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文科学渣的古代种田生活 >

第36章

文科学渣的古代种田生活-第36章

小说: 文科学渣的古代种田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沈歌将吴秋送进花轿,又在后头骑马跟着轿子来到萧家,以大舅兄的身份跟了全程。

    萧思远与吴秋成婚后,沈歌收拾东西回到沈家村。

    沈家村之人早听说沈歌中了举,等沈歌回到村里,一村人都来接他。

    村里几个长辈极为高兴,沈鸿发亦喜得不行,一行人在村口就拥着沈歌回他家。周围还有一大群人围着,个个都喜气洋洋。

    “我们村里有举人老爷了!”

    “哎哟,这是天大的好事,可以修牌坊了罢?”

    沈歌忙摆手,“我现如今不过小小一举人罢了,现在就修牌坊,没得让人笑话。”

    “谁笑话?!谁敢笑话?!”二爷眼睛一瞪,“我早就差人去县城里问清楚了,都说考了举人就能修牌坊,你看县城内的陈举人,当年不也一考上举人就修了牌坊,谁人前背后不恭称一句举人老爷?哪个敢笑话。”

    沈鸿发在他身边劝,“这可是祖坟冒青烟的大好事,歌儿,这牌坊得修。你放心,我们早商量好了,族里筹钱!我们得让整个县城的人都知晓,我们沈家村出了位少年举人!”

    “正是此理。”沈英卫在一旁插嘴,“修牌坊不仅让外头人看看,也让村里的小娃娃们看看,努力读书可是能中举人的。”

    人群里有人高喊:“举人老爷你不知道,现如今外头的女娘个个都以嫁入我们村为荣,不修这牌坊,过几年她们哪个知道要嫁我们村啊?”

    他这话一出,所有人哄笑。

    几个老人也跟着笑眯眯,他们年纪大了,最爱看到族里处处兴旺。

    沈歌真心不想建这牌坊,太过张扬,他道:“我明春要入京春闱,若我得幸能中进士,难不成我们这牌坊还要推到重建?”

    “嗳,那有什么?到时我们再建一座,建一座举人的,建一座进士的!”

    沈歌笑:“哪能如此破费,大伙儿不妨再等我一年,若我能考上进士,建这牌坊面上也好看。”

    有人接,“有理有理,再等几个月也不是不成,我们能先备好石料,找好师傅。”

    沈歌被簇拥着回到沈鸿发家,他是村长,村里要办大事时一般在他家吃酒。

    沈鸿发是沈歌的亲大伯,沈鸿发几个儿子亦是沈歌的正经亲戚,沈歌能中举,最高兴的莫过于他们几个,别的不说,日后儿女找亲家就十分好找。

    沈歌的大伯娘一大早便带了一帮厨艺好的女娘添火做饭,做的还是各自的拿手菜。这一次,沈歌的大伯娘再未有任何不乐意,一大早就笑眯眯的,整个人极欢畅。

    有人在背后道:“这霞娘子命好归命好,可终究运道差了些,若当日她答应将举人老爷抱回家里养,这情分可就又不同了。”

    “说的也是,当年举人老爷一个小娃娃多可怜呐,最终还是送到县城他夫子家去了。要我说,霞娘子这人呐,心实在不咋地,也不怪到手的好命都抓不住。”

    “你们说这些有啥用,她还不是举人老爷的大伯娘?日后有她享福的时候。”

    一干女娘说着又羡又妒,不过只敢在背后说悄悄话。

    又有人叹:“别光说霞娘子,就我们都沾了多少光。别的不说,各家的娃娃们经举人老爷调|教一番,哪个没长进?要我说,我们整个沈家村的人都要跟着享福了。”

    “这倒是,举人老爷心多善呐,要秋闱还教了我家娃儿一年。搁别处,哪里找得到像他这么好说话的人。”

    “当年他娘来村里的时候我就觉着这么灵秀的人,来我们村定要给我们带好运的,你们看,果然罢?”

