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梦 >

第128章

大宋梦-第128章

小说: 大宋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白是个极有政治抱负的人。他天真而狂热地追求理想,奋笔疾书“天生我材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恨不能挂长绳于青天,系此西飞之白日”,强烈地表现出追求功名之急、之切。

    盛唐诗人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在他身上被理想化了。而作为一个功名心很强的人,他却既不愿走科举入仕之路,又不愿从军边塞,只是寄希望于风云际会,始终幻想着“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抵卿相”,建立盖世功业之后功成身退、归隐江湖。

    天真狂热的理想,不切实际的行动,导致李白追寻一生终究不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李白一方面“将船买酒白云边”,逍遥自在、狂傲不羁;另一方面,又“举杯消愁愁更愁”,忧思茫茫、无可消解。寻欢作乐、放浪形骸的背后,难以掩饰一颗充满痛苦与失落的心。

    “不作太白梦日边,还同乐天赋池上。”苏东坡是不欣赏李白超现实主义人生观的。他亦常常以“狂夫”自称,尽管同样是怀才不遇,同样是追求自由,但是,苏东坡走的却是与李白完全不同的道路。

    虽然李白和苏东坡同样是怀才不遇,但是苏东坡比李白更加坚定和隐忍。

    苏东坡老老实实地参加科举考试,最后成为朝廷重臣。层层束缚之下,“一肚皮不合时宜”,却永远抛不下“君命重,臣节在”的士大夫责任感。

    即便是后来屡次受到排斥、打击、贬谪,始终没有在埋没中徒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呐喊,而是力所能及地有所作为,做了许多有益于社稷、有利于百姓的实事。

    同样是追求自由,苏东坡比李白能够放下功名、着眼生活。

    为了排遣愁绪,李白选择去恣意流浪,然而在游历大好河山的同时,“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正是由于内心不能真正释怀,以至于终其一生,都处在若有所失的忧愤当中。而苏东坡能够随遇而安、怡然自乐,将自由反照于现实,落脚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杭州、密州、黄州、惠州、儋州天涯飘零的生活状态虽然并非他所愿,但是,每一个角落却都留下了他潇洒、自在的身影。

    李白与苏东坡,两个不同风格的人,却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非常喜欢饮酒。但是相对于李白,梅笑寒更喜欢苏东坡。

    相对于苏东坡,李白显得更加的放荡不羁,就像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李白所幻想的世界,在实际中并不存在,而他所想的也太不过实际。但梅笑寒不同,他是一个非常实在的人,他希望能够把握自己能够把握的,争取自己所能争取的。

    只是他似乎又听到了那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也只有苏东坡,才有如此的心境,此时此刻,这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心境让自己也颇受感染。

    因为当一个人逐渐的成长起来,所面对的事情越来越多之时,再也不能想着“丈步天涯,逍遥自在”。因为从此时此刻起,梅笑寒,不再是一个人,他的身后是一大家子人,是一个村子的人,是整座城市的人。

    他是这个村子的靠山,他是这座城市的靠山,他不能倒下,所以他必须更加坚定的屹立。

第八十章 称王之心() 
三个月后,梦窈的肚子渐渐鼓了起来,从这天开始,梅笑寒对梦窈也越发的体贴关心起来,因为他从来没想过,梦瑶会成为自己的第一个女人,而他有一天会成为一个父亲。

    新的王朝,新的气象,新的国度,新的未来,荣登大位的赵匡胤却并不踏实。

    当赵匡胤正在南征北伐之时,梅笑寒却把重心和重点放在了经济上面。

    在自己的这块土地上,在梅城这块沃土上,将会诞生怎样的奇迹虽未曾可知,可他却满怀信心,相信总有一天会发生巨大的改变。

    公元963年,此时的大宋王朝刚刚立国不足三年。可赵匡胤却不能淡定,因为赵匡胤还面临着后患之忧,大宋王朝四面受敌。

    国家尚未统一,同志仍需努力。

    宋太祖听取了赵普的建议,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战略方针统一南北。

    大宋建立后,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并没有结束,而赵匡胤继承的不过是后周的一个空架子。

