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武侠电子书 > 宇宙密码 >

第144章

宇宙密码-第144章

小说: 宇宙密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来佛回答说:“是的,是的。须菩提,对于无上正等正觉阿弥陀佛乃至微不足道的小法,我都是毫无所得的。但是并非一无所得就没有无上圣智,恰恰是因为一无所得,才可称之为无上圣智。再次,须菩提,无上圣智之法即一无所得,湛然清净之法身。此法恒常不动,寂然平等,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无彼此之分,无高下之别。只要排除对自我、他人、众生、寿者的分别,无高下之念,无圣凡之心,无差别之虑,无有得之相,毫无执著,了无一识,并以此无住之心,持戒修福、广种善根、遍行布施、供养诸佛、庄严国土、普利群生,不论是谁都可由此既无一丝执著,又修一切善法的途径而证悟这无实无虚、绝对平等、至高无上的如来圣智。

    “须菩提:刚才所说的善法,在如来佛看来,全然不是什么真实的善法。一切法都是非实假有、不可执著的,因此,所说的善法也仅仅是个假名而已。

    “须菩提:每个世界的中心都有一座高达8400由旬(一由旬约30里)的须弥山,一千个世界为一小千世界,一百万个世界为一中千世界,十亿个世界为一大千世界。这大千世界之中即有十亿个高大雄伟的须弥山。如果有人将七种珍宝堆集成如同所有这些须弥山那么巨大,并拿这么多的珍宝进行布施;如果有人信受这个般若波罗蜜经,甚至只受持读诵其中的四句偈,并广为他人解说,那么这种受持读诵经典之福德与前面所说的七宝堆山布施之福德相比,前者不及后者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亿分之一,甚至无量、无数、无边的阿僧祗等算数及恒河之沙、世界微尘、须弥山王等不可思议之多的譬喻都不及持经功德之一分。”

    如来佛怕弟子们对无上圣智绝对平等、无有高下的说法还有疑虑,便又以如来救度众生为例,对须菩提及座下弟子们说:

    “须菩提:刚才我说无上圣智本性空寂、了无可得,绝对平等、凡圣一如,只要离一切执著之心,修一切善性之法,任何人都可证悟此智而获得救度。不知你们意下如何。你们千万不能认为如来佛是这样想的——‘我将去救度众生’。须菩提,可不要这样想。为什么呢?因为从真实的角度来讲,并没有什么众生可让如来佛去灭度。如果如来佛认为实有众生可度,那么,如来佛本身就是执著了自我、他人、众生、寿者的相状。须菩提,如来佛说有我的意思,并非真实地有我,但凡夫俗子妄心横行,不明无我之理而硬是认为有我。所以说,若如来认为实有众生可度,如来就是认为有我;而认为有我,那就不是如来而是凡夫俗子了。

    “须菩提:所谓凡夫,如来佛认为并非是真实的凡夫,而只是假名的凡夫。”

    不仅凡夫非实假有,就是如来佛自身也是如此。所以,佛又接着问须菩提道:

    “须菩提:在你看来,可以通过三十二种殊妙身相观想如来佛吗?”

    须菩提回答说:“是的,是的,可以借助三十二种身体相貌特征来观想如来佛。”

    听须菩提这样回答,如来佛便立即告诉他说:“须菩提:如果以三十二种身相特征来观想如来佛的话,那么转轮圣王也具备三十二种殊妙身相,他就是如来佛了。”

    须菩提理解佛说此话的含义,便说:“世尊:按照我的理解,佛说这话的意思是不应以三十二种身体相貌特征来观想如来佛,因为三十二相只是有为之外相,而不是无为之法身,所以并不能代表如来佛本来清净之真性。”

