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雍王-第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殿下。”一个人猛地跪在朱厚煌面前,只见这个人浑身大汗,一身冲鼻的汗臭味道。好像很长时间没有洗澡了。
朱厚煌看过去,眉头一皱,随即放开了,说道:“林璜,你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
林璜将一个包裹从身上解下来,一层层打开,最后有两封信呈给了朱厚煌。
朱厚煌接过来一看,一封是给自己的,一封是给杨慎的。
虽然林璜没有说什么话,但是朱厚煌已经看出来,林璜一路来风尘仆仆就是为了这一封书信。这书信之中不知道有何等消息,让他这样奔波。
朱厚煌毫不犹豫的撕开了信封,一目十行的看完,将书信收到身后,一时间背手看想蓝天,心中浮想联翩。
“宁王之乱,终于来了。”正德事情的大事件,终于要拉开帷幕了。一时间朱厚煌心中却有几分伤感,不是为宁王,而是为了正德皇帝。他虽然记不住清楚,但是也依稀记得正德皇帝在平定宁王之乱之后,没有几年就去世了。
好一阵子,朱厚煌才将这种伤感压制下去,心中暗道:“也许我已经改变历史了,正德皇兄,定然不会如历史一样,也说不定啊。”
随即,他又想起比较现实的问题。面对宁王之乱,到底是一个什么态度?
朱厚煌虽然自持自己与正德关系好,不担心正德会迁怒自己。但是他面对第一次政治上的大风波。朱厚煌没有一点经验,也不知道该从何着手,为自己谋求最大利益。
朱厚煌捏着另一封写给杨慎的信件,心中暗道:“我傻想什么啊?自然是问行家了。”
杨慎虽然没有经历过什么大风波,但是毕竟是首辅家的公子,对政争的理解定然要比朱厚煌高明的多,放着这一个能人,不去请教、岂不是一个大傻瓜。
朱厚煌几步翻身上马,说道:“去府衙之中。”
大员还是一座新城,所谓的府衙其实是县衙的一部分,离府学也没有多远,几步路就到了。
第一百六十三章以不变应万变()
第一百六十三章以不变应万变
朱厚煌来到杨慎之处。杨慎真握着一卷书,细细品读。
朱厚煌说道:“杨师,北京有消息传来。”说话之间,将两封书信递了过去。
杨慎看过,唐寅给朱厚煌的书信之后,沉思一会儿,将杨廷和给他的书信也裁开来看。好一阵子才回过神来。
朱厚煌问道:“对宁王之乱,孤应该怎样做?”
杨慎有一点心不在焉,回过神来,说道:“以不变应万变。”
“愿闻其详。”朱厚煌郑重其事的问道。
“殿下,窥视禁中,从来就是大罪。殿下与陛下关系亲密,这是殿下的福气。但是并不以为窥视禁中,就不会犯忌讳了。曾经有一个人犯了大罪,他关系面广,找了很多人上书求情。皇帝终于点头,赦免了他。结果圣旨没有下来,他却上书谢恩了。结果皇帝勃然大怒,下罪论死。”
朱厚煌立即觉得有冷汗从背后打出来。
朱厚煌能有今日,正德皇帝是最大的支持者。没有正德皇帝的支持,士林之中的舆论,还有各种各样的压力,早就让朱厚煌的雍国计划,胎死腹中了。故而,关系到正德的事情,哪怕是一点点,他都必须慎重。
杨慎说道:“虽然现在大内好像是筛子一样。很多消息都无法保密。陛下也是知道这一点的。但是到底这消息从什么地方传出去了,传给谁了,陛下就不知道了。现在如果殿下有所动作,岂不是不打自招。那样一来殿下与陛下之间,必然起了间隙。对殿下不利。故而最好,以不变应万变。”
“而且宁王谋反,殿下也是藩王,本就身处嫌疑之地,不做不错,做得越多,嫌疑也就越多。镇之以静,是最好的方法。”
朱厚煌好像明白,又好像不明白,说道:“那北港之事,先搁置一下。”
“不,殿下不明白我的意思,镇之以静,并不是殿下什么也不做,而是殿下按照原来的计划来做。就好像是没有发生过一样。”杨慎说道。
朱厚煌有一些明悟,关于宁王谋反之事,雍王身份尴尬,多做多错,所以最后的办法是当做没有发生,不知道。
正德想将这一件事情,悄无声息的按下去,不管王哲之死,是不是真是宁王所为。正德都希望这一件事情,不引起太大的波澜。
所以这一件事情,在宁王正式起兵之前,都会暗潮汹涌,波澜不兴。朱厚煌想装傻很容易。
只是不管怎么装傻,朱厚煌总要面对宁王之乱的冲击。
朱厚煌问道:“宁王起兵之后,孤该怎么做才好?”