    这人话一出,众人纷纷啐她马后炮,于是一干女娘又笑起来。

    又有人叹,“光看举人老爷的爹娘,就知他必有今日这番运道,可惜整个村都是眼瞎的,竟没一个多帮扶他一把。”

    “谁说没有,你们看人家牛婶,不就早和举人老爷挨上边了么?她家那蛮子,举人老爷还带他去府城里秋闱呢。”

    “要我说,谁家有好女娘,早日去蛮子家提亲,有举人老爷提携,他家蛮子早晚都会成器。”

    这话一出,还真有不少人盘算这事的可行性。

    沈歌不知道村里的婶婶们还在背后说了这一番,他中午吃完酒,下午便上山往荀家庄去了。

    荀管事早收到消息,笑容满面地迎出来,“我早说沈歌儿你必成大器,瞧,果然被我说中。”

    沈歌忙摇手,直道不敢当。

    无论外人怎么说,沈歌自己心中清楚,若没有他荀哥教他这一年,打死他也中不了举人。

    这一年来,他作文全奔着科考去,纵使硬练,他都练出来了,能中举丝毫不奇怪,不能中举方要多找找哪儿不对。

    现如今已到冬天,天气极冷,沈歌在荀家庄呆了几日,待着不大惯。

    这一日,沈歌在房间内清点自己的银钱,他原本攒下三十二两,去道宁府秋闱及后头的去乾东府看病都未成花他一文钱,故而他这三十二两原封不动。

    考上举人后,各方送了不少礼,沈歌已尽力推拒,然还是随大流收了些。其中最多的便是石厦送的一百两,接着是几家富户送的三十两。

    中举后,光是银钱,沈歌就收到两百四十二两,加上其余物资,一共有两百七十两。两百七十两加之前的三十二两,共三百零二两,足够供他上京。

    绿枝见他清点银钱,笑道:“可要拿箱子帮你攒起来?”

    “不必,我过几日便上京。”

    绿枝大惊,“还有月余便春节,这时候上京?”

    沈歌“嗯”了一声。

    绿枝急道:“明年三月方春闱,过了春节,再上京亦不迟,何必如此赶。”

第39章 出发() 
沈歌选这时候去京倒也不完全为去看他家荀哥。

    明年三月初一便春闱;沈歌这一年来虽跟着荀飞光学;学识已大有长进;但碍于底子,考进士还差了些。

    沈歌若想金榜题名;接下来的时日必要悬梁刺股,再搏一搏。

    沈歌这世唯有两位夫子。吴夫子是沈歌授业恩师;教书二十余年,却抵不过他自身只是一秀才;能教出举人已要赞他一声好本事;要他教个进士出来,着实有些不现实。

    现如今荀飞光有事回京;沈歌在坤究县;一时竟没夫子能教他。

    沈歌自己也不是不能看书,不过自己看总觉得难以得法。再者;一个人看书做文章;做出的文章是好是坏自己难以判断,到时若偏得太远;去京都内恐怕短时间内难以把文风修正过来。

    至于去县城内找同窗;沈歌两位同窗,鲁昊英乡试乃三十七名,萧思远乡试十三名,皆比沈歌自己差一截,三人凑起来,怕也看不出彼此文章有何问题。

    沈歌隐隐知晓他家荀哥位高权重;他总觉自己除有一番容貌外,其余皆不大配得上他家荀哥。他钱没荀哥多,地位不如荀哥高,权势无荀哥重,连武艺才华也远不及荀哥多矣。

    沈歌心中常感羞愧,唯一值得高兴的便是他年岁还小,未来还有许多时间可努力往上追。

    心里抱有这种念头,沈歌对明春春闱看得极重,自然不便在坤究县安宜地待到明春再进京。别的不说,去京都不必应付诸多杂事,起码能静下心来读书。

    如今天下四大名书院,每年不知有多少进士出自那里。京都的国子监亦是,在那读书的都是各府顶尖学子,还有天时地利人和之便宜,每次春闱亦有不少人能中。

    官员子弟亦是极有优势的一批人,他们能延请名师,深受指点,指不定还能收到一些特别的消息。往年,这批人当中亦有许多人能中进士。

    一次春闱能中进士之人不过三百,书院派分一部分,监生分一部分,官员子弟再分一部分,能落到他们寒门子弟的名额少得可怜。

    这倒不是说就有人作弊,不过寒门子弟综合起来确实拼不过这些人,能中进士的极少。

    沈歌想着早日入今,再不济也能找吴师兄帮忙瞧瞧自己的文章到底如何,再拼几月,多少能多几分把握。

    说是想去京都,沈歌亦不能一拍脑门,收拾好包袱就走。马车要雇,干粮要准备,其余事宜亦要一一打点好。还有亲朋好友那边也要有所交代。

    下定决心后,沈歌拿出银钱,在县城里备齐礼,照例先去看吴先生。

    吴秋出嫁后,家里就剩吴夫子吴师娘两个,好在吴夫子学堂内还有学堂在,两人不至寂寞。

    吴师娘见着沈歌,拉着他看了一圈,皱眉道:“歌儿,你这几日不见,怎么又瘦了?”

