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吉诺弯刀 >

第386章

吉诺弯刀-第386章

小说: 吉诺弯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说:“当然会。”

    我说:“会要再一次等上很久很久吗?”

    你说:“这就要看你了。”

    我说:“看我?”

    你说:“是啊。如果你能认出我新的面貌,那就会很快。你很快就会邂逅我。”

    你说:“如果你认不出来,一直在追思我从前的样子,那就会,像上一次一样,还要等上很久很久。”

    (四)

    思绪从过去的时光里回来。我的眼眶湿润了。

    我坐起来,重新读手里拿着的一本名叫samadhiraja…sutra的藏传佛教典籍。不知道汉语翻译的名字是什么,从英文语意判断,大概可以翻译成《三摩地王经》。

    读了一会儿,再次想到那支万花筒。

    万花筒这种东西,我觉得很适合用来作为佛学的教具。大可以人手一个,要求每天玩上100遍。

    如果明白万花筒的成像原理,就会比较容易进入佛法的核心,“直取无上菩提”。

    至少,做到“见空性”的“空”的那一面,没有什么问题吧。

    (五)

    在这本经书里面,说到一个比喻。

    如果你朝狗狗身上扔棍子,狗会去追棍子。但如果你朝狮子身上扔棍子,狮子会不理棍子,直扑过来咬你。

    狗狗会认为,伤害它,令它不好过的东西,是那根棍子;而狮子则知道,伤害它的,令它痛苦的东西,是带来那根棍子的原因。

    所以,一个修行者,应该像狮子,不要学狗狗。

    不要认为让你痛苦的,是那些五花八门的念头,那就是棍子。不要去追那些念头,不要被它们带着走,要返回来,寻找那些念头的产生处,找那个来源。然后,破了这个来源,就一切念头皆破。

    如何做到一念不生,就这样做到。

    把那个扔棍子的人咬死,自然就没有棍子过来了。

    因此,不存在什么“还没有完全看破”这种事情。一点未看破,就是全体未看破,那一点明白了,全体瞬间皆破,毫无存留。

    只要还有没有看破的一点,就还是在追棍子,没找到痛苦的原因所在,也就不能阻止痛苦突然袭来。

    (四)

    那段时间,我读了一些藏传佛教的经典,又读了一些藏传系统的祖师传和祖师偈颂,看了一些他们的相关开示。

    有两个体会:第一,否认密乘和伏藏是佛祖所传之正法的说法,乃迂腐狭隘之见,不足一论。正如南传小乘否认北传大乘不是佛祖亲传之法也是一样的不足一论。事实上,小乘、大乘、密乘只是因为面对的学生根器不同、禀性不同,所以,教学的方法也就因而不同。但其中所教课程涉及的科学原理,并无不同。

    就等于教语文,对小学生,我们教认字,教拼音,教看图说话,教造句;对于中学生,我们就教经典的文章,教各种成语俗语,教写诗作对,教写作文;对于大学中文专业的学生,我们就系统研读不同国家的不同作家,教各种文学流派,读文学大系,教写小说、散文、诗歌、论文、公文,教研究文学的方法,如此等等。

    看上去,小学、中学、大学的语文老师,所教的东西是不同的,方法也不一样,但是,他们都是在教语文。教法,是因为学生的水平不同而不同的,是为了适应不同学生的水平。

    方法有异,内容有别,然而原理不二。彼此攻击和否定对方的正统性,就像大中小学的各位老师互相职责对方所教授的东西不是正宗语文一样。

    如果发生这种争执和攻击,这本身就说明,攻击者根本未知什么是真正的语文。在修行者来说,就是攻击者根本未明“如来真实义”。

第八百一十四章 因地制宜

    (一)

    故事发展到这一卷,它的故事性,其实就比较差了。

    也许会有很多人不能接受。

    然而,这就像是爬山一样,为了爬到山顶,我们总要离开山脚。为了登上新一级的台阶,我们总要离开目前所在的这一级台阶。

    有故事情节可读,阅读当然是会更轻松一点。然而,如果我们一直保持轻松,不想费力,我们就永远不可能爬到山顶,永远不会明白,何为“一览众山小”。

    一切情节,都有它的尽头。不突破这个尽头,不超越故事浅表的情节,就无法深入其中,获得故事讲述者所要超达的微妙奥义。

    其实,在这一卷中,为了照顾阅读,故事依然还是很多的。只是,它们看起来不太连续罢了。

    接下来,继续讲那天晚上在酒店,我拜读经书后的体会。

    (二)

