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兴衰录-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然你找死,那就不能怪别人了,顺治八年十月十六日,连满清贵族都一致认为阿济格的行为非常恶劣,应立即处死。顺治顺水推舟,让阿济格自尽。阿济格就这样结束了他无脑的一生。
搞定阿济格之后,过了一个多月,多尔衮的罪名也收集的差不多了(或者说伪造的差不多了),该来算总账了。
这个时候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东风很快来了。
在说这个东风之前,先说点题外话:股票。这股票是近代的新鲜产物,也是一特殊产物,于是诞生出了一批专业股民,没事天天在家研究股票:买哪支股票,涨得快。
其实往前说,在清朝,也有一批人,他们以研究股票的心态研究自己的仕途之路,当然他们选的不是哪只股——他们选的是主子。有人因为选对了主子,少奋斗十年二十年,有人呢,站错队了,少活了十年二十年。
而下面要讲的这个苏克萨哈就是顺治的东风,同时也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股民”。###第50章 多尔衮之死3
苏克萨哈,叶赫那拉氏,和慈禧太后是同一家族,满洲正白旗,股民类型:嗅觉敏锐型。在多尔衮时期,他是多尔衮的亲信,睿亲王府的大红人。多尔衮一死,他嗅觉就立刻发挥了作用,他十分敏锐的意识到了顺治皇帝对多尔衮的不满。
于是苏克萨哈同志毫不犹豫地就把投资的对象转移到了顺治皇帝的身上。这时候,苏克萨哈主动揭发多尔衮生前蓄谋篡位,死后龙袍随葬。顺治皇帝龙颜大悦,苏克萨哈一步登天了,受到了重用。
一看苏克萨哈的投资发了大财,大伙纷纷过来想分一杯羹。其中最有权威性的,是济尔哈朗。同是摄政王,在此前的7年里,济尔哈朗在多尔衮面前,唯唯诺诺,加倍小心,装了好几年的孙子,还是免不了受排斥受打击的命运。他有充分的理由来清算多尔衮。
此时的济尔哈朗,是朝中资历最老、地位最高的亲王。济尔哈朗是个老江湖,具有丰富的投资经验。如果说苏克萨哈是短线操作,济尔哈朗就是长线投资者,他一直是坚定的保皇派。
他比短线投资者苏克萨哈考虑问题要全面的多,他意识到,鉴于多尔衮在朝中经营7年,势力仍然非常庞大,要彻底清算多尔衮,那么对于多尔衮的势力必须要分化瓦解,有区别进行对待,既要拉拢一部分人,又要打击一部分人。
对于一些地位不太高(相对)又依附多尔衮的人,济尔哈朗采取坚决的手段进行打击。于是,固山贝子兼吏部尚书巩阿岱、曾经打小报告的何洛会、镇国公锡翰、以“党附睿王,媾陷忠良”等16条大罪被杀;依附多尔衮的两位大学士刚林、祁充格,在编《太宗实录》时,被认为有美化多尔衮丑化皇太极的行为,被杀,抄家;固山额真拜音图也受到牵连,被削爵、幽禁,黜去宗籍(废除宗室资格)。
该打击的要打击,该拉拢的也不能含糊,济尔哈朗深谙政治斗争的精髓。在坚决打击一些小鱼小虾的同时,济尔哈朗拉拢了当时的理政三王。
多尔衮生前是摄政王,大清朝实际上的一把手,一直做了7年。和多尔衮一起共事的二把手,一开始是济尔哈朗,后来多尔衮把济尔哈朗换成了多铎。多铎死了之后,多尔衮自己也不可能干完所有的活,所以多尔衮提拔了三个人帮着他干活,分别是:巽亲王满达海、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尼堪。 他们三个人被称为理政三王,这三个人排名基本不分先后,大致相当于并列二把手。
这三个人的权利很大,又是宗室,地位很高,要想一下子把他们给排斥掉,不太可能,说不定狗急了跳墙还得被反戈一击。所以济尔哈朗对他们三个人采取了拉拢的手段。
虽然这三个人都是多尔衮提拔的,但是要说明的是,这三个人绝对不是什么死忠分子,他们也是非常识时务的资深股民。他们深知多尔衮一派大势已去,就迅速转变投资方向。
济尔哈朗联合理政三王,一起参劾多尔衮。列举了多尔衮的十六条大罪。
其中主要是四点:
第一,顺治皇帝继位的时候,按规定应该是两个人共同辅政,但是多尔衮排除了济尔哈朗自己单独掌权,这不对。
第二个问题,多尔衮所用的仪仗、音乐、侍从与皇帝无异,多尔衮的王府同皇宫一样大小,并私用皇帝才能用的八补黄袍和大东珠,还用黑貂的褂殉葬。
