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吉诺弯刀 >

第100章

吉诺弯刀-第100章

小说: 吉诺弯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说:“这还只是泾水关一处的战场,若把南北两线的所有战场加起来,每一天,汉王和全国百姓,为了支持我们的战斗,所需要支付的代价是惊人的。若还加上峒城和草原民众付出的代价,那个数字将会是非常惊人的。”

    你说:“战争是非常昂贵的。”

    你说:“若我们早一天结束战争,就可以让巨额的财富不必再消耗在彼此残杀这种无谓的事情上,可以让它们用来发展生产,改善民生,让天下的人生活得更富足,更美满。”

    你说:“身为国家的将领,我们应该对战争每一天的巨大成本,始终心中有数,不可须臾忘记。”

    你说:“身为战区的主将,判断战事的成败得失,不能光从军事的角度,一定要站在汉王的立场上,要用国君的眼光,要用百姓民生的眼光。否则我们就很容易在刀光剑影当中迷失方向。”

    你说:“陈将军,战斗的胜负并不等于将领的成败。将领一生的成败,唯看他是总体上减少了天下的痛苦,还是增加了。”

    你说:“身为主将,我们应以不能终止战争,不能还天下以太平为个人的耻辱。我们必须这样来打仗,才不会变成天下的祸患。”

    你说:“我们在判断能不能行动,要不要冒险的时候,都不能只算统辖部队的损失,都必须同时也要算这卷文书上的账簿的盈亏。”

    你说:“主将和一般将领的区别在哪里?就是主将不能就兵论兵,主将必须同时要有政治头脑和经济的头脑。”

    你说:“对于主将来说,可以使用的战争资源,不仅有部队和兵器,更有战争之外的东西。环境、天气、民俗、人心、关系、敌人的上级、敌人的敌人、敌人本身、敌人拥有的资源、敌人的敌人所拥有的资源,所有的这些,所有的万物,都是我们可以动用的战争资源,也都是我们解决战场问题可以着手的地方。”

    你说:“我们不要把自己局限在某个战场上、某个对手身上、某个时间点上,主将的视野,应该是无限的。永远都不要被敌人牵引,不要被敌人控制,永远都要主动控制战场,让敌人在我们选择的时间、地点来进行对他们不利的战争,而不要相反。”

    陈守业听了你的这番话,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你向他展示的战争思想和战略可能性,让他无比激动。他对你佩服得五体投地,对自己曾经向刘申建言不要任命你为全国统帅而深深羞愧,也对你不计前嫌,反而启发他,指引他达到军事指挥的全新境界而感动不已。

    他诚恳地向你承认,前期泾水关战事,的确是因为自己思路太狭隘,且没有政治大局的观念才迟迟没有进展的,他也坦诚地向你道歉,之前没有支持刘申的觉察,没有拥护你早一点统帅北汉全军。他说,他现在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就在于就军事论军事,没有从天下的根本利益出发来考虑战争中的问题。

    (三)

    陈守业真诚地向你请教,泾水关的死局怎样破解。

    你问他,他觉得泾水关战局中最难对付的是什么?

    陈守业想了想,说:“是雷士诚这个人。”

    他认为,若守将不是雷士诚,就要好办得多。雷士诚差不多和北汉军队打了大半辈子的仗,他实在是太了解北汉军队的想法和反应了,任何的攻城伎俩,他都预料到了。

    陈守业之前的种种诱敌策略,都被雷士诚识破,而种种的出其不意,也都被他预料到,提前做好防范了。

    雷士诚很明白北汉军队恨他恨到牙根痒痒,这次他吸取了上一轮战事当中轻敌的教训,无论北汉军队怎样千方百计地挑逗激怒,他都始终躲在坚城后面坐镇指挥,根本都不露面,陈守业苦于无法除掉他。

    你听了,就说:“他躲在城内无法除掉他,若让他不能再躲在城内,必须身处郊野呢?”

    陈守业说:“那就容易得多了。”

    你说:“那我们就让他出来再打他吧。”

    陈守业说:“可是,他老奸巨猾不肯出城迎战啊。”

    你说:“你不能让他出城来,有人却能。”

    陈守业说:“何人?”

