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七五之幸福一家人-第2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到明天,就去看海、看曲艺表演,然后吃八大碗……
宋依依不知为何,这一世特别喜欢听,有经历的老人家,讲他们年轻时的美好时光!喜欢看他们老当益壮,仍旧乐观向上的样子!
可能因为上一世,无论是父母,还是她自己,都没有平安终老吧。
老人的老伴,本来想着制止老伴,因为故地重游,一直兴奋的言行。毕竟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喜欢听老年人唠叨。
但没想到,眼前的男青年虽然没有说话,但面上却没有不耐,而女青年则是满眼的兴致,不时地接上一二句,竟然是一老一少的陌生人,相谈甚欢。
老人非常高兴,给宋依依讲起了,狗不理包子名字的由来:“在清咸丰年间,冀省武清县杨村,也就是现在的津市武清区,有个年轻人,名叫高贵友。”
“因其父四十得子,为求平安养子,故取乳名‘狗子’,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样好养活。”
“三年满师后,高贵友已经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种手艺,就自己开办了,一家专营包子的小吃铺——‘德聚号’。”
“他手艺好,做事又十分认真,从不掺假。制作的包子口感柔软,鲜香不腻,形似菊花,色香味形俱全,引得十里百里的人都来吃包子,生意十分兴隆,名声很快就响了起来。”
“由于来吃他包子的人越来越多,高贵友忙得顾不上跟顾客说话,这样一来,吃包子的人都戏称他——狗子卖包子,不理人。”
“久而久之,人们喊顺了嘴,都叫他‘狗不理’,把他所经营的包子,称作‘狗不理包子’!”
讲完了故事,这对老夫妻也排到了位置,临去饭桌前,老人还热情地说道:“你们俩以后要是有时间,我建议你们去银市看一看。”
“那里是塞上江南,可以看到大漠风光、滔滔黄河,还有历史古城、贺兰山和沙湖,很美的!”
宋依依站起身,笑盈盈地向老人家道谢。
随后,服务员送来了他们要带走的包子。
庄墨象把打包好的包子,放在车子的后部,宋依依仍坐在副驾驶的位子上,开车前往位于北马路的红旗饭庄。
从山东路到北马路,是要经过鼓楼的。虽然作为津卫标志的鼓楼,在五二年因贯穿道路,被拆除(二零零零年得以重建),但地名还是保留了下来。
鼓楼位于津市的市中心,平日里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
今天,这里的交通却有些堵塞。
宋依依探出精神力,在鼓楼原址的地方,也就是大路中央,立上了牌子,有一群人正在进行采访拍照呢。
车辆从两边通过,自然要慢许多。
原来,津市日报社为了迎接,即将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准备做一专版,报道津市科学技术发展现状,以及这方面的杰出人才。
整版报道中,不光有文字叙述,还有相关的图片。其中有一张,就是这些杰出人才,在津市市中心的合影。
经过的行人,多会放慢脚步,弄清情况。但却没有驻足旁观的,他们或热情地打声招呼,或非常羡慕地多看两眼……
车子过了这个地方,很快就开到了红旗饭庄。
并不算太饿的两人,没有去包房,而在一楼散台找了座位,直接坐下来。
来红旗饭庄,宋依依主要想品尝的,就是罾蹦鲤鱼,它是老津市人心目中,再经典不过的传统津市名肴!
罾蹦鲤鱼是津市海河鲤鱼的,一种带鳞吃法。
服务员端上这道菜,鲤鱼炸成的,鱼形仿佛在罾网中蹦跃。上桌后,服务员趁热浇汁,热鱼吸收热汁,嗞嗞声不断。
宋依依迫不及待地,夹了一口鱼肉,鳞骨酥脆、味道甜酸适宜!
吃的正欢,饭庄里呼啦啦地进来几人,正是刚才在鼓楼那里拍照的,津市日报的工作人员。
其中,一名挎着照相机的年轻人说道:“可算是完成了今天的任务!还真得感谢,那些人和他们的单位,都能配合我们,齐齐在今天下午,暂停了手中的工作。”
“那三个采景地,可是折腾得我们够呛!我现在是饿得前心贴后心了!”
