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亮剑1918 >

第293章

亮剑1918-第293章

小说: 亮剑1918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几分钟的汇报,蒋经国时间和论点上都把握的很好,以至于他不断耽误黄柯太多的时间,同时也能够将该说的都说清楚。

    从黄柯的反应来看,这一次的汇报还是比较满意的。倒不是为了巴结,只是思想汇报也是工作的一部分,并且同样能够体现一个人的能力。

    在领导面前淡然处之,有根有据的将自己规划娓娓道来,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能力,且是作为领导者必备之一的能力。

    就在蒋经国以为要汇报结束的时候,黄柯却叫住他问道:“你刚刚说你在路上遇到了抢劫,你身上带的有钱,为什么不选择给对方钱而选择开枪呢?说说你当时的想法。”

    蒋经国听后沉默了几秒钟,他知道这也是一个考题,想了片刻之后他道:“我当时没有多想,我只是觉得可以制服他们。要是我没有出手给他们钱的话,我的枪很可能会被他们发现,我也不能保证他们会不会对我行凶?”

    黄柯听后没有表态,笑了笑道:“好了,早点回去吧。等一会我让国防部派人送你回去,现在外面的治安情况不好,看来警察要多出手整治了。”

    蒋经国道别之后向外面走去,黄柯看着他的背影不禁感慨,此人不简单。做事干脆,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同时清楚自己的优势,还有就是出手绝对不给对手留下反击的机会。

    看着他,黄柯想到了自己的孩子,两个儿子一个女儿现在不知道怎么样?他都是很久没有见过了。

    黄正这个孩子心地善良,但是做事有些鲁莽,就拿上次的军粮事件来说,他当时为什么不请示汇报呢?

    想到这里,他轻声叹口气,倘若不是他黄柯的儿子,换做是别人的话,即使免去立刻惩戒,恐怕今后升迁肯定没戏了。

    想到这里,黄柯不由的担心起来,几个孩子大儿子做事太过孟浪,而小儿子现在还在读书,有些时候还是比较叛逆,女儿现在一直都在海外,他真觉得跟建丰这一批人相比较,下一代真的差了很多。

第071章 话剧演出() 
冬天的昆明,阳光温暖的腐蚀着人的骨头,照着人身上暖洋洋的。西南联大要排练出一出话剧进行演出,在穆旦学长的建议下,黄正忠和朱景行还有同学们决定决定演出雷雨。

    文学院中国文学系的教授闻一多先生是这出剧的导演,他还是亲自帮着同学们画幕布、弄背景,同学们忙活的不亦乐乎。

    经过将近一个月时间的准备,演出终于开始。在校内的演出反响不错,获得了不少老师和学生们的肯定。其中,黄正忠饰演了周萍,朱景行饰演了鲁大海更是获得了作者曹禺的肯定。

    当天在演出结束后,应闻一多先生邀请前来廉价观看演出的曹禺,在看过之后大为赞赏。演出结束后,他笑着对黄正忠道:“你演出了周萍的那种所需要的状态,我看后觉得跟我想象中的周萍像极了。”

    接着,他又对朱景行说:“鲁大海的角色你演的也很不错,我看后真觉得这个雷雨就像是正在发生一样。”

    有了原着作者的肯定,同学们自然都很高兴。趁热打铁,几周之后,联大的学生们打算将这一场话剧推向校外,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幕剧。

    为此,同学们没日没夜的排练,为了能够训练好自己的嗓音,剧社里的女同学薛淑敏甚至每天早上都要早早的起来去练声,毕竟在外面演出和学校剧场不同,那里将要面对更多的人,在没有扩音设备的帮助下,需要让更多的人听到他们的台词。

    大家辛辛苦苦排练了数天,可在当天演出的时候却是不尽如意。在昆明街头的演出效果还算反响平平,可他们的下乡演出就可以说是惨败了,演出的时候不仅没有收到预想的效果,甚至在还没有结束的时候,观众就已经散去了差不多了。

    唯一坚持到最后的只有一位老太太,当朱景行他们问老太太为什么没有和其他人走时,她指了指朱景行才喃喃的回答说,“因为那个演员长的像我去外面打仗的儿子,我虽然看不懂你们在演什么,可我看着他就不想走。”

