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他改变了大明 >

第37章

他改变了大明-第37章

小说: 他改变了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位说话的出发点不是国家利益,而是获罪滋大,他这种信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信条的官场老油条,朱皇帝在以前就见过不少,对这种人还算了解,此人能力和人品且不论,但起码不会像张鹤鸣那么愚蠢冒进。

    鲁省新城,当地最为显赫的世家王家,再一次迎来了圣旨。

    说起这新城王家,不止在当地,在整个鲁省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服。

    新城王氏在国朝之初不过是一个下层匠户家庭,至今已经发展成一个极为鼎盛的官僚世家。王象乾的父亲那一辈就出了三个进士,到王象乾这一代更是夸张,到现在,连同他在内堂兄弟中已经有八个进士。

    三代出了十二个进士的家族,真没人敢不服。

    在大明朝,没有什么比当官来钱更快了。王象乾祖父王重光死时,其家尽卖产业亦不足五百金之数。但随着王家举业的不断成功,出仕官员不断增加,其资产亦渐趋丰厚,这一代王家已经是两建家庙,大修族谱,广设义田和祭田,王家诸成员几乎人人都有别墅园林。

    盛夏的酷暑下,两位华服老者在一处新城王家所属的园林里一处凉亭里对弈。

    这处园林占地面积中等,不过胜在亭台楼阁一应俱全,满园都是绿色,还有一条活水穿过园林,名字也起的是雅趣非常,叫绿野园。

    自从朝廷命令下达之后,一些在野乡绅纷纷登门,王象乾不胜叨扰,便躲进了这处绿野园里,闭门谢客。

    王象晋在听闻朝廷传旨的使者到来之后,很快从自己在乡下的实验园地里赶了过来,专程来到兄长的私人园林会面。

    完成了布局,又一次落下一子之后,王象晋终于忍不住问道:“此番朝廷起复兄长为本兵,如今局势大坏,正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兄长为何辞谢?”

    王象乾摇了摇头,沉吟了一会后说道:“本兵之位,看似风光,如今这局面,实则容易取祸。”

    “兄长可是不看好辽事,可兄长不出又有何人能当此重任?”

    “为兄才干不足,解不了这危局。至于本兵人选,那是朝堂上诸公的事。”

    “兄长既主意已定,那愚弟也不好多说了。少詹事徐玄扈先生来信,邀弟前往京师,共同钻研农学。皇上近来得到亚墨利加棉种,传说比中国之棉高产,弟不由心痒难耐,不日将前往京师。也不知这外来棉种是不是如番薯土地一样,若是传闻属实,我大明又多一良种,乃是国朝一大幸事。”

    王象乾闻言眼神一动,终于落下一子,“这位玄扈先生精研西学,于农学之道也颇有建树,官声也是不错。”

    “只可惜皇上只重其学识,却未尝有重用的意思。”

    “这位徐先生也任过日讲官,此时也是在清贵职位任上,随时可能大用,入阁拜相也未必不可能。”

    王象乾知道自己是入阁无望的,对徐光启这样通过朝考点了庶吉士咸鱼翻身的三甲进士是十分羡慕。

    当过日讲官,在翰林院体系就有了足够的资历,再熬一熬,要担任内阁大学士不难。

    对新城王家这样的科举刷子家族,朱皇帝当然没有什么好感,这个王象晋其实也是他邀请来的,翻资料的时候,发现这个人也是对美洲作物很有研究,就本着把这么好的劳动力闲置很浪费的想法,直接喊人到京师里来做农学研究了。

    王象乾的回复,很快传到了朝堂。

    这个老油条直接就说了:老臣如今老迈不堪,已是老眼昏花,任不了繁重的部事,陛下还是另请高明吧。

    对这样一个老官僚,朱皇帝只想直接打死他。老眼昏花还赖在高位上不肯致仕的官僚多了去了,王象乾这个老不死的,根本就是怕背锅担责。

    你不想来是吧,老子还偏要你来了,还要给你点教训。

    朱皇帝很快又下了道圣旨,直接告诉王象乾。

    “朕最近研究出了一种铜框老花眼镜,专治各种长者的视力问题,王老先生你就不要担心视力问题了。朕已经决定了,由你来当兵部尚书。”