第三,多尔衮私自散布皇太极称帝是违背太祖本意而自立的。这是谎言。
第四,逼死肃亲王豪格,迎纳豪格之妃。
而且他们说的非常可怜,“臣等从前俱畏威吞声,不敢出言。是以此等情形,未曾人告。今谨冒死奏闻,伏愿皇上加速乾断。”
人家都死了,还冒死奏闻。这么说话也不嫌咬了舌头。。。。
有了苏克萨哈和这几个大佬的揭发,顺治皇帝非常高兴。多尔衮死后一个月,按照清朝的皇帝亲政制度,顺治皇帝已经亲政。所以现在顺治手上是很有权力的。
大家如此配合,顺治也不客气。
顺治这个人,前面说过,他很叛逆。十四岁,正是叛逆的年纪,多尔衮把他看成自己的晚辈,所以态度不太恭敬。而顺治这个人,自尊心还特别强,他很在乎自己的面子。
你指望一个十四岁的小屁孩有大政治家的心胸,是不太现实的。
所以,顺治对多尔衮的事情,做的很绝。
他不顾前面一个多月前刚刚封的这个义皇帝的称号,马上下令削去多尔衮亲王的爵位、撤掉他在太庙的祭祀牌位、取消睿亲王的谥号和宗室身份、抄家籍没财产入宫,就如同预先彩排的一样。
转眼之间,多尔衮从一个堂堂的大英雄就落得个身死名裂的下场。
这还不算,为了进一步发泄不满,他还下令毁掉多尔衮的坟墓(我认为这点做的非常不厚道),由于清朝初年都是采取火葬,所以多尔衮坟墓里头是葬着他的骨灰,多尔衮被挫骨扬灰。
至于多尔衮坟墓里的陪葬品,金银珠宝之类的,那些帮顺治干活的大臣,自然是要收取点劳务费的。鉴于国家比较穷,大家只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所以这些陪葬品被一抢而空。
清算完多尔衮之后,该福临干活了。
虽然福临很不喜欢多尔衮,但是不得不承认,福临心里是很清楚多尔衮对于大清是有大功的。
福临是个很有自尊心的,这个自尊心不仅体现在他对多尔衮的不满上,还体现在他从小就非常有主见,更重要的是,这个自尊心也让他心里还憋着另外一股气:他一定要在成就上超过多尔衮。
所以福临是很想有一番作为的。
在多尔衮没死之前,多尔衮还是比较重视对于福临的教育的,为他请了三满两汉老师。但是由于顺治过于叛逆,顺治的骑射的基本功倒是很扎实(玩出来的结果),文化知识就比较欠缺了。
在亲政之后,很想有一番作为的顺治发现他连很多奏折都看不懂,很难堪,要想超过多尔衮简直是天方夜谭。
人生绝不服输,尤其是对多尔衮!就算你死了,也要把你比下去。
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顺治同学还是决心要恶补文化知识。
于是,大清朝的皇宫就出现了这么一个情况,在多尔衮死之前,顺治每天除了玩还是玩。而等到顺治登基之后,虽然每天忙得要死,要处理很多政事。但是他仍然天不亮就起床读书,为了背诵一些名篇名著,经常彻夜不睡,汲取了大量的文化知识,不断完善他的统治方法和手段。(诸位不努力的同学请自动面壁去)
由于满族成立的时间并不长,自然不太可能有很多名著给顺治读,就连满洲人的兵法教科书《三国演义》都是汉人的。于是很想恶补文化知识的顺治皇帝自然只能读很多汉人写的书。久而久之,顺治竟然成了一个汉化很深的皇帝。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这话一点不假。
拜各种野史戏说所赐,大家对顺治最熟悉的是他的风流韵事,还有出家当和尚的传说,以致大家对顺治有比较大的误解,认为这是个爱美人不爱江山的皇帝。但是,不得不说,顺治绝不是一个只沉浸在儿女私情中的皇帝。
前面说过,因为多尔衮的缘故,顺治这个人,虽然存在浮躁易怒、任性放纵的顽症,但是同时他也是胸怀大志富于进取。要不他也不玩命看书了。
因此,顺治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不是小有作为,而是大有作为。
主要体现在:
在军事上,面对全国蜂起的战乱,他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制定了重抚轻剿的策略,大胆放手地任用汉族降官,稳定了国内局势。(当然这一点也和他汉化程度比较深有关)
在政治上,他整顿吏治、严惩贪官,力求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机构。
