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谁主江山 >

第263章

谁主江山-第263章

小说: 谁主江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算是有露网之鱼,那一个半个的人余阶也不鸟他。而且余阶这阵子的作为,已经证明了自己能力,名号响了,自然也有威慑力。像是二恶五霸这样的都俯首投降了,别的小鱼小虾他敢动?当然了,余阶的功劳,大部分都是一帮子兄弟们的功劳,可谁都不会去刨根问底的寻找余阶的哪个兄弟做的,他们都会记到大将军头上。这就是一把手的好处。而且大多数川蜀将领都清楚,余阶再不济,也是朝廷兵马。他谢方叔在土皇帝,那也只是余阶的属下。华夏民族自古讲究师出有名。上级讨伐下级,那自是顺利成章的事。所以帮助谢方叔,无异于和朝廷相争。

    就这样,谢方叔此刻在川蜀彻底成了孤家寡人一个。之后荆湖孟珙亲率万余骑兵来援。孟珙可比余阶此时的名头响亮多了。天下几乎无人不知。而谢方叔一听说是孟珙这当世闻名的猛将来了。直接吓瘫了。在孟珙来到后第二日便献书表示要投降。声明,只要留下性命,其他都可以任凭余阶安排。

    余阶面对谢方叔的请降,欣然表示同意。毕竟已经围城两月余。在打下去,无异于平添伤亡罢了。至此,谢方叔讨伐战结束。余阶和孟珙成功会师广安城下。川蜀和荆湖的通路,就此畅通无阻了。也就是说宋宇的三大将军府,彻底连到了一起。一地征战,数地来援。从整体战略上讲,三大将军府活了。血管通了。当然了,能不能经历战火,除了战略布局上要靠谱,你更得问百姓。百姓相信你这个朝廷,愿意让他存在下去,那你就可以存在。余阶能够把蒙古人打的屁滚尿流,也正是顺应天道民意。川蜀百姓被蒙古人祸祸急眼了。余阶正是乘坐百姓的怒火洪流,成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孟珙见此间事了,并未打算回荆湖。直接建议余阶。趁热打铁,北上攻打姚世安。余阶有了这天下闻名的孟珙助力,还有啥不敢做的?果断听从了孟珙的建议,在回成都修整了两日后,便率领大军压向了北部重镇,兴元城。

    姚世安闻听谢方叔仅仅守了两个月就败了,大惊。赶忙差人去向朝廷报急,名言余阶造反,已经将川蜀吞并了大部分。只剩兴元一地了。名言朝廷再不来救兵,川蜀将会改姓余。

    可谁曾料到,这封信送出去没多久,余阶孟珙的大军就到了。兴元南部门户大安军一听说余孟联军七八万,是不战而降。反倒让官军的队伍再一次壮大。大安军这最大的头都降了,更别说其他小玩应了。这一路北上,关卡城池不是一打就跑,便是未战先降。历史上蒙古人第一次攻打四川的情形,真真实实的上演了一次。话说川蜀真是处处雄城,路路重卡。若非防守兵将拉稀,一般人飞不进来。而这种情形发生在现在真是十分棒,致使余阶队伍不减反增。到得兴元城下,已经十余万众。

    姚世安到了现在好像明白点道道了。琢么着是不是自己被朝廷或是那口口声声说瞎话的皇帝给糊弄了。本着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至理名言。姚世安边忙着固守城池,妄图做困兽斗。边发了两份求援信,一封给西夏,一封给金国。声言,只要能救他,他什么条件都答应

第二十七回 金国的流民 宋国的粮草() 
之后的进展如何?两个国家都没给铁木真回信。金国方面,兵力也没动,嘴也没动。好像完颜守绪他们始终没商量出来个结果似的。相比于送去金国的信,好像是石沉大海了。西夏那边嘴没动,但是将一半的军队都集中到了蒙古一线。面对西夏的举动,铁木真竟没感到意外,都不带与人商讨的,果断做出了决定,调动十万骑兵,浩浩荡荡的压向了西夏边境。

    好吗。西夏也是倒霉到底。宋宇也是要打他。为了这,宋宇已经北上,奔着西夏必死这件事而去。不过现在铁木真明显抢先了一步。这件事宋宇不可能知道。因为他还在路上。

    天下大事,不管你愿不愿意参与,他始终在向前迈进。宋宇现在的金国之行,其实说白了就是要跟上天下大势行进的步伐。以往大宋偷安,其实说白了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烂人书。北方发生啥事,跟人都没关系。而现在不同了,宋宇要主动加入北地三国争霸。也就是说三国成了四国。有点添乱的意思。

