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盛世风波 >

第27章

盛世风波-第27章

小说: 盛世风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庚又向甲板上看去,这一次他看得很仔细,此人背对船舱,是个大块头,身上只穿一套白色内衣,背心一块已然破碎,露出一个手掌形的大洞。

    此时衣服已经全干,只见他全身抖动,似乎忍受着极大的痛苦。突然猛喷一口鲜血,倒在甲板上一动不动了。

    “不好,”长庚口里叫着,人已冲出船舱。他扶起老人听听心脏,还有微弱的跳动。就吩咐妻子帮忙将老人抬进船舱,擦干净老人身上的血迹。

    灌了几口开水,老人才慢慢醒来。“谢谢你们。”老人十分吃力的说了这四个字后又闭上眼睛。

    长庚对妻子说,“赶紧回家,再去找医生给他看看是否有救。”秀丽说:“请医生的钱谁出,我们又不认识他,今天的鱼是卖不成了。”她一边唠叨,一边驾船向镇子划去。

    到了长庚的家,夫妻二人将病人放在床上。长庚对妻子说道:“你好好照看他,我去镇上请医生。”

    这时病人睁开眼睛,一把拉住长庚的手,对他说:“不要去请医生,我只是被人打了一掌,不要紧的,一时死不了。你如果愿意帮忙,就按我说的方子去抓几付药来,就能治好我的病。”

    长庚说道:“我姓徐,妻子姓杨,很乐意帮你。我们这里是一个集市,名叫徐家码头,处在长江与洞庭湖交汇的北岸,是方园百里的大镇子。有两三千户人家,码头上的大路直达荆州通往峡州的官道。因为地处水陆交通的要道,又有自然形成的集市和码头,每逢集日,周围百里的人们都会来赶集。平常日子,街市上的生意也十分兴隆,镇子十分繁荣,乡民们的生活都比较富裕。镇子上有药铺,我帮你抓药。”

    老人报了十几种药材名称,徐长庚用纸笔来记,他识字不多,有些难写的字还是老人教他写的。

    他拿着药方到镇上药铺里抓药,有几种药材这里没有,药店的伙计告诉他荆州城里有。他回来后带上钱币,跟妻子说了一声就去荆州了。

    第二天上灯时分徐长庚回来了,他风尘仆仆带回药材。儿子徐胜迎出房门接过父亲手中的草药,到厨房帮助妈妈熬药去了。

    徐长庚走进厅堂,只见老人坐在那里面色平和看不出有病,放心了。老人见他进来,站起来跟他打招呼,“荆洲城离这里多远?”

    徐长庚说:“一百六十多里路吧,”老人说道:“你一天一夜走了三百多里路,不简单哪。”徐长庚说道:“我小时候练过一些防身的功夫,加上年轻力壮,就赶回来了。主要是事情紧急,我看你老快不行了,救人要紧,才拼着命将吃奶的力量都使出来了。”老人笑着说道:“你是好人,我们素不相识,你能如此救我,可见你的为人了。大恩不言谢,何况这是救命之恩,我心里明白。”

    吃过晚饭,徐长庚来到病人的住处探看他的病情,病人的气色好多了,他见徐长庚到来,就直接说明原委。这人不是别人,正是被欧阳明打入长江的皇甫惟雄,此时他不敢说出真实姓名,他并不是信不过徐长庚,而是怕仇家的追杀。

    编了一套谎话:“我姓王名富高,是个教书的先生,因帮人打官司得罪了豪强,结下了仇恨,被他们盯上,在船上对我一顿暴打,然后抛入江中,由于我幼时向一位老僧学过运气的养生功夫,在水中运气保命,被你救起。我现在命是保住了,但伤势还很重,而且有家不能回,你们这里有个学堂,你能否帮我在学堂找个教书的职位,报酬不论多少只要有饭吃就行了。徐胜也在上学,我可以作些辅导,对他有好处。我这运气的养生功夫是向一位很有名的老僧人学的,这次证明非常有用,只要你愿意学,我会倾囊相受。”

    徐长庚知道这功夫是不传之密,没有特殊关系是不会轻易传人的。他高兴接受了,并且说道:“我家虽不是大户,家境还比较富裕,你老愿在我家住,就长期住下好了。教书的事我去找胡善人,学校是他办的,胡善人乐善好施,很愿意帮助穷人,你老的事找他准成。”