在经济上,他招抚流民,鼓励开荒,减轻百姓的负担,连各地向皇上进贡土特产品也下令免除,救灾救荒,大力发展生产。(这些基本都是废话,因为有点作为的皇帝都差不多)
这些都是后话,顺治首要面临的问题,还是统一的问题,这个问题,看上去不太难(明朝已经没多少根据地了),实际上很不容易。
朱由榔虽然几乎快逃到外国去了,但是,有几个猛人的出现,改变了力量对比。###第51章 猛人出场
在全国打成一锅粥,朱由榔已经逃无可逃,他的目光终于投入到一个曾经他很看不上的地方——云南。
而此时的云南,堪称世外桃源。
到现在为止,云南基本上没进入过我们的视线。
也难怪,云南这个地方,自古就不太受重视,直到宋代,还游离于中原王朝之外,属于地方政权大理所控制。
直到元朝,云南才算正式并入中华版图。
在明朝,云南也实行不同于一般省份的行政制度。当时的云南决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所谓春城和旅游胜地,当时的云南是一片蛮荒之地,少数民族众多,文化比较复杂,加上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很多地方还是实行很原始的“部落统治”,而且还经常闹事。
所以针对云南的特殊性,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发挥自己的智慧,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实行不同于一般省份的土司制度。
改革开放以后,小平同志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应该不是偶然的,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先例,明朝对云南地区就实行了一国两制。
要搞清土司制度的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当时普遍使用的“流官”制度,流官制度,比较容易解释,就是官员由中央任命,规定任期,基本上和今天的地方一把手分派制度差不多。而且为了防止搞裙带,一般地方官很少在故乡任职。
土司制度,就比较像奴隶制度,有三个特点:第一部落就地任职,一般自己内部选举,也就是报告给中央备案;第二世袭罔替,第三允许有自己的武装。
在这个制度下,土司各自形成一个个势力范围;因为大家文化层次不高,经常为了一点小事情动刀动枪,不管你是中央的也好,是哪里的也好,如果不顺我的意思,那就打你没商量。
说白了,土司就是一个个土皇帝。在明朝初年,遇到朱元璋这个煞星,不服管教?那就打的你服!朱元璋派蓝玉沐英等人平定云南。
这种地方武装自然不是朱元璋的对手,最后表示听从中央的号令。由于这帮人都没读过什么书,很可能不讲信用,为了防止这些小部落不听话,朱元璋命令沐英镇守云南。按照当时的说法,这只是一个暂时的安排,然而沐英却迟迟没有等到调动工作的机会,慢慢地,他由临时工变成了合同工,他留在了云南。
他死后,他的子孙也留在了云南,接着执行祖辈与朱元璋签订的那份长期镇守合同,从此沐氏就成为了云南的镇守者,世袭罔替。
所以云南这个地方,汉人聚集地实现的是流官制度,部分地区实行的是土司制度,接受沐王府的领导,出了事情不再打打杀杀,主要靠沐王府从中协调。
到了南明时期,承袭爵位的叫做沐天波。
明末农民起义愈演愈烈,张献忠的军队进入四川后,引起了云南和贵州两省的恐慌。于是沐天波派遣武定参将李大贽,防守会川。李大贽这个人,粗野蛮干,有勇无谋,又会来事,他多次侵袭元谋土酋吾必奎的领地。本来沐王府是各个土司的仲裁人,结果现在老是欺负人,这些土司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也不太会权衡利弊,比较像黑社会。
吾必奎受到李大贽的百般欺辱,越想越不服气,后果很严重——直接起兵叛乱。
到了南明这个时期,沐王府也早就不如沐英时代了,对于土司的控制力大不如前。
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