    不过还真别说,宋宇这家伙不管到哪都耍二百五。这一路随着粮草车队北上,宋宇竟然发现遍地是流民。宋宇很好奇,照说蒙古人没有深入到如此南的金国腹地啊?这些流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带着这个问题,宋宇询问了好些流民。最后答案得出来了,让宋宇气的是咬牙切齿。要搞清楚金国境内流民为什么遍野这件事,得先搞清楚金国现在国内的形势。前文曾经提到过,金国南迁以后军事实力大打折扣,他已经失去了统领广大疆土的必要的军事力量。这就导致金国境内被压迫日久的辽人和宋人纷纷揭竿而起。辽人占了关外。而宋人则遍布黄河以南。

    也就是说金国在这个时期不光面对蒙古和西夏甚至是南宋。金国同样面对着国内的宋人和辽人的持续性进攻。说白了,金国在以一族之力,对抗整个天下。满清末年以一族之力对抗整个世界的愚蠢历史,其实在金国末年就已经在上演了。满清人只不过走了自己祖宗的老路子罢了。

    那就得说道说道了,一个民族在一个地方重复跌倒两次,这是巧合吗?如果问宋宇,他会说不是。因为他见识过了金国贵族的嚣张与愚蠢。不学无术也就算了,还个顶个的吹牛打屁,耍钱玩娘们不务正业。这些恶习在女真民族身上真是被无限的放大了数倍不止。比史弥远他们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说大宋有个史弥远烂,带烂了一部分实权人。那金国就没个好玩应了。你想从女真贵族里找个又有本事,又不烂的来救国都难。

    要宋宇说,这个民族就是缺管教。就像宋宇的兄弟余阶说的,无外乎有恃无恐四个字。女真民族自诩天朝上邦,已经彻底的目空一切了。其实细想一下这种心态还真不是巧合产生的。一个本身没有啥文化,山旮旯里走出来的民族硬生生搞死了像是辽国和宋国这样的大帝国。人家自诩天朝上邦,还真情有可原。

    摸清了女真贵族和女真帝国现在是啥模样,金国境内流民多的问题就好解释了。流民有一部分是从黄河北岸为了躲避战乱逃过来的。这是正常的流民模式。

    不过更有好些人是因为金国的恶政而无法生存的。比如说金人圈地。本来金国贵族少有圈占黄河以南土地之事。不过形势不比从前。从前金国人疆域庞大。更兼女真贵族集中在黄河以北。黄河以南的宋国百姓享受的是金人治金,宋人治宋的金国政策。

    可现在呢?金国北部领土尽失,贵族们被迫大量南迁。他们以前的产业彻底完蛋了。为了恢复以往在北边那潇洒地小生活。女真贵族开始大量圈占黄河以南宋人的土地。为了让女真人再次过上小康生活,金国朝廷对此事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朝廷都这鸟样子了,下边更是有恃无恐。女真贵族为了圈地,烧杀抢掠无所不用其极,而金国强横的土地改革开始了。

    除了圈地,金国朝廷也是不讲究的很。正如乔行简对宋宇说的。金国人为了保住国家不亡,对宋人征收繁重的税。好些百姓都破产了。繁重的税收已经超越了他们所能承受的极限。他们宁愿要饭吃,宁愿饿死,也不敢种地了。因为种地还不如要饭靠谱。用具通俗的话讲,要饭吃,不用交税。

    这就致使大量的宋人因为金国朝廷的荒唐和恶政而丧失了土地,沦为了金国贵族庇护下的农奴。前文说过,一无所有的人,是无所畏惧的。因为她没有什么好失去饿。好些不甘压迫的宋人铤而走险,揭竿而起。金国领土内是遍地开花。话说,这越打仗,天下越烂,是越打越穷,越穷越急眼。越急眼越往死里打。打来打去,打到现在。金国全境没啥好地了。

    还没到金国亡国,就现在,金国百姓已经锐减五成左右。蒙古灭亡金国以后,这个数据将会达到九成。剩下一成是投降蒙古而保身的金国境内起义队伍。正如宋宇所见,一路北上,刚到唐州,满眼都是城池残破不堪,流民盈野之状。哭声就没断过。此刻正直入冬时节,能吃的东西更少,有的人为了活下去,易子相食。有的为了活下去,吃观音土,吃了观音土的人十分的明显,肚子涨得像个鼓。浑身却骨瘦如柴。更有的人在从死人身上挖肉吃。其状简直如同人间地狱。把宋宇看的是心惊胆战,两眼泪横流。

