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吉诺弯刀 >

第411章

吉诺弯刀-第411章

小说: 吉诺弯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要对我说这样许多。

    我知道的是,他的这两个故事改变了我的降落地点。

    我本来是想下车以后,去找一个很老的魔鬼以寻求解脱的。

    我徘徊不定就是因为我知道那个魔鬼的邪恶。

    他说完这两个故事之后,我发现那个魔鬼已经不在我的心中。

    我终于下定决心在另外的地点降落。

    降落的所在虽然也没有幸福,但至少也没有邪恶。

    这就是我度过的那个晚上。

    这就是我在因思念你而窒息的时候度过的又一个晚上。

    我在城市的街道上跑了500块钱,然后我终于,在这位好心的司机的帮助下,又一次地就把死亡抛在了身后。

第八百五十五章 圣众来迎寺(上)

    (一)

    自从和中村一起,在横川访问了那间寺院之后,就有点上瘾了。于是,后来,断断续续地,还拜谒过一些日本的寺院。得到一些一鳞半爪的印象。

    有一次,和逸晨先生一起去参拜了一座名叫圣众来迎寺的寺院,那座寺院之前是皇家起造和供奉的寺院,里面有一面影壁上,画着非常著名的一组绘画,名叫《六道绘》。连绵不尽的画卷,展现了众生在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六道中沉浮起伏,头出头没,无尽循环,不得解脱的种种痛苦。

    我深深地被这组绘画所吸引,不由自主地在它面前驻足。

    我们的前世今生,不就正是如此吗?困在生死之间,彼此相拥时如在天堂,传道授业时如在人间,昏沉迷乱时如在畜生,相思无尽时如在饿鬼,生离死别时如在地狱。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不就是在这六种心态中循环轮转,兜兜转转,不得解脱。

    六道明明白白地存在于世间,存在于每一个人的今生,哪里需要穿梭生死,才能见到体会呢?

    竟然会有那么多的人认为六道轮回是迷信,那实在是他们对于自己的生活缺乏洞察的缘故啊。

    相信六道轮回存在的人,就已经那么稀少了,能想到要从中解脱,停止这种无尽循环的人,就更是寥若晨星了吧。正所谓修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少如麟角啊。

    在这组展现“如实观”的六道轮回图中,有一小组连续的绘画,叫做《美人死骸图》。、

    逸晨先生介绍说,这是以嵯峨天皇的皇后为模特儿画的,细节生动地再现了一位曾经令许多男人神魂颠倒的绝代佳人,死后尸身极其污秽的腐烂过程。

    逸晨先生看过此组绘画很多次了,他向我解说道:嵯峨天皇的皇后,是个了不起的女人,她一生贤淑**,笃信佛教,相夫教子,持家有道,深受人民爱戴。嵯峨天皇去世后,她以皇太后之身出家修行,昭示了生命回归本来的归宿。

    逸晨先生说,我们人类的身体由360根骨头组成,由许多骨节支撑,内穿血管,并放置着五脏六腑。污秽的五脏六腑当中还爬满了污秽的蛆虫。

    当生命还存在时,这些东西都被生命的光华掩盖着,而当人被埋葬之后,一两天之内,身体就肿胀了起来,变成青黑色。然后皮肤溃烂,发出臭味,流脓流血。如果弃尸荒野,这时候就会有许多鸟兽来乱啄乱咬。然后,就生出无数蛆虫。然后就变成白骨。最后骨节断裂,手足、骷髅分离。不久就完全腐烂,化为泥土。

    嵯峨皇后入寂前教人为她画了这组绘画,嘱咐画家,一定要把她死后尸体分解那个令人作呕的过程展示给公众看,教育公众生命的真相,就是如此。无论你美貌如花也好,位高权重也好,都没有好羡慕好渴求的,短暂几十年后,大家的归宿都是如此。

    嵯峨皇后对人说,好好看看这个身体里的每一个部件,哪一个是不会分解的?哪一个是干净光洁的?哪一个是可爱迷人的?哪一个不是臭恶血腥的?