    有一个事实是非常重要的:佛祖不是一个神。他和我们一样,是历史中活生生地存在过的人。他是尼泊尔王子。他有父母,有妻妾,有儿子,有亲戚朋友,有弟子,有护持他教学的信众。

    他之所以受到大众的敬仰,是因为,他发现了宇宙人生的四大真相。他一生49年,抛弃荣华富贵的生活,过着和我们普罗大众一样简朴、清贫的生活,每一天都在进行着大众的教化。教化的内容,就是他看到的四个真相,已经告诉人们,怎样才能如他一样,发现亲证那四个真相。他的发现,是可以无数次由所有人来加以验证的。只要人们肯按照他所教示的科学方法来重复他走过的道路,就一定能如他一样,发现他所发现的事实真相。

    这四大真相,就叫做“四圣谛”。

    这四大真相,是无始以来就一直存在并运作的,它不是自从佛祖说出来以后才按照那种规律运作的。它与佛祖说了没有,是不是佛祖说的,根本没有关系。

    只要理解并且在宣说着这四个真相,不管那个教学系统的名称叫什么,叫小乘系统也好,叫大乘系统也好,叫这个派那个宗也好,甚至根本都不叫佛教这个名字也好,它都是佛祖的意思,都是正法。

    释迦牟尼晚年就已经看到了,在他活着的时候,一些学生就开始把佛法定义为“老师的具体教学方法”,而不是“所教示的真相”,所以,后来他才会一再地否定自己说过的各种话,乃至于在《解深密经》中,把“因缘”之说也彻底否定了。然后,也才会有对迦叶的“教外别传”、“不立文字”。

    教学方法的共同探讨是没问题的,但互相攻击否定对方不是正法,就未免辜负佛祖一生辛苦说法的这番心意了。

    这都还是其次的,主要是自误误人,令自己陷入烦恼,并且断送他人慧命。

    将一生花费在这个上面,未免可惜。

    不过,凡夫就是这样的。两人以上就有权力之争。能做到无争,就已经不是凡夫了。

    (三)

    与汉传佛教相比,藏传佛教的浪漫主义色彩显然浓厚多了。

    它非常重视对于权威、神幻、偶像化、器物化、仪式化、膜拜等工具的应用,而且,历代祖师也都比汉传佛教的祖师更重视神通示现。

    如果有一个祖师可以空中飞行啊,全身放光啊,死后变成一道白光啊,藏传佛教系统一定会大肆宣传,详细记载,反复讴歌,热情膜拜的。当然,与此同时,也总会夹杂在讴歌里面,顺带提醒一下大家,不要执著这个。

    但很多人因为凡夫总是喜欢乱神怪力的东西,可能就只看到了放光动地的各种神通,而没有注意到这个如影随形的提醒:不要执著。

    而在汉传佛教的整体风格上来看,历代祖师空中飞行的记录不是很多。无论是般若宗、三论宗、还是唯识宗,对于这种东西,都不大屑于记载。

    “末技”罢了,一笑而已。

    对于真正得了那个“大神通”的人,真正见到了“空性”的人来说,变成白光,放射五彩光芒,空中飞行,点铁成金,凌波虚步,在画上的奶牛身上挤出牛奶,这些算得了什么呢?见到了空性,岂止可以玩这些游戏啊,简直是想怎样就怎样。

    《西游记》里面有个孙悟空。他代表悟到了空性以后,就可以神通广大,简直是想怎样就怎样,神鬼难挡,上天入地,无所不能。

    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藏传佛教的教育对象和汉传佛教的教育对象不大一样。

    藏传佛教主要面对的,是文化普及程度相对较低,从萨满教和巫术、女魔的传统世界里过来的藏民,而汉传佛教进入汉地之后,主要要教化的对象是:受过良好系统教育,拥有深厚儒道功底的高度文明程度下的大批知识阶层。

    藏传和汉传的不同特色,正是一颗种子落入不同的民族文化土壤之后,各自找到的富有创意的发芽方式。正是佛法教育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证明。

