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重生在1978 >

第216章

重生在1978-第216章

小说: 重生在1978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年动荡中,大量的古董文物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确实给喜欢收藏的人带来了好处。

    因为大运动除四旧,大量的文物流落民间,文物保护工作一度停车,文物价格更是一直低迷到95年。

    从81年到95年那十几年的文物价格低到什么程度呢?一个货车司机的全部收入的一半,就能支撑他在2000年办一个私人博物馆。

    这里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百家讲坛马教授,有兴趣的自己去度娘。

    但古董文物收藏必竟属于小众文化,那个对人的学识眼界运气还有财力要求太高了,不是老百姓能掺和的事,家里有个罐子几个珠子就觉得自己进入收藏界算文化人了,那真是你想多了。

    而且90年代文物市场繁荣,造假产业开始兴盛起来,弄的产品比真的还真,咱们的文化传统对这种人是很宽容的,什么窃书不为偷,什么打眼只怪自己眼拙不能回去找卖家,这特么不是扯蛋么?

    你明知是假的当真的卖,这不是欺诈么?为什么有这种所谓行规?你猜制造者是谁?受益者是谁?最后只能是外入者买单。

    你看那些什么大亨,有钱了就开始人模狗样的,总想摆摆文化人的样子,哪个屋里不摆一些价值亿万的上周货。

    什么哪个捡漏一夜暴富,什么祖传物件价值千万,我就问问你,除了报纸上,谁见过中彩票的?

    至于全民参与的收藏活动,也就是邮票和钱币了。

    中国的邮票起用于清代,是当时控制中国海关的外国人发行的,很高大上的双语票,比较知名值钱的就是大龙小龙。

    后来各个历史时期都有邮票发行,值钱的也有那么几种,像民国票,边区票,文革票,都是比较珍贵稀有的。

    中国真正自己发行自己的邮票是建国后了,而集邮也始于那个时期。

    1955年,邮政部下面成立了中国集邮总公司,拉开了集邮市场的大幕,集邮也是唯一一个由国家主导发起全民参与的收藏活动。

    虽然说现在的钱币收藏市场事实上也是国家主导,但这个是民间兴起国家参与,后来才反客为主的,不能算。

第三百九十章 市场众生(5)() 


    和邱士林马力几个分开,张兴明拎着麻花和大东子往家走。

    从粮站出来就是副食商店,副食楼上是百货商店,这就是郭堡的中心了,前后左右边连派出所都加起来也就二亩地,然后围绕着这几个商店就全是住宅楼。

    商店上头是从沈丹线公路往选矿厂的辅路,也叫厂路,是厂子修的,这时候这条路就是自由市场,卖东西的全集中在这条路上,因为这条路是上下班工人最多的路了。

    路口就是一排四五家铁皮棚子,第一家最大,是候方家开的,临街的两面全装的大玻璃窗,卖些日杂百货,后面几家就小的多,有一家用的是一辆报废的中巴壳子,小窗户脑袋都伸不进去,只卖些副食品。

    这地方是一个十字路口,也是郭堡一直到现在唯一的一个十字路口,商业上一直到现在也是集中在这里。

    以沈丹公路为界,这边是商店和食杂店小卖部,自由市场,路那边全是饭店,大小开了四五家,最大的一家是国营,大集体的买卖,剩下都是私人干的,都是铁皮棚子,里面能摆个三四张桌,环境很差,很简陋,但在这个年代就让许多人羡慕了,看人家,开饭店了,事实上老百姓来饭店出饭的极少,谁能舍得花这个钱哪,都是社会上的人或者是单位上的人会没事约着喝一杯,前者喝的是面子,后者喝的是别人的钱。

    几个卖菜的裹着大衣站在带车子后面跺脚,捂着厚厚的口罩,张兴明和大东子走过去,卖菜的就抬手摘下口罩打招呼:“今天来客啊?用点啥?”

    这就是习惯性思维了,那时候家里不来个贵客啥的真没几家舍得出来买青菜吃,大酸菜炖土豆放点五花肉,一吃就是一个冬天,这还是这会儿生活条件好了,原来肉都没有,能放点猪油的都算上等家庭。

    张兴明看着这些卖菜的心里就有点唏嘘,在上一世,这个时候站在雪地里跺脚的就有老妈和老哥,其中的辛苦真是述说不尽的。

    这些卖菜的基本上都是郭堡周边的农村户,能做买卖了,他们就多了条活路,摆个小摊卖几件背心几双千层底农田鞋,春秋季节卖点毛线,冬天就卖青菜和卤肉。

    东北的农民不好活,种地只有一季,从六七月份开始,能支撑到九月,然后地里就啥也没有了,一分钱收入没有,几亩地三个月能出多少钱?

