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子春秋-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后下一场,则是比拼文章。待的他们把文章交了上来,秦奕跟之前一样,从其中挑选出几篇合适的文章,誊抄了下来。
这一场的头名,则是来自于汉中郡的刘峰,凌志则是屈居第二。当然,不论是头名也好,还是第二第三也好,所有的学子都明白,这样子的群英会并不是彼此之间争夺排名的时候,而是尽可能得向世人展现自己的才华。
主持人诵读的诗句,头名的固然会诵读,但是对于其他学子,也会挑出其中优美的一句当中展示。
此时,芙蓉楼中,琴音袅袅,忽的变得急促起来。人们知道,这一场群英会最高潮也最精彩的一个环节即将到来,那便是唇枪舌剑。
说白了,就是以一个主题为引,学子组成团队,各自抒发自己的观点,以进行的舌战。
用秦奕的话来讲,就是一场纯粹的辩论赛,但取得名字却是极好听——唇枪舌剑。
第八十三章 法循古不变VS法因时而变(一)()
“诸位才俊,群英会已然时间过半,但真正考验诸位的,即将到来!”
主持者的声音很大,但是,几乎每一个学子都竖起耳朵在聆听着。他们明白,正如主持者说的那样,接下来唇枪舌剑一环节,才是真正考验他们的能力的步骤。
“如今,朝堂之上,长阳侯虞世番主张变法,而左仆射则主张不变法,两股势力之间的碰撞在所难免。现在我们身为学子,在这里预演国试,若是不了解这些政事,岂不是有些怪异?故而,今日的主题:变法与守法!”
秦奕听见主持者这么说,眼前倒是一亮:法循古不变vs法因时而变。这的的确确有些意思了,至少他也在关心着这方面的事情。
正如主持者说的那样,如今大夏的发展,似乎遇到了瓶颈一般,对于某些制度规则的改革处于一种势在必行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的变法。但,这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变法的口号喊了数年,可仍然停留在设想的阶段。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变法的可行性。或者换句话说,这个法要不要变,还处于一种争论的状态。
这一场文会,参与的人物,皆是郡学的学子,他们早已经接触到这些。故而,当主持者刚一宣读完主题,场中的学子,便是泾渭分明的站成了两队,然后入座。
秦奕看的真切,坐在芙蓉楼靠东面的,一侧有一面旗帜,上面书写着几个大字:法循古不变;而靠在芙蓉楼大厅西面的,相同侧面也有一面旗帜上书:法因时而变。
这两种理论,若是在秦奕看来,必然是法因时而变能够取胜。然而,真要是这样子的话,那大夏的变法,早就推行开来了,也不至于难产数年。这其中的原因,秦奕就算是知道,也没有任何的办法。
出乎秦奕意料的是,凌志竟然站在了法循古不变的一边,而且这一边的人数,至少比即坚持变法一边的人多一倍。
见到此情此景,秦奕便是明白了许多事情,下面的人反对变法的都有这么多,更不用说朝堂上的了?
一种制度的变革,必然会引起利益的纠纷。这种利益,涉及到很多方面,并不是一个人或者是一个群体能承受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辩论了,也就是所谓的舌战。
“哎呀呀呀,你们看,蜀郡英才榜榜首都站在了法循古不变一列里!”
“二者人数相差太多,怕是舌战起来,将会是一番碾压局!”
“非也!你看号称全益州舌战最厉害的公孙衍,站在了法因时而变的队列里,说不定能够引发一场真正的唇枪舌剑。他的舌战能力,不是常人所能够比拟的!”
人们议论着,他们最为期待的一个环节,即将展开。这一场环节,评比头名的方式很简单,那就是看在规定的一个时辰内,谁的发言内容最多且获得喝彩程度最高,谁就是头名!
尽管这一个方法有些不符合公平性的原理,但是对于这样的一场文会,足够用了。
梆子声音响了起来,旋即场中热烈起来。
“夫前夏之时,丞相之制不废,以至于有前夏末年申不易之乱!如今虽无丞相之制,但尚书左仆射等官,实掌丞相之权,今若不废,恐将后患无穷!”
