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吉诺弯刀 >

第181章

吉诺弯刀-第181章

小说: 吉诺弯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朝的忠臣、良臣、直臣,君臣同心,共谋天下人的福祉!”

    他伸手从前庭的花枝上折下一根枝条,一把折为两截,他说:“臣若有失言,便有如此枝,天下人人得而诛之。”

    受到兄弟俩一片赤诚的感动,戎先、吐蕃两宫贵妃的儿子们便也自省道:“说到此事,我们身为年长的皇子,也有过失。我们明明看到四弟和皇太子因为政见分歧而屡有言语冲突,却没有想到应该去替长兄分忧,去开解弟弟的心结,去弥合兄弟间已有的细小裂痕,而是觉得事不关己,未加闻问,平日,对于幼小弟妹们身边的人也没有主动留心,对于弟妹们的活动也不主动关怀,若我们平日能多往这方面用心,今天也不至于出现这样让人感伤莫名的局面,也不致于累父母忧心操心。”

    于是,兄弟姐妹们纷纷反省在这个事件中自己的过失。有的人说,曾经听到昌平侯的狂悖言论,但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没有及时提醒皇太子和报告父皇母后;有的人说,没有主动创造机会让皇太子和皇四子多多交流沟通;有的人说事发之后没有多去抚慰父皇母后,承欢膝下,让父母开心。

    一时间,人人自责,互相道歉,真诚友爱的场面让随侍的内侍宫女们都觉得非常感动,忍不住纷纷落泪。

    从小伺候皇四子长大的内侍管家,不由得老泪纵横,在心里感谢上苍:都是皇帝的仁德,皇后的贤良,感召到了上天的爱怜,让皇子公主们如此明礼,如此友爱,这实在是天下人的福气,是国家社稷的福气啊,本来因为与旧少主离别在即而郁积在心头的悲伤,也因此一扫而光。

    皇太子遂令人上酒,年幼的弟妹以白水代酒,带领兄弟姐妹们共同盟誓,愿以今日之事为深刻教训,从今以后,兄弟姐妹团结一心,共同看护好天下的安宁,为天下的繁荣昌盛而共同努力。

    大家一起举杯盟誓,同声共祝:“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在孩子们少年热血、发自肺腑的盟誓声中,昌平侯事件就这样落下了帷幕,它总算是有了一个能对天下人交代过去的结局。

    (四)

    皇太子率领弟妹们自愿盟誓友爱互助的消息,传到了刘申那里,刘申心情大好,整个人顿时就光彩焕发。因为心情很好,疾病也霍然减轻了。刘申迅速地痊愈起来,很快就恢复了健康。伴随着刘申的重新上朝,国家的一切,又都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上。

    以前有些臣子,还觉得刘申对儿子处罚稍轻的,此刻,也都心悦诚服,对事情的结果,无话可说,相与共庆。

    向兄弟姐妹们深情辞行,洒泪分别之后,新一代的岭南王崔承志离开了皇宫的住处,在内务府官员的陪同下,骑马走向了岭南王府。

    路过京城的街道时,虽然不时地有百姓投来围观的目光,目光里有着种种无言的评论,但是,崔承志已经不觉得尴尬和难过了。此刻,他的心中澎湃着一股豪情,对自己的未来也不再悲观失望,而是充满了信心。

    他决定就这样满怀信心走向新的门庭,新的身份,他决定要用自己的一生,为亲生的父亲刘申,名义上的父亲崔景龙,和自己的母亲增光添彩,他决心,要把岭南王府的美誉和传奇延续下去。

    他虽然失去了皇子的身份,但是,他从此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正确的道路。

    他就这样满怀着对人生的信心,而穿越了自己年轻时代的错误,走向了新的生命。(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二章 裁军风波(上)

    (一)

    不知不觉,新朝建立已经有20年了。

    我和刘申也已经都步入了中年。我已经儿女成群,不再是当年如花似玉的青春女孩,而刘申则蓄起了胡须,头发也逐渐变得花白了。

    他的第一根白发出现时,自己是非常的吃惊。戎先贵妃帮他拔了下来。他看着那根早生的白发,发了半天的呆,然后接受了自己开始衰老的事实。他感慨说:“是啊,不知不觉孩子们都已经长大成家立业了,我们,怎么能不老呢。这世界,我们很快就要下场了,该轮到下一代人上场,去演出他们的时代了。”

    戎先贵妃说:“能够让儿子们去操心,我们在宫里闲一点,享受下春花秋月,不也很好吗?”

