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雍王 >

第184章

大明雍王-第184章

小说: 大明雍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厚煌先是大为失望,因为所谓宁王镇国之碑,并不是高大绝伦的雄碑,也上面笔法,并没有是大不了的,朱厚煌在大明日久,对笔法还有几分眼力的。而且碑文的文采也不过如此。“炎海之墟,浡泥所处。煦仁渐义,有顺无迕。撦撦贤王,惟化之慕。导以象胥,遹来奔赴。同其妇子、兄弟、陪臣,稽颡阙下,有言以陈。谓君犹天,遗以休乐,一视同仁,匪偏厚薄。顾兹鲜德,弗称所云。浪舶风樯,实劳恳勤。稽古远臣,顺来怒趌。以躬或难,矧曰家室。王心亶诚,金石其坚。西南蕃长,畴与王贤。矗矗高山,以镇王国。镵文于石,懋昭王德。王德克昭,王国攸宁。于万斯年,仰我大明。”

    看上去四字一句,文采飞扬,但实际上空乏之极,没有一点内容可言,用最后八个字,就能概括为“于万斯年,仰我大明。”

    张庸左右一摆,避开左右仆从。说道:“王大人,觉得这碑如何?”

    王阳明眼睛一缩,心中暗道:“这一样,这个人的言语之间,有些不对劲。”说道:“不错,不错,是翰林的手笔。”

    虽然一个翰林学士很难得,但是一篇翰林学士的文章,在茫茫历史长河之中,并不罕见,甚至极多,所以对一篇碑文的评价,王阳明的评价还是有几分保留的。

    张庸说道:“这碑文在渤泥已经有一百多年了,我家来到张庸也来渤泥一百多年,下官,南洋锦衣卫渤泥千户所千户张庸,见过大人。”

    朱厚煌与王阳明,徐爱对视一眼。心中大惊。

    他们完全没有想到,在这个远离中原的偏远之地。渤泥国的大官,居然是大明的锦衣卫千户。

    张庸说道:“本来按照规矩,我们这些锦衣卫暗桩,不遇见上峰是绝对不能暴漏身份。但下官家在渤泥已经经过六代人了,下官家世世代代都在等着北京的一个命令,但是始终没有。下官家中已经等了实在太久了太久了。”

    张庸说着说着,忍不住泪流满面。他想到了他的父亲,他的祖父,他的曾祖父,甚至从来没有见过面的先祖。他们都是面向北方,看着北京方向,咽下最后一口气。说道:“下官实在等不下了,六代人啊,六代人啊。”

    张庸忍不住呜呜的哭了起来。

    朱厚煌心中也忍不住为他们感到难过。张庸他家里还在天涯海角苦苦坚持,但是关于他们的档案,早已被焚毁了吧。

    这不是朱厚煌的凭空猜测。

    自从洪武年间,时任锦衣卫指挥使的人,都没有一个人全身而退。一次次政治风波都是以锦衣卫为中心爆发的。

    成祖年间纪纲不可一世,但也逃不过大清洗,这一次次的大清洗,将锦衣卫的暗桩的档案弄丢失了,也是很可能的。

    而且大明向海外派遣锦衣卫暗桩,也只有在太祖成祖国力鼎盛之时才有的行为,太祖的时候,有布局天下的豪情,而成祖之时,有寻找建文帝的想法。在仁宣之际,大明全面收缩,早就没有往海外派遣锦衣卫的决心。

    在成化之后,大明的特务机关,东西厂,代替了锦衣卫。不过东西厂从来没有想像锦衣卫这样有大面积布置暗桩的行为,他们的势力大多密布京师之中,而且人手大多是从锦衣卫之中挑选的。

    东西厂并没有多大的造血功能。所以锦衣卫就成为他们的人才培养梯队。早已没有当初的威风,而南洋这一批人暗桩,早就成为了无用之人。他们的密档,不是沉在那个箱子最下面,要么就早已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了。是不是被虫蚀火烧了,也不知道。

    张庸收了哭声,跪在地面上,说道:“并不是下官忍不住的。而是下官担心下一代恐怕就不能效忠大明了,而且大明与渤泥的交往日益稀疏。臣今日之想问一句话,锦衣卫镇抚司,还认我这个南洋锦衣卫千户吗?”

    朱厚煌忽然站起身来说道:“张大人,你知道我是谁吗?”