    得出这样的一个结果,有些出乎同学们的预料,大家既为老太太的话语感动,也有些失望。

    送走了老人之后,大家开始收拾东西准备回去。演出的失败让大家的心头都蒙上了一层阴影,回去的路上,大家坐在大马车里讨论起来。

    有人开始自责寻找演出的问题,还有的同学说,这里的人不识货,以后不再来这里演出了。

    不过出身农村的朱景行却笑了笑道:“其实倒不是我们演出有什么问题,也不是他们有什么问题,就是演出的生活跟他们不熟悉。戏剧上又没有传统戏文的那种王侯将相之类的东西,所以他们才会不喜欢。”

    薛淑敏摇摇头道:“老百姓为什么宁愿去看看那些戏文上的帝王将相,也不愿意来看看反应现实启迪人心的话剧呢?难道真的是民智未开吗?”

    朱景行摇摇头道:“其实他们看唱戏的戏文,除了有的古戏文有精彩的打斗戏外,最重要的是,在古戏文中他们能够找到自己的心里寄托。好比昆曲为什么在百姓之中为什么流传不开,就是因为才子佳人跟老百姓生活太过遥远,而京剧、豫剧,包括三侠五义之类的流行,也是基于此。”

    黄正忠有些不懂,他不解的问道:“其他的戏曲那些帝王将相的生活,不也是离着老百姓的生活很遥远吗?”

    朱景行笑道:“在其他的戏曲曲目之中,老百姓可以找到心里的安慰。自古以来都是喜欢三样,盛世有明君,治世有清官,乱世有侠客。中国的老百姓承受了太多的苦难,从贪官污吏到地痞恶霸。虚构的包公斩陈世美为什么经久不衰,就是因为他们对陈世美这种人的憎恨,而在戏文里面去寻求安慰。三侠五义也是同样的道理,除了老百姓对英雄的崇拜,还有的就是这些侠客们惩恶扬善,满足了他们对现实不满的倾述。”

    黄正忠没有说话,朱景行的话虽然不是无懈可击,但似乎有几分道理。

    回去之后,黄正忠还给曹禺先生去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将公演的情况告诉了先生,并且还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没想到不久之后曹禺还给他回了一封信,在信中先生告诉他,艺术的创作是要基于生活,自己也正在打算创作出一部反应农民题材的戏剧。

    黄正忠本没有放在心上,直到不久之后曹禺先生创作出了反应当时农民的原野,并且公演大获成功之后,他才明白其中的真谛。

    后来多年之后,已经是花甲之年的黄正忠获悉,穆旦的表弟查良镛创作出了以侠客为主体的一系列武侠大获成功之后,他才觉得或许朱景行的这一番理论还是正确的。

    大学的生活总是让人觉得匆匆而过,转眼间一学期的学习已经结束了,到了寒假的时候,学生们开始准备收拾东西回家。

    不过一大部分学生的老家处于日军占领区或者是交战区,所以放寒假对于他们来说和平时没有什么不同。

    不过这么长的时间,黄正忠却是一次家也没回过。虽然经常去看望母亲,但父亲黄柯他却是一次面也见过。

    听说南京保卫战已经结束,我军在前线已经开始逐步反击,鉴于此,他想回南京看一看。

    临走之前,穆旦学长找到了黄正忠。他告诉黄正忠,自己打算去报名从军,不过因为政策的缘故,自己报不上名。

    这一点黄正忠倒是知道,南京政府在开战之初,颁布了有关学生从军的管理办法,为了国家未来考虑,黄柯亲自签发命令,正在学校读书的学生不得参军。当然,这一政策也使得不少不愿意打仗的人千方百计的去钻空子,给自己弄个学生身份避免从军。

    不过对于穆旦这样渴望参军上前线的青年来说,这样的一道命令却如同一只拦路虎。

    穆旦准备放弃学校助教的资格前去参军。他知道黄正忠在军方有一些亲戚,便询问他能否想些办法。

    黄正忠知道父亲不会同意自己这样做,他婉拒了穆旦的请求。

    “学长报国之心令人钦佩,不过在校读书也是一种报国的方式。既然政府出台了这样的规定,恐怕短时间内不容易更改。”

