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盛世风波 >

第422章

盛世风波-第422章

小说: 盛世风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眼看着皇帝的病日益沉重,张皇后急得很。担心唐肃宗一旦驾崩,李豫就会登基,她便成了不管事的皇太后。她想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但李侗年龄太小,五岁的小孩在这动荡之期,是无论如何也坐不到皇位上去的。偏偏张皇后的权力**特别强,不愿过那种平淡的日子。她将内宫的朱辉光、马英俊、啖廷瑶、陈仙甫等人聚在一起,培养自己的势力,准备在关键的时候派上用场。

    李辅国也知道唐肃宗的病不会好了,他也要为未来令行着想,就在病榻前试探性的说道:“太子儒弱,皇后想立兴王为太子,请皇上早作决断。”

    唐肃宗说道:“兴王不过数岁,虽然聪明,如何能掌握江山?皇后暗地里有夺宗之议,你应该劝说。太子嫡长,又有功劳,今当命嗣。诏丞相进宫,朕有大事相托。”

    苗晋卿与萧华匆匆来到唐肃宗的面前,同时跪拜于地。唐肃宗躺在病榻上说道:“爱卿请起,朕的病情日益严重,很难痊愈。现在社稷分崩,叛军日盛。朕于危难之中登基,历时六载,挽救大唐江山。与叛军争斗六年,一心平叛。但积重难返,到现在叛军仍然占据河北、河南两地。现在匪首史思明已经被杀,叛军内部已有动荡,正是消灭叛军的最好时机。但朕一病不起,朝廷内部也是事情颇多。内宫之中有人牵涉太子,你二人要稳住政局,不要听信谣言。朕计已决,现时不谈废立,爱卿要确保朝廷平静。”

    苗卿说道:“陛下言及于此,社稷之福,天下幸甚。臣肝脑涂地,誓保大唐江山。”唐肃宗甚喜,身上的病立时好了许多,对二人说道:“朕计决矣。两位爱卿,都是有识的贤能,萧华在叛军中做过事,对叛军熟悉,要想办法瓦解敌人。朕想亲眼看到叛军灭亡,大唐一统,能重启大唐盛世。”萧华说道:“臣父在太上皇手下为相,臣颇承恩遇,遂蒙大用,决心以此身报国。”

    安顿好三省之后,唐肃宗又诏见天下兵马大元帅越王李系,对他说道:“朕病情加重,社稷垂危。你是兵马大元帅,要管好军队,保护好李唐江山。”李系跪在地上说道:“父皇的病一定能好,儿臣全力以赴,剿灭叛军。”唐肃宗十分欣慰,勉励了他几句便闭上眼睛养神。

    李系上前探视,御医说道:“皇上太累了,请越王殿下不要打搅。”李系退出皇宫,回想唐肃宗的话,却会错了意,以为要他接掌大宝。其实他对皇帝位也是十分垂涎,探视皇帝归来,对心腹段恒俊说道:“父皇久病不愈,内宫辅国专权,将有祸殃。父皇要我担当护卫的责任,你可联络勇士,以备不测。”

    段恒俊说道:“殿下乃龙骨之身,如何能居人下?臣愿跟随殿下赴汤蹈火。”李系说道:“李唐的江山,不能落入他人之手,父皇已经受命于我。但我虽是大元帅,但手中没有兵将。现在边防军队都控制在节度使的手里,皇宫内卫都控制在李辅国的手里。高谈阔论无用,只有豪言壮语不行,你要想办法联络一批人,只有我二人,终难成事。”

    段恒俊说道:“皇后原来对李辅国很好,最近一段时间,两人之间有裂隙。奴才私下里听到皇后骂李辅国,说他过河拆桥,言语甚恨。何不利用?”李系说道:“你多留心,见机行事。”

    李隆基移居太极宫甘露殿,身边熟悉的身影一个个被请走了,换来的都是李辅国的亲信,表面上虽然十分恭敬,但并不贴心。李隆基的心中则十分的不快。没有熟悉的人交谈,十分孤独,已经是七十七岁耄耋老人了,在寂寞的宫殿的呆着,浮想联翩。想自己堂堂四十多年的皇帝,到了晚年,竟落得如此下场。高力士、陈玄礼这些对他忠心耿耿的人都被流放到边远地区,想保他们,却无能为力。他怎么也想不通,心中甚是伤感。

    虽然有人侍候,但心情却越来越恶劣。他又要顾及上皇天帝的颜面,不愿在人前表露,将其压抑在内心深处。情绪不好直接影响身体健康,他的身体越来越坏,不久便病倒了。其时唐肃宗也正在患病,而且病情越来越重。