东侧众人,公孙衍从其中站了出来,他的声音足够大,话音刚刚落,便是引来芙蓉楼大厅围观之人的喝彩。
“以古时的例子为引,来说出官制若是不改变的后果,倒是从侧面印证了法因时而变的重要性!”
有人做出评论,他的神色之中,充斥着期待。
议论的声音稍微轻了些以后,凌志从西侧座位中站了起来,侃侃而道:“公孙公子此言差矣!常言道,制不变,则国不乱;国不乱,则民不判。若是猛然之间进行变法,便会引起国乱民判!”
这倒是一个道理,秦奕听到这里,却是不由得点起头来。
“更何况,祖宗之法不可变,乃是宣宗武皇帝留下的遗训!”
西侧众人之中,再次有人站起,附和着秦奕。秦奕听到这里,原本有些赞许的神色,便是变得厌恶起来。难道说,前人留下的东西就必须遵守吗?这是谁规定的?人死都死了,就算不遵守,人家还能从棺材里爬出来打你不成?
秦奕自然是有这种想法的,他不由得瞟了几眼那人,对号入座,却是梓潼郡英才榜第二名古风。听他的语气,显然他是一个坚决不变法之人。
“哼?祖宗之法是什么?你说一个看看?要说祖宗之法,为什么当初宣宗武皇帝要改变丞相制这种官制?为什么他不将这种制度坚持下去,反而是要后人坚持他创制的三省制度?”
公孙衍一声厉喝,惊得包括秦奕在内的众人,身体一怔。不愧是英才榜榜首,竟然有如此见地。秦奕等人,皆是不住的在心中为这个公孙衍竖起了大拇指。
他口中的三省制度,实际上就是将原本丞相制度中的丞相,分为了三个不同的职位。
原本丞相一人,可以掌控朝堂乃至是全国的兵马、政治、人口等大事;而现在分为了尚书省、门下省、行军省。
尚书省之下,最高长官为尚书左仆射,分管之前丞相的政治权力,天下一切有关于官职升迁等的政治,都归于他管辖;门下省之下,最高长官则为门下左太府,天下所有跟财政有关的事情,都交给其审阅;行参省之下,最高长官为行参大将军,顾名思义,自然是掌控着全国的政治。
现在,众人所辩论的,就是围绕着对三省制度的废除或者是改革。究竟要不要改变这样的制度,怎么改,这背后涉及到的东西极多。就是秦奕这样子两世为人的人,也难以说个明白。
当然,这背后为什么要变法的原因,秦奕倒是能够说出来。依旧是秦奕曾经说过的那两个字:党争。
党争不止,争论不休,变法难以为继!
第八十四章 法循古不变VS法因时而变(二)()
不论是尚书左仆射,还是门下左太府,亦或者是行参大将军,他们都掌握着曾经所属于丞相的部分权力。换句话说,当年的丞相这一官职,被拆分成了三个官员。
这样的制度,听上去是把原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的权力削弱了,也解决了一部分相权和皇权之间的矛盾。
但也带来了数个弊端,这种弊端,在三省制度创立之初,虽然没有多大的表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然逐步的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
这其中最大的弊端,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党争。换句话说,自三省制度创立起,党争也就伴随而生。
三省职官,各位一党,结党营私,拉帮结派,早已是将朝堂上的氛围搞得乌烟瘴气了。
所以,鉴于这一点,有些不参与党争的官员,便是提出了改革官制一说。这其中,以长阳侯虞世番为代表。他主张,将三省制度废除,另外设置一个由数人或者是数十人组成的机构,共同决策某些事情。
虞世番提出来的主张,实际上实验将皇权,进行再加强。
然而,三省最高长官,都代表着其所属家族,在他们的背后,站着一个富可敌国的家族。家族的利益至高无上,在他们眼里,国家利益可以不要,但必须保住自己的家族利益。故而,当虞世番提出变法的主张时,便是立刻遭受到了迫害,变法也被一拖再拖,甚至是几近被推倒。
所有的这些事情,芙蓉楼场中郡学出生的榜单头名,自然是知晓的。有人认为三省制度应该保留,他们就会站在代表该利益的一方;而有的人,则是支持虞世番变法,自然会站在这一边。
这也就是为什么,群英会上会出现这样的舌战主题。
公孙衍的那一声厉喝,众人不由得一惊,旋即芙蓉楼之中,便是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公孙公子说的好及了!什么是祖宗之法,可谓是抛出了一个大问题。若是凌志他们答上来了,那也就罢了。若是,凌志他们答不上来,恐怕这一场文会也就到此结束了。”
秦奕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听着公孙衍的话,不由得赞赏起来,同时也在为凌志一队担心着。
公孙衍的那句话,可谓是说到了这一次舌战的根本上。变法,变的是什么法;改制,改的是什么制。
很显然,正如公孙衍说的,以长阳侯虞世番为代表的变法派人物,他们要变得就是公孙衍口中的祖宗之法;而改的自然也就是相对应的官制。
“哼,公孙公子,请注意你的用词?宣宗武皇帝并不是大夏的开国之祖!”凌志似乎想到了什么,便是往前一脚,紧跟着回答,“宣宗武皇帝,只能说是中兴大夏,而不是开国之祖!”