    有认识张兴明的,远远的喊:“二明,要买菜啊?”

    先说话这个幽怨的回头看了喊人那个一眼,弊弊嘴没吱声,人家认识是熟人,这理挑不出来,要是不认识硬喊人这就得打架了。

    “哎二哥,你也出来卖菜啦?不做豆腐了呀?”张兴明转身走到这个摊子前面,这人叫刘二,具体大名没人知道,都这么喊,他媳妇也这么喊他。

    他们两口子是从山里出来的,本来是想来投奔亲戚,结果到这一看亲戚过的还不如他家呢,那时候工业户真心没有农村的生活好。两口子也不想回山里了,就在郭堡支了个豆腐摊,那时候做豆腐也不算是什么手艺,农村人家都会做。

    谁知道第一次进豆子就被人骗了,进的一水全是一眼豆,做出来的豆腐没油,像豆渣一样难吃,几百块钱就扔水里了。

    两口子守着豆腐摊子哭,正好被老爸遇到了,老爸是个热心人,就问了几句,结果就借给这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五百块钱,这两口子这才算从坑里爬了出来,生意也做起来了。

    那时候市面上一眼豆很多,甚至粮站里都出现过,坑了不少人。

    所谓一眼豆,就是每个黄豆粒的上面,都有一个一毫米直径的圆孔,这是小日本的榨油技术,不损伤豆子,不细心根本看不出来,但黄豆中90%的油已经被抽走了。

    那时候小日本的各种技术在国人看来就相当于神话传说一样。

    那时候在丹东和大连,有很多日本的船舶长年停靠,全部是加工船,像这种一眼豆就是这些加工船的产品,中国人用黄豆换豆油,小日本从中赚取差价,然后再把这些榨完油的黄豆卖出来,赚一笔,再用榨出来的油换豆子,周而复始。

    还有加工钢材的,国产的卷板送过去,换小日本的轧板,然后矿上把换回来的高价轧板用到设备上,有时候本钢的厂标都没磨掉,他就是用你送去的卷板直接加工的,但质量就是比你的好,这就是技术的碾压,钱挣的谁也没脾气。

    经过借钱这件事以后,刘二就经常领着媳妇晚上到张兴明家里坐坐,人的关系就在处,一来二去就非常热络了,关系很好。

    “张婶她们回来没?这搬的太远了,想走走都不得劲了。”刘二笑着和张兴明拉话。

    张兴明摇摇头,说:“没,前两天大胜哥结婚回来转了一下,接亲,也没法呆,第二在就回去了,平时也没啥事,我哥和小弟都上学,我妈哪有时间往这边跑啊,我爸也调市里去了。”

    刘二说:“你家这日子是越过越像样了,等哪天我和你香姐去市里看你妈去,在那边挺好呗?”

    张兴明看着摊子上摆的青菜样品说:“就那样呗,在哪活还不一样,就是比南坟能方便点,你们有空就去呗,那边屋多也住的下,没事带孩子去呆几天,我妈肯定也高兴,那边亲戚朋友太少了,也没啥邻居,有点孤。”

    刘二说:“到是想啊,哪有功夫啊,这走一天不是钱哪?菜这玩艺搁不住,晚几天就烂了,我现在是哪也去不了,想回家看看我爹都不行呢,想吃啥了?我给你拿。”

    张兴明扭头问大东:“想吃啥?”

    大东看了看,说:“芸豆吧,韭菜也行,花菜也好吃,还有啥?辣椒辣不?”

    刘二说:“这是肉椒,不辣,咱这旮哪有辣的辣椒啊,不好卖,没几个人能吃辣的。”

    张兴明说:“行了,一样来点吧,芸豆,韭菜,花菜,辣椒还有茄子和蒜薹,一样照二份的量整,豆腐也来点,有白菜没?来一颗,我炖豆腐吃。”

    刘二就一样一样拿菜上称,他也知道张兴明不差这几个钱,也没矫情说不要钱。

第三百九十一章 传奇李小龙(1)() 
张兴明走到边上卤肉摊上,对摊主说:“关婶,给我弄点猪头肉,还有这些肠子,一样来二根,是你灌的不?要是你家关叔灌的你得说一声啊,他弄的不好吃。”

    关婶哈哈笑,连边上几个摊的人都跟着笑起来,关婶说:“买吧,今天这些都是我灌的,还有血肠要不?我昨晚弄了自己家吃,弄多了。”

    张兴明说:“要,有多少全给我吧,你弄的好吃,我回去慢慢吃。”

    关婶说:“行,我给你称,家里来客啦?”

