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重生南北灭隋唐 >

第475章

重生南北灭隋唐-第475章

小说: 重生南北灭隋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着杨广带着杨俊所部隋军骑兵迅速逃离,突厥骑兵被歼灭,夏军对辽东的隋军发起了总攻。

    就在杨广离开不到一日的时间,超过五十万人的夏军就对隋军大营发起了强大的攻势,超过两千门火炮不断地炮击隋军的营地,另外还有大量的投石机抛射巨大的石弹,将隋军匆忙间赶造出来的鹿角等防御工事一一摧毁。

    夏军的攻击强度极大,让大营内的隋军惶惶不可终日,而在得知晋王杨广居然带着杨思仁、裴炬等心腹大臣、大将暗自逃走后,大营内的隋军因为失去统一指挥顿时军心大乱。

    许多隋军将领见状也争先恐后纷纷带领士兵往回逃走,可是在涿郡等后路被彻底截断的情况下,他们最多也就是讨回燕郡、柳城郡,尤其是燕郡更是粟末人的老巢,便有一支十余万人的隋军跟着他们逃入这里。

    有聪明一些的隋军将领在明白大势后就干脆不再逃走,而是留在大营主动向夏军投降,甚至还主动帮夏军维持数十万战俘的秩序。

    经过接连三日的激战,隋军除了逃到燕郡和柳城郡的二十余万人外,终于彻底全军覆没,夏军一战便俘获三十多万隋军,另外还有五十多万民夫。

    在辽东前线百多万隋军彻底败亡后,逃入到燕郡和柳城郡的二十多万隋军只不过是苟延残喘而已,因此经过一番思考王泽决定利用这些青壮劳动力开始大肆修筑从辽东通往涿郡的道路。

    同时从辽东城联通到涿郡的铁路也在规划中,只要道路修筑完本夏军可以更好的联系与涿郡的关系,反正王泽这一次占据了涿郡后是不准备再让出来了。

    辽东大战终于在经过一番艰险后获胜,然而辽东战场的大胜不是完结,而是一个新高潮的开始。

第580章 大反攻(一)() 
在辽东战场百万隋军败亡后,原本处于战场中心的辽东城顿时成了整个夏国实际上的军事中心,竟然一副就此安家落户不走了的架势,于是很多夏国大臣都知道夏国接下来政治重心向西移动将是以后的必然性。

    击败隋军后夏国的扩张方向就只有西面的隋帝国,因此王泽决定逐步将行在迁移到辽东城,为了指挥的便利夏国枢密院是第一个从镇海城搬迁到这里的夏国国家机构。

    在枢密院搬迁的同时,王泽亲自坐镇指挥,将一条条命令通过各种通讯方式迅速传递到各地夏军的手里。

    先是步军第二军、第四军、第五军以及另外三个国民卫队军编制组成的大军迅速越过辽河,先后包围了在燕郡、柳城郡企图据城顽抗的二十多万隋军和数万粟末部军队。

    虽然被包围的隋军中还有相当数量的隋帝国忠诚者,粟末部大首领突地稽也对隋帝国的失败相当不甘心,不愿意就此投降,他们还怀着希望隋帝国能够再次动员百万大军对夏军发起第二次进攻。

    这样隋军不仅不用投降,甚至还可以作为夏军包围圈中的一个强大内应,犹如钉子一般牵制数十万夏军。

    然而之前辽东百万隋军的败亡已经彻底击碎了绝大部分隋军将士的信心,因此在夏军强大的攻势和攻心战双重双重作用下,两郡先后在隋军内应的协助下被成功攻克,极大减少了夏军的伤亡。

    士气低沉、战意全无的二十多万隋军在这两城沦陷时仅仅战死不到两万人,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深受隋帝国恩遇的粟末人足足战死了大半,连大首领突地稽也死于此战。

    当然隋军战死数量少也跟夏国同样是汉人文明建立的国家有着深厚的关系,跟隋帝国效命跟夏国效命都差不多,这也是隋军死亡更加低的一个很大原因。

    随着燕郡、柳城郡落入夏军手里,也就意味着辽西一直到滦水下游北平郡之间的整个辽西走廊都已经落入夏军掌握中,从此夏军可以安安全全的将辽东和涿郡联系在一起。

    同样,辽西的陷落也意味着辽西一直到涿郡之间的两百多万汉民也成为了夏国统治下的民众,燕郡和柳城郡两地因为地处边境,这里的汉民数量并不多加起来也就是二三十万人。

    不过长城以内的涿郡、安乐郡、北平郡等郡县的人口就多了,每个郡都有近五十万人,尤其是涿郡人口更因为当初没有遭到王勇的大迁徙,拥有七八十万人。

    然而王泽并不打算这么快就给这些汉民以夏国国民身份。

    他计划先将这两百多万原隋帝国汉民全部迁徙打乱,分别安排到夏国本土和南洋各郡后才给他们国民的身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削弱隋帝国本土世家的影响力。