    张庸说道:“你不是雍王少府丞许松许大人。”

    “不是,”朱厚煌说道:“孤乃大明雍王。锦衣卫镇抚司认不认你这个锦衣卫千户,我不知道。但是孤认你这个千户。孤出京之前,向皇兄承诺过,终我雍王一世,决力向南,将南洋收入大明版图,让南洋为我的大明的西域都护府,还请张兄助我一臂之力。”

    张庸大吃一惊,他看见朱厚煌在王阳明身边做事不拘束,自由自在,就知道朱厚煌的身份不简单啊。不过他以为许松的家世不错。或者与雍王有些姻亲,但是万万没有想到朱厚煌就是雍王本人。

    张庸再想朱厚煌的行为,心中暗道:“雍王这样的行为虽然有些鲁莽,但是这一份勇气,还是成祖之下少有的英勇。却是一个可侍之主。”

    这是张庸没有见过正德,比起正德的英武来说,朱厚煌还差了不少。不过对张庸这样有才之人。蜗居在渤泥小国之人,根本就是一种折磨。

    此刻有计划进入南洋征战的大战场之中,让他进入更广阔的天地之中。让他不由自主的兴奋起来。张庸说道:“臣,拜见雍王殿下。”

    朱厚煌将张庸扶了起来,说道:“张卿请起,孤回到东雍,就上书陛下,将整个南洋锦衣卫的管辖之权,授给孤,倒是孤就能名正言顺的管辖你了。我绝不会让你默默无闻的。”

    张庸大喜道:“多谢殿下。”随即问道:“殿下来南洋,所谓何事?”

    朱厚煌心中过一遍,觉得没有什么可以隐瞒了,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说道:“孤此次来,就是因为东雍缺乏用度。”

    随即将东雍的情况说给张庸听。

    张庸想了一阵说道:“殿下此来南洋是想以开扩贸易的方式来弥补东雍财政?臣看此法虽然可行,但是见效太慢,一时半刻缓不应急,殿下臣有一个偏门法子,不知道能不能行?”

    “说来听听。”朱厚煌说道。

    “南洋各地小国林立,殿下只需想出罪名,灭掉几个小国,既能立威于南洋,也能解决东雍的用度。”张庸说道。

    朱厚煌眼睛一亮,心中暗道:“英雄所见略同啊。”他连忙问道:“张卿久在南洋,不知道那个国家合适?”

    张庸心中一喜,殿下这个说法,就证明他没有嫌弃我这个说法。随即他心中暗道:“要那个国家好?这个国家不能太小,国家太小固然容易下手,但是多次出手,也会影响大明的威望。只有国家足够大,才能让有足够的钱粮。”他好像忽然想起了,心中暗道:“大王啊大王,我家效忠渤泥数代,最后为渤泥做一些事情吧。”

    张庸他抬起头来对朱厚煌说道:“殿下,臣以为南洋各国之中,唯有苏禄最为合适。”

    朱厚煌心中暗道:“我圈定的国家之中,也有苏禄,却不知道张庸能说出来一个什么道理。”

第三百一十二章苏禄情况() 
第三百一十二章苏禄情况

    “臣在南洋多年,辅佐渤泥王南征北战,苏禄是渤泥的主要对手,对苏禄的情况最为了解,首先,苏禄虽然说是一个国家,但他本质上是一个部落联盟。有数百个大大小小的部落组成,但其中最大的三个部落,就是东王部,西王部,与同王部,这三部的势力东王最为强大。”张庸将他了解苏禄的情况一点一点的讲了出来。

    朱厚煌听得聚精会神。

    这些信息不是深入南洋,是决计不能听到了。

    朱厚煌来道南洋,才知道,在这里离中原越远,国家的组织形式就越发差劲,即便是渤泥王,也不过是控制国都附近,而远离国度的地方,都是部落的形式存在,渤泥王所能控制的不过是各地的酋长。

    比起渤泥国的组织形式,苏禄过的组织形式更加不行了。

    首先苏禄国先天地理不行,苏禄国所在之地,并不是在一个大岛之上,而是分布在苏禄群岛之中。

    这样一来大海先天将苏禄国彼此的联系隔断,虽然苏禄也点亮了航海技能点,但是依旧不能完全解决出行问题。

    这种限制导致了苏禄的中央集权极其地下,也导致三王共治的情况。

    “不过近百余年来,情况有了变化。”张庸说道。

    “回回教南来,时间已久,早在唐宋之时,就有回回僧侣,不过在南洋也是渐次普及的问题的,而回回教在苏禄的传教日深,也引起了苏禄的国家机构的变化。百姓皆从回回教,三王之间,也因为出现回回教,影响了实力平衡。受影响最大的,就是东王。”

    “东王?就是那一位葬于德州的东王一脉?”王阳明熟读经史,家里面又是世代官宦,对本朝掌故十分了解,再离开东雍之前,又从陆完处打听了一二,对这位葬在中原的东王,有莫名的好感。

    朱厚煌却不大明白,请教道:“王师,这个东王,还有什么说头吗?”

