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弄臣 >

第329章

大唐弄臣-第329章

小说: 大唐弄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战争论,那就是更多的偏向于战略。战略也就是要进行实际战斗的,战略不讲究什么尽量避免战争,反而是迎难而上,尽可能的打败敌人。而战争论也就是通过尽可能通过打败敌人来取胜,来逼迫对方屈服于自己的意志。你们可以看看战争论的引言和第一篇,那里面对于战争实质有深刻的讲解。如果你们还是不明白,可以来问我。”景文说道。

    可是柴静却马上说:“祭酒,那你还说你的不亚于孙子兵法?孙子讲究希望不战而屈人之兵,而孙子也说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柴静开始掉书袋子了,不过景文却不以为然。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孙子提到过作战最好是能够通过最高级的手段,来逼迫敌国投降。而作为将领,最好能够逼迫对方全军来投降。也就是说百战百胜也并非是最好的,可是最好的办法也就是不用打仗,来逼迫对方投降。这个是谋略的最高境界,可是景文对于这个做法,实在是有些不敢苟同了。

    中国古代很多人都追求如此,可是真正能够做到这种事情的,有多少呢?如果真的能够每次都不战而屈人之兵,那还有什么战争呢?所以,景文虽然认同不战而屈人之兵,可是对于他这个后世人来说,却也并不敢苟同。因为不战而屈人之兵,太难了,几乎不可能做到。当年孙子不也是要经过打仗,才能够打败楚国吗?不战而屈人之兵,需要的条件太多,不具备普适性。

    用句网络名词,那就也是太高大上了,一般人还真的无法做到。而拼命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个是万分愚蠢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只能够在少部分情况,也就是自己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才能够做到。不得不说,孙子这句话坑死了很多人,而且这句话也不具备有普适性。不具备普适性的兵书,那注定是曲高和寡的。所以,其实景文并不认为孙子兵法适合所有人来读。而也正是这句话,让中国陷入了一个重谋轻力的危险境地。

    “不战而屈人之兵?那是狗屁!”景文突然骂了一句。

    而这句话,顿时炸开了锅,显然对于景文这话都议论纷纷。

第703章 712、不战而屈人之兵?狗屁(下)() 
“祭酒,你这个是在质疑孙子吗?”“祭酒,你这个是在抨击孙子的兵法吗?”“祭酒,你这个是在侮辱兵圣吗?”“祭酒……”

    一大堆质疑声也都纷纷出现了,显然对于景文如此质疑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句话,非常愤慨。这句话可以说是至理名言了,无数兵家都奉为经典。可是现在景文对这句话显然不屑一顾,这个让大家都非常的愤慨。所以,现在很多人都纷纷怒骂起来,显然非常愤怒。

    “肃静肃静!”赵东阳这个大唐军校的司业喊道。

    大家终于安静了下来,等候景文的说法。

    “我只是想要问你们一句,大家记住,我只是比喻,只是比喻啊!如果现在高句丽让我们大唐举国投降,把国土并入高句丽,你说我大唐会答应吗?或者,吐谷浑让我们大唐投降,并入吐谷浑,你说我们大唐能够答应吗?”景文问道。

    “这个怎么可能?”“胡说八道!”“如果他们敢这么做,我们就打死他们!”“揍他丫的!”……

    听到了景文你这个比喻,简直是让人感觉荒唐。吐谷浑和高句丽,怎么可能和大唐相比呢?这两个国家,吐谷浑已经半残废了,而高句丽现在也就是被隋炀帝打得吐血。别说现在的高句丽,就算是高句丽鼎盛的时候,也不可能让一个统一的中原王朝投降并入他们。这个简直是太荒唐了,根本不可能。

    “我让你们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们是高句丽或者吐谷浑的统帅,你们就要想办法进攻我大唐,争取让不战而屈人之兵,你们能够做到吗?”景文问道。

    “废话,兵圣孙子都做不到啊!”马上有人回答。

    而景文马上问:“你们明白了什么?”