    她说:你们所爱恋的美人,就是这画中的零部件组成的,把她的身体分解开来,从中找不到任何一样可爱迷人的东西,所有的组成部分,全都是这样子恶心腥臭的。没有一样,你们会喜欢。为何把这些丑恶的东西组装起来,你们就会迷恋不已呢?

    她又说,其实,你们自己的身体也是如此,都是地上狼藉不堪的这些血肉粘液白骨组成,把这些脏东西组合起来,装在一个皮袋子里,为何人们就会眷恋不舍呢?

    她说,你们不要总想着去获取世界的虚名财富,要多思维此事。我今奉献此死后之身,展示给你们看生命的真相。你们要如实观察,深入思维,及早看破。地上的这一堆东西,无论你怎样爱惜不舍,早晚都要如是这般,与你分离,被他人弃置荒野,或者埋葬地下,任蛆虫吞噬。舍不得,也要舍,放不下,也要放。

    逸晨先生的介绍,让我感到深深的震撼。

    这位睿智明白的皇后,应该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吧。如此谆谆教诲,唤醒梦中众生,何其慈悲,何其智慧!

    我又想到你。你确诊患病之后,在生前对我的种种劝解、宽慰和教导,虽然没有嵯峨皇后的方式这样触目惊心,但所言主旨,与此岂有贰哉。

    我久久地凝望着图中的画面细节,无法挪开脚步,就像被什么从画里拖住了。

    它也是你死后之身的变相图,也是我死后之身的变相图,是画的我们所有人。

    我突然明白了,为何藏传佛教的喇嘛们和南传佛教的僧侣们,会经常要去坟场墓地,面对着人类的骨骼骷髅修行。

    他们是为了面对生命的真相,学习对生命的真相如实谛观啊。

    (三)

    参观《六道绘》组画之后,我和逸晨先生又一起去大殿参拜了阿弥陀佛。

    圣众来迎寺是一座净土宗的寺院,大殿上供奉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旁边,一左一右,分别是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侧殿上供奉着一个中国僧人的塑像。

    逸晨先生说,阿弥陀佛代表着对生命的彻底觉悟。大势至菩萨代表着无上的智慧,观世音菩萨代表着无尽的慈悲。一个对生命彻底觉悟的人,必然会显发无上的智慧,并且自然会对一切众生充满了无尽的慈悲。

    他说,侧殿供奉的中国僧人是净土宗的一位祖师善导大师。日本的净土宗是从师善导大师传承而来的。日本人至今很重视师道,所有的寺院中都恭敬地供奉着祖师塑像,表示继承祖师的志向,不忘祖师的恩德。有很多净土宗的寺院,直接就叫善导寺,以祖师法号为寺名。

    逸晨先生有点遗憾地说,经过上百年的动荡,这种尊师重道的精神,在中国大陆,反而大大地衰落了,不及日本保存得完善。

    对逸晨先生的观点,我深以为是。

第八百五十六章 圣众来迎寺(下)

    (一)

    那天,在圣众来迎寺里,逸晨先生说,去拜谒的日本寺院多了以后,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大约在公元7-9世纪之间日本古寺院的阿弥佗佛像,基本上是庄严地坐着,沉浸在深深的冥想中的样子,眼睛多半是半开半闭的。可到了12世纪左右,日本寺院里面的阿弥佗佛像突然都站起来了。眼睛也打开了,而且越来越睁开,直视来访者。不仅站起来,而且开始把手伸向跪拜者,做出一个主动前倾的迎接姿势。

    逸晨先生发现这个现象后,曾与一位日本僧人讨论这件事情。僧人说,这说明这个世界越来越糟糕了,越来越难忍受,想要逃离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炽热,所以,佛也坐不住了。

    (二)

    大殿之后,是藏经阁。

    逸晨先生说,里面供奉着一部宋代传入日本的木版雕刻印刷的《开宝藏》,还有若干零散的贝叶梵文经本,都是日本的国宝级文物。

    可惜,这些文物因为过于珍贵,平时是不对外开放的,若要拜阅,需要办特别的手续,还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资格。