    流民之中或许有些幸运的,能够躲过金国的边关驻军逃到南宋。可大部分人是不幸运的。宋宇一打听之下才知道,有的人数度南逃,都被金国人抓了回来。意思很明显,就算是死,这群人也得死在金国领土内。去了宋国,那就是丢金国大爷的脸。那是资敌。

    这,就是宋宇在踏入金国后,在边关附近所见的场景。不过金国边关将兵对宋宇的运粮车队还是重视的很。比对那些流民热情多了。是又给宋宇酒喝,又嘘寒问暖的。这巨大的反差,让宋宇这好酒之人实在是喝不下去。

    本来商量好,为了让宋军粮草成功穿越流民区和起义频发地区。金国边关会在次日派重兵护送大宋粮草北上。可宋宇这家伙心里却总觉得憋屈得很。说到这里,得先谈一谈金国南部四重镇,邓州,唐州,蔡州,颍州。四座雄城。真是没话说,很坚固。

    宋宇押运粮草从荆湖北上,现在这个地,便是唐州城。四座雄城在金国南部连成一线,成为阻挡大宋百姓南渡的最大障碍。大宋和金国以往对待这些流民,金国是死要面子,我养不起,但他们终归是我金国的百姓,去了你宋国,那就是丢人,所以我一定不能丢面子。这些流民死也不会给你宋国。典型的死要面子活受罪。

    宋国呢?史弥远他们没有经历过痛苦,官八代吗。二代都是少的了。没有经历过痛苦,他怎么可能去了解这些痛苦?不能理解痛苦,他就只会想当然的认为,天下百姓没饭吃,为什么不吃肉粥?

    别笑,这种想法的人大有人在。如果一个人生活在金摇篮里,他就会想当然的认为,这个世界真美好啊。没有穷人,没有疾病,没有痛苦。有的只是人们通过努力而得来的一切。很好的世界。

    这,只是一厢情愿。不幸的人永远存在,只是多与少的问题罢了。而金国在这个时期,正是不幸之人陡增的时间段。而史弥远他们就是没有体会过流民痛苦的这一类人。对于流民问题,他们十分的不当一回事。认为这是金国的问题,这是金国该负的责任。这些流民南渡,只会增加大宋政权的不稳定性。有百害而无一利。

    对于这些流民,只有驱赶回金国,才是大国外交,明智之举。这,就是最没有人性的表现。一个没有人性的朝廷,又怎么会长久?宋宇在登基以后立马改变了大宋的对待流民方式。三个将军府,没有一个不在解决流民问题。而事实证明,流民更加的忠实可靠。更加的战斗力强悍。这就是给与拿的问题。

    流民与大宋,就是恩与被施舍的关系。比那些长期稳定生活的南方得原住民,那些一直交粮交税的原住民们,更加感恩朝廷。是抄起来就走,上阵都不带犹豫的。流民的人性,就是这么简单。

    就像后世那些自杀式*袭击似的。这些人除了宗教狂热,民族主义之外。无一例外,他们会是一无所有的人。他们会是来自于个难民集中点的。但凡有点盼头的人,他都不会想着去死。因为这个世界上,死,真的是最不是办法的一个办法。同理,一无所有,甚至没有希望,比死更惨。一无所有的人,或是流民难民都行,他们本身就蕴藏着一股最无法确定的力量。谁能给他们希望,这股巨大的力量,就会归谁所有。

    而宋宇一路的见问,无不在重复证明这一点。荆湖孟家父子治理的非常棒。流民都有了地。没有地的也已经被送去了建康流民义舍。那地宋宇去过。一日两餐。饿不死人。谢道清还在流民义舍建立了大宋最大的书院。专门教流民们识字。而大宋的海商和市舶司正在疯狂招人。也是从流民义舍招募。朝廷的兵员更不用说了,几乎全部来自流民之中。这里,可以说这是一个有起码希望地方。

第二十八回 宋宇二百五 私自动粮草() 
可今日宋宇来到了唐州,他对流民的苦难了解的又深了一个层次。金国和宋国的关系,也让宋宇看的更透彻了。宋国给金国粮草,本来乔行简等人是为了让金国对流民逃逸一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点宋宇也是深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