    而大家沉默了,因为他们明白了景文的话。这些人也都不是什么蠢货,当然明白景文的意思,那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是要有实力作为支撑的。如果你没有实力,那怎么能够让敌人畏惧你,然后屈服呢?所以,一切都是实力的原因,如果没有实力,你怎么可能让敌人屈服呢?而吐谷浑和高句丽,显然都不具备让大唐不战而屈服的条件。而把场景转换一下,如果自己没有足够的实力,那怎么可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呢?

    “可是,现在西突厥不也是曾经主动来请求内附吗?这个不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吗?”柴静问道。

    可是景文却说:“西突厥是因我们不战而屈人之兵吗?不是,而是我们打了。我们打败了东。突厥,所以西突厥被吓住了,所以才主动请求内附的。假如,我们没有打败东。突厥,你们有谁能够光靠着一张嘴皮子,就让西突厥内附了?你们有谁能够做到?所以,说到底,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个是要有实力支撑的。”

    “可是实力怎么证明?还不是要打吗?如果没有经过战斗,你怎么证明你的战斗力强大?难道,光是比人数吗?恐怕,就算是裹挟百万流民作为军队,这些乌合之众的战斗力还不如一万精兵。所以,你怎么证明你的实力足够随时把对方灭了?所以说到底还是要作战的,如果没有经过作战,那你不可能能够做到杀鸡儆猴的作用。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句话是建立在把别的‘鸡’给杀了,然后把这只猴子给吓住了,他们才会不战而屈人之兵。所以,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什么绝对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想要不通过任何作战,就能够打败敌人,这个显然是不可能的。毕竟,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人,都是不见棺材不落泪,你能够靠着嘴皮子说服对方吗?”

    景文经过了一个赤果果的事实,让大家明白不战而屈人之兵,并不是不战斗。实际上,那是经过以往的战斗,来证明自己的强大,然后让敌人投降。所以,任何想要不通过战斗,就让敌人投降的想法,都是荒唐的。战斗,必须要打,区别只是大打出手,还是通过一些小打来证明自己的实力,然后逼迫对方投降。所以纯粹的不战而屈人之兵,那是根本不存在的。

    “可是,一个优秀的谋略也能够当得起数十万大军啊!当年西晋,不也是通过八万大军,打败了苻坚的百万大军,保存了汉家衣冠吗?而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不也是靠着一个好的谋略,来打败了曹操,然后才能够三国鼎立吗?所以,一个好的谋略,是能够顶的上无数大军啊!”柴静再次说道。

    而大家也都纷纷露出了认同的想法,因为很多时候一个谋略,那也许能够让自己打败很强大的敌人。而柴静所举例的这两个,都是通过好的谋略,然后以少胜多,这样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想法。而历史也对这些能够采用奇谋妙策的将领和谋士,也都大家赞赏。显然,很多人都认为这些胜利都是靠着这些奇谋妙策来实现的,所以很多人都追求热捧那些能够出奇谋妙策的。

    甚至,有不少所谓文人,都热衷于给那些将领出什么奇谋妙策,这种想法直到后世清朝末年都还有不少。而文人也都热衷于指挥大军,然后靠着自己的谋略来打败敌人,这样才能够出将入相。甚至,就连现在的房玄龄杜如晦,都曾经是李世民的重要军事谋士,这才能够现在成为了执掌大唐的宰相。所以,很多文人对于当军事谋士,也都是非常热衷的。

    甚至有些号称是熟读兵书,而也就是去当谋士。不过现在,柴静身为参谋系的学员,自然也就认为谋略的重要性,甚至把谋略当做了战争中最重要的核心。不过,景文对于柴静这种重谋轻力的想法,不由得叹了口气。这个也许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也许也就是太过于把孙子兵法捧得太高,并且大家曲解了孙子兵法,所以才造成了这个重谋轻力的后果。

第704章 713、重谋轻力() 
“柴静,你说一个奇谋妙策,可以当做数十万大军来使用。可是你却没有看到,往往很多奇谋妙策,都是不能够复制的。当年苻坚数十万大军南征,可是那数十万大军的成分非常复杂,都是一群乌合之众。因为他们都是靠着一群不同民族粘合起来的,并没有经过任何的磨合就送上了战场。这种人,打顺风仗还可以,可是一旦稍有不顺,他们就会分崩离析。而这种军队,发挥出来的战斗力,还不如十分之一真正的精兵。所以,从表面上来看,他们实力悬殊。可是从真正的实力来看,他们其实是差不多的。”