    太医们都去为皇帝看病,把太上皇的病放在次要地位。而且作为儿子的李亨都不来看一下,这样使唐玄宗更加不快,病情日重。他不知道李亨的病比他的还要重,服侍他的人,怕他担心才没有告诉他,但唐玄宗不知道,认为李亨寡情。

    李豫来到李隆基的病床前,跪拜于地:“皇孙李豫拜见上皇天帝,愿皇爷爷早日康复。”李隆基不能起床,躺在病榻上说道:“太子平身,朕的病好不了啦。你父亲太忙,但朕还是想见他一面。”

    李豫说道:“父皇病重,已经不能起床了,派孙儿代行看望上皇天帝。”李隆基身体颤动了一下,张开嘴却没有说出音来。

    李豫上前握住李隆基的手,哭着说道:“父皇一病不起,药石无效,愈来愈重。太皇爷爷要多保重啊。”李隆基恢复了正常状态,缓慢的说道:“看样子你要挑起重担了,你要答应朕,我们李唐的江山不能丢失。”

    李豫说道:“大难将置,孙儿应该担当自己的责任,永远铭记太皇爷爷的话。”李隆基沉重的心情,有所好转,挣扎着想坐起来。

    李豫上前扶持,太医说道:“太上皇不宜坐起,请躺着休养。”李隆基只好放弃,重新躺下说道:“朕这一生,有功有过,功过难抵。朕接过来的是一个烂摊子,经过二十多年的图治,建立了大唐盛世。但也因为晚年享乐,不听忠言,信任奸佞之人。将一个个忠心耿耿的忠臣,赶出朝廷。胡羯叛乱,看似偶然,实是必然。朕到晚年,迷恋音律,将张九龄、李适之、王忠嗣、韦坚、皇甫惟明、杨慎矜等忠臣贬出朝廷甚至处死。却对李林甫、杨国忠言听计从,原因就是私欲太重。忠臣以国事为重,节制私欲,奸佞之人讨好争宠,纵容私欲。孙儿不要学朕的晚年,将前半生拼搏得来的大好河山,变成一个烂摊子。朕交出去的是一个比接收时更烂的摊子,想不到这个烂摊子还要落到孙儿的头上。你现在年轻,正是干事的年龄,一定要精心图治,重振朝纲,平定叛乱,恢复大唐盛世。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自己,贪图享乐。皇帝就是责任,一时一刻都不能懈怠,稍有松懈就会带来灾难,社稷不保,百姓受苦啊。”

第一百五十八章 唐宫争斗两皇帝病危 燕朝分离众将军自保4() 
    听了唐玄宗推心置腹的一番话,李豫甚是感动,伏在地上说道:“孙儿谨记太皇爷爷的话,力穷图治永不懈怠。请太皇爷爷安心养病。”唐玄宗内心稍安,但倦意甚浓,叹息一声闭上眼睛。

    唐肃宗已经不能处理国事了,萧华对苗晋卿说道:“朝廷事务太多,如果长期由李辅国上奏皇上,于朝政不利,可不可以让太子监国。”

    苗晋卿说道:“我刚刚由太子太傅复任宰相,在朝廷为官三十多年,几落几起,对宫中之事,洞察甚深。你也是非常聪慧之人,太子监国对皇上来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稍有不慎便会惹怒皇上,”

    萧华说道:“臣子处事,应该以国家为重,不能妄测皇上的喜好。你我二人联名上奏,皇上定会准奏。”两人进宫,萧华递上奏折:“启奏皇上,陛下目前不能上朝,三省一致上奏太子监国,这样才符合祖制。”

    唐肃宗对皇后虽然很信任,大唐江山姓李,他不愿赴唐高宗的后尘,当即准奏,下发圣旨。太子监国,唐肃宗不直接处理国事,李辅国就不能插足朝政了,他便想当宰相,找到裴冕,请他让萧华在唐肃宗面前保举他。

    裴冕对萧华说道:“李辅国让我来向丞相说明,请丞相在皇上面前推荐他做宰相。他愿意在皇上面前全力支持丞相。”

    萧华说道:“李辅国掌握禁军,在皇宫内飞扬跋扈,无德无才,如何能当宰相?你告诉他,我萧华不会做这样的事。”

    李辅国接到裴冕的回报,十分气愤,走进皇宫,向唐肃宗上奏:“启奏皇上,萧华专权,擅自作主,臣请求免去其宰相之职。”唐肃宗说道:“朝政之事,已经委托太子了,朕现在养病要紧。”过了一会李辅国又上奏,要唐肃宗罢免萧华,唐肃宗仍然没有准奏。