杨慎说道:“入京。”
入京,舍弃雍国基业,对其他人来说,也许是一个问题,但是对朱厚煌来说,却是一个极佳的选择。
说实话,有很多人都不喜欢朱厚煌。但是并不包括正德。
作为皇帝的本能,正德对朱厚煌现在的位置,有一点不舒服。不过作为大明的皇帝,正德早就明白了,让他不舒服的事情多了。
真以为当了皇帝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呵呵。
正德与朱厚煌算是志同道合的人,正德一心一意想开疆扩土,留英名于后世。而朱厚煌是他的盟友,不管是与达延汗大战时的,生死交情,还是朱厚煌与正德一心一意开疆扩土的心思,几乎一模一样。
正德对朱厚煌所做所为,了如指掌。心中默许了。在正德想来,最少在东雍这一块地方,在他在位时期,收为大明版图。这是他的功绩。
至于将来朱厚煌坐大反噬。哼哼,正因为正德清楚朱厚煌的底细,以朱厚煌民不足十万壮丁,兵不满一万,想要反噬。也高看朱厚煌了。
故而,朱厚煌非常有把握,只要正德在位,朱厚煌不管怎么入京,都不会有事的。在他想来,他觉得他也应该多多回京。
感情都是处出来的,不管之前,多么好的感情。长时间不接触,也会变得淡薄起来。即便是为了维护与正德的感情,多多回京也不错。
一想通这一点,朱厚煌心中再无疑虑。说道:“既然如此,孤就放心了。”朱厚煌放下心来,立即给杨慎说起,去北港坐镇的事情。
朱厚煌去北港坐镇,不仅仅是他自己的问题,还有军事重心北移的问题。
在陆地上,雍国的主要战力,也就是朱厚煌的千余亲兵。这千余亲兵,日日操练,足衣足食。也见过好几次阵仗,算得上百战百胜,兵器盔甲都往好里面准备。
放在北方也能上得上精锐人马。虽然人少,但是有足够的辅助兵力,足以打一场上万人的大战了。
冷兵器时代,战场上真正拼死作战的人,不过总兵力的十一之数,甚至比十一之数还要小。
这些事情都要跟杨慎讲清楚。
虽然亲兵北上之后,各地还有所谓的县兵。但是杨慎看来,所谓的县兵根本就是民壮,乡勇之流,根本不能依靠。不过还好,北港离大员在陆地上相距很远,但是有水路相通,即便有事,派人求援,数日之内,就能回援,只需在县兵布置上稍稍注意一点就行了。
朱厚煌与杨慎沟通完之后,正想离开。杨慎忽然说道:“殿下,有一件事情,也得让你知道。”杨慎将杨廷和那一封信递给了朱厚煌。
朱厚煌接过一看,顿时愣住了。杨廷和在上面洋洋洒洒的写了数百字,主要是介绍杨慎离京时候政局变化。宁王将要谋反并杀害江西巡抚王哲之事,是今年政坛上最大的风波。这一场大风波甚至影响到了杨廷和正在直隶进行的丈量田亩,清算人丁之事。
虽然还在保密之中,但是正德也正式叫停了丈量田亩之事。
宁王是太祖所封藩王,在江西镇守也有数代之久了。在江西到底有多大的势力,他要造反又会掀起多大的风浪。在这个时候稳定压倒一切。即便是正德也不想在这个时候继续坚持下去。
丈量田亩之时,雷声大,雨点小,几近无疾而终了。
也许在平定宁王之乱后,才能继续下去。不过深谙政治手段的杨廷和却知道,再次掀起丈量田亩之时,几乎不可能了。所以杨慎再待在雍国,已经没有必要了。杨廷和正在想办法让杨慎回去。
这里面也有避嫌之事,因为有藩王谋反之事,他作为堂堂首辅,而儿子作为藩王长史,的确不大好。
朱厚煌看完这一切,心中烦闷几乎不用说了。做大事首要得人,没有不朱厚煌再深谙这个道理、因为现实已经将朱厚煌教育的体无完肤了。
人才也不是大白菜,想要就要的。
比如杨慎,好像杨慎根本没有做什么事情,但是在不知不觉之间,杨慎为朱厚煌理清了雍国的官僚体系。建立起体制来。唐寅就做不到这一点。
盖因唐寅只是才子,虽然有才华,但才华并不在政治之上。而杨慎根本间就是中央党校的系主任,对一个政权的运行,最理解不过了。
而像杨慎这样的人才,有几个,有几人啊。没有了杨慎,朱厚煌又怎么能将自己的政治理念与这个时代的实际想结合。弄出既符合朱厚煌的想法,也能被人理解的政策。
至少朱厚煌做不到这一点,比如朱厚煌想鼓励航海,但是怎么将鼓励航海,分解成一条条政令,发布下去,朱厚煌却做不到。
杨慎一去,对朱厚煌的影响,根本不是如断一臂那么简单。
第一百六十四章后杨慎时代的来临()
第一百六十四章后杨慎时代的来临
朱厚煌握紧信封的手,一点一点的攥紧,问道:“师傅,能不能不走吗?”
