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奴隶的咆哮-第2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另一方面,陈信作为一个古典的华夏人,心中对军人这个职业,有一种天然神圣的向往,在他心目当中,军人,特别是华夏的军人,不应该出现投降之人。
虽然他知道这不过是个幻想,但是,毕竟这是他心底最后一丝的净土,他不愿意看到有人玷污华夏军人这个荣誉。
“好在,这不过是封建时代的一支封建军队,并不是后世的解放军。”心中别扭之下,陈信只好这么安慰着自己。
乘着陈信纠结的这段时间,秘书处迅速把田建武送来的最后一份文档给补齐了,综合成为了一份《大凌河战役》的厚实资料,然后,递送给陈信观看。
陈信翻阅着资料,同时在老白的帮助下,他也慢慢的回忆起了当初看书时候的点点滴滴,两相对照之下,颇有趣味。
大凌河之战,是一次极为重要的,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一次战役。
在第一次入寇大明,从北方草原上千里奔袭京畿地区之后,在后金众多年轻军官当中取得了崇高地位的黄太吉,便以兄长身体不好,需要多加休息的名义,取消了努尔哈赤时期制定的四位大勒按月轮流执政的作法。
而且,黄太吉为了进一步加强自己的权力,在大凌河之战打响之前,他便模仿明朝的制度,组建了六部,即吏、礼、户、兵、刑、工等六部。
六部的负责人,全部都是女真当中的皇亲国戚,全部被封为贝勒爵位。这些个所谓的贝勒全都是女真当中的年轻一代,他们均直接接受黄太吉的领导。
这是封建性质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黄太吉在巩固权力的道路上不断的稳步推进,代善和莽古尔泰的权力则被进一步虚化和削弱。
对大明京畿地区奔袭的成功,使得女真人们从锦宁战败,努尔哈赤死去的阴影中彻底的解脱了出来。
从这一次行动当中,他们看到了大明军队的懦弱和无能,看到了大明王朝正在逐步的走向虚弱,更是进一步坚定了和大明斗下去的信心。
在那一次奔袭作战当中,后金掠夺了大批人口和财物,国力大为增强。
总之,千里奔袭之战使皇太极摆脱了政治危机、军事危机和经济危机,后金政权由此开始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
另外一边,原本已经准备颐养天年的老臣孙承宗,在后金第一次入寇之战时临危受命,总督军事。
他不负崇祯之托,很快收复了永平四城,然后对关内军事防务作了认真的调整。
接着在崇祯四年正月的时候,孙承宗又以古稀之年再次挂帅,总领关外军务,并按照当初他定下来的方针,再次开始执行他本人的策略,也就是第三次抢筑大凌河城。
大凌河城是屏蔽锦州的重要防线。如果大小凌河能够修得像宁远一样,那就等于在山海关前又多了一道雄关。
明军若要固辽,就必修此城,而后金要想攻明,也就必拆此城。
从袁崇焕时起,双方对大小凌河二城争夺就非常激烈,已是两建两拆。这次抢修大凌河的任务,落在了他的头上。
面对明朝军队对大凌河城的重筑工作,黄太吉当然不能坐视不理。
要知道,一旦大凌河城修筑完成,那就是让大明军队再次拿到先手,后金花费了几十年好不容易取得的攻势地位,将很可能会攻守易位。
于是,黄太吉立即征调大军,包括蒙古兵在内,七月二十七日,从沈阳出发,第二天便渡过辽河,拉开了凌河之战的序幕。
此次战役,黄太吉分兵两路,一路由贝勒德格类、岳托、阿济格率兵两万,经义州屯住于锦州和大凌河之间,切断锦州与大凌河的联系。
想到这里,陈信有些卡顿住了,因为他想起来了,这阿济格已经和历史上有了不一样的结局,此人在朝鲜的时候,就被拉克申给活捉了,现在还关押在王国当中,此时的阿济格可领不了后金军。
想到这里,陈信会心一笑,参与到改变历史进程的行动中来,总让他有种时空错乱的感觉,甩甩脑袋,把这些有的没的统统甩出去,陈信继续回忆历史。
另外一路大军由黄太吉本人亲自率领,经黑山、广宁从正面压向大凌河城。
按照历史书上的说法,大凌河之战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做围城
大凌河城虽被金兵多次摧毁,但原有墙基还在,因此修城进度较快。如果黄太吉动作稍慢一些的话,大凌河城就有可能峻工了。
但是黄太吉没有给祖大寿足够的时间,在他修了不到半个月时,便带领这大军兵临大凌河城下了。
而这时,城墙雉堞还没修完,祖大寿只好关闭城门,仓促应战。
这次大凌河之战,黄太吉吸取了在攻取大明内陆城池时候的教训,不敢再像从前那样硬攻,要知道,他们之前,在大明腹地,可是狠狠的吃了几个攻城的亏。
于是这一次,黄太吉改成了围困。他命令后金军绕着大凌河城挖了四道壕沟,并筑起一道一丈多高的墙,将个小小大凌河城围得如铁桶一般。
兵法云十则围之,这次战役当中,皇太极至少出动了五万大军,加上四道壕沟一道墙,祖大寿的一万多人马想突围已绝对不可能!