    张兴明说:“没,就是几个同学来玩,我想着现在不是菜少嘛,请他们吃个新鲜的。别,别别,我不要眼睛,我看着惨的慌。”

    关婶一边笑一边把猪头肉上的眼睛切了下去,扔到摊下面的盆子里,说:“你咋这么胆小呢,吃眼睛好,补眼睛,吃啥补啥。”边上一些摊主哈哈笑起来,一脸暖昧。

    “你说一群大老娘们,不好,好守着摊,哈哈笑,笑哈呀?菜,丢,丢了知道不?”从张兴明后边传来一个稍有些结巴的说话声,张兴明扭头一看,是李小龙。

    李小龙是郭堡的传奇人物。

    如果他能站起来,身高起码一米九以上,但是没有如果,他站不起来。

    如果他是一个健康人,他的长相加上体格和个头,绝对是一个大姑娘小媳妇昼思夜想的型男,可是他不是健康人,所以他连媳妇也没有。

    他很乐观,整天笑呵呵的,热心,愿意帮助人,可是这样的心态和为人放在他的身上,就让许多正常人汗颜了。

    他很能干,郭家第一个在马路边上摆小人书摊子的就是他,后来在家里租书,愣是在这个年代能养活一大家子人。

    “老五买肉啊?”关婶和李小龙打招呼,他在家里排第五,四个姐姐,下面还有一个弟弟。

    “我,我可吃,吃不起,你那玩艺儿,太贵了。有肥的没?”李小龙问。

    东北卖猪头肉可以剃肥膘,不像南方爱买不买就这玩艺儿。

    剃下来的肥边收在一起,就会有一些不太富裕的人家来买走,或者干脆就被关婶她们随手给了谁,也算帮一把。

    关婶往摊下面盆子看了一眼,说:“晚会吧,还有肉呢,还能剃下来些,老五不是我说你,你就不能好好吃回肉啊?你也不少挣钱哪,再说了,你家老六都多大了?有胳膊有腿的还得你养着,你累不?”

    李小龙笑了,左手摘掉破旧的棉帽子,右手到头上挠了几下,把帽子戴好,说:“小六才十七,小呢,再说俺家,俺家也不用他嘎哈,我这不能挣着嘛。”

    租书这行在这个年代的利润还是蛮大的,他夏天在马路边上摆摊,几百本小人书,看一本一毛钱,一天也能收个几块钱,冬天就在家里租,连押金带书钱,收入比夏天还要多点。

    关婶这边给张兴明切肉,嘴上说:“孩子得练,你这么养着越养越懒,将来啥也干不了,你养一辈子啊?要是能上个学也行,你家老六是那料吗?赶紧给他找个活干着,管着挣钱不挣钱的,得出来干事啊,你说我说的对不老五?”

    李小龙把满是老茧的大手在膝盖上磨娑,笑了几下,说:“再说吧,还小呢,啥也干不了。”

    关婶给张兴明切好肉,用袋子装上,然后把法兰盘里的猪头肉刷刷几刀剃下肥边,又切了几刀瘦的,都收到盆里,拿个袋子一装,从摊车后面走出来递给李小龙,说:“给,姐和你说,你也老大不小了,得给自己想想了,你老娘有老的时候,老六再过两年还不是得结婚出去,到时候你咋整?”

    李小龙接过猪头肉扭身放到小板车的反面,那里他做了一个带盖的小箱子,固定在板车上,平时就用来装零钱,也可以放东西。

    然后他挺直上身,从腰里摸了几下,摸出一个牛皮夹子来,从里面拿出二块钱,挺着上身递给关婶。

    关婶接过钱转身回了摊车后面去,说:“哎呀,说了也白说,你自己招摸吧,三十来岁人了。”后上麻利的把张兴明的肉带上辣汁递给他。

    东北卖猪头肉和南方不一样,是不管切的,这也就是熟人,顺手帮忙了,要知道猪头肉这东西回家切,会弄的刀和菜板都是粘粘的,不好清洗。

    那边李小龙收好牛皮夹子,用手扳着身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