另一名二十多岁的女青年,一指离着宋依依那桌不远的空桌:“我们就坐那吧,吃完赶紧回报社去,把收尾工作做了。”
四个人一坐下,就招呼服务员点菜,另一名同样二十多岁的女青年,嘴里还贫着:“我现在饥寒交迫着呢,来盘笃面筋救急!”
其他三人七嘴八舌地,点了清炒虾仁、八珍豆腐、玉兔烧肉,催着服务员快些,把他们的午饭,踏风火轮送来。
宋依依听着津味十足的话儿,不禁莞尔,这可真是哏儿都,就是这四名津市年轻人的普通对话,都让人引俊不禁!
宋依依背对着,这四人坐着。
这四人因为又饿又累,哪里会注意到,周围坐着的都是些什么的人!上来饭菜后,就不顾什么形象,狼吞虎咽地吃着。
第四百二十六章 争取权益()
就在这四人终于填饱了肚子,也坐在椅子上缓过来一口气时,从饭庄门口,一前一后,走进二人。
其中的女孩,就停在宋依依所在桌子的旁边,叫道:“堂姐!”
走在这女孩前面的中年女人笑道:“可算找到你们了!”
“我就觉得,你们按工作安排,应该在鼓楼这地儿嘛。来了一看空无一人,呀!当时我以为你们完工回社里了呢!”
四人站了起来,纷纷打招呼:“宁主编!”,“宁大姐!”。
“您怎么亲自来了?”
宁主编用手虚指了下问话的人:“还不是看你们辛苦……你家里的亲戚打电话来,一个姑娘家,拿着一堆行李,让她堂姐去火车站接她。”
“我一想,小肖在外面忙活着呢,我就去一趟吧。”
“从火车站出来,离鼓楼这么近,就顺道过来看看,正好告诉你一声。”
刚才为了方便吃饭,改为脖子上挂着照相机的男青年,立刻嬉笑道:“领导,您简直太乐于助人了!我做为旁观者,都要感激涕零了!”
被称为堂姐的女青年,有些不好意思:“宁大姐谢谢您,百忙之中还帮我去车站接人!”
侧过脸再看向,来的女孩时,她满脸压制不住的怒气:“肖红,你不知道,我有工作,要上班嘛!”
“想要人接站,为嘛不给家里打电话!”
肖红的脸一下子红了,但宋依依看着根本不是不好意思,而是气红的:“我给家里打电话,没人接,我才给你单位打的电话!”
肖红堂姐冷冷地看着她:“那你为啥不在从沈市出发前,给家里来个电话。哪次你爸要回来前,不是先给你爷爷、奶奶打电话,说一声的!”
“怎么办事一点都不周全!算了,你赶快回家,我今晚还得加班呢。”
说完,率先往饭馆外面走去。
宋依依看着,落在最后,牙咬得嘎嘣一声响的女孩,后知后觉地想起,她是谁来。
宋依依看着肖红恨恨离开的背影,她自己来津市干什么,只是看她爷爷、奶奶吗?肖长庆或者肇月娥,怎么没有随行?
然后,就听到肖红在心里说:“肖胜利,你以为我怕你,哼!要不是我想在津市参加高考,我会来受你的窝囊气!”
算是给她解了惑,难道是肖红认为,在津市比较好考大学?宋依依无意中真相了。
肖红确实是这么想的。
恢复高考后,肖红也参加考试了,但是总分刚到一百分,哪里也没考上!
她爸妈,就支持她好好复习,再考。一次不行,就考二次,二次不行,就考三次。因为她年龄小,今年才十七岁,机会比年纪大的人要多些。
不过,她本人对高考挺打怵的,当时的数学卷纸,她基本都不会。听人说,高考题只会越出越难,要是那样的话儿,她别的科要考多少分,才能把数学拉下的分,给拽上来!
但是,在五天前,她偶然听到伍营长家的大丫说,宋依依考了辽省高考的状元,还进了京城的重点大学后,整个人一下子不正常起来。
那个她一直认为不如自己,又丑又笨的宋依依,居然考上了大学,还考得那么好!