“既然不是大夏的开国之祖,那么也就没有所谓的祖宗之法。若是有,那也应该是太祖皇帝创立的,可是当年他创立的丞相制,在宣宗武皇帝时就已经被废弃了。从这一点看,当年宣宗武皇帝的所作所为,早已经对祖宗之法变革过了,压根就不用再担心。所以说,后世人只需照着规定去做就是了!”
第八十五章 法循古不变VS法因时而变(三)()
一问一答之间,芙蓉楼舌战的双方,似是被彼此的言语激怒了一样,纷纷站起,或是厉声呵斥对方的观点,或是拆穿某些观点的不正确性。
总之一句话,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彼此的言语,外人听上去,感觉都是很有道理的样子。
“凌志刚刚的言论,真是精彩啊!制度上的变更,必然会引起大夏社会的动荡,而一旦发生动荡,就有可能发生民变。古往今来,一旦有了民变,也就意味着一个国家不稳定,必然会遭受到周边敌对势力的攻伐!曾经的大齐王朝,就是这个样子的!”
州文院的一众评审,似乎也分为了两派,但很显然支持法循古不变的人,占据了九成。
“公孙衍的观点,虽然没什么错,但是在现在大夏,这么个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之下,谈论法因时而变为时过早!宣宗武皇帝,在中兴大夏的当年,似乎就预感到现在大夏的危机,故而制定了种种条例,这其中的官制就是最为重要的一方。三省制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规避了一人擅权的弊端,可以说是加强了皇权的集中性!”
几名州文院的职官,显然是对凌志等人提出的观点表示赞赏。这样的言语,自然是传入了秦奕的耳中。秦奕细想之下,又是对比着公孙衍等人的观点,结合自己所掌握的大夏情形,不由得叹息了一下。
当今大夏的国内形势,还算是比较安定,然而周边的环境,却是让人不由得忧心起来。西边的西戎,尽管数十年未曾和大夏发生战争,但所谓狼子野心,即便是被驯服了,那也是一头狼,倘若大夏国内有什么变化,那么雍凉两州,必然会遭受生灵涂炭,战火重燃。
北边,东北地区,新兴的异民族建立政权挹娄,窥伺东北边境,另有新罗王朝等小国,时不时的骚扰。
南边,南蛮之地其中的蛮族,屡次入侵南部的州府。暹罗与身毒,虽然与大夏友好相处,但是在过往的岁月之中,他们与大夏之间,也是发生过战争的。正是因为如此,南方的军事上的防御,甚至是要比北边西边来得重要。
好在,大夏的东边,是广袤无垠的大海,在海中则是分布着数个岛国,其中以东瀛为最大。这些岛国也并不是安分守己的呆在自己的国土上,每隔一段时间,他们就会侵略沿海州府,劫掠人民。
虽然,曾经中汉时代,宣宗武皇帝,派兵消灭了这些国家,然而因为地理缘故,并没有派兵驻守。直至中汉结束后的数十年时间里,这些岛国便是陆续重新建国,成为了大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