大明的军队没想到后金鞑子会改变战术,弄出这种狠招,而城中粮草仅够几天之用,围不了几天,大凌河城中就断粮了。
城中将士无不惊恐万状,祖大寿作过几次试探性的突围,都被金兵杀了回去。无奈之下,只好坐困愁城,盼着援兵。
接下来,就是第二阶段了,这一阶段被称为是打援。
祖大寿的这支队伍是关外军最有战斗力的,以骑兵为主,是关外一支铁骑。祖大寿这人和毛文龙有些类似,很是善于拢络人心,这一点从他们两个不约而同的认了许多义子的事情上就可以看出来。
祖大寿的部下在关键时刻都是能够为他付出生命代价的生死弟兄。尤其是这支队伍又经过了袁崇焕的严格训练。历史上有记载说是明之精兵尽在此。
对这样一支队伍,大明朝廷自然是不会坐视不救的。
第三百二十三章 祖大寿心动了()
果然,围了不到半个月,八月十六这一天,松山守军两千前来增援了,由于众寡悬殊,被金兵没费吹灰之力就打败了,第一次救援失败。
八月二十六日,总兵吴襄、宋伟率锦州兵六千前来救,原本历史上应该是阿济格率兵迎敌。而且,阿济格还因为打了胜仗得到了黄太吉的嘉奖。
不过,这一次,阿济格不在了,出战的,是小将岳托。在岳托的领导下,明军的第二次增援也失败了。
二十天后,后金斥候探明,大明朝总兵官吴襄和宋伟再次率兵来援,这一次黄太吉亲自带兵迎了上去。黄太吉麾下带领着的,是此次前来围攻大凌河的主力,并且,后金当中最精锐的巴牙喇营也在其麾下,有这么多的优势,大明的第三次救援失败得更惨。
并且,这一次增援也让黄太吉看到了机会,他利用祖大寿渴盼援军的急切心态,搞了一次假增援,后金鞑子们穿上明军将士的衣甲打着明军的旗帜,高喊着铺天盖地杀向金兵大营。
祖大寿在城头一看,喜出忘外,立即率兵冲了出来,欲里应外合,突出重围。
可是,他哪里知道黄太吉已经设下了埋伏,一心想活捉他。等到他带兵杀出了城,眼看要与援军汇合时,援军突然变成了鞑子,直接奔他而来。
祖大寿大惊失色,这才知道上了人家的诱敌之计,急忙后撤。但他已陷入金兵的重重包围中,好在部下们都英勇无比,拼命厮杀,总算没有被活捉,狼狈地逃回城中,从此再也没有出过城。
而黄太吉,也因为对攻城战的恐惧,同时也担心鲁莽攻城一旦事不可为,会让他本人一直努力营造的英明形象毁于一旦,于是,他也不冒进,只是向祖大寿进行一轮轮的劝降。
于是,皇太极于十月七日和十月九日这两天先后致书祖大寿、何可纲、副将张存仁,劝其速降。
但仍遭到祖大寿的拒绝,这时城中的三万余人已饿死了一万多,再饿下去的话全都得死光。人的生命已达到心理承受能力的极限,但祖大寿和军们却一直坚持着,宁肯饿死也不投降。
为什么在王朝末期时候,这些素来胆怯不敢战的大明军队会这么坚决呢?首先,当然是忠君思想在起作用,他们怎么可能屈服于鞑子。
但最直接的原因是以前后金鞑子各种残忍屠城的举动,激发了大家的血性。
城内的众多军官们认为投降也是死,不投降也是死,与其投降被杀死,倒不如不屈而饿死,饿死还能留下个忠烈的好名声。
他们当中还有人认为,黄太吉是一个素无大志的人,本来已打进了京畿,却又撤了回来,根本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金兵征战的目的无非就一个字“抢”,和占山为王的强盗们没什么大的区别,投降这样的人将来绝不会有好下场。