    北面,有强大的辽和辽扶植下的北汉。

    南面和西面分布着南唐、吴越、后蜀、南汉、荆南等较大的割据政权。

    另外,周行逢在湖南、留从效在泉州、漳州还建立着一些小的割据政权。

    赵匡胤根据当时的形势,鉴于南方是经济重心,各国力量较弱,而北方契丹建立的辽政权,实力又比较强大的现实,在征询了张永德、赵普等大臣的意见之后,确定了与后周世宗基本一致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

    963年,宋太祖派慕容延钊和李处耘出兵两湖,灭掉荆南和湖南。从此,宋军西逼后蜀,东胁南唐,南可直取南汉,战略上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

    此时的梅城,已经与外界割断了联系,成了一个高度自治的城邦。或许说它是城邦,还不够准确,因为它的发展还远没有达到城邦的标准。改革在每一个村子进行,如星星之火般开始燎原。

    文成村的改革,进行得轰轰烈烈,而在此刻另一个村子的改革也正在进行着,但是这种改革却遇到了巨大的阻挠。

    因为地主阶级开始抗议了,在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上,他们的祖宗给他们留下了大片的土地,这些土地他们宁愿荒废也不肯分给村民,只因为这些土地“自古以来”就属于他们。

    地主阶级,是一道永远难以逾越的鸿沟,与他们的交流必须非常谨慎。

    高产农作物的出现,以及农村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损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他们决定起来抗争。

    离文成村不远的地方,有一个镇叫做夏镇,下镇还算富饶,土地肥沃,虽说不是丰衣足食,但百姓能勉强度日。下镇的多数老百姓都是雇农,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土地集中在几个财阀手中。

    说他们是财阀,不过是对他们的褒奖,因为他们每个人手中所拥有的土地数量并不多,只能算是一方的地主或说是富户。对于改革,他们完全不感冒,因为这损害他们的利益。

    高产农作物的出现,让这些富户们非常的恐慌,因为他们以前拿土地来控制农民,但是现在行不通了。下镇的村民期待着改革快点到来,这些富户们开始联起手准备抗争,这些土地主,虽家产万贯,却是一毛不拔。

    “风雨欲来山满楼!”

    寒冷的冬天过去了,新的一个春天又来了。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不觉让人有些感慨和唏嘘。

    改革的矛头终于指向了下镇,其实要先把改革顺利地进行下去,梅笑寒只需发兵镇压就可,但是这样的方式只会引起更大的反抗,以至于会得不偿失。

    只有让底层老百姓信任了自己,改革便会很容易地进行下去,因为他是主政者,自上而下的改革总是比自下而上容易得多,主动的改革总是比被动的改革要好。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让许多将士们告老还乡,并封给他们土地,赏赐给他们爵位,就是为了能够堵住他们的嘴,迷惑他们的双眼。

    春天来了,百花盛开,处处洋溢着春色。春天原本是踏青的好日子,可是梅笑寒却心事繁重,因为梦窈的的肚子越来越鼓,他突然有些恐慌起来。

    从一个少年渐渐的成长起来,他已经走过了很长的一段路,前方的路并不明朗,甚至是很崎岖。他不知道每日做的事情是否有意义,他甚至怀疑自己每天都在做无用功。

    总有一天,赵匡胤会把矛头指向他,到时候他也将难逃命运的制裁,那个时候赵匡胤还会对他客气吗?

    或许他该主动交出梅城,并表达其忠心,但是他做不到,他也不会这样做,他更不能这样做。

    他是一个穿越者,他与所有的人都不同,他应该拥有着伟大的理想和抱负,天下如此之大,又岂能一辈子安身于梅城。

    他的心中有了一个想法,这个想法除了他自己,谁也不敢说,他有了称王之心,虽没有想过要名留史册,但也不想永远屈居人下。

    公元963年3月的一个早晨,梅笑寒独自一人来到山坡,鸟瞰着眼前绿油油的一片土地,不由得发出一句感慨:“江山如此多娇,怎奈屈居于人之下,我不甘心!”