    圣旨下达的第二天,皇帝和内阁大学士们闲聊时,说他看到了一个应该是某个不知名士大夫留下的残句,觉得写诗的人这种精神值得天下官员学习。

    然后还当着内阁两位大学士的面,念了出来。

    “苟利”

    两位大学士听到这诗,愣了一瞬间之后,都表示这残句写得好,大明的文武百官都应该学习领会诗句精神。

    两人表面都是感动无比,内心却是毫无波动甚至想笑。

    刘一燝和韩爌又不傻,刚出了王象乾拒绝上任的事,皇帝就来这么一出,针对的目标是谁这还用说么。虽说自己的政治盟友被皇帝敲了一个闷棍,这多少对他们有些不利,但是他们就是忍不住很不厚道地在背后笑了。

    很快,这一段残句就传遍了天下。

    “*******?”

    王老先生很快也听说了皇帝念的诗,立刻就脸色大变,在大夏天里愣是出了一身的冷汗。之后,这位老先生就以最快的时间上表谢恩,还表示自己会马上去京师,看看铜框老花眼镜好不好用,再决定当不当兵部尚书,不当兵部尚书,随便去哪里为朝廷效力都是好的。

    皇帝都直说他因祸福避趋之,王象乾还赖在家里不去上任,那就是在作死了。

    王象乾的上表还没到,嗅觉敏锐的御史们就发飙了,一帮浙党楚党甚至还有昆党分子都开始弹劾王象乾,喷他害怕担责任,畏敌如虎,当不了兵部尚书。

    东林的死对头齐党却是没有发声,这也很正常。王家虽说亲东林,作为鲁省地头蛇,也一向和齐党勾勾搭搭的,齐党当然不会把他揪出来批判一番。

    对于这帮见风就是雨的御史,朱皇帝当然懒得搭理了,敲打一下恶心下就够了,一场党争的余波还没平息,再搞就有点过了。直接说他们捕风捉影,给了个罚俸半年的处分。他现在实力还不够,也不可能真拿树大根深的新城王家怎么着。

    这个事造成的影响当然也不是那么容易消除,这段残句,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皇帝所作,连带之前四首送给秦良玉的作品也被再次翻了出来,让天下的文人们讨论起了皇帝的文学水平。

    作为反面人物,倒霉的王象乾算是被泼上了一堆洗不掉的脏水。

    不过这老官僚才不在乎,当官还要脸,那当什么官。

    最重要的是,从这事上,他突然看明白了皇帝的态度,皇帝这是压根就没打算进攻,不然怎么会让他一个有了畏敌名声的当兵部尚书,他是不信皇帝不知道他一心只想着保身,那么皇帝用他的意思不就很明显了么。

    只要皇帝不冒进,这兵部尚书当然做得。

第63章 63。北直屯田() 
把兵部尚书的人选确定后,朱皇帝抽出手来,关注了下北直隶的屯田问题。

    农历五月下旬,管理屯田御史左光斗回报,北直地方屯田工作已经完成,在皇帝的支持下,他在津门等地方的荒地上开垦水田600亩,刚刚结束的夏收中,收获稻米一千多石。

    去年,左光斗就上疏说过,北直隶有很多的荒地,其中还有很多地方适合种稻的,不过由于水利不修,以及人民没有种稻的习惯,北直种稻的却不多,浪费了大好的资源,请求在北直搞推广实验。

    左光斗既然做了事情,还有了一点成效,总是要表扬一番。毕竟东林党这帮人,大部分都是言官系统的,只会耍嘴皮子搞人事斗争的多,真正做事的少。很快,他就召见了这位东林大佬。

    对于被皇帝召见,左光斗还是很惊讶的,他不过是做出了一点点成绩,皇帝怎么就愿意召见了呢,这少年天子不是不喜欢他们这些正人君子么?

    例行的见礼和场面话说完,朱皇帝首先表示了一番对左光斗屯田成绩的肯定。随即他就话锋一转,问道:“左卿屯田已经有小成,准备如何推广?”

