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第1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弄清。县里的人吃惊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南安军司理参军。有个囚犯按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丢官而去,说:“这样还能做官吗?以杀人来拍上级的马屁,我不干。”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改任郴州桂阳县县令,政绩尤其显著。知州李初平很尊重他,对他说:“我想多读些书,怎么样?”敦颐说:“您太老来不及了,请让我给您讲讲学。”两年后,李初平果然有收获。调任南昌知县,南昌人都说:“这是能弄清分宁县那件疑案的人,我们有机会申诉了。”那些富家大族,狡黠的衙门小吏和恶少,惴惴不安地不单是担忧被县令判为有罪,而且又以沾污清廉的政治为耻辱。选任合州通判时,事情不经他的手,下面的人不敢做决定,即使交下去办,老百姓也不愿意。部使者赵被一些毁谤他的话所迷惑,对他的态度很严厉,敦颐处之泰然。后来当了虔州通判,赵是虔州的知州,仔细观察了他的所作所为,才恍然大悟,握着他的手说:“我差点失去你这样的人才,从今以后算是了解你了。”
神宗熙宁初,担任郴州的知州。由于赵和吕公著的推荐,做了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昭雪冤枉、泽及万民为己任。巡视所管辖的地区不怕劳苦,即使是有瘴气和险峻遥远之地,也不慌不忙地视察。因为有病请求改任南康军的知军,于是把家安置在庐山的莲化峰下,屋前有条溪水,下游与湓江合渡,就借营道县老家所在的濂溪这个名称来称呼这条溪。赵第二次任成都知府时,打算奏请皇帝重用他,还没有来得及敦颐就死了,享年57岁。
黄庭坚称赞他“人品很高,胸怀洒脱,像雨后日出时的风,万里晴空中的月,不贪图获取名声而锐意实现理想,淡于追求福禄而重视得到民心,自奉微薄而让孤寡获得安乐,不善于迎合世俗而远与古人为友”。
他博学而努力实践,写了一篇太极图,阐明天理的根源,探究万物的终结与起始。他的理论说:
第178章 五代十国和两宋(16)()
由无极而变为太极,太极运动而产生阳气。运动到了极限而变为静止,静止而产生阴气。静止到了极限又变为运动。一阵儿动一阵儿静,动与静相互成为对方产生的根源。太极分化出阴气和阳气,天和地这两个仪范就形成了。阳气变化而阴气相配合,而产生水、火、木、金、土五行;五行之气按一定的先后顺序布散,春夏秋冬四季就依次出现。五行都是阴阳,阴阳都是太极,太极以无极为本源。五行产生以后,各有一种特性。无极的真实本质,阴阳五行的精粹。奇妙地相互结合而凝聚,禀受阳刚之道的成为男人,禀受阴柔之道的成为女人。阳阴二气交相感应,变化而生成万物,万物生而又生,而变化就无穷无尽了。只有人类得到了阴阳五行的优秀精华而最聪明。肉体已经产生了,精神发出智慧了。仁义礼智信五种本性对外物发生感应而产生情欲的冲动,而善和恶就区分开来了,各种好事坏事都出现了。圣人确定了中正仁义的原则而又主张静心寡欲,建立了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所以圣人与天地的道德相符合,与日月的光明相符合,与四季的次序相符合,与鬼神的吉凶相符合。君子修养圣人之道所以吉,小人违背圣人之道所以凶。所以周易说:“构成天道的,是阴道和阳道;构成地道的,是柔道和刚道;构成人道的,是仁和义。”又说:“推原万物的开始又反观万物的终结,所以知道死和生的道理。”伟大啊周易,它是至高无上的真理。
周敦颐又著有通书四十篇,揭明太极的底蕴。替它作序的人说“它的语言简炼而道理博大,文章质朴而义理精深,探求到了孔、孟子学说的本源,是极大地有功于学术的”。
周敦颐担任南安军司理参军时,程担任通判军事,看到他的气质和相貌不是普通人,与他谈话,知道他研究学术懂得大道,因而和他做了朋友,派两个儿子程颢、程颐去他那里接受教育。周敦颐每每叫他们探寻孔子、颜回快乐的地方,所乐意做的是什么事,二程的学术思想正是从这里发源而变成巨流。所以程颢的话说:“自从再次见到周茂叔后,吟风弄月地回来,有孔子‘我赞许曾点’的意境。”侯师圣受学于程颐,未能通悟,去拜访敦颐,敦颐说:“我老了,讲解不能不详细。”把他留下面对面坐在两张小床上连夜谈论,过了三天才回来。程颐看到他感到十分惊奇,说:“莫不是从周茂叔那里回来吗?”