    你说:“刘言。”

    (四)

    陈守业说:“峒城的汉王,怎么可能配合我们呢?雷士诚是老汉王的托孤之臣,是刘言的国之干城。”

    你说:“正因为他是国之干城,刘言的核心利益受到威胁时,一定会想到调动他。若我们打击到刘言的核心利益,打得刘言肉痛心慌,刘言就必然调动他出城来救护。我们就有机会了。”

    你问:“刘言的核心利益,有什么是我们能够打击到的呢?”

    陈守业跟着你的思路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你说:“很好。我们作战就是要这样一步步地去想。”

    你说:“刘言夫妻关系不错,刘言王后的母家在朝中很有势力,是南汉的十大望族之首。而她母家的大部分亲族,都居住在一个地方。”

    “巴城?”陈守业恍然大悟。

    你说:“正是!我们先打巴城!”

    你们展开地图,一起观看。

    你说:“你看,因为雷士诚太在意泾水关的得失,他也太熟悉我们以往的作战选择,所以,他把这一带战区60%的兵力都部署在泾水关及其周边,还用了15%的兵力用来保障泾水关和产粮区的运输道路,因此在这一带其他区域的兵力就相对薄弱。”

    你说:“巴城在战略上没有什么重要性,在之前的战事中,都被我们忽略了,我们从来没有表现出对巴城的任何兴趣。所以,雷士诚也就把它疏忽掉了。他没有安排兵力特别保护巴城。现在巴城附近的兵力,只有刘言王后的弟弟昭阳侯的部队。这支部队平日骄奢淫逸惯了,战斗力远不如雷士诚统领的部队。”

    你说:“若我们猛烈攻击他,他一定吃力不住,他一定会向刘言求援。而在方圆500里内,最可能快速赶去营救他的力量,就是雷士诚安排在泾水关,确保供应线安全和准备绕行打击攻城敌军的骑兵部队。所以,昭阳侯为尽快解除危难,一定要求刘言调动雷士诚。”

    陈守业说:”但是刘言未必就能调得动雷士诚,刘言看不穿的陷阱,雷士诚能看穿。他必定拒绝刘言的调动,向刘言说破我们的用意。”

    你说:“所以,我们还需要在刘言那里,再多做一点功夫。刘言没主见,若他身边亲近的人都众口一词地劝说他,他很难不受影响。且他与雷士诚不睦已久,我们有隙可乘。”

    你说:“而且,刘言胆小,我们还可以设法吓他一吓。”

    (五)

    泾水关战役,可以说,是你对原北汉军队的一次教学示范战。

    在你的启发和指引下,陈守业终于明白了,为何一个将领一定要关心政治、关心敌我朝政中错综复杂的关系。

    他终于明白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在战场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远离战场的地方却可能轻易解决。

    一个只会在战场上作战的将军,不会是真正的良将。

    这一夜的谈话,终于让陈守业了解了你是何等人物。徐在田一点也没有看走眼,你是完全有实力和刘氏兄弟争夺天下的那种人。

    现在,他明白你放弃争夺天下,坚定地拥戴刘申,对于你个人来说,是一种何等重大的自我牺牲了。

    从这一天起,陈守业就完全放弃了对你的种种成见,成为你的挚友和坚定追随者。

    你的全**队指挥权,的确是刘申给的。但是,你在北汉新军当中的绝对权威和衷心拥戴,却不是刘申所能给予的。它是你自己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以自己的人格,以自己的才华赢得的。

第三百三十一章 巴城会战

    (一)

    你到达泾水关后三日,在济州会议期间奉命从北线换防到南线的孙湛明部和吴顺部也陆续抵达了泾水关附近。

    他们并未投入泾水关前的战斗,而是联合南线陈守业战区的步兵部队,出人意料地包围了没有多大军事价值的巴城,对昭阳侯镇守的这座关隘发起了凌厉的攻势。

    攻城战在巴城的四门同时打响,战况非常激烈。昭阳侯的部队在攻城当天就伤亡惨重,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数日之后,毫无准备的巴城,城中粮食消耗殆尽,兵员缺乏,昭阳候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