然后,肖红就跟她妈肇月娥说了,宋依依是辽省高考状元的事儿。
其实,肇月娥早就听说了这件事儿,但是她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单位,都刻意地避开高考这个话题。
她的同志,还以为她家孩子没考上大学,上火呢。
当然有这个因素,但更有她的女儿,没有比过石凤竹女儿的因素!
如今被肖红提起,肇月娥安慰着女儿:“他们老宋家什么样,别人不知道,我们娘俩还能不知道!那个宋依依一定是运气好,高考时,不会的题全蒙对了,不然怎么考了状元!”
肖红深以为然,然后,就愤愤地感慨,自己的运气不好。
母女俩都是有小心思的人,打听了两天,终于让二人得知了,各省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不一样。参加高考人数多,竞争激烈的省份,大学录取分数线就要高些;反之,有的省份录取分数线,就要低些。
当得知津市比辽省的,录取分数线要低时,母女二人毫不犹豫地决定了,把肖红的户口迁去津市,肖红她爷爷家的念头。
肖长庆知道后,有点不同意,这不是弄虚作假嘛!大院里的人,要是知道了,怎么想他们家。
在辽省参加考试,本科考不上,就考大专,大专考不上,就考中专,女孩子有个学校去读书,毕业之后国家给分配工作,就挺好的!
因为这个分歧,夫妻二人还吵了一架。
肖红因为心底里,一直嫉妒大伯母和大堂姐,就想着,凭什么肖胜利可以在津市生活,得到爷爷、奶奶的照顾,还有一份好工作!自己也是他们的孙女,哼,她要自己去争取自己的权益!
于是,在肖长庆和肇月娥,就是否把肖红的户口迁去津市,这个问题还没达成一致时,肖红等不及了。
她在爸妈都去上班的白天,收拾了衣物,提前去买了,到津市的火车票。
二天后,肖红给爸妈留了张字条,就让跟她关系还不错的,两名大院里的伙伴,帮忙拿着行李,送她上了南下的火车。
肖红是打算这次去了津市,就常住在爷爷家的,所以她收拾出三大旅行包的东西。下火车时,还是列车员,帮她把行李拿下的火车。
然后,又是巡查站台的火车站工作人员,发现她就傻愣愣地站在那里,也不出站,询问之下,才知道她拿不动行李。工作人员拎着行李,就要把她送出站台。
肖红这时,突然请求,想去火车站办公室,给家里打个电话,等人来接她。工作人员看着,这个已经红了眼,马上要开哭的女孩,只得把她领到了站长办公室。
于是,肖红给爷爷家,打了个电话,但是却没有人接电话。平时,家里都是有人的,今天也是碰巧!
第四百二十七章 爱好()
肖老爷子去部队上班,而肖奶奶由勤务兵送去,参加一位老友的寿宴了。
所以,肖红没办法,才给肖胜利的单位,打的电话。
有人接起电话,她也不管对方不是堂姐,而是堂姐的领导,就一顿“诉苦”。
宁主编一听,是一个没有成年的女孩子,独自一人,拿不动太多的行李,现在还在火车站,站长办公室里,等着人来接她,但家里却联系不上人的状况。
因为社里的人,全都出去采访了,她只得暂时放下手中,还不算重要的工作,跟总编请了二个小时的假,去接人,毕竟她家和肖家,关系一直不错来着。
要是肖家得知,是她接的电话,却没有对他家的孙女,伸手相助的话儿,一定会有想法的。
车上的肖胜利和肖红,互不理睬。
旁人对于这对堂姐妹,不和睦的关系,看得分明。但做为同志,他们素来了解肖胜利的为人,所以对肖红的态度,不免有些疏远。
肖红被送回了军区大院,拿着肖胜利借给她的钥匙,开了门,进到空无一人的爷爷家。
瘫在沙发上,她开始想,等人都回来了,该如何跟爷爷、奶奶开口,争取到他们的支持。
庄墨象开着车,已经驶离了津市的市区。
宋依依正在车上,跟庄墨象惟妙惟肖地讲述,肖长庆、肇月娥和肖红,曾经做过的事儿,说过的话儿。
庄墨象虽然手里有,宋家以前发生了何事的资料,但那都简单的文字概述。又怎会有当事人之一的宋依依,说得详细、生动呢!
宋依依真的没有,把这家目光短浅、心胸狭窄、却又胆小怕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