    “而你说的赤壁之战,如果我没有记错,孙刘联军其实是靠着火攻取胜。而火攻确实在水寨,也就是其实是靠着水军取胜的。而曹操几乎等于没有水军,所以也就被打败了。与其说是孙刘联军打败了曹操,还不如说是欺负曹操水军不行,并且再加上一定的天时巧合,所以才创造了这种奇迹。可是,你们认为,这种奇迹能够重复制造吗?你们有信心,能够一次次创造奇迹吗?”

    大家都沉默,显然能够重复创造的奇迹,那就不是奇迹了。往往历史上很多战争的例子,其实也都是天时地利人和,再加上一定的历史巧合,然后在赋予了这次战斗的奇迹。唐朝都有一句诗,叫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如果当年没有东南风,那曹操恐怕也将会一统天下。所以,这些其实都是建立在某些巧合上面的,并不是真正建立在军事将领士兵能够发挥出来的。而且,这个也是建立在曹操水军不行,如果曹操有强大的水军,那也就自然不可能被孙刘联军打败,就算有东南风也不成。

    而这种奇迹,是不可能重新制造第二次的。可是很多时候,历史上都记载的都是这些奇迹,对于真正的战争反而不会太多书写。后世的将领也只是会关注那些造就了奇迹的战役,而不会关心那些中规中矩,真正靠着“以多欺少”的战争例子。因为,这些中规中矩的例子,其实并没有多少可以学习的,不就是靠着人数优势,靠着武器优势来作战吗?

    而就连景文,其实他两次指挥打仗,也都是靠着武器的优势来取得胜利,而不是靠着什么谋略。也正是因为景文靠着武器优势和各种参谋的谋划来取胜,所以很多人都认为景文的军事谋略不行,这个才是抨击景文的原因。

    “你们所看到的历史上的战斗,都是被史官大书特书的。而那些大书特书的,却往往都是有很多巧合才造成的结果。如果没有那些指定的条件,那根本不可能创造这个奇迹。所以,你们都被历史被骗了。因为那些‘奇迹’已经让你们认为战争都是要靠各种谋略,可是却忽略了这些其实是因为有太多的奇迹才造成的结果,所以这种奇迹是不足以复制的。所以,你们学习那些靠着特殊手段来取胜的战例,根本没有用。”景文说道。

    景文说这么多,其实也就是想要把这些学员的重谋轻力的思想纠正回来。如果不能够纠正他们的重谋轻力的思想,那恐怕对于军事发展没有好处,甚至还会贻害后代。而重谋轻力的思想在中国,其实有很多遗留。后世人看三国演义,都是热衷于看那些奇谋妙策,热衷于看那些以少胜多的。比如说曹操的官渡之战,还有什么赤壁之战,这些奇谋妙策让人十分过瘾。可是这个也带来了很大的误区,让人以为战争也就是靠着这种奇谋妙策取胜的。而甚至很多将领也都是这么想,所以这个可以说是非常危险的。

    重视这些奇谋妙策,而不重视真正的实力,那最终注定是要失败的。任何的计谋,都是要通过不折不扣的实力来完成。如果没有足够的兵力,没有足够的军备,那再好的奇谋妙策也都是水中月,镜中花而已。而在绝对实力面前,任何阴谋都是没有用的。与其指望靠着阴谋取胜,这个显然是不现实。那些所谓奇谋,不都是抓住了敌人的弱点来取胜吗?如果敌人不犯错误,那你的这些谋略也都不顶用了。

    “那祭酒,你说那个将领是采取真正的泰山压顶的实力取胜的呢?”

    景文回答:“你们应该听说过一个故事,秦始皇问王翦,灭亡楚国要多少士兵,而王翦回答要六十万。而李信却回答二十万就可以了。结果,二十万大军根本不足以灭亡楚国,所以秦始皇还得把王翦请来,然后给他六十万大军。由此可见,谋略只是能够作为自己自身实力的辅助。如果没有秦国没有这个六十万大军,那任由王翦多么有军事才能,那他也无法做到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