    王阳明说道:“永乐年间,三王一并来朝贡,其中东王死于德州驿站。成祖仁慈,让东王以藩王礼葬于德州,现在德州城外还有苏禄王墓。据说,除却苏禄东王长子回去继承王位之外,苏禄王后,与苏禄其他两个儿子都在德州生活,与大明子民无异。”

    张庸说道:“这位苏禄东王,可是好手腕,他用一死,保证了大明对东王一脉的另眼相看,让苏禄东王一脉,能够压制西王,与同王一脉,不过西王一脉也不弱,西王一脉投入回回教,并改名夷民,叫什么穆罕默德。从此成为回回教在苏禄的头目,借助回回教的势力压制东王的势力,这么多年来,大明水师不屡南洋,东王失去了大明的支持之后,每况日下,已经被西王死死的压制住了。如果这种情况不改变,无须多少年,苏禄东王一脉,将会成为历史。”

    有些什么张庸并没有说清楚,渤泥王北扩的最大阻力,就是苏禄国,如果详细一点,就是苏禄西王的势力。

    不用说朱厚煌,连王阳明一下子都有了倾向性了。

    一个礼顺中原,连祖先的坟墓都在山东德州,一个是信奉回回教,这里外之分,再明显不过了。

    朱厚煌心中暗道:“借助苏禄东王一脉的势力,将苏禄西王一脉斩尽杀绝,苏禄西王一脉也是数百年积累的财富,足够我发一笔横财了。”

    朱厚煌说道:“此时孤知之了,既然东王是苏禄正朔,孤就容不得乱臣贼子做乱。张卿,孤委托你两件事情,第一,调查佛郎机人,第二,调查回回教。”

    张庸说道:“臣遵命。”只是张庸面子上露出男色。

    朱厚见状,问道:“怎么有难处吗?”

    张庸说道:“佛郎机人在南洋时日尚浅,想要调查佛郎机人的动静,轻而易举,但是回回教自从唐宋以来传到南洋,已经有数百年了,早已根深蒂固,不可动摇了。不敢隐瞒殿下,臣家中也有信奉回回教。臣已经是嫌疑之身,臣请避嫌。”

    “不必了。”朱厚煌心中暗暗在心中提高了警惕。说道:“孤信的过张卿。”

    不信又怎么样啊?吴凤仪刚刚往南洋安排人手,根本不如张庸这样的地头蛇。不过朱厚煌回去之后,会另外派人负责调查回回教。

    朱厚煌已经将自己最大的敌人,从佛郎机人变成了回回教。

    并不是朱厚煌好高骛远,而是事实如此。

    佛郎机虽然强大,但是根基不厚,朱厚煌身后有大明,即便他与佛郎机人交战败上千次万次,只有他头上还有大明雍王这个头衔,就能东山再起,而佛郎机人只需一场大败,就必须从马六甲退往印度了。

    而回回教却好像一颗大树,根系发达之极,想要处理干净,几乎是不可的。除非朱厚煌在南洋大开杀戒。不过是不可能的。

    毕竟中国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是文明国家了。朱厚煌即便下去狠手,屠杀百余万生民,他首先的文官会先并不干。

    朱厚煌还没有仔细想怎么对付回回教。但是了解一下,却不多。

    双方在宁山镇国之碑下面,商谈了整整一个上午,有张庸相助,在渤泥王做的事情,根本就是轻而易举的。

    渤泥虽然也生产稻米,但是比不上安南,占城,真腊,暹罗,这四个国家,在张庸的帮助下,渤泥向雍国供奉了数万石大米,并且允许大明战船在古晋停靠。

    如果朱厚煌想大军南下对付佛郎机人,就有最前沿的港口了。

    朱厚煌从古晋掉头向北,一直跟着雍国舰队的托梅,也从古晋回转马六甲。

    在古晋雍国的舰队受到了热烈欢迎,同时托梅的船只也受到了冷落。

    满刺加之灭,才不过十几年而已。渤泥国与满刺加国关系密切,往前几十年的,渤泥国实力差的时候,渤泥国还当过满刺加国的属国。彼此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