    皇甫惟雄说:“好,就这样定下来了,我不能吃闲饭。”皇甫惟雄立马就开始教徐长庚练习运气功夫。他教得十分用心,徐长庚也学得十分认真。

    注①:纶巾是古代头巾的一种,相传是诸葛亮所创,简单实用。

    注②:河南少尹,唐朝官名,河南府副主官,正四品。

    注③:紫金冠,又名太子盔,多用于王子及年少的将领。前扇为额子,后扇在圆形头盔顶上加多子头。左右挂长穗,背后挂一排短穗。

    注④:唐代地名,河南府驻地的县名。

    注⑤:洛阳留守是洛阳地区军队的最高主官,河南尹是最高行政主官,从二品。

    注⑥:唐朝官名,河南府尹的军事幕僚,相当于现在的参谋长,正五品。

    注⑦:道士通常所戴的帽子的一种。

    注⑧:裋褐是汉服的一种款式,是对古代普通人穿的一种衣服的称呼。

    注⑨:坠马髻是古代女子发髻的一种,始于汉代。

第十二章(上)() 
第十二章隐姓埋名闹市中养伤巧得传人学堂里课徒

    驾舟救人尽力行,不为名利安心灵。

    自古黎民多行善,有谁记载入史经。

    徐长庚救了皇甫惟雄之后,不忍心让他再受伤害,留他住在家中。他对妻子说道:“王老先生帮穷人打官司,得罪了恶人,现在有家不能回。我们救人救到底,就让他住在我们家,我再去找胡善人,让他到学堂教书。”

    杨秀丽说道:“这两天王老先生住在我们家,不停的咳嗽,他的伤能不能好啊?有家不能归,实在可怜。我支持你,你要真想帮他,就下点真功夫,一定要说动胡善人。”

    徐长庚急忙赶到了胡春风的家,他对这位徐家集首富甚是敬佩。虽然听别人说他很乐意助人,但从来没有向他求赤什么事,不知道皇甫惟雄的事能不能成?站在大门口十分犹豫。护卫认识他,过来说道:“徐长庚,是不是来找东家的啊,要不要我通报一声?”徐长庚站直身子,轻笑一声说道:“嘻嘻,我还真的有事要找胡善人,请你通报一声。”

    胡春风身材矮小,高不满六尺,一张娃娃脸很是近人,因此结得好人缘。听到护卫的报告之后,戴好庄子巾,穿上大红团花丝绸长衫,脚蹬云履,快步出来相迎。见面后笑着说道:“徐老弟何事找我啊?你可是从来没有蹬过我家大门的啊。请进!”

    徐长庚跟在胡春风的身后进入堂屋,胡春风甚是热情,请他入座,吩咐丫环献茶。徐长庚不好直接说明来意,笑着说道:“胡员外是这一带出名的大善人,还兼任里正之职。掌管着徐家码头上的所有店铺,乐意助人,待人热情。”

    胡春风陪笑说道:“生意做得大,也有难处啊。经营渔市和绸布衣食等日常用品,都是薄利多销。遇上穷苦之人还得帮上一把,只能说敷得出日子。”

    徐长庚说道:“胡员外虽然是大富豪,但很愿意帮助穷人,口碑载道,是老百姓公认的大善人。而且与官府也很好,是江陵县令眼里的大红人,为当地百姓解了很多难题。”

    胡春风附和着说道:“县衙的人可不好侍候啊,很多人都不知道这里面的事情难办。我们徐家码头,每年的赋税最先完CD是我先垫出来的。我还要向县令、县丞、县尉另外送去厚礼,他们才不来找麻烦。”

    徐长庚说道:“胡员外对贫苦百姓也很好,平时借粮是大斗出小斗进,借钱不收利息,很得民心。”胡春风有些不高兴了,拉下脸说道:“你专程来我家,就是为了吹奉我一回吗?有何事需要帮忙?痛快些说出来。你是个爽快人,今天是怎么啦?”

