。”赵君笑着回答:“我是天子,你是百姓,是我臣民这话没错,但是从另一方面说,你我都是扬州商团的股东,扬州商团想发扬壮大,朕想发财要靠你呢。”

    “您是皇上,天下都是您的,您还需要靠我爹爹发财?”旁边的李宝到底年轻,看到赵君依旧平易近人没有皇帝的架子,就忍不住插口道。

    “呵呵,皇上也要吃饭啊。”赵君笑眯眯说道:“我已经向天下百姓宣布了,从此皇室不在靠朝廷供应,一切费用全要自力更生,所以说我现在也要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和家人啊。”

    皇上竟然也要挣钱养家糊口?在座的顿时都楞了。

    “李掌柜,官家的意思你明白了吧。”旁边的洪小娥帮腔道:“扬州商团要继续扩大,特别是到南洋的贸易,是重中之重。”

    “到南洋除了贸易以外,一定要搜集当地地形地貌情况、人文风俗甚至当地的驻军情况。”赵君叮嘱道:“以后每次下南洋朝廷自会派人从事这些事务,不会干涉你们正常贸易。”

    李德贵明白这是在自己商船中安插一些细作,不过这也是两国之间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