杨慎没有说话。朱厚煌有些失望,因为有些时候,不说话。也是一种态度。
朱厚煌说道:“也是,师傅是宰相之才,怎么会常留在这荒芜之地。”
“世子,”杨慎开口了,他用这个旧称的意思,他并不是以雍王长史的身份说话,而是再以他的老师的身份说话。说道:“东雍以前或许是荒芜之地,但是以后绝对不是。”
“多谢师傅夸奖,不知道师傅什么时候走?”朱厚煌叹息一声,心中空落落的,知道以雍国这个盘子,还是吸引不了,当世第一流的人才。
杨慎说道:“不知道,但是今年我应该会在东雍过年。即便有事情,也是明年的事情了。你想做什么就马上去做吧。现在我还是你坚强的后盾。”
杨慎最了解朱厚煌了,朱厚煌好像大气,实际上很小家子气,不舍得人分一点兵权。每一处新定之地,必须亲自前去了解。这说得好听,是事必躬亲,说得不好听,就是太小家子气。
即便是对杨慎这个名义上的雍王相,也没有什么决策权,杨慎这个长史也不是做得六部尚书的差事而已。
功法之政,律法之圈,皆由朱厚煌金口玉言。和他祖宗朱元璋根本就是一个毛病。
朱厚煌心中转了几个圈,心中暗道:“乘着杨师傅还在的时候,将整个东雍清理一遍,等杨师傅走后,我就专心内政。经营好东雍吧。”
朱厚煌苦笑说道:“杨师傅,孤就预祝你鹏程万里,说不定今后,还要麻烦你了。”
杨慎沉吟一会儿说道:“殿下,放心,臣一定想办法,给你推荐一位合格的雍王长史。”
此刻杨慎想过朝中大臣的名单,再联系即将爆发的宁王之乱,就圈定了几个目标。
雍王长史这个差事,说起来不大,但也不是谁都能办到的,虽然雍国全部面积,还没有内地一个府大,但是这里的事情,并不是一个知府能搞定的。
雍国的形式复杂,以朱厚煌设计的体制,雍国政府,必须能管理到每一个人,当然这种先秦时代古典…帝国…主义,根本不是现在一个大明知府能搞定的,而且麻烦还在于,雍国的一切都是新的,根本没有规矩可循。一般循吏,也做不到这个位置。有能力坐稳这个位置的人,在大明也必然是高官。
第二日,朱厚煌就立即启程去了北港,他要做好,后杨慎的时代的来临,做好准备。
船行不久,就已经来到北港了。
不过此刻的北港与之前的北港大相径庭。让朱厚煌也吃了一惊。
北港本来是天然良港,但是港口措施非常少,只有区区几道栈桥,还停不满船只,但是现在整个北港港口上,都挤满了船只,大船不多,但是小船不少,甚至附近来有几处临时搭建的栈桥,上面也密密麻麻挤满了船只。
如果不是朱厚煌提前派人来传话,估计他现在连停靠的地方都没有。
朱厚煌的船只一靠岸,李世贵立即拜倒,说道:“臣北港知县拜见殿下。”
俞大猷也拜倒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