    世家豪强们的强大影响力并不仅仅因为他们身居高位、掌握了文化的垄断,更是因为他们利用自己家族控制官位带来的庞大利益和复杂的宗族纽带聚集起庞大的家族人口。

    这些宗族人口数量庞大,再加上更加庞大数量的依附民多大数万甚至十几万人之众,在地方上是一股极大的势力。

    要知道这时哪怕隋帝国的民众数量多达四五千万,可是一个普通郡一般也就是数十万人,一个在本地多达数万人又有做高官作后台的宗族根本没有任何地方官府愿意激怒。

    这才是过去数百年间士族豪强在中原帝国拥有庞大势力的极大原因,永嘉衣冠南渡近百万士族、族人和依附民抱团南下,正是这一情况的真实写照。

    隋帝国拥有数千万民众,如果夏国一口将隋帝国攻灭就会面临当初秦国攻灭六国的隐患,以人口较少的国家去吞并远远超过自己人口的国家,必然存在崩溃的可能性。

    在夺取涿郡后,夏国就面临如何改造吞并隋帝国这一问题,而夏国在涿郡等原隋帝国郡县的行动成功与否,意味着夏国对接下来对隋帝国的不同攻略方案。

    夏军夺取燕郡、柳城郡迅速清除了辽西隋军的残余势力后,原本一直在北平郡防备隋军撤军的黄瑞显得极为扫兴,毕竟都准备好菜了,结果你客人说来不了,之前的一系列准备全都是白费。

    不过姬翔却显得很是兴奋,因为王泽的命令下来要求他先配合黄瑞攻夺上谷郡,并彻底歼灭当地聚集的那三十多万隋军郡兵。

    哪怕这些隋军的战斗力并不强大,但是对涿郡依然是一个很大的威胁,毕竟上谷郡距离涿郡不到二百里,隋军如果动员大批骑兵甚至能够在一天之内就攻到涿郡城外。

    在攻克上谷郡后,姬翔还须率军西进沿桑干河夺取马邑、雁门两地,于此同时已经顺利攻灭突厥达利叶护大军的杨武,也将率领包括王栋在内的二十多万骑兵一路沿长城以北的草原西进迅速夺取非常重要的定襄郡,然后继续西进攻占河套之地。

    至少河套西部的五原郡和河套东部黄河南岸的榆林郡都在他必须夺取的地点中,在王泽的计划中河套之地也是一个与北海类似极为重要的战略支点。

    在王泽的命令下,一直压抑着强大战斗力的夏军终于发挥出自己庞大的战斗力,在整个夏历四十一年春天里,整个隋帝国长城沿线都沉浸在漫天的战火中,各个长城沿线要地都被夏军陆续攻克。

    就在后世燕云十六州之地被夏军先后夺取的同时,从辽东战场下来的三十万精锐夏军登上数千艘大型运输船迅速渡海南下,出其不意从海路攻占了胶东之地的东莱郡,截断了依然在进攻威海郡的燕荣所部三十万隋军的后路。

    之前燕荣所部大军的粮道虽然也经常遭到长岛群岛和其他沿海岛屿夏军的袭击,只不过这些夏军的兵力薄弱一直没能攻克任何郡县城池,所以也一直不被燕荣看在眼里。

    在他看来只要攻克了威海郡的防线,彻底消灭这里的十万多名夏军,那么沿海那些岛屿上的夏军只不过形同海寇而已,可是他万万没有料到夏军不南下则已,一旦南下第一时间就找到了自己的命脉所在。

    与此同时辽东百万隋军败亡的消息也传到了他的耳朵里,如果不是粮道辎重被彻底断绝的话,辽东的百万隋军绝对不会这么容易失败。

    眼见自己将要步辽东隋军后尘,所以大惊失色的燕荣第一时间就从威海郡前线撤军,然后率部飞速撤军西归,企图在第一时间夺回东莱郡撤到青州一带继续布防。

    就在燕荣所部被夏军截断后路的同时,夏军第一舰队也南下对以胶州港(青岛)为根据地的元景山、郑孝儒所部水军展开了全面进攻,于是原本还形成陆海协同进攻态势的隋军立刻被打乱了。