    刘申拉着她的手,说:“这话是谁最先对你说的呢?”

    戎先贵妃老实回答说:“是皇后经常挂在嘴边的。”

    刘申笑了一笑,说:“是琴儿。我就知道是她说的。”

    戎先贵妃说:“说得不对吗?”

    刘申说:“很对,说得很对。这世界,早晚都不是我们的,不管我们怎么舍不得它,它都会飞快地舍离我们而去。肩头的千钧重担,总会有放下的一天。我们应该相信儿子们。面对他们的新世界,他们会有新的想法,也会有新的办法。我们应该就像那下山的夕阳一样,蓬勃过,照耀过,就安静地西沉下山,留给世界最后一抹霞光。”

    戎先贵妃看着刘申,不知道该如何作答,想了一想,便说:“皇上英明。”

    刘申听了这个回答,再次笑了一笑,说:“这是一个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有错的回答。”

    刘申在心里始终觉得,能够在这些话题上,和他有着深切共鸣,并且能够和他深入谈论的女人,在后宫当中,我是他的唯一。

    随着年华的老去,儿孙的成长,我们之间的爱情,正在转化为日渐深厚的友谊。

    (二)

    建元13年,刘申再次心绞痛发作而病倒,病势沉重,几欲濒危。刘申自己也觉得这次肯定难逃一死,都召来了皇太子和顾命大臣,交代了遗嘱,将国家的命运和朝政托付给了他们。

    朝野上下气氛紧张,万民悲痛,百姓们都期盼刘申病愈,纷纷到寺庙为君上的康复祈福供养。

    消息传开之后,远在北方的勿吉翰克尔部认定刘申此番必死无疑,而他一断气,新君登基,汉人的朝廷必将有一番动荡,正好趁此机会,率领重新统一的勿吉各部,突袭汉地,企图抢回原来属于勿吉人的中部和南部草原,重建父汗乌林登木汗时代的辉煌,重新控制草原各族,并卡住西域往汉地之间的黄金商道,敲诈盘剥往来商旅,谋取暴利,充实勿吉人的财库。

    这些勿吉人的突袭来势凶猛,攻势发动之后,一夜之间就奔袭千里,狂卷300里的边塞战线,横扫北方草原的26个郡县。因为事发突然,边疆郡县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本地守军纷纷落败后撤,汉地民众惨遭杀戮劫掠,损失惨重,多有文武官员在这轮突袭中殉职身亡。

    一时间北线边疆烽烟四起。

    刘申奄奄一息,不能理事,皇太子便代为监国,诏令杨彪率部出击,迎战勿吉骑兵。

    (三)

    太平新朝建立后,天下安定,刀兵不起,昔日威震四方的汉军,也没有了用武之地。刘申又坚持爱惜国力,注重民生,予百姓种种休养生息,不同意继续扩张领土,向南向西开疆拓土,引发与更边远的西域各族及西南各族的战争。于是,汉军在长达10多年的时间内,一直处于投闲置散的状态。杨彪身为汉军的最高军事统帅,地位逐渐下降,从你领导汉军时期的几欲与皇帝比肩的辉煌位置,滑落到一般贵族臣属的地位。虽然刘申一直对汉军非常重视,然而,毕竟今时不同往日,杨彪很多意见也没有得到朝廷的采纳,杨彪对此感觉非常失落,罢朝归来,面壁独坐,内心总不免有些悻悻然。

    北线烽烟一起,杨彪的精神立刻为之一阵。他觉得非常高兴,因为汉军再次大显身手,战绩为全国瞩目的时候终于又到来了。

    他雄赳赳气昂昂地领太子命,率领10万骑兵,进军草原作战。

    两支精锐而庞大的军队,在勿吉草原的中部迎头相遇,随后开始了激烈的交锋战。

    翰克尔惊讶地发现,虽然你已经去世了很多年,但汉军骑兵的凌厉强悍,丝毫未有衰减,他们在杨彪的指挥下,无论是正面作战,还是迂回包抄,种种战术依然如前娴熟灵活,而且远程攻击的能力伴随冶铁和火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甚至较前还更为强大。

    双方骑兵部队在草原进行了约有半年时间的多次交锋,杨彪气势如虹地夺取了战争的指挥权,对勿吉部队进行了分割包围和长程追击。

    最后,双方军队在一个叫做武陵的地方进行了大规模的决战。决战持续了8天时间。最后的结果是,杨彪全歼了翰克尔部,翰克尔在血战中宁死不降,抵抗到最后一刻,全身上下血流如注,最后被汉军乱箭射死。勿吉人的这轮攻击被彻底击溃,大部分参战军队被歼被俘,史称“武陵大捷”。杨彪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汉军的再次全胜又一次撼动了整个北部和西域地区。