    穆旦有些失望的叹口气道:“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这是西南联大的校歌,每一个联大的学子都无比熟悉。此时从穆旦学长的口中吟唱出来,却更具一番壮志之情。

    朱景行道:“我听说美国的援华飞行队在昆明附近训练,他们和我们的空军一起在招收飞行员。飞行员对身体和素质要求甚高,这一点我们学生倒是满足,我倒是想去试一试。”

    “援华飞行队?”穆旦仿佛感了兴趣。

    “援华飞行队招收飞行员我倒是听说过,不过他们是从军队的内部进行招收。现在面向社会的招收,只是招收地勤一些人员。再者说了,景行兄你戴着眼镜,恐怕也只能去地勤了。”黄正忠知道这件事,他们的招收技术性较强,所以要求也比较高。

    说着,朱景行抚了抚眼镜笑道:“去地勤就地勤好了。听说地勤的补助也不错,实不相瞒,我老家都快揭不开锅了。能去参军的同时再赚点钱贴补家用,是再好不过了。”

    黄正忠和穆旦都知道朱景行家中的情况,他家在安徽,战前的时候虽不算是富裕,但也算是中等收入,吃喝什么的是不必发愁的。战争爆发之后,安徽距离前线不远,日军轰炸频繁,他家也就受到了影响,收入比不上战前的五分之一,但物价却飞涨起来。

    虽说联大上学学费全免,吃住上也有补贴,不过对于朱景行的家庭来说,却也是一笔负担。

    黄正忠在平日里经常会接济一下这位兄弟。除了两人的关系之外,黄正忠还欣赏朱景行身上的才气,他文采横溢,喜读史书,在生活上,他不像是部分家境贫困的学生一般自尊心极强,对待困难也比较乐观,对于自己的困难也很少去可以隐瞒。

    “只是你一旦去参军,学业可就中断了。你在文史上有浓厚的兴趣,连闻一多先生都说你有才气。这样去了,未免有些可惜。”黄正忠劝解道。

    “说实话,咱们有不少的同学都想去上前线,我也从内心觉得,一旦就此中断学业,对他们和国家未来也是可惜。若是能够战争结束之后继续上学,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了。”穆旦学长道。

第072章 伪军() 
王茂才率领的和平建国军从各地调集出发,开始向苏州一线云集。在昆山的时候,他们和吉星文的伞兵部队打了一个遭遇战。

    伪军的一个师在一个大队日军的配合之下来进攻昆山。负责昆山防御的吉星文率部展开防御。双方鏖战一天之后,伪军未能前进半步,不过终究是来势汹汹,更何况敌人数倍与己,当吉星文准备向上面请求援军的时候,伪军竟然放弃进攻开始转移了。

    吉星文怀疑有诈,不敢放松,可多方侦查后证实,王茂才的部队的确是撤了,他们不是退回上海,而是绕开昆山,开始沿着日军占领的一线向苏中地区去了。

    在苏州的空降军司令廖湘东也得到了这个消息,起初的时候他对王茂才的行径也感到疑惑,莫非这小子是准备从苏中扬州、镇江一线进行迂回,直接进攻南京?

    不过几天周,他的想法被证实完全是多虑了。因为王茂才根本就不打算去进攻苏州,更不打算去进攻南京,他想要的只是借道日军占领的苏中地区,来一次象征性的行动而已。

    王茂才清楚自己手里的部队有几斤几两重,别看他们有上万人,其实战斗力恐怕还不如吉星文的那个伞兵加强团。士兵的士气是一个方面,最重要的还是伪军的军官构成。

    基层的军官倒是没什么,最重要的是他手底下那帮团、师一级的军官,这帮人大都都是抱着混日子的态度来的,谁会抱着真心去打?

    士兵们倒不是都是软蛋,只是士兵也不可能去卖力。这根士兵们的构成有很大的关系。

    在王茂才手底下的伪军之中,士兵的来源主要是三部分,除了战场上投降过来的兵外,还有不少士兵和基层军官都是战前抓来的俘虏,以及临时从各地强征的民夫。

    那些俘虏和投降士兵不用说了,他们都是人在曹营心在汉,而那些征调来的民夫,且不说他们的军事素养如何,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来自江浙一带,让他们去打他们自己家乡,他们能去给你卖力吗?

    王茂才从广州大革命时期就带过兵,自然知晓这些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