嘉定十三年,御赐给谥号叫做“元公”。淳元年,封他为汝南伯,在孔子庙里陪从受祭祀。
铁面无私的包拯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在安徽)人。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包拯辞官不去赴任。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几年之后,他的父母亲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
包拯像过了很时间,包拯才去接受调遣,担任了天长县(今在浙江)的知县。有盗贼将人家牛的舌头割掉了,牛的主人前来上诉。包拯说:“你只管回家,把牛杀掉卖了。”不久又有人来控告,说有人私自杀掉耕牛,包拯道:“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还要来控告别人呢?”这个盗贼听罢又是吃惊又是佩服。移任端州知州,升为殿中丞。端州这地方出产砚台,他的前任知州假借上贡的名义,随意多征几十倍的砚台来送给权贵们。包拯命令工匠只按照上贡朝廷的数目制造。一年过去,他没有拿一块砚台回家。
不久,包拯被授为监察御史里行,改任监察御史。当时张尧佐被任命为节度使兼宣徽两院使,右司谏张择行、唐介和包拯一齐对此进行辩论,话语十分恳切。又曾建议说:“国家每年用岁币贿赂契丹,这并非防御戎狄的良策,应该训练士卒、选拔将领,致力于充实和巩固边防。”又请求朝廷重视门下省封驳制度以及废罢和禁锢贪赃枉法的官吏,选拔地方长官,实行对补荫弟子进行考试的制度。当时各路转运使都兼任按察使,往往摘取无关紧要的小节来上奏弹劾官吏,专门以苛刻的考察来相互标榜、自诩高明,使得地方官吏十分不安,包拯于是请求朝廷废罢了按察使之职。
包拯出使契丹,契丹让典礼官对包拯说:“雄州城新开了一个便门,是不是想招诱我国叛逆之人以刺探边疆情报呀?”包拯说:“涿州城也曾经开过便门,刺探边境情报何必用开便门的方式呢?”那人于是无言以对。
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出任京东转运使,改授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移任陕西,又移任河北,进京担任三司户部副使。秦陇斜谷专门置办造船用的木材,随意向老百姓摊派征取,而且这里的七个州负责提供造河桥用的竹索,常常多达几十万,包拯都上奏朝廷,停止了这些摊派。契丹在边境附近集结军队,边境的州郡逐渐紧张起来,朝廷命令包拯到河北调发军粮。包拯说:“漳河地区土地肥沃,百姓却不能耕种,邢、、赵三州有民田一万五千顷,都用来牧马,请求全部给老百姓耕种。”朝廷答应了他的请求。解州盐法往往给百姓造成负担,包拯前往经营治理,请求朝廷全部进行通商贸易。
包公祠大殿包拯被任命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多次议论和斥责受宠信的权臣,请求朝廷废止所有内授官职等不正当的恩宠。又罗列上陈唐代魏徵的三篇奏疏,希望皇帝把它们当作座右铭和借鉴。又上章陈述天子应当明智地听取和采纳臣下的意见,辨清结党营私的人,爱惜有才能的人,不能坚持先入为主的主观意见,一共是七件事;又请求去除刻薄的风气,抑制投机取巧的人,端正刑典,明确禁令,不要轻易大兴土木,禁止妖妄荒诞的事情,朝廷大多实施推行了这些意见。
包拯被任命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曾建议在边境无事时将军队移到内地,但没有得到答复。现在,包拯请求:“罢除河北的屯兵,将他们分别安置在黄河以南的兖、郓、齐、濮、曹、济各州,即使边境告急,也无需担心来不及调遣。如果说边境的守兵不能一下子减少,那么就请求朝廷训练义勇,减少干粮,每年的花费,比不上屯兵一个月的费用,一州的财赋就很充足了。”没有得到答复。