    徐长庚双手搓了一下,腼腆的说道:“胡员外这样爽快,我就直说。我有一个远房亲戚,想来胡家学堂做个教书的先生。想请胡善人帮个忙。”

    胡春风说道:“有事说事,扯些不相干的事干嘛。你认为那样捧我,我就高兴啦?这事好办,你去找程仕信先生,让他考核一下,只要能够胜任,就在学堂里教书好了,报酬一年三十贯。”

    徐长庚不停的打躬,连声说道:“谢谢胡员外,谢谢胡员外。”胡春风点点头,含笑说道:“不用多礼,快去办吧。”徐长庚匆忙离开胡春风的家向学堂走去。

    胡家学堂座落在徐家集的东北面,就乡村而言,这是一所很高大建筑了。大门前是一块较大的操场,方便师生活动,大门上的牌匾上,“胡家学堂”四个大字龙飞凤舞,下面的落款是张九龄,十分显目。

    这三个字的落款,已经证明了这所学校的地位,也证明了这办学之人不简单,起码是这一地方的名人。不然的话,如何能请到张九龄来提写校名。

    徐长庚快步走进学堂,找寻程仕信。因为认识,用不着问旁人。程仕信是该校的校长,正是他的关系,才请到张九龄提写校名。走进学堂,程仕信正在对学生讲学,徐长庚便站在教室的门外等待。

    程仕信识得徐长庚,知道他有事,很快结束讲学。对学生说道:“我刚才讲的孔夫子的治学之道,你们一定要加深理解,每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文章,能写诗词更好。”

    程仕信出来关了教室的门,对徐长庚说道:“徐胜这一阵子用心多了,只有刻苦努力,还是有所成就的。”

    徐长庚说道:“能识得几个字,懂得一些圣贤的道理,明白是非就行了。我也不指望他将来能中进士,我今天来不是为了儿子读书的事。胡员外让我向你推荐一位教书先生,需要你考核。”

    程仕信说道:“胡员外生意兴隆,财源丰茂,这所学校是他六年前办的。学校的开销很大,加上他在收取学费上的原则,普通人家少收学费,家境贫穷的免收学费。虽然有钱人的子弟多交了学费,但胡员外每年对学校的补贴的数目不少。这也使他有了好名声,他经营徐家码头的各种生意越来越兴旺发达。因此他对学校非常重视,所以越办越好,学生越收越多,正缺教师。你明天就让你推荐的人来,我看看,如果能胜任,就让他留下来。”

    徐长庚说道:“他是我的一个远房亲戚,程先生多帮忙。”程仕信说道:“教书育人是大事,教坏了孩子,于家于国都不利。只要能胜任,我会向胡员外推荐的。如果提不上台面,也没办法,我不能误人子弟。”

    皇甫惟雄到了学堂,对程仕信说道:“老夫子王富高前来报到,接受先生们的考核。”程仕信问道:“先生可有功名?”皇甫惟雄说道:“小时候上过十多年的学,不热衷功名,所以也没去考。字还识得几个,当一名启蒙老师,应该能够胜任。”

    “好吧,你今天就为今年新招的学生,讲一课,我和陆立明老师一起看看,能不能胜任,不能你说了算。”程仕信说后,就带他进了一间教室。

    皇甫惟雄被录用了,他对教学非常负责,他的文彩并不十分突出,但很会讲课,加上勤奋负责,当启蒙老师还是非常称职的。

    为了适应小孩好动的天性,他自创一套类似拳术又不是拳术、类似舞蹈又不是舞蹈的连贯动作。这种连续不断的一套动作,深受孩子们喜爱。

    程仕信因为听过裴耀卿说过李林甫的为人,对大唐盛世忧虑重重,觉得时局不定的将来,学些武艺很有必要。不但不反对,而且大力支持。

    这些学生练习的抒情很高,他们天天坚持,开始一天半个时辰,逐渐增加到一个时辰。象徐胜、李育才、张奇、程玉莹、陆荣荣以及胡善人的两个公子胡大来、胡小来等几个身体壮实有灵性的小孩,尤其喜欢。

    皇甫惟雄念念不忘寻找传人,一直在观察学校中的所有学生,注意到那个叫方岚的学生,身体壮实,比同龄人高了半个头,是块练武的好材料。

    但是他经常旷课,而且有时几天不上学,迟到早退是家常便饭。同学们练习那套动作时,他就在旁边看,看一遍后就走,很不遵守纪律。

    这天,他看完那套动作后又要走,皇甫惟雄叫住他:“你怎么不遵守纪律呢?说来就来说走就走。”

    方岚的眼睛涌现泪水,“我家事多,爸爸外出,母亲有病,许多事都是我来做。我也想好好读书,但没办法我必须回家做事。”

    皇甫惟雄说道:“你喜欢这套动作吗?”方岚点点头。双眼紧盯着那些操练的同学,十分羡慕。

    “练一遍我看看,练得好我就让其他的人帮你做事,好让你一心一意读书。”方岚收回羡慕的目光说道:“说话算数”立马练了起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