    我们就只能在外面隔楼礼拜,以示向往恭敬。

    藏经阁外,有一个经书结缘处,有许多印制精美的金纸版线装佛书,可以免费请阅。

    我们在那里看了一会儿,有一卷名叫《末法灯明记》的书吸引住了我的视线。我便恭请了一册,带回了住处细细拜读。

    传说这卷书是日本著名的僧人最澄大师所写。

    作者在书中说,现在已经是无戒的时代,因为根本无人持戒,所以,连破戒这种事情本身也都根本没有了。在这样无戒的时代,想要寻找持戒的人,反而显得很可笑。这就像在大街上找老虎一样,简直是自欺欺人。

    作者说,在这样的时代里,尊敬佛教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尊敬只是在形式上穿着僧衣、名义上自称是僧的人,也就是所谓的名字僧。

    为何有名无实的僧人也值得敬重呢?因为他无论怎样不持戒,功德也比我们在家人大。他每天穿着黄色的僧衣,手持佛珠在街上那么一走,在公众面前那么一亮相,人家看到他的外型,意识里就会出现一个念头“喔,这是僧侣”、“喔,阿弥陀佛”、“喔,这是佛法”。他一出现,人家心里自然而然就会想到佛法僧三宝,就会自然忆念三宝。这个忆念三宝的念头,就会像植物的种子一样,播撒在人们的心田,久远的将来,如果外界条件齐聚,种子就会发芽,乃至长成参天大树。这颗小小的种子,将会成为人们久远之后的成佛前因。人们将会因为今日播下的这颗种子,而最终成佛,成佛之后又普度无量众生。

    最澄大师说,出家人,他就凭这个出家众的外形,就能在无量久远的时间之后,成就无量无边的众生,这个功德,绝对不是在家人所能比拟的。所以,就算他不能精严地持守戒律,就算他只是名义上的僧侣,他的功德,我们也不可以小觑轻视,宜当心生敬仰。

    最澄大师说,尽管只是形式和名义上的僧侣,但也总比连形式和名义也不愿意去做的人要强一点吧。

    读了这段话,我顿时心生惭愧。最澄大师的这段话,好像就是针对我的自大骄狂之心来说的啊。

    原来,出家的功德有如此广大啊。

    这是我第一次了解了出家人的大威德所在。

    (三)

    在圣众来迎寺拜谒的时候,逸晨先生和我谈起古代的帝后。

    他说,按照佛教的观点,能来这个世界上做皇帝皇后的人,在无量的前世当中,都是积累了广大福德的人,其中,还有不少是修行得道者返身再来的。

    日本一直有一种传说,认为古德女天皇时代的摄政太子圣德太子,就是中国的南岳慧思和尚,也就是智者大师的老师,返身再来的。因为前世是高僧,所以这一生从小就表现出超凡脱俗的智慧和柔软深厚的慈悲,一生始终在日本推崇佛法,依据佛陀的教会治理国家,深受民众爱戴,以致于有一段时间其画像都被印在日元的钞票上。

    逸晨先生觉得,嵯峨天皇的皇后,必定也是修行人再入凡尘。如果前世没有打下修持的根基,今生绝对不会有这样清醒和慈悲的言行。

    他说,就算是中国隋朝的暴君隋炀帝杨广,观其言行,也不似全无来历的。他说,杨广的传记中写了一件事情:有一天,隋炀帝揽镜自照,自嘲地说:“好头颅,不知道将来是谁来砍掉它?”萧皇后惊问:“陛下,为什么说这种不吉祥的话呢?”隋炀帝回答说:“有什么关系,人这一生,得意的、失意的、富贵的、倒霉的事情,都能逐一体验一回,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逸晨先生说,就凭这个回答,杨广虽是历史臭名昭著的暴君,却也自有他的气派和意境,非是一般群氓可比。

    他又举了清朝顺治帝为例。顺治皇帝出家前,曾写了一首偈语,向朝野表明心迹,说明他为何要弃帝位而出家。

    偈云:

    “荣华犹如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肩难!

    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蒙又是谁?

    不如不来亦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

    悲欢离合多劳意,何日清闲谁得知?

    世间难比出家人,无牵无挂得安闲。

    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披百衲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逍遥佛殿任君嘻。

    莫道僧家容易做,皆因屡世种菩提。

    虽然不是真罗汉,也搭如来三顶衣。

    兔走鸟飞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