    清风拂面,绿叶随风摇曳,此刻他的心也有了一丝骚动,他还年轻,不论与赵匡胤还是赵光义相比,他都还年轻,他觉得自己完全有能力取代他们。

    梅笑寒不由得长叹一口气,又连连摇头,以表示自己的想法不切实际。正在此时,从他的身后走来了一个人,此人正是张良。

    张良道:“梅大人有什么可烦恼的?”

    梅笑寒道:“你何时跟着我的,我怎么一点都不知晓。”

    张良笑道:“或许是梅大人太认真了,以至于并没有发现我的到来。”

    梅笑寒道:“你到这里来是找我有事吗?”

    张良笑了笑道:“梅大人有心事!”

    梅笑寒道:“你何以见得?”

    张良道:“大宋开国,梅大人可谓是第一功臣,可是做皇帝的确实赵匡胤,而他的那些兄弟们与之相比就差远了。。。”

    “我不明白你的意思。”

    张良道:“梅大人有称王之心。”

    张良一语中的,说出了梅笑寒小孩内心的真实想法,梅笑寒倒是也不避讳,道:“那你认为如何?”

    张良道:“我认为倒不是不可以!”

    梅笑寒道:“这又是为何?”

    张良道:“此时大宋刚刚立国不久,周边还有许多的割据势力没有铲除干净,若是梅大人贸然称王,恐怕惹恼赵匡胤,赵匡胤便会先将其剿灭。”

    梅笑寒道:“你是说此时机会尚不成熟?”

    “不错!”

    张良道:“此时的梅城已是国中之国,又何必多此一举。”

第八十一章 帝王之心() 
此时的赵匡胤,必然无暇顾及各地节度使的动作,一门心思想着南征,甚至是北伐也无暇顾及。只是此刻,枪打出头鸟,但是只要有危害到赵匡胤统治的动作,赵匡胤必然会调转马头,率先将其剿灭。这样的风险是难以预料的。

    梅笑寒道:“你说的不错,和我的想法差不多。”

    张良道:“梅大人现在所进行的改革,对将来的行动有很大的帮助。”

    梅笑寒走到张良的身边,瞪着眼道:“你和我说这些话,就不怕我杀了你吗?”

    张良道:“我。。。当然害怕。”

    梅笑寒道:“你既然害怕,为何又要和我说这些话?”

    “张良相信梅大人不会杀张良。”

    梅笑寒道:“你看起来非常的有自信。”

    张良道:“从我第一次见到梅大人以后,便决定此生无悔的追随美大人。”

    梅笑寒自言自语道:“拍我马屁。。。你为何如此说?”

    张良道:“因为梅大人与我见过的所有大人都不同,没大人年轻有为,心系百姓,是难得的明主。”

    “张良愿效全马之劳。”说完这话,张良跪倒在地。

    梅笑寒见张良如此诚恳,便上前连忙扶起张良,道:“快快请起。。。有话好好商量!”

    “你认为本大人现在该如何治理梅城?”

    “加固城防,囤积粮草,休养生息,招募兵士。”

    张良说的话,让梅笑寒为之一振,因为这句话与历史上的一个人说的话非常的相似,这句话在历史上也非常的有名。

    梅笑寒不由对此人多了几分敬佩,因为相同的话在几百年后的明朝,有一个叫朱升的谋士说过。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这句话是朱元璋的谋士朱升在元末大乱群雄并起的背景下提出的。

    当时的情形是,起义军,各自拥兵自重,大家各怀异心。

    朱升要朱元璋大力积累粮食等军需物资,深沟坚城,低调自守,不要迫不及待称王称帝,因为太过高调会引来元政府重点打击。

    朱元璋是梅笑寒敬佩的人中为数不多的一个,朱元璋白手起家,能做到他这样的人不多,甚至在历史上也寥寥无几。

    朱元璋生于元朝天顺帝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丁未时,家中排行第四。朱元璋父亲朱五四,母亲陈氏,祖居泗州盱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