    “没事,考科举的人都瘦,你瞧远兄不也一样瘦。”

    “胡说,”吴师娘轻轻拍了一下沈歌的背,嗔道:“你远哥最近可滋润,整个人都圆一圈了。你若有你远哥一大半,我也就不担心。”

    沈歌十几日未见萧思远,着实不知道他居然胖了。

    也不怪萧思远,他如今双喜临门,一整个冬天没少被人请去吃酒,加之又不动,想不胖实在不容易。

    吴师娘见沈歌这模样,什么话也不说了,当场拉他进屋,塞给他一大堆吃食,先令他吃着。

    吴师娘道:“你明春还要春闱,那个更折磨人,你这瘦法,恐怕到时顶不住。”

    沈歌乖乖地塞满两个腮帮子,边吃边听吴师娘训话。吴师娘说了几句,越说越心疼,连连道:“不成不成,我得去买只鸡给你补补。你先在这坐着,若是无趣,便去书房看看你夫子收集的那些书,我去去便来。”

    沈歌阻拦不住,只好看吴师娘风风火火地出去了。

    快到中午时,吴夫子那头下学回来,见到沈歌亦十分高兴,专门去厨房内拿了干果干肉,烫好酒,端出来与沈歌一起喝。

    沈歌见夫子师娘忙里忙外,知晓他们儿女不在膝下,到底有些不是滋味,对他这小辈便不免格外热情。

    沈歌不推拒,只是随时注意帮把手。

    酒还是沈歌带来的,他去老酒铺里特地买的黄酒,酒不烈,冬天温来喝再合适不过。

    沈歌送来的年礼中有一大块新鲜羊肉,吴师娘一早洗净斩块上锅里闷着,现如今他们要吃酒,正好夹几块出来与他俩下酒。

    师徒俩先慢慢喝着酒,沈歌将他想在年前便赶去京都的想法说出来,吴夫子几乎没有考虑便点头,道:“坤究县诸多牵扯,你先去京都里住着也好,起码能熟悉一些。”

    “我亦是这般想的,先找个地方住着,安下心好好温书。京都不比我们这小地方,那里能买到的书籍册子必是精品,我正好先去见识一番。”

    “这话在理。不过也不必找什么地方住,你师兄不是在京都里住着么?你去他哪里住一段时间便是,正好你二人都要应考,住一起还能有个照应。”

    “师兄那里恐怕不大方便,我自己一个人住也顶好,还能清净一些。”

    沈歌不同意,他师兄与嫂子都是普通人家,本身在京都里讨生活便不容易,他去少不得要拖累这个小家。

    吴夫子却道:“有何好不方便?京都米贵,久居不易,你住他那还能省几个银钱。

    沈歌笑:“照您这般说,我是省下银钱了,师兄却难免要多出几分。”

    吴夫子不理,“你放心,他有银钱。再说,当师兄的照顾师弟乃天经地义,你若是不去,你师兄心里都过意不去。”

    吴师娘端着菜出来,闻言也道:“都是一家人,去京都不住他那也太见外了些,若是被人知晓这事,说不得还得耻笑你们。”

    沈歌止不住笑,“哪至于此?”

    吴师娘轻拍他,“你这猴儿莫笑,本就是这理。你都替他发嫁妹子了,难不成还不是至亲兄弟?至亲兄弟去那都不住家里,可不就要招惹耻笑,说他这人没人情味么?”

    吴师娘真要说理,十个沈歌亦不敢说过她一个,只好先应下,日后到京都再看情况行事。

    吴夫子用完饭后回屋内给沈歌写下一封信,交代他去京都之后交给他师兄。沈歌知吴夫子必在信中交代吴师兄要留他在家里住的事,心下感动又感慨。

    等沈歌仔细将信放好,吴夫子问:“你手头银钱可够?我这里还有五百两,你一齐带去,穷家富路,手中有银钱总方便些。”

    沈歌忙推拒,“不用,我手中还有三百多两银钱,足够。再多钱赶路,我怕招人惦记。”

    吴夫子和吴师娘皆劝,沈歌坚决拒绝,最终还是没领。

    从吴夫子家出来,沈歌又去萧思远家坐了会儿,与萧思远说了下他欲提前上京之事。

    萧思远亦十分心动,不过他新婚燕尔,家族内又有诸多事宜,眼下实在走不开,只好与沈歌约定来年春在京都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