    这时,世尊又说了一句偈颂: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如来佛怕听法者又陷入另一个极端,便接着说:“须菩提:你是否有这种念头——‘如来佛不因为具备完美无缺的各种殊妙身相而得到无上圣智’。须菩提,你可不能这么想,认为如来佛不因为具备完美无缺的各种殊妙身相而得到无上圣智。须菩提,你是否有这样的念头——‘发心求证无上圣智者认为一切事物、现象、概念、特性等都是毫无因果联系的绝对空寂。’你不要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呢?因为发心求证无上圣智的人,绝不能认为一切事物、现象、概念、特性等都是绝对虚无的断灭之相。你们应当知道,一切虽非真,但假有仍存在,正如无筏不得渡河,无指不得望月一样,无法则难以入道,无相亦难以悟性。只有既否定一切实有,又否定一切的断灭,认识到非实的本质和假名的价值,才能悟得真如实相、证得无上圣智。”

    即不著色声之相,也不著断灭之相,远离边见,行于中道,这才是通达无我之法。以此为指导无住于一切而行于一切。如来佛又以福德果报为例,对须菩提说:“假如有菩萨将恒河沙数世界的七宝全部拿来布施;再假如有人懂得一切事物、现象、概念等皆无独立、永恒的实体,并对此产生坚定牢固的认识,那么,这位菩萨的功德将胜过前面那位布施菩萨所得的功德。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各位菩萨实际上并不接受什么福德。”

    须菩提对佛说:“世尊:怎样才叫菩萨不接受福德呢?”

    “须菩提:菩萨悟得一切事物、现象、概念等皆无独立永恒的实体;同时又不否定这一切事事物物的假有的价值。所以他一方面做福德;另一方面他又不贪著于福德。正因为如此才说菩萨不接受福德,不能说菩萨不接受福德就彻底否定了福德的价值,要知道菩萨作为发心求证无上圣智者,他将不持绝无因果、荡空一切的断灭之见。”

    如来既不可以身相观,又不可以断灭说,那么到底应如何认识呢?如来佛对须菩提说:“如来清净无为之性体,不必通过断灭一切有为之相来认识,但也不能执著于色身应化之迹象。如果有人说,如来佛好像是来了,又好像是去了;若来也不一定来,若去也不一定去,恍恍惚惚,似是而非。一会儿见其好像是坐着,一会儿看其好像是睡着。如此认识如来佛的人肯定没有理解我刚才所说之法义理。为什么呢?因为如来应化的有为色身有来去坐卧之相,这是如来佛为教化众生的需要而应机变现的;但如来的法身本性却是无形无相、本来寂静的,它无处不在,遍布各处,所以说,如来既没有从哪个地方来,也没有到哪个地方去。如来的法身也就是诸法的实相真如,可以说山河大地、芸芸众生无处不有佛,无一不是佛,佛性布满虚空,灵应无方,如实而来,如实而去,只可证悟,不可眼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以此之故而名为如来。”

    这时,如来佛又问须菩提道:“须菩提:假如有善男信女把三千大千世界都粉碎为微尘,在你看来,所有这些微尘到底多不多呢?”

    须菩提说:“很多,世尊。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认为这些尘都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如来佛就不会说它们是微尘。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如来佛曾说,众多的微尘皆无真实之体性,所以从本质上讲它们并非什么真真正正的微尘,而只是勉强给它们起个名字叫微尘而已。”

    须菩提接着说:“世尊:如来佛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也不是真实可取的世界,它由无数微尘聚合而成。本身并非独立永恒的实体,所以只是临时假名为世界罢了。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说世界是实有的话,那么也就是认为世界是一独立完整、非散合一的整体。其实这种合一的整体也不过是由无数个极小的微尘聚合而成的。合中有散,一中有多,总中有别,并无肯定真实的一合之相,只是名作一合之相。”

    听完须菩提的解释之后,如来佛说:“须菩提:这种众合为一的相状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既无实体,又非永恒;既非总体,也非个别,不可定说,不可执取。但是凡夫俗子不解佛说之义,未悟般若之理,误以此一合之相为实,由此而生起贪欲和执著,对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各种现象遍起分别,广行计较,从而邪见横行,烦恼无边。”

    谈到凡夫俗子的贪著与邪见,如来佛又说:“须菩提:如果有人认为如来佛在说法过程中经常提到要破除对自我、他人、众生、寿者四相的执著,那就是说确实存在关于四相为实的见解,即所谓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你认为持这种看法的人是否理解了我说的道理?”