    很难想象,如果莲花生大士不一路仰仗示现神通,挫败萨满教,打开传法局面的话,西藏的佛教会发展到今天的程度。

    也同样很难想象,如果一个僧人在汉地那样频繁而夸张地示现神通,会赢得儒生中最精英阶层的广泛拥戴,并获得政府支持。

    如果莲花生大士在柏克莱大学的走廊里这样飞行,引起的反应恐怕也不会是众人纷纷伏地膜拜吧,恐怕会有大批警察蜂拥而入,像捕捉逃窜的外星人或者大金刚那样地进入准军事行动吧。

    在讲究理性、知识、逻辑,被科学精神武装到牙齿的人群中,凭空飞行,是不能有效引起这类人群对于佛法的兴趣的,只能引起他们当场解剖莲花生大士的兴趣。

    所以,受众不同,方法则不同。

    (四)

    在看待世界各地琳琅满目的各种宗教时,在看待佛教的不同流派时,我们不要太执著表面的不同,要看到根本的相通和相同。

    这就如同是我们的手掌。从手指的角度来看,根根手指都是不同的。但是,沿着每一根,随便哪一根手指,一路深入下去,最后都会到达同一个地方:手掌。

    学得浅表的时候,我们会看到这根手指和那一根完全不是同一根手指,它们彼此相异。

    但是,学问深了,我们就会看到,所有的学科,都在汇向同一个真理。

    所有的学科不仅相通,而且,最终将会相同。

    这个最后的手掌,就是大同。

    这也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一切贤圣,皆因无为法而有所不同。

    一切贤圣,大家从不同角度发现的,在不同程度上指引的,都是同一个东西。

    正所谓万法归一,万善同归。

第八百一十五章 女性形象

    (一)

    和汉传佛教相比,藏传佛教里面出现女性形象要多多了。

    不仅有各种度母,还有佛母、明妃和双修。

    有很多人因此而看低了藏传佛教。但这也是未明其理的浅见。

    佛教当年在印度传播的时候,觉悟者队伍(阿罗汉)里面并没有女性的榜样。大家今天到寺院去,看五百罗汉堂,里面的五百罗汉,个个都是男子汉,是大丈夫,并没有妇女参杂其中。

    这是当时印度的环境决定的。

    在2500年前的印度,女性被看成是财产,而非正式人类。

    佛祖在阿难的劝请下,接受养母(姨妈)和前妻为首的女众弟子出家修行,就已经是承担了很大的社会压力了。

    就算是严控妇女的加入,佛祖和僧团,也没有能避免社会大众对男女关系问题的怀疑。

    从阿含经的记载来看,佛祖曾被反对者诬蔑和女人有过不正当的关系,有女人被人收买,站出来说佛祖和她有染,令她怀孕;有女人谎称佛祖是她孩子的父亲,乃至对佛祖发起强奸控诉;还有不少狂热地爱恋他的女粉丝在街道上对他眉来眼去,围追堵截,更有不少骨灰级别的粉丝因爱成恨,雇佣黑社会在街头对他扔香蕉皮,挑衅威胁。

    不仅相好光明的佛祖遇到过这些麻烦,而且他的长相英俊的弟子们也常常陷入这种困难。

    在《楞严经》中就记载了佛祖的堂弟阿难被一个漂亮妹子疯狂地爱上,妹子不惜在布施阿难的饭菜里面下了迷幻药,准备对阿难加以囚禁强奸的惊险故事,如果不是佛祖心有灵犀感觉到了,派出文殊菩萨前往营救,阿难就惨了。

    在当时的印度,受婆罗门等传统宗教的影响,圣者的形象一般约定俗成是:生活朴素清贫、洁身自好、不近女色的出家人形象。

    在这种普遍观念之下,如果佛祖浑身珠光宝气,大队仪仗人马前呼后拥,随身携带一大群佛母,搂搂抱抱,一路放光动地地开进一个村庄,大概很难让人相信这是“正法”,很难让民众生起恭敬信仰之心。

    所以,为了避免影响佛法的大众形象,影响佛法的吸引力和普及面,释迦牟尼在处理女性问题上,是非常谨慎的。

    那就是印度佛教不怎样提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