移任瀛州知州,各州用公家的钱进行贸易,每年累计亏损十多万,包拯上奏全部罢除。因为儿子去世,包拯请求在方便的州郡任职,做扬州知州,又移任庐州,升为刑部郎中。因为保荐官员有失而获罪,被降为兵部员外郎、池州知州。
官复原职,移任江宁府知府,朝廷召任权知开封府,升为右司郎中。包拯在朝廷为人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收敛,听说过包拯的人都很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黄河水清了,儿童妇女也知道他的大名,喊他为“包待制”。京城称他说:“关节不到,有阎王爷包老。”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包拯打开官府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骗长官。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
升任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上奏说:“太子空缺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天下人都很担忧,陛下长时间犹豫不决,这是为什么?”仁宗说:“你想让谁立为太子呢?”包拯说:“微臣我没什么才能而担任朝廷官职,之所以请求皇上预立太子,是为国家长远着想。陛下问我想让谁做太子,这是怀疑我啊。我已年届七十,又没有儿子,并不是谋求好处的人。”皇帝高兴地说:“我会慢慢考虑这件事的。”包拯请求裁减内廷侍臣的人数,减损和节约浩大的开支,责成各路行政机构尽职尽业,御史府可以自行推荐属官,减少每年的休假日期,这些事情都得到了实行。
张方平任三司使,因购买豪民的财产而获罪、包拯上奏弹劾,罢免了张的官职;但宋祁取代张方平,包拯又加以指责;宋祁被罢免后,包拯以枢密直学士的身份权兼三司使。欧阳修说道:“包拯真是左传中所说的‘牵牛踩了别人的地而地的主人把牛抢夺过来’,这种惩罚已经过重了,又贪恋三司使的肥缺,不也太过分了吗!”包拯因此呆在家里回避,过了很长时间才出来。他在三司任职时,凡是各库的供上物品,以前都向外地的州郡摊派,老百姓负担很重、深受困扰。包拯特地设置榷场进行公平买卖,百姓得以免遭困扰。官吏负欠公家钱帛的多被拘禁,一有机会就逃走,又把他的妻儿抓起来,包拯都给放了。升给事中,担任三司使。几天后,被任命为枢密副使。随即又升为礼部侍郎,包拯推辞不受。很快因病去世,享年64岁。朝廷赠他为礼部尚书,谥号为“孝肃”。
包拯性格严厉正直,对官吏苛刻之风十分厌恶,致力于敦厚宽容之政,虽然嫉恶如仇,但没有不以忠厚宽恕之道推行政务的,不随意附和别人,不装模作样地取悦别人,平时没有私人的书信往来,亲旧故友的消息都断绝了。虽然官位很高,但吃饭穿衣和日常用品都跟做平民时一样。他曾说:“后世子孙做官,有犯贪污之罪的,不得踏进家门,死后不得葬入大墓。不遵从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孙。”当初,包拯有一个儿子,名叫“镱”,娶崔氏为妻,担任潭州通判时死了。崔氏为亡夫守节,不再改嫁。包拯曾经把她的陪嫁女送走,在娘家生孩子,崔氏暗中慰问她的母亲,让她好好照顾那个陪嫁女。包镱死后,崔氏把陪嫁女的儿子带回家,取名叫“包纟廷”。包拯有奏议15卷。
“梅妻鹤子”的林逋
林逋,字君复,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年少丧父,学习勤奋,不搞章句之学。性情恬淡,喜尚古风,不求功名利禄,家境贫困,衣食不足,却表现得十分安然。早年,在江、淮之间漫游,很久以后,才回到杭州,在西湖边的孤山上搭了一间茅屋,20年中足迹不到城市。真宗听到他的名声、赏赐给他粮食和布匹,命令地方长官逢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