    他紧张起来,自忖没有把握坚持守城,更没有良策可以破解城下的重重围困。于是,他只得派出多支人马出城闯营突围,向刘言求救。

    这时,徐在田派出的说客也潜入了峒城,向南汉重臣武阳侯和刘言的太监总管李妙常重金行贿,请求他们出面,劝说刘言调动雷士诚去救巴城。

    武阳侯收下让他不得不为之心动的空前重礼之后,便纠合了他的朝中势力,一再游说刘言下令靠近巴城的泾水关主将雷士诚带兵出城援救。

    刘言刚开始还是坚持不调动雷士诚,以免破坏泾水关的顽强坚守,但他是个没有主见的人,架不住武阳候组织了朝中众多的大小官员,在各种场合,以车轮战法包围着他,对他轮番劝说。他逐渐立场动摇,终于犹犹豫豫地采纳了群臣的建议,用不太坚定的口吻,下旨给雷士诚,要求他出城营救巴城守军,解除巴城的重围。

    (二)

    雷士诚接到刘言要求他出城驰援巴城的王命后,立刻上书拒绝服从。

    他指出,巴城并无重要军事价值,北汉军攻击巴城,不过是想拿那些皇族亲贵作为诱饵和人质,调动泾水关的守军出城,北汉军队的大量主力都在等待着打击出城的守军。

    雷士诚说,一旦我军主力出兵援救,必然陷入泥潭。

    他建议刘言不要急于救援巴城,应命令巴城昭阳候守军尽量坚持,他拟带领泾水关骑兵出城,趁北汉围攻泾水关和巴城,东面的防线空虚,第二次偷袭稽山关。

    他认为北汉不会料到他第二次偷袭稽山关。一旦稽山关告急,北汉军必然回救,巴城之围必定不战而解。就算巴城坚持不到那时候而中途失守,用巴城去交换稽山关这样的重要战略据点,也是非常值得的。

    雷士诚的主意应该说是一个非常英明的主意。如果真的能够实现,此战胜负很难料定。

    刘言看了雷士诚的信以后,立场再次发生了动摇。

    但武阳侯等众臣拼命反对雷士诚的主张。

    武阳侯一派纷纷对刘言说,雷士诚素日和巴城王亲一族面和心不和,这是他借故推脱,见死不救,不肯为王族分忧效死。

    他们指称雷士诚接受了北汉的贿赂,有借刀杀人,消除异己的嫌疑。

    刘言正在犹豫不决时,忽又接到报告说,北汉军突然在稽山关增加了驻防部队,似乎已经预料到了雷士诚会有领兵再袭稽山关的打算。

    刘言听到北汉军在稽山关附近的调动军情,遂不再犹豫,用不容置疑的严厉语气,再次下旨,下令雷士诚必须出城,驰援巴城,自证清白,否则以叛国罪论处。

    雷士诚见到刘言的第二道旨意,心情沉重,但也只能被迫奉旨,带领骑兵,离开泾水关,前往巴城。

    一路上,他都在不断地给刘言写信,他说,如今天气燥热干旱,北汉军已经抢先占据了巴城城外唯一的水源河流,我方援军到达城外郊野时,没有饮水,作战难以持久。

    他又称,如果我部覆灭,南汉军队的精锐将会受到沉重打击,将来的战局岌岌可危。

    他再次劝谏刘言,现在改变主意,返回泾水关坚守,或者改道出击稽山关还来得及。

    他分析了北汉军队目前的分布,认为你不可能抽调到大量的兵力充实稽水关,该关的增兵,可能只是北汉军故布疑阵的一个吓阻动作,未必就真的增加了足够的兵马,若实际开战,我军未必没有机会。

    刘言看了雷士诚沿途不断发来的信件,再一次犹豫起来。

    (三)

    就在这天晚上,太监总管李妙常对刘言进言,说雷士诚这次一再抗命,形迹可疑,纵然没有投敌打算,也有爱惜羽毛,拥兵自保的私心。

    他劝说刘言不能瞻前顾后地置至亲骨肉的生死于不顾,让天下冒死追随支持他的豪门士族寒心。

    最后一句话打动了刘言。

    太监总管李妙常是从小照料着刘言长大的,在刘言的心目中,地位仅次于父亲。

    在刘氏兄弟的权力争斗中,李妙常始终站在刘言一边,为他出生入死,立下无数汗马功劳。

    李妙常的劝说终于令刘言不再动摇了。

    他再度传旨,严令雷士诚不得再以各种借口违抗王命,不得再放慢进军的速度,务必快速抵达巴城战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