    须菩提回答说:“没有,世尊。持这种看法的人并没有真正理解如来佛所说之法的含义。为什么呢?因为世尊所说的自我的见解、他人的见解、众生的见解、寿者的见解,只是凡夫俗子在未明般若无相无住之理的情况下而起的一种虚幻不实的见解,不光他们自身是不真实的,就是他们所追求的对象也是虚假的,所以他们关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为实的见解本身也是不真实的。因此不能认为这四种妄见是真实存在的妄见,当然也不能绝对地说就不存在这种妄见,凡夫的虚妄之执还是有的,所以才把对我等四相的执著名之为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说到这里,如来佛又言归正传,郑重地告诉须菩提说:“凡发愿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立志行大乘菩萨道、誓愿证成佛果的善男信女,对于此岸和彼岸的一切事物、一切特性、一切义理及其他一切名言可及、概念可摄者,都应该按照上面所说的非实假有、无住无执的道理去觉知、去洞见、去信解。既否定实有,又否定虚无,心中不生一尘之念,不存一法之相。”

    提起法相,如来佛又说:“须菩提:凡所说的法相,如来佛认为它并非独立永恒、真实存在的可取之相,但也不是绝对虚无、毫无所用的断灭之相,法相非实而假有,所以名之为法相。”

    如来佛接着又说:“须菩提:如果有人将无量阿僧祗那么多的世界中的所有七种宝物,全部拿来进行布施;如果另外有善男信女发誓求证无上圣智,他们若能受持此经,甚至只受持其中的四句偈颂,阅读记诵,依其义理持行,并广泛地为他人演说,那么这些人由此所获的福将远远胜过以无数七宝布施而获的福。

    “怎么才叫为他人演说呢?当你为别人讲解演说经文的时候,不要执著于演说之相状,也就是说,不要心想自己在演说,别人在听我演说,甚至不要心存演说的时间、地点、方式、过程等一系列的演说之相,也不要心想别人听我演说之后,将会有所悟,我因演说将会获巨大福报。所有这一切之相,都不可取著,因为一切相状都是不真实的假相,似在为人演说,而实无演说,无所演说。就像一切虚幻之相背后的实相真如一样,非实非虚,若有若无,清静无为,寂然不动。

    “为什么说在为人演说时要心契寂然不动之真如,不著非实假有的演说之相呢?因为为人演说属于一种有为之法,即是依一定的因缘关系而起、有开始有结束之变化过程的现象。而所有的有为之法都是不真实、不可著的。”

    这时如来佛颂道: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如来佛说完这部经之后,须菩提长老和各位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三界之内的一切天神、人类、阿修罗等听完佛的说法以后,如获至宝,皆大欢喜,深信不疑,完全领受,并决心恭奉此经,如理修行。

    说到这里,静修佛陀再也没有开口,刘静已是如醉如痴了,可是当他睁开眼睛的时候,静修佛陀已消失在虚空之中了。不过这个时候,刘静突然感到自己的头脑无比的清醒,他似乎看透了宇宙的角落。他甚至没有注意到静修佛陀已经离开房间而去了,因为他似乎看到了宇宙的真相,他完全明白了子键留下的那句“者字无人有,无此李出头”的真谛,而就在他领悟的一刹那,他似乎看到另一空间的子键,也就是自己的本身真在对着他在微笑,而他也感到一股巨大的吸引力在召唤着他

第二百七十四章 如来之光
    那么刘静看到了什么,他又感悟到什么呢?原来在佛陀消失后,刘静确实感悟到了宇宙的真相,他心灵感到无比的空寂,他看到了整个的宇宙,村庄、河北、全国、亚洲、地球、太阳系、银河系,他看到了,看到了所谓伟大的宇宙。可是刘静此时没有任何的激动和兴奋,因为他看到了宇宙只不过是一粒粒的尘沙而已。在这尘沙里竟然有无数的层次,地狱、饿鬼、畜生、天界、巫界、阴界竟然都是一片片的图画。就像一片片的水晶一样,里面有着各种生物在苦苦挣扎。

    刘静似乎感悟到了那些众生的苦难和呼唤,刘静现在似乎感到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