    “启奏皇上,如今小有成效,依臣三因十四议之策,当可以兴办屯学。”

    很快左光斗就详细地介绍了他的屯学政策。这个屯学就是为开垦,屯田专门设立屯学,自由报考,不仅学儒学还考骑射,录取则授予武生身份,被录取的授予水田一百亩,收租每石一亩,本地不会种稻的则先给五十亩,屯学生考科举可以降低条件授予秀才功名。力求不花朝廷的钱,来开垦荒地。

    同时,这个屯学政策,也有严格的考核措施,不交租、不求上进投机占籍的和荒废了田地的,统统都要除名,并严厉追究责任。

    左光斗也是明显感觉到,儒生们都只会读死书,所以他还希望儒生也能学习骑射,恢复汉唐时期的武风。

    对此,朱皇帝却是颇不以为然,就大明现在这帮年轻儒生,特别是江南那边的,作妖化妆穿女装的都有一大堆,就他们还恢复汉唐时候的武风,根本就是扯淡。

    他听完之后,思索了一会后说道:“此议一出,怕是有人要说,左卿这是要夺北人田地,堵塞北人功名之路。”

    他这个屯学政策,有个大问题,不分南北,考核的时候也不像科举一样有本地户籍限制,北方人哪里考得过南方。南北榜的事情虽说出在国初,但南北之间的文化水平差异到现在可远没消除。

    朱皇帝懒得去管他的目的,几个秀才功名而已,就是邀买人心作用也不大。

    左光斗闻言不由一愣,随即答道:“是臣想差了。起初可允许南人报考,待北人学会种稻,再不招收南人。”

    朱皇帝闻言点了点头后说道:“此议可行,卿可与内阁和礼部商量,拟个章程上来。”

    对于这个事,交给左光斗去做,朱皇帝不担心他做不好,这个人虽说有为人偏激等毛病,但总体来说,与东林其他人比起来,不是个只会妄议朝政完全不做事的,个人操守方面也还算过得去。只不过是面积不大的推广,也不会有多大的问题。

    对于左光斗这样的小打小闹式的屯田,他也没有太多的兴趣去关注,要解决北直隶的水利问题,终归还是要靠朝廷集中力量搞基建来解决,不过那显得先把北直隶的吏治问题厘清,所以暂时只能放一放。

    万历朝以来,由于多位官员的努力,北直隶这地方,种稻的也有不少了,加大些推广力度,自然会有地主们去跟进的。

    待蜂窝煤产量提上来,解决了燃料缺乏问题,柴薪价格降下去,那些勋贵外戚们占的产柴荒地自然会被开垦。何况皇帝是不可能放任这些勋戚们兼并土地的,过几年之后,那些地是不是他们的都会是个问题。

    对于左光斗搞的这个屯学,朱皇帝并不喜欢,但也不是太反感。起码地算是朝廷手里的官田,暂时也有租子可以收,就算最后废弛了,收益进入了士绅的口袋,也无非是收不到一点点租子,好歹开发了荒地,粮食总产量在增加,总比不严管就会沦落成农奴制的军屯要强。

    再说了,几年之后,那帮侵吞官田的士绅还能不能保住自身都是个问题。

    朱皇帝抽空了解了下左光斗的屯田,不止是想要了解下北直的水利问题,也有安置不断拥入关内的辽东难民方面的考虑。登抚陶朗先等官员近来上报,大批辽南难民进入关内,这些人民失去了谋生的手段,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希望朝廷拿出个解决的法子来。

    翻了翻另一时空的解决方案,他很快发现,在广宁之败后,朝廷任命了首辅叶向高的门生董应举在通州以东到山海关广大地区搞了官屯,这一次的屯田有一些成效,开发了一些荒地,让朝廷收获了几万石的粮食的租子,只不过他一升职,继任者不再严管,屯田的利益就被下面的官绅吞了,朝廷也再收不到几个粮。

    另一时空,董应举安置的辽民数量也实在是太少,他还买了百姓手里的田地,才安置了1。3万户辽民。退入关内的辽民可是超过百万,有些人原本逃到了登莱,看到同乡在登莱被权贵们强逼为奴,生生被逼得逃回了东江镇控制区。

    现在广宁尚未失陷,退入关内的辽民还没有那么多,不过数量也不少,而且还在不断地增加。对于这些辽民,朱皇帝暂时还能大致上安置好。

    从四月底开始,他就在招募辽民,在唐山等地烧制水泥,其余的一些作坊也在优先招募辽东难民。

    见完左光斗,他又很快和内阁商量了一番,点了太常少卿董应举的名,让他兼任河南道御史,经理津门至山海关屯田事务,安置难民。

    对这次屯田的长期结果他同样不关心,不过短期应付下,安置目前还不算多的难民,问题并不大。

第64章 64。衰落的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