这种观点得到了大凌河城当中所有人的一致认同,这就是明军身处绝境仍然坚持不投降的最根本原因。
黄太吉几次三番的劝降,做出各种保证,可是,鞑子的信誉也就那样了,谁都不敢相信,哪怕这个人是后金的大汗黄太吉,也是一样。
时间就这样一点一滴的过去,黄太吉不敢攻城,而城中的明军也没有足够的力量突围。
又挨过了一段时间,在九月二十四日这一天,大明在被后金鞑子围点打援了好几次之后,终于接受了教训,组成了一支四万人的援军一起前来救援大凌河。
率领这支部队的是监军道张春。张春,举人出身,在收复永平四城中,表现突出,为孙承宗看好,这次大凌河被围,孙承宗力荐他挂帅,朝廷派他为监军道。
按照历史记载来推算的话,张春率军赶赴大凌河城救援的这一年,他应该已经六十五岁了,年过花甲过了耳顺,马上就要到古稀了。
九月二十七日,大军过小凌河直逼大凌河城,在距大凌河城十五里处时,与后金鞑子相遇。张春为了扼制骑兵,动用了许多战车,战车上配有火器,双方交战开始,八旗兵吃了些亏,冲了几次都未能成功,战车阵缓缓向前推进。
你有矛,我就有盾,战争就是这样。明军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金兵已经拥了威力无比的红衣大炮,此时正横于大道中间,恭候着明军的到来。
待明军进入射程,四十门大炮先后发射,明军的阵营当时就乱了,皇太极率军冲了上去,明军被杀得节节后退。
兵败如山倒,张春想扼制溃逃,可是毫无作用,最后连他自己也被卷进了败退的大潮中。
此战,张春和他的三十余名将领被生擒,总兵吴襄和宋伟仅率数十人侥幸逃归。浩浩荡荡的四万增援大军就这样土崩瓦解了,从这以后,朝廷再也没派来过援兵。第四次的增援几乎是全军覆没。
接下来,就进入到了大凌河之战的第三个阶段了。
张春来援,明金双方杀得惊天动地,但祖大寿在城中按兵不动,丝毫没有反映。
没有办法,大凌河城中断粮已经近两个月了,所有该吃的都吃了,不该吃的也都吃了,除了人之外,已经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再吃了。
祖大寿已经丧失了组织和配合增援的能力。而现在,张春又败了,大凌河彻底陷入了绝境。
这时的大凌河城内已是一群一阵风刮来就能吹倒的奄奄一息的饿汉,如果金兵乘胜发动攻城的话,不费吹灰之力就可将大凌河夷为平地。
但皇太极没这么做,反正到了这会儿,大凌河已经是案板上的肉,随他怎么拾掇了,所以,最好是能够把利益最大化。
黄太吉认为,可以乘此机会,挽回之前十几年,后金各部在各地屠城所造成的影响。
并且,他对祖大寿这个人,外加被称为大明精兵尽在于此的关宁铁骑很是欣赏。
早在万历皇帝死的那一年,祖大寿就当上了游击,曾因功受到熊廷弼的嘉奖。
天启二年时在广宁巡抚王化贞麾下任中军游击。广宁失陷,他率兵逃到了觉华岛。
在宁远之战中,他亲自指挥善用大炮的福建籍兵士,炸死八旗兵数百人,令八旗兵为之胆寒。
黄太吉登基,再次攻打锦州和宁远,祖大寿在袁崇焕帐下又立下战功。
袁崇焕第二次赴辽东,重用祖大寿,提拔他为总兵,挂征辽前锋将军任。
祖家世代居住在辽东,为当地旺族,在辽军中是位举重轻重的人物。
祖大寿本人非常有才干,深得袁崇焕的器重,与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