    此战之后,有长达100多年的时间,无论是汉地的北方,还是隔着河西走廊的西域地区,再也没有任何民族的军队,敢于主动发起对新朝的挑战。

    新朝太平繁荣的局面得到强有力的维护和巩固。杨彪再次继你之后,为新朝立下了不世之功。

    (四)

    但是,杨彪的表现却远远没有你那样好。

    他被巨大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决定要报复一下前段时间,朝廷对于他的冷落及忽略。

    他得意洋洋地凯旋而归,一路飞扬跋扈,不把前来迎接祝贺的地方官吏放在眼里,任意欺凌怠慢,言辞冷嘲热讽,举止倨傲无礼。

    伴随着他一路从北线返回运京,沿途弹劾他的折子也是雪片般地飞往刘申的案头。

    刘申逐一翻阅了沿途地方官吏谴责弹劾杨彪的奏折。

    然后,他依然决定亲自出城,率领京城的文武百官和百姓,以全套隆重的仪仗,去恭迎杨彪的凯旋。

    他决定给予杨彪,你都未有享受过的无上荣光。

    垂垂老矣的宰相魏国清,决定刘申这样做非常不妥,簧夜进宫,单独谒见刘申,劝谏刘申不可再给杨彪施加殊荣。

    刘申对魏国清说:“魏卿,你还记得当年故大将军和我在金风寨盟誓时的约定吗。那时候,我答应过琴儿,答应过汉军,不仁不义,绝不会自刘申始。这是我对故大将军的承诺,也是我对全体汉军的承诺。汉军为国家立下不世之功,就应当给予杨彪无上的荣光。刘申应做之事,都当尽心做到。至于杨大将军如何面对君恩,如何面对这极高的殊荣,就是他自己的事情了。刘申该给的,都不会亏欠于他。”

    魏国清听出刘申已然明了杨彪的跋扈之态,也有了应对的心理准备,便也不再出言烦扰。

    于是,杨彪凯旋到运京的时候,全城北门洞开,上百万人夹道欢迎,刘申亲率文武,在城门口迎接他的仪仗队到来。

    杨彪一路骑马而来,一直前进到距离刘申站立位置仅有30步的距离,方才翻身下马,向刘申跪拜,行君臣之礼。

    刘申宣布了对杨彪及有功之臣的种种隆重封赏。

    杨彪对刘申的封授赏赐之丰之厚,感觉比较满意,于是便叩头谢恩。

    刘申又上前几步,扶起杨彪,问候他一路的辛苦,亲把其臂,携手入宫参加庆功宴。

    而杨彪谢恩之后,也便坦然接受了皇帝的把臂而行,一路与皇帝几乎并肩步行,进入了运京的大门,并接受了运京军民的热烈欢迎。

    其间,杨彪得意洋洋之中,忘却分寸,甚至有那么一段路程,竟然略略走在了刘申的前面。

    运京的中央王廷朝臣耳闻目睹他的这种狂悖倨傲,不由得联想起德鲁湖大捷之后故大将军面君时带着伤腿的跪拜请罪,更想起恩图会战与苏隆大捷之后,故大将军因为阵亡率太高的再三上表、自请贬斥。今昔对比如此鲜明,朝臣们不由得内心种种感慨,种种叹息。有义愤填膺的御史和文武朝臣,连夜便起草了措辞激烈的弹劾奏章,痛斥杨彪的君前失仪。

    刘申将这些奏章都留在宫中,不作批阅,也不发还中枢,任其沉底。

    杨彪却对刘申的处理感觉不爽,认为刘申应该严惩那些敢于进言中伤他的官吏。他甚至在朝堂上以自我辩白为由头,言谈语句之间,对刘申多有批评和嘲讽。

    刘申让他在朝堂上自由发言,然后,以温和的语气,告诉臣属,应该尊敬那些为天下太平立下汗马功劳的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没有什么能比万民的安居乐业更为重要的了。然后,他又宣旨,嘉奖了一大批在战事期间安定后方,组织军需,组织医疗等后续服务有功的中央及地方官员,表彰他们说,正是因为全国的团结一致,文臣武将各尽其责,本次战事才能如此辉煌。刘申向全体官员深表谢意,并代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