    李辅国再三上奏:“臣奏请罢免萧华宰相职务,推荐元载为宰相。”他的身后跟着卢其儒和高阳,两人名为保护皇上,实则是示威。

    唐肃宗见到两名带兵器的护卫在禁宫内不受拘束,脸色大变,受到胁迫,无奈之下,对李辅国说道:“罢免萧华宰相职务,任命其为礼部尚书,任命元载为同中书平章事。爱卿起草诏书。”

    李辅国三次上奏,逼迫唐肃宗下旨罢免萧华。使唐肃宗感觉到宫廷的局势异常紧张,李辅国成了他的心腹之患。但是李辅国是大元帅府司马,右监门大将军,掌握禁军,宫廷的防务都在他的手上。要除去他,必须调动京城以外的兵马,但病魔缠身,所有的行动,都受李辅国掌控。心急使唐肃宗的病情更加恶化,一天重似一天,已经病入膏肓。

    燕朝的范阳节度使李怀仙对行军司马朱希彩说道:“现在史朝义成了大燕的皇帝,本帅驻兵蓟城,他乱发诏书,命令本帅进攻太原。你是行军司马,以为如何应付?”朱希彩说道:“启禀元帅,六年时间,燕朝换了四任皇帝,朝廷没有法典,所有的事都是任性而为,各边将节度使都保存实力,难以成功。下官建议,不要出兵,保持北方稳定,一方面军队养精蓄锐,另一方面百姓能安居乐业。先树立元帅的权威,积蓄本钱,等待时机。”李怀仙说道:“唐朝将善战的李光弼调离太原,如果能攻克太原,对河北也是有利的。我们不一定按照朝廷的圣旨办,但此事对巩固河北有利,也可以一试。可以利用一下史朝义,让安忠志、薛嵩打头阵,我们坐收渔人之利,也是可行的。”

    朱希彩说道:“新任太原守将辛云京,原是唐朝的代州刺史,与薛忠义僵持了很长一段时间,虽然不及李光弼,但也很能打仗。安忠志、薛嵩都是爱兵之人,唐朝围攻邺城的时候,安忠志都没有出兵增援。他们不会听史朝义的,请元帅谨慎行事。”

    李怀仙想了一下说道:“你派人与安忠志联系,看看他们的态度,如果他们愿意打,当前是最好时机。”朱希彩应了一声是,派人出使安忠志。

    安志忠得知史思明死了之后,根本就不放在心上。安禄山死后,他独领一军,我行我素。当李怀仙的特使到来之后,他便在帅帐中召集将军一起议论出兵之事。

    他的弟弟张孝忠说道:“史朝义是什么东西,也配做大燕的皇帝。李怀仙更没有资格和我们说话。元帅不用理睬他们,保住我们的兵将和地盘,做草头王多自在。”

    安志忠说道:“史朝义让降将许叔冀做丞相,田承嗣做元帅,燕朝没人了。让我做节度使,替他们守门,这看家狗的事不好做啊。史朝义来旨不说,李怀仙也来征求攻击太原的意见。他更没安好心,明着是与我们一同攻打太原,实则是要我们当赶死队,为他们冲锋陷阵。”

    裨将王武俊说道:“元帅英明,太原不易攻下。现在国家大乱,元帅有兵,为什么要听史朝义的?与其损兵折将,不如韬光养晦,壮大实力。现在我们这些将军全力辅佐,元帅也可以自立为王。”

    偏将军卢俶说道:“王将军的提议很好,主公英勇无敌,自立为王,正是时候。”游骑将军许崇俊说道:“元帅的本事比史朝义不知要强多少倍,也胜过李怀仙。不但能够称王,而且可以进攻洛阳,以维护先皇的名义,讨伐史朝义,夺取大燕皇帝的宝座。”

    行军司马张南容说道:“许将军的话有些过急,河北河南已经打了六年仗了。还要打仗,老百姓承受不起。元帅的本事是有,但军队的实力不够。进攻洛阳,史朝义虽然不行,但田承嗣不是好对付的。元帅自领一军,驻守土门,等待时机为上策。”

    安志忠说道:“我们现有兵三万,虽不能攻击洛阳,但可以扩大地盘。乱世之中,有兵力、有地盘就有了说话的权利。”

    许崇俊说道:“我们的周边,有恒、赵、深、定、易五州,如果能将五个州都归入元帅的手上,则声威大震。但恒州的辛万宝,有兵一万防守,他要是不从,有些难办。”

    王武俊说道:“辛万宝虽有一万兵马,但不善于打仗,元帅给我一军,一定将其消灭。”

    安志忠说道:“一万军士守城,要强攻的话,一来师出无名,史朝义不会善罢甘休。很可能将我们置于风口浪尖上。而且强攻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