    这些年来夏军早就对登陆做战极为熟悉,哪怕燕荣在夏军攻克东莱郡的第三天就来到这里并且集中兵力反攻,这时夏军却通过庞大的海运能力在东莱郡设下了坚固的防线,甚至远程火力打击比隋军还要强大。

    各种火炮、火枪、火箭弹、霹雳雷似乎不要钱一般对着这一部隋军痛击,隋军甚至连夏军的防线都无法靠近,经过接连五六日的交战死伤惨重的隋军在夏军的全面攻势下终于全部崩溃。

    身为主帅的燕荣不甘战败自杀身亡,近十万英勇隋军战死在胶东之地,其余十五六万隋军士兵投降,与此同时南下的第一舰队也彻底歼灭了躲藏在胶州港内的隋军北上舰队。

    这支渡海南下的夏军在攻灭燕荣所部后,迅速清理了胶东各郡隋帝国的残余势力,然后沿着当初王勇修筑的胶齐大道迅速西进,一路先后攻克高密、北海(潍坊)、青州、临淄一直向西占领了齐郡(济南城)。

    在光复了整个三齐之地后,夏军并没有继续向西或者向北进攻,而是就地防守起来,可是三齐与涿郡之间毕竟只相隔着河间、渤海两郡,所以这两地的隋帝国士族、豪强纷纷逃亡,就连邻近的平原郡等河北州郡也有大量士族逃亡。

    不过大河以北毕竟是隋帝国的富庶之地,不管是士族豪强还是浮屠教门都不甘心就此失去自己在这里的基业,但是隋帝国在辽东的失败又让他们无法相信隋军,因此这里的浮屠教门和纷纷增加了僧兵数量,豪强们也开始编练私兵。

    由于隋帝国河北各郡原来的郡兵大都聚集到上谷郡,如今又被夏军彻底歼灭,所以这时郡县官员根本无力掌控地方,甚至有些郡守为了防止夏军进攻,还对此保持鼓励态度,浑然不顾豪强编练私兵有重演汉末三国之乱的势头。

    隋文帝杨坚这时根本顾不上大河以北各州郡的变化,现在他只能眼睁睁看着夏军在北疆的攻城略地。

    涿郡沦陷,长城沿线与三齐战事夏军高歌猛进,于此同时漠北的战事也是风云突变。

第581章 大反攻(二)() 
自从西突厥大军翻越金山(阿尔泰山)接连击败十几万夏军骑兵,达头可汗就一直觉得自己与隋帝国联合进攻夏国的决定太正确了,尤其是当突厥联军夺回了被都蓝可汗丢失的突厥牙帐时,他更是如此认为。

    虽然如今达头可汗已经六七十岁高龄,已经无法亲自率军征战,不过既然他依然是西突厥的可汗,率领大军的统帅又是他自己的儿子处罗,那么这个荣耀理所当然的应该归于自己。

    在达头可汗看来,既然都蓝可汗在夏军的攻势下将象征着突厥人荣耀的突厥牙帐丢掉,而自己派去的大军又将这里重新夺回来,这必然意味着日后只有自己才是真正意义上所有突厥人的大汗。

    似乎所有曾经拥有过光辉历史的民族都对于正统名义非常看重,哪怕草原上原本应该习惯弱肉强食的突厥人也同样看重,一个正统名义的突厥大汗正是达头可汗渴盼的。

    在处罗率领大军夺取突厥牙帐的消息传来后,达头可汗就开始计划着是不是要将自己的王帐迁到那里,虽然突厥崛起在金山南麓,不过突厥人最光辉的时期却是在击败柔然占领漠北以后的事情。

    这时达头可汗心里还是有些犹豫,如今虽然突厥联军已经夺回了突厥牙帐,但夏军依然在草原上与突厥大军交战,而且夏国的整体实力也远远超过西突厥,这时贸然迁回突厥牙帐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此时的达头可汗已经老了,他已经没有了二十年前因为罗马帝国皇帝提比里乌斯二世收容阿瓦尔人,因而一怒之下联合波斯帝国大举进攻博斯普鲁斯地区的勇气。

    也失去了十多年前派大兵围攻刻赤(克里米亚半岛附近)与攻打乌特格尔匈人的气魄,哪怕这时西域、河中各邦国都因为西突厥联军连战连捷并夺回突厥牙帐,而对西突厥格外恭顺,达头可汗依然不敢冒这个险。

    在思前想后考虑许久后,达头可汗终于决定只要隋军在辽东战场取得相应的胜利,自己都必须要迁回突厥牙帐,只有这样才能在瓜分夏国灭亡的